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                

2苏轼的《赤壁赋》中“                             ”两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来慨叹生命短促、外物永恒。

3《过零丁洋》诗中语意双关的“天然妙对”是:                            

4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

5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1)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惶恐滩头说惶恐 零丁洋里叹零丁 (4)折戟沉沙铁未销 (5)何当共剪西窗烛 【解析】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戈”、“须臾”、“惶恐”“销”等。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名句名篇默写”的题型一般有“填充补足型”和“理解默写型”两种。本题属于“理解默写型”,这种题型较之填充补足型,增加了对“名篇名句”内涵的考查,要求考生不仅会背诵原文,而且要对原文的内容有所理解、吸收。要答好这类题,就必须根据题干的提示或要求来填写句子。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文后各题。

  意①

 

山行曳杖水舟,走遍茫茫禹画州②。

蝴蝶梦③魂常是客,芭蕉④身世不禁秋。

早因食少妨高卧,晚忆茶甘作远游。

龙焙⑤一尝端可去,无心更为荔枝留。

【注】①作者在建安任“茶史”一说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时写下此诗。②禹画州:指九州中国。③蝴蝶梦:庄周梦蝶,表示人生变幻莫测。④笆蕉:常常象征愁苦。⑤龙焙:名茶,福建盛产茶。端:确实。

1.本诗运用了对比和衬托手法,请简要分析。

2.如何理解诗题“客意”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先秦和秦汉文学中常出现,如关中山东等。这里“分别指哪那道关和哪座山    

A山海关和泰山             B雁门关和太行山

C玉门关和贺兰山            D函谷关和崤山

 

查看答案

《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是参加了     

A乡试    B会试      C院试      D殿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陶璜,字世英,丹阳秣陵人也,仕吴历显位。孙皓时,交阯太守孙谞贪暴,为百姓所患。南中监军霍弋又遣杨稷与毛炅、董元等自蜀出交阯,破吴军于古城,斩大都督修则、交州刺史刘俊。吴遣虞汜为监军,薛珝为威南将军、大都督,璜为苍梧太守,距稷,战于分水。璜败,退保合浦,亡其二将。珝怒谓璜曰:“若自表讨贼,而丧二帅,其责安在?”璜曰:“下官不得行意,诸军不相顺,故致败耳。”珝怒,欲引军还。璜夜以数百兵袭董元,获其宝物,船载而归,珝乃谢之,以璜领交州,为前部督。璜从海道出于不意,径至交阯,元距之。 退 元有勇将解系同在城内,璜诱其弟象,使为书与系,又使象乘璜轺车,鼓吹导从而行。元等曰:“象尚若此,系必去志。”乃就杀之。珝、璜遂陷交阯。吴因用璜为交州刺史。初,霍弋之遣稷、炅等,与之誓曰:“若贼围城未百日而降者,家属诛;若过百日救兵不至,吾受其罪。”稷等守未百日,粮尽,乞降,璜不许,给其粮使守。诸将并谏,璜曰:“霍弋已死,不能救稷等必矣,可须其日满,然后受降,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稷等期讫粮尽,救兵不至,乃纳之。皓既降晋,手书遣璜息融璜归顺。璜流涕数日,遣使送印绶诣洛阳。帝诏复其本职,封宛陵侯,改为冠军将军。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节选自《晋书·陶璜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B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C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D诸将将战∕璜疑断墙内有伏兵∕/列长戟于其后∕兵才接∕元伪退∕璜追之∕伏兵果出长戟∕逆之∕大破元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监军指监督军队的官员,一般为临时差遣,代表朝廷协理军务,督察将帅。

B表示古代臣下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文体,“自表”指自己上表呈请。

C敕是自上命下之词,特指古代帝王的诏书,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D洛阳是西晋都城,因地处洛河之南而得名,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璜自表讨贼,出师不利。晋军出兵交趾,在古城打败吴军,陶璜与虞汜、薛珝等领兵抵抗,因为内部不团结,致使陶璜首战损兵折将。

B陶璜善用谋略,屡破敌军。他率兵夜袭董元,缴获珍宝;识破伏兵,打败董元;用离间计,致使董元杀掉部将解系,终于攻陷交趾。

C陶璜心存仁义,收降杨稷。杨稷军队粮草耗尽,请求投降,陶璜出于多方考虑,提供粮食让他们坚守满一百天后,才接受他们投降。

D陶璜被迫归晋,仍获重用。孙皓降晋,亲笔写信给陶璜,让他归顺,陶璜痛哭流泪,无奈归附;晋帝因孙皓保荐,恢复陶璜官职,予以重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彼得无罪,我受有义,内训百姓,外怀邻国,不亦可乎!

2在南三十年,威恩著于殊俗。及卒,举州号哭,如丧慈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节选自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下列理解中,不能说明两汉基本上可以视为一个朝代的一项是   

A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的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与匈奴的关系与西汉变化不大,仍需武力讨伐和出使西域。

C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生存。

B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但没有罪恶感,所以不需要举行宗教式的仪式。

C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两汉的疆域及兵力威势相差不大,汉武帝竭全国之力伐匈奴,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东汉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说明这种统治政策很好,两汉一直贯彻这一政策是英明的。

D由于东汉法律只重刑法,没有民法的支持,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社会产生各种繁复问题时,政府在技能上就无力处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