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蒋济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文帝践阼,为东中郎将。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辄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景初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曰:“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诏曰:“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齐王即位,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固辞,不许。是岁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魏志十四》)

1.对下列文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在古代中国,名多由长辈起取,并往往通过取名体现对子女的期望;字一般是成年时所取,与名的含义往往有关;字一般供晚辈或平辈称呼。

B迁:古代可以用迁表示官职的升降或调动,一般“左迁”指贬官,“右迁”指升官,此处“迁太尉”应该为升官。文中表示与官职任授等有关的词语还有“拜、辟、出”等。

C薨:《礼记·曲理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薨在古代可以用于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有时也用于王妃皇子或外藩王公等。

D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进行评价,文中的谥号还有“文帝、建安”等。

2.下列对原文画线的句子划分停顿节奏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B.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C.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D.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3.下列句子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而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且发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上汝南的士兵去解合肥之围。

B.有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自认识人清明,绝不相信诬告之词,还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C.蒋济劝谏明帝要想建立伟大功业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百姓疾苦。明帝下诏表扬他尽进忠言。

D.丁谧、邓颺等人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受赏,蒋济上奏不同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2)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1.D 2.B 3.D 4. (1)大臣太被倚重,国家就有危险,身边的人太受宠幸,自身就会被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2)凡是要役使(驱使或差使)百姓时,一定要等到农闲时候(或农忙的空隙时间),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 【解析】 试题分析: 1.文中的谥号还有“文帝、建安”等说法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文中的谥号还有“文帝、建安”等说法错误。 2.此题注意各部分的主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较容易,注意各部分的主语。 3.D项,是蒋济因功受赏并上奏推辞。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D项,是蒋济因功受赏并上奏推辞。 4.翻译语句要准确翻译关键词语,如(1)句中,关键词“太重”译为“太被倚重”、“左右”译为“身边的人”、“蔽”译为“被蒙蔽”。(2)句中关键词“使”译为“役使”、“农隙”译为“农忙的空隙时间”、“夺”译为“耽误”。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如(1)句中,关键词“太重”译为“太被倚重”、“左右”译为“身边的人”、“蔽”译为“被蒙蔽”。(2)句中关键词“使”译为“役使”、“农隙”译为“农忙的空隙时间”、“夺”译为“耽误”。翻译时,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建安十三年,孙权率兵围攻合肥。这时,太祖的大军正在攻打荆州,军中发生了瘟疫,只有派遣将军张喜一个人带领一千骑兵,加领汝南的士兵来解合肥之围。蒋济于是秘密禀报刺史,假称得到了张喜的书信,说四万步兵骑兵已经到达雩娄。孙权相信了,立即烧毁围城的营阵就撤离了,合肥城因此得以保全。后来任命蒋济为丹阳太守。有一个人诬告蒋济是谋叛主要策划人,太祖听说后,说:“蒋济难道会做这种事!如果做了这种事,那我是不了解人了。这一定是愚蠢的老百姓故意扰乱,道听途说罢了。”征召蒋济担任丞相主簿西曹属。 文帝即位,蒋济从京城出来,担任东中郎将。文帝问他说:“你所看到的天下风俗教化好不好?”蒋济回答说:“没有听到其他的好话,只听到要亡国的话罢了。”文帝显出愤怒的神情,并问他其中的原因,蒋济都一一地回答,于是文帝的怒气消解了。明帝即位,蒋济升为中护军。当时中书监、令专有大权,蒋济上疏说:“大臣太被倚重,国家就有危险,身边的人太受宠幸,自身就会被蒙蔽,这是自古以来最大的警诫啊”明帝下召表扬说:“刚直的大臣,是国君所仰仗的。蒋济文武兼备,任职勤劳,极尽节操,每有军国大事,就提出建议的奏议,对朝廷忠诚,做事奋发努力,我非常欣赏他的勇敢。”景初年间,对外征战频繁,国内大建宫室,长期分离的人很多,并且连年饥荒,谷物匮乏。蒋济上疏说:“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地治理的时候。”凡是要役使老百姓时,一定要等到农闲时候,不能耽搁他们耕作的时间。那些想建立伟大功业的国君,先要估计老百姓的能力并安抚他们的疾苦。”明帝下诏表扬说:“没有护军(蒋济),我听不到这样的话。” 齐王即位,蒋济升迁为太尉。这时,曹爽专政,丁谧、邓颺、等随意改变法律法规。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屯兵洛水浮桥,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加封为都乡侯,邑七百户。蒋济上疏说:“太傅独自决断,想出高明的计谋,陛下彰显他忠心和节操,罪人伏法,这是国家的福气。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坚决地推辞,齐王不答应。这一年蒋济死了,他的谥号是“景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在世界上被誉为“烹饪王国”,这是因为中国烹饪源远流长,技艺精湛。在古代汉语里,“烹”作“烧煮”解释,“饪”是“煮熟到适当程度”的意思。“烹”和“饪”组合在一起,意为“烧煮熟食物”。“烹饪”一词的意思表明,烹饪是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开始的。

有关烹饪的考古资料证明,中国烹饪方法是由少渐多,技艺是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发展的。烹饪产生之初,人们的饮食水平极其低下,所谓的烹饪就是用火直接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例如“烧”,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有所不同,它不用任何烹饪器,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是一种最原始、最简便的烹饪法。与“烧”同时的,还有“烤”,也不借助任何烹饪器。此后,又产生了“石烙”“石烹”两种烹饪法。在陶制烹饪器出现以前,这四种烹饪法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烹饪水平有所提高,烹饪方法也逐渐增多。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这时大都已经具备,如陶鼎、陶甑、陶釜、陶罐、陶盆之类。在新石器时代的一些住房遗址中,曾发现过灶坑,是用来做饭的。另外,在掘地为灶的同时,人们还制造出了可以搬动的陶灶,如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陶灶,有两耳可以提拿搬动,结构科学,使用安全,可供多人炊用。

考古发掘出的商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可以认为,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以煮蒸食物为主。郭宝钧在《中国青铜器时代》一书中,考证了商周时期的烹饪方法,他认为:“殷周熟食之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在煮蒸二种烹饪方法之中,煮法又产生于蒸法以前。

有学者认为现在烹饪术中最重要而又常见的方法——炒,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然而,考古资来源**料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1923年在河南省新 郑春秋 时期的墓葬中出土的“王子婴次之炒炉”,据考古工作者鉴定,就是一种专作煎炒之用的青铜炊器,其形状类似长方盘,上面刻有“王子婴次之炒炉”。它的质地也比较薄,很适于作煎炒使用。在先秦文献中,也不乏炒菜的记载,来源学科网如《楚辞大招》中的“煎鰿臛雀,遽爽存只”,说的是在锅中放少量的油,等油热后,将食物放入,然后翻炒至熟。与此相映证的是,在先秦的楚国区域内也相继出土了一些可作煎炒之用的器具,如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曾出土一个炉盘,制作十分精美讲究,盘的两边还有青铜质的环链提梁,如同现代的炒锅。另外,在19794月,江西靖安也出土一件自铭为“炉盘”的铜制器具,形状和曾侯乙炉盘大体相同,其时代比曾侯乙墓要早一百多年。这些都说明在先秦时期已出现了专作煎炒之用的炊具,人们已经开始运用煎炒之法进行烹饪。不过,当时的炒法,不如现代的技艺高,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同时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即便如此,它对后世中国烹饪技艺的发展和提高,仍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摘编自姚伟钧《中国烹饪探源》)

1.下列关于中国早期“烹饪”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烹饪只能出现于人类学会控制与使用火之后,根据“烹饪”在古汉语里的意思,对火的控制与使用是烹饪产生的前提。

B.作为一种烹饪法,“烧”最初是直接把兽肉或植物放入火中烧至全熟或半熟,这与现在烹饪意义中的“烧”并不完全相同。

C.在烹饪产生之初,不管是“烧”“烤”还是“石烙”“石烹”,都不借助任何烹饪器,而直接用火烧烤动植物以供食用。

D.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生活中常用的简单炊器多已具备,并产生了坑灶和陶灶,可见当时烹饪水平的提高和方法的增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郭宝钧认为殷周时期烹饪方法“主要的不外蒸煮二事”,其原因恐怕是考古发掘出的殷周时期的炊器多属蒸煮之器。

B1923年在河南新郑出土的青铜炊器“王子婴次之炒炉”,是证明炒法至迟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这一结论的重要依据。

C.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和江西靖安出土的两件炉盘表明,《楚辞大招》中“煎鰿臛雀,遽爽存只”的记载确有其事。

D.炒法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但技艺不如现代的高,因为当时煎和炒之间没有严格的区别,炒菜的品种也不够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陶制烹饪器出现前,应只有“烧”“烤”“石烙”“石烹”四种烹饪法,其它烹饪法是陶制烹饪器产生后才出现的。

B.烹饪水平的提高、烹饪方法的增多是与生产力的发展相伴随的,新石器时代如此,先秦的其它时期应该也是如此。

C.在不断提高的烹饪水平的推动下,先秦时期的炊器,经历了从无到有、种类由少到多、制作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D.有学者错误认为炒法在先秦时期尚未发明,这可能是他没有见到能证明炒法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的相关考古资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上语文课他们认为教材中很多文章过于老旧没有文学积累的价值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有人认为教材中的文章多是传世经典是历代文坛哲圣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下面是对部分幼儿和中小学生就“在网上遇到不良内容首先和谁说”这一问题开展调查的统计表请写出该表反映的现象并据此提出一条建议。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年级

妈妈

爸爸

同学、朋友

谁也不说

幼儿园

656%

241%

36%

94%

小学

546%

213%

87%

146%

初中

244%

99%

353%

279%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述布鞋的发展历史。要求①要点全面②语言简明不超过50个字。

布鞋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据考证最早的手工布鞋是在山西侯马出土的西周武士跪像所穿的布鞋。建国之前的布鞋主要都是传统的手工布鞋。由于是手工纳底布鞋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的特性深受中国百姓喜爱。建国后我国各地开办了很多布鞋厂这是布鞋发展的鼎盛时期。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巨大的生命力。进入21世纪后人们的生活观念趋向自然和健康而怀旧也成了现代人心底的一份纯情。穿上一双舒适的布鞋成为现代很多青年男女追赶的时尚潮流。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商隐的《锦瑟》中,“                    ”两句以锦瑟起兴,引出对华年往事的追忆。

(2)韩愈《师说》中的“                    ”,点明了士大夫之族拒绝从师学习的借口。

(3)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                    ”表达了作者把天下人的忧乐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的远大政治抱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