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

阅读下列课外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之立                    怀疑

B.襄王立,田单              辅佐

C.汝以为何若                    何若怎么样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之    谷给粮食吃

2.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单解裘而衣之。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1.A 2.B 3.C 4.(1)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 (2)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对于实词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可用代入法,像本题中,将选项中的“怀疑”带入原文中,发现不对,应为“犹豫不决”的意思,所以在理顺文章大意的时候就可以将这道实词题解决。每次遇到带点的实词,就将选项中的实词的含义代入,看是否通顺,这样以来,文章看完了,实词题也就解决了。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考查文言实词字意,一看语法结构,二看与上下文的关联。本题可以采用第二种办法,从语境上辨析。可采取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如A 项“疑”指犹豫不决。 2. 试题分析:贯珠者的智慧在于三言两语就化解了一场君臣之间的危机,也免去了自己的杀身之祸。直接表现他的智慧的就是他给襄王出的主意。①句只是襄王发现贯珠者可能听到了自己的自言自语,召他来询问。④句是襄王的做法。⑥句是百姓的反映。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技巧点拨】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做本题首先要理解“忠谨”的含义,然后能明确各个分句里说的到底是什么。这种题型一般都会设置一些障眼法,有的是李大亮的行为,却不能体现他的“忠谨”,有的可能能体现“忠谨”,却是别人的行为。所以做这类题一定要细心。①句只是襄王发现贯珠者可能听到了自己的自言自语,召他来询问。④句是襄王的做法。⑥句是百姓的反映。排除这三项,自然得到答案。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是恐怕自己心中的秘密被人知道,已经暗伏下杀机,而不是想找人出主意。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C项“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是恐怕自己心中的秘密被人知道,已经暗伏下杀机,而不是想找人出主意。 4. 试题分析:(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寒”指身体的寒冷;“后车”指后面车上的随从;“ 无可分者” 没有多余的衣服;“衣”作动词,穿的意思,这些得分点各一分,语意完整给1分。(2)这个句子中“朝日” 是上朝时;“ 宜” 是应该的意思;“揖” 指加倍礼让;“劳”是 亲口慰问,这些得分点各占1分,语意完整给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寒”“后车”“宜”。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燕国攻打齐国,齐国被攻破,齐闵王逃到莒地,齐相淖齿杀死了闵王。田单死守即墨,(后来反击,)大败燕军,并且收复了齐国的失地。齐襄王太子的身份得到证实。齐军破燕以后,田单对立国君事犹豫不决,齐国人都以为田单会自立为王。后来田单立太子为襄王,自居相位。 (有一天,田单)路过淄水,看见一位老人渡河冻坏了,无法再走,坐在沙滩上。田单看见老人身体寒冷,就想让后面车上的随从分件衣服给他,但随从们没有多余的衣服,田单就脱下自己的皮裘给老人穿。齐襄王很憎恶这件事,他自言自语说:“田单这样的做法,莫非想要用来夺取我的王位吗?如果不早想办法,恐怕就要晚了。”他左右察看,没什么人,只是岩石下有个采珠人,襄王把他叫过来问道:“你听到我说什么了吗?"采珠者坦白的承认:“都听到了。”襄王又问道:“你认为我该怎么做?”那人说:“大王不如借机会把它变成自己的善行。”襄王问:“怎么做呢?”采珠人说:“您可以嘉奖田单的善行,并说:‘我担心百姓挨饿,田单就把他们召集来给他们吃的;我担心百姓受冻,田单就解下皮衣给他们穿上;我关心百姓,田单也关心他们,(他这样做,)正合我的心意。'田单既有这些善行,而您又赞扬他,田单的善行,也就变成您的善行了。”襄王叹道:“好主意!”于是以牛酒犒劳田单,嘉奖了他的行为。 过了几天,采珠人又去拜见襄王,进言说:“您在上朝时,应该特地召见田单,并在朝堂上加倍礼让尊敬,亲口慰问他。就此发布命令,收容饥寒交迫的百姓,供养他们。”于是襄王又派人到街头里巷听取百姓的议论,听见老百姓都在一起说:“田单很爱护百姓,哎呀!这全是大王教导的结果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查看答案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B.与《舌尖2》第一集的原画面相对比,该片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

C.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D.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首鼠两端,让人难以相信。

B.我们万不可凭管窥蠡测的调查了解就下结论和发议论。

C.少年时洪秀全就向往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D.如果懂得曲突徙薪的道理这场火灾就可以避免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笙箫     凌侮     沁园春     沧茫大地

B.辉煌    炭灰    橘子洲     凄婉迷茫

C.扭扣     榆阴    竟自由     漫江碧透

D.彷徨     河衅     万户侯     风华正茂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