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阅读下面一段课内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加横线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C.舍郑以为东道主         D.以其无礼于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3.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

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

C.若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

5.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A.公从之。             

B.烛之武退秦师。

C.夫晋,何厌之有?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6.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对其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越国鄙远                既东

烦执事                又欲肆其西

A两个“以”相同,两个“封”不同

B两个“以”不同,两个“封”不同

C两个“以”相同,两个“封”相同

D两个“以”不同,两个“封”相同

7.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A.烛之武“夜缒而出”,说明当时郑国的情况十分危急。

B.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

C.晋侯为了报答秦伯,曾经答应过给秦国两座城池,但是并没有履行诺言。

D.从亡郑于秦无益,说到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D 2.A 3.D 4.B 5.D 6.B 7.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着重考查了古今异义。“行李”的意思是“使者”,“夫人”是“那个人”,“东道主”意思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对于课内的古今异义词,平时复习要做好整理与落实。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古汉语中有一些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移感情色彩变化、名称说法改变等。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如本题“夫人”,词义转移,词义缩小。 2. 试题分析:这是考核课本中实词的题目,高考文言翻译的大量要点都出自课本中的重点词,对课本中的重点词语一定要加强记忆。B项的“说”,通“悦”;C项的“知”,通“智”;D项的“共”,通“供”。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如C项的“知”,通“智”。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D项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否定判断句)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定语后置,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被动句是各种语言的基本句式,在不同语言中被动句的语法有一些差别。如本题D项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否定判断句)。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类活用。对于词类活用,平时复习要学分归类。常见的有使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动用法等。例句,为使动用法;A项“阙”,使动用法;B项“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鄙;把……作为边邑。C项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联系上下文分析词语是怎么活用的。一个词是不是活用作另一类词,主要是看它在句中所处的地位,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具备了哪些语法特点等等。所谓词类的活用,是说某词本属于某一词类,只是在句中临时具有别一词类的性质,并不是说这个词分属于两个词类,否则就成了词的兼类了。使动用法是指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即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做什么”的意思。使动用法中的谓语动词有的本来就是动词,有的本来属于形容词或名词。由于原来的词类不同,活用作动词时,它们所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如本题C项使动用法,使……灭亡。D项“封”,使动用法,使……成为边邑。根据词类活用情况合理归类。 5. 试题分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例句与D中的“之”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B项助词,C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D中的“之”均为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代词,B项助词。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6. 试题分析: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如此题的选项“以”作介词时,“以”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词组构成一个介词词组(也有叫作“介词结构”或“介宾词组”的)。它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所强调的对象,形成的原因;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等。翻译时可根据具体情况译为:“用”、“拿”、“以”、“把”、“按照”、“根据”、“凭借”、“因为”、“由于”等;如表时间、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以”所连接的前后两部分,可以是词和词,词组和词组;也可以是句子和句子。“以”作连词,在用法上和“而”有许多相同点,有表示并列、递进、承接、目的、结果、原因和修饰等,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分析可知,第一个“以”,目的连词,来;后一个为介词,拿。前一个“封”为“使……成为疆界”,后一个为“疆界”。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7.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项结合文本内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误,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如本题B项结合文本内容“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可知,“晋国的实力比秦国强”错误,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鲁僖公三十年)晋国国王、秦国国王围攻郑国,(理由是)因为他对晋国无理,并且(存)有贰心和楚国结交。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氾河南岸。佚狐对郑国国王说:“国家危险啊,如果派烛武拜见秦国国王,敌军必然退兵。”(郑国国王)按照他的话做。(烛武)推辞道:“我在壮年的时候,就非常不如别人;如今老了,没有能力做事了啊!”(郑国)国王说:“我不能早点用您,如今紧急的时候才求您,是我的过错啊。但是郑国灭亡,(对)您也不利啊。”(烛武)答应了他。 夜晚用绳子吊下烛武出城。(烛武)拜见秦王说道:“秦、晋围郑,郑国当然知道(自己)要灭亡啦。如果灭郑国有利于您,那就辛苦您的部下(也值得)了。越过(晋)国来(占有)边远(的郑国),您知道那样很难吗,值得陪邻国来灭郑吗?邻国实力的加强,(就是)您的实力的削弱啊。如果(您和您的部下)住在郑国让我们尽东路上的主人,往来的使者,困乏时提供休息的地方,对您也就没什么害处啊。而且您曾经赐予晋国(粮食),(晋国)许诺给您焦、瑕两邑,(但他们)早上(渡过黄河)上岸晚上就设置筑城墙的板(修筑城墙以防您要那两邑),这是您知道的啊。晋国,哪里有知足的啊?既然已经东边占领了郑国,(便)又想肆意侵占它的西边。如果不攫取秦国(的国土),将取谁的呢?损伤秦来让晋获利,还请您想想它。”秦国国王很高兴,跟郑国人结盟。派杞子、逢孙、扬孙驻防(氾河南岸),(自己率大部队)回国。 (晋国的)子犯请求攻击秦国(军队)。晋国国王说:“不可。没有这人(秦王)的力量(帮助)不会又现在的局势。借用它的力量却又伤害他,不仁义;失去相好(的盟友),不智;用(和秦的)战乱换(和秦的)一致,(就)不强了。我们回国吧。”(晋)也(撤兵)离去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开卷有益”是说打开书就一定会有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你勤读书、读好书,你就一定能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①使人们不断完善,走向进步

②当然,有的书是有缺点的,要善于选择

③确实,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最好的老师

④书是人类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

⑤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⑥读书能帮助人们看清世间的美与丑

A.②⑥⑤④①③   B.③⑥②⑤①④   C.④③①⑥②⑤   D.⑤③④⑥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止咳祛痰片,它里面的主要成分是远志、桔梗、贝母、氯化铵等配制而成的。

B.与《舌尖2》第一集的原画面相对比,该片涉嫌抄袭的镜头不少于十多处。

C.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遇,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培养一批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才。

D.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是要以人为本,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人说一套做一套,首鼠两端,让人难以相信。

B.我们万不可凭管窥蠡测的调查了解就下结论和发议论。

C.少年时洪秀全就向往河清海晏、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

D.如果懂得曲突徙薪的道理这场火灾就可以避免了。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笙箫     凌侮     沁园春     沧茫大地

B.辉煌    炭灰    橘子洲     凄婉迷茫

C.扭扣     榆阴    竟自由     漫江碧透

D.彷徨     河衅     万户侯     风华正茂

 

查看答案

选出加横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   

A.瓦(fēi)   (qī)    亍(chì)     星辉斑斓bān lán

B.颓     怩(niǔ)    xìng    峥嵘岁月zhēnɡ rónɡ

C.浮zǎo    è      寥(jì)    (bó)

D.长hāo    pàn   (s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