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牧 驴 图 王春迪 送给县令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王春迪

送给县令的东西,原封不动地被退了回来。

管家望着眼前花花绿绿的礼盒,眉间愁出了个“川”字。

怎么办呢?新县令上任不久,为人小心谨慎,请吃饭不去,送东西又不要。老街是鲁中南有名的油料集散地,号称油都。本地油商独霸一方,十分排外,靠不上县令这棵大树,还想在老街开油坊?一边凉快去吧!

这时,海爷正吹着口哨,逗笼子里的鸟玩。海爷瞄了一眼被退回来的东西,若无其事地问管家,你在这儿土生土长的,认不认识县令府上的人?

管家说,有是有,还有从小光着腚玩儿到大的呢,可有啥用啊!海爷笑笑,找个靠得住的,改天带来玩玩吧。

两天后,管家竟然带来一个瘸子,瘸子眉毛上还挂着一个山楂般大的瘤子。经过海爷府上那个如诗如画的园子时,被几个俊俏的女眷看到了,她们一边对着瘸子指指点点地嘲笑,一边掩着嘴远远地躲开了。

海爷隔着窗子,看得一清二楚。管家来请海爷时,海爷说,如此相貌,能在县令府上做事,必有过人之处。管家说,老爷好眼力,这瘸子是个人精,建房上梁,种花修草,婚丧嫁娶,风土人情,没有他不懂的。

酒桌上,海爷不停地敬酒,并点名要那几个在园子里笑话瘸子的女眷为瘸子斟酒,瘸子感动不已。酒酣之时,海爷一招呼,下人捧了几个礼盒上来。

交个朋友,不成敬意。海爷说。

瘸子放下酒杯,将礼盒一推,说,既是朋友,事若能办,无须这些玩意儿;若不能办,给我也烫手。

海爷压低声音说,若信得过我,能否带我到县令的府上转转?转转而已。

瘸子笑笑,等我话吧。

海爷起身,将杯子举过眉头,一饮而尽。

三日之后,县令想粉刷府第,就把这事交给了瘸子。瘸子让海爷装扮成短工,偷偷把他带了进去。

海爷回府后,一身墙泥白点,脸没擦,衣没换,便招呼管家,到街上高价收购驴画,甭喊谁收的。

老街人好附庸风雅,无论饭馆荼社客店布庄,都喜好裱些不值钱的字画挂着。

有人高价收购驴画的消息很快传开,大伙纷纷把自家的驴画拿了出来。有的驴画,买时也就几文钱,竟然一下子被人抬高了十倍二十倍。一时间,在老街上轰动不小。

一天,瘸子在县令家的院子里和人高声聊起这事,被县令夫人听到了,夫人问,什么人收的?瘸子若无其事地说,是个痴迷驴画的有钱人,被钱撑的。

夫人心想,县令府上有一幅《牧驴图》,也就是个地摊儿货,放那儿也是放,不如换点钱实在。夫人便找县令商量,县令正忙,手一挥,说,你看着办吧。

夫人不好亲自出面,便让瘸子把《牧驴图》给卖了,瘸子回来后,竟带回一百两银子!夫人拿到银子时,手不住地抖,按都按不住。

白花花的银子拿在手里,夫人想告诉县令,又担心他小心多疑,逼她把银子退回去,所以,起初并没有告诉他。

过了不久,县令发现夫人每天锦衣玉食,花销比以前多出很多,一问,这才知道内情。县令要夫人把钱退回去,可退给谁?何况,银子都花得差不多了。

正当此时,海爷只身前来求见县令。

县令一听是他,很不耐烦,外地来的贩子,还想巴结本官,不见!

海爷没说啥,只是表明,他这次来,是想禀告县令,三日之后,他将请本地文人乡绅到他府上吃驴宴、赏驴画。其中最得意的那幅,就是从他手上用一百两银子买来的《牧驴图》。

县令一听,恍然大悟!原来,那个驴画是他买去的!县令长叹一声,指着夫人的鼻子就骂。

夫人委屈地说,这有啥啊,一个愿买、一个愿卖,犯啥错了?

县令说,区区一幅破驴画,又不是唐伯虎或是李公麟画的,竟卖了一百两银子。他这一吆喝,还有谁不知道?别人怎么想?这不明摆着要坏我名声吗?我刚上任,这事要是添油加醋地传出去,被上头知道了,保不准这顶乌纱帽都要被扯下来。

夫人吓坏了,一个劲地哭。

县令长叹一声,转身对下人道,去,把他请回来。随后又说,算了,备轿,还是我去找他吧。

海爷的全驴宴最终没有办,县令的画也没露头。不过不久,海爷的油坊在老街却热热闹闹地开了起来。

开业那天,县令竟然亲自到场庆贺,与海爷称兄道弟,似老相识一般。这在老街上,还真是头一回。

老街的富商,都觉得这海爷来头不小。此后,海爷油坊的生意日渐红火,商客盈门。久之,县令也成了海爷府上的常客。

而那幅《牧驴图》,被海爷高高地挂在了客厅里,很是显眼。

画里头,有个老头儿,背着手,手上拿着一把草,很悠闲地走在前面。身后,有头驴子紧紧地跟着他,低着头,一脸的温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新县令为人小心谨慎,为官清廉自守,请吃饭不去,送东西不要。如果不是被海爷算计,他是不会收下那一百两银子的厚礼的。

B小说插叙的老街号称油都、油商排外、老街人好附庸风雅等内容,是故事发生的特定的社会背景,也为相关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C小说通过对县令夫人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头脑简单、爱慕虚荣又胆小怕事的形象,她是情节发展的一个关键人物。

D小说选材精当,详略有致,用笔自如。略写了海爷在县令府是如何用心观察人和物、如何定下计策的,设置了悬念,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E小说构思巧妙,以海爷这样一位外来客商在老街开油坊为主线展开故事,海爷的"送礼"别具一格,掀起了行文的波澜,情节有起有落,张弛有度。

2.小说在刻画海爷这一人物时,突出了海爷这个人物形象的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牧驴图》的画面内容,这样写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用不小的篇幅写海爷与瘸子的交往,有人认为喧宾夺主,应该略写,你如何看待?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1.EB(选E给3分,选B给2分,选C给1分,选A.D不给分) 2.①心有城府,遇事沉着,有谋略。遭遇县令的退礼,管家一筹莫展,海爷却若无其事,然后精心设局,让县令一步步走进这个局。②能识人,善于因人成事。海爷初见瘸子就能断定他“必有过人之处”,并且借助瘸子完成了自己的计策③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果决。趁县令家粉刷府第,他装扮成短工混入县令家,用心谋划,回家后立即着手实施计谋。(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画面内容寓意深刻,暗示了某些官员为了利益被商人牵着鼻子走的主旨,以此结尾,画龙点睛,引人深思,耐人寻味;②画面中的老头和驴子都具有象征意义,画面内容让读者更准确地把握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以此结尾,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牧驴图》出现后,文章没有急于交代画面内容,而是按故事发展的顺序完成情节的发展,在结尾处才揭示画面内容,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每条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看法:海爷与瘸子的交往是小说主体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详写这一情节是行文的需要。理由:①在两人的交往过程中,展现瘸子做人做事有过人之处,从侧面衬托了海爷识人的好眼力以及因人成事的能力;②瘸子在海爷的计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带海爷进县令家并鼓动县令夫人卖画,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增添了行文的波澜,让小说情节更加曲折,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故事的传奇色彩,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看法2分,理由每条2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清廉自守”的说法错误,县令不收海爷的礼是小心谨慎、轻视外乡人的缘故;C项,“爱慕虚荣”的说法不准确,改为贪婪奢侈更符合人物特点;D项,小说不是略写了那部分内容,而是根本没写,是略去了。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时要结合具体故事情节来思考。从“遭遇县令的退礼,管家一筹莫展,海爷精心设局”这一情节可分析出“心有城府,遇事沉着,有谋略”;从“海爷对瘸子的断定和借助瘸子完成了自己的计策”这一情节可分析出“能识人,善于因人成事”;从“他装扮成短工混入县令家”这一情节可分析出“善于抓住机遇,做事果决”。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小说在结尾处才交代《牧驴图》的画面内容是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分析妙处时应从小说三要素与主题的关系来思考,即对表达主题、刻画人物、情节设置起到怎样的作用。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谋篇布局进行个性化解读。回答时应先明确看法,然后阐述理由。阐述理由时要围绕着小次要人物所起的作用来考虑,即瘸子这一次要人物对主要人物海爷所起的侧面衬托作用,对故事情节发展的推动作用,对读者阅读兴趣的吸引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表明了自己虽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蘋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文言文

傅潜,冀州衡水人。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隶殿前左班,三迁东西班指挥使。征太原,一日,再中流矢。又从征范阳,先至涿州,与契丹战,生擒五百余人。翌日,上过其所,见积尸及所遗器仗,嘉叹之。师旋,擢为内殿直都虞侯。上对枢密言:“潜从行有劳,赏薄。”

真宗即位,领忠武军节度,数月召还。咸平二年,复出为镇、定、高阳关三路行营都部署。契丹大入,缘边城堡悉飞书告急,潜麾下步骑凡八万余,咸自置铁、铁棰,争欲奋击。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朝廷屡间道遣使,督其出师,会诸路兵合击,范廷召、桑赞、秦翰亦屡促之,皆不听。廷召等怒,因诟潜曰:“公恇怯乃不如一妪尔。”潜不能答。都钤辖张昭允又屡劝潜,潜笑曰:“贼势如此,吾与之角,适挫吾锐气尔。”然不得已,分骑八千、步二千付廷召等,于高阳关逆击之,仍许出兵为援。洎廷召等与契丹血战而潜不至。

及车驾将亲征,又命石保吉、上官正自大名领前军赴镇、定与潜会。潜卒逗遛不发,致敌骑犯德、棣,渡河凑淄、齐,劫人民,焚庐舍。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上由是大怒,乃遣高琼单骑即军中代之,令潜诣行在。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百官议法当斩,从驾群臣多上封请诛之。上贷其死,下诏削夺潜在身官爵,并其家属长流房州。潜子内殿崇班从范,亦削籍随父流所,仍籍没其赀产。咸平五年,会赦,徙汝州。景德初,起为本州团练副使,改左千牛卫上将军,分司西京。大中祥符四年,车驾西巡至洛,因令从驾还京,迁左监门大将军,还其宅。久之,判左金吾街仗。天禧元年,卒。

选自《宋史·列传第三十八》,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中流矢                  再:又

B殿前左班                隶:隶属

C挫吾锐气尔              适:到,往

D,擢为内殿直都虞侯    旋:胜利

2.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B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C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D上驻大名/而边捷未至/且诸将屡请/益兵潜不之与/有战胜者/潜又抑而不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潜随驾征范阳,与契丹交战有功,得到了升迁,但太宗认为傅潜功劳很大,对他的奖赏不够。

B契丹入侵,傅潜不顾朝廷的命令和部下的请战,始终不愿意出兵。

C傅潜被高琼取代后,回到朝廷就被交给御史府,钱若水一个晚上就判罪定案了。

D傅潜被流放房州,他的儿子也被削去官职随父流放,他们的资产全都被没收。

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畏懦无方略,闭门自守,将校请战者,则丑言骂之。

2至,则下御史府,命钱若水同劾按,一夕狱具。

3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

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段的耳中。

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为了一个叛臣。

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作品原来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

B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

C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

D在古籍记载中,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矇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宋国人民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所以从性质上说,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

B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

C子展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他的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

D到孔子时代,新音乐逐渐兴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与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政治、外交和其他社会生活中,《诗经》被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往往能收到平常语言所无法达到的效果。

B上古时候,人民群众的作品如果给采访诗歌的人收集去了,就可能进入诗三百篇中,不然则仍然是没有曲调的“徒歌”。

C古人在“赋诗言志”时采用的都是现成的诗篇,其含意大家都清楚,所以能够通过诗歌的来回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

D孟子解释《伐檀》说,君子使国君得到安富尊荣,使子弟学会孝悌忠信,所以君子可以不劳而食。这就曲解了《诗经》的原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挤”是一种状态,无数人挤在纷扰的城市,挤在狭窄的路上挤在人口日渐膨胀的世界;挤”是一种行为摩肩接踵是一种“挤”竞争进取也是一种“挤”。有人说中国的90后无法回避一个“挤”。“挤”既让人感到窘迫、窒息,又激励人争先恐后,不断奋斗。

要求:①自拟标题  ②自选角度 ③自定立意 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