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登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抚李秋免,大学士高拱欲用学颜,或疑之,拱曰:“张生卓荦倜傥,人未之识也。”侍郎魏学曾后至,拱迎问曰:“辽抚谁可者?”学曾思良久,曰:“张学颜可。”拱喜曰:“得之矣。”遂以其名上,进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辽镇边长二千余里,城寨一百二十所,三面邻敌。官军七万二千,月给米一石,折银二钱五分,马则冬春给料,月折银一钱八分,即岁稔不足支数日。自嘉靖戊午大饥,士马逃故者三分之二。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未复全盛之半。继以荒旱,饿莩枕籍。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杲益憾,约诸部为寇,副总兵赵完责汝翼启衅,学颜奏曰:“汝翼责杲,实伸国威,苟缘此罢斥,是进退边将皆敌主之矣。臣谓宜谕王杲送还俘掠,否则调兵剿杀,毋事姑息以蓄祸。”赵完惧,馈金貂,学颜发之,逮完,而宣谕王杲如学颜策。诸部闻大兵且出,悉窜匿山谷。杲惧,十二月约海西王台送俘获就款。

时张居正当国,以学颜精心计,深倚任之。学颜撰会计录以勾稽出纳。又奏列清丈条例,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清溢额、脱漏、诡借诸弊。又通行天下,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余万顷。民困赔累者,以其赋抵之。自正、嘉虚耗之后,至万历十年间,最称富庶,学颜有力焉。学颜八疏乞休,许致仕去。卒于家。

选自《明史·张学颜传》,有删改)

【注】

①王杲:明朝末期建州女真头领。

②赔累:赔钱亏累。

1.下列对文中面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项是     

A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B.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C.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D.黜懦将数人创平阳堡/以通两河/移游击于正安堡/以卫镇城/战守具悉就经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总兵,镇守边区的统兵官官名。清初始设,本为差遣的名称,遇有战事,总兵佩将印出战,事毕缴还,后渐成常驻武官。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指的是官员辞职归家,源于汉代,汉以后形成制度,一般致仕年龄是70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学颜深得有关官员赏识。大学士高拱推荐张学颜任辽地巡抚,有人质疑.高拱力争,侍郎魏学曾的看法与高拱一致,张学颜最终获得任命。

B张学颜敢于治理,恪尽职守。辽地边境线长,兵马耗费粮草很大,无法支撑,大饥荒使兵马损失惨重,张学颜采取多个措施,巩固边防。

C张学颜正直敢言,忠于国家。女真首领王杲想聚众作乱,张学颜上奏请朝廷不要姑息王杲,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维护了国家利益。

D张学颜精于心计,体恤百姓。他写了关于会计的书,治理庄田,清理各种弊端;对陷入困境的百姓给予关照。明朝被认为最富裕的时期,他出过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颜首请振恤,实军伍,招流移,治甲仗,市战马,信赏罚。

2建州都督王杲以索降人不得,入掠抚顺,守将贾汝翼诘责之。

 

1.B 2.B 3.C 4. (1)张学颜首先请求赈济和抚恤,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 (2)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数人”是前句的宾语,不做后句的主语,“移游击”是后句的谓语。 2.总兵在明朝时已有。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总兵在明朝时已有。 3.“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C“并下令逮捕袒护王杲的赵完”错,应是皇帝下令逮捕赵完。 4.重点词语:“赈恤”“流移”“信”“以”“索降人”。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赈恤”“流移”“信”“以”“索降人”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2)中的介宾短语后置句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张学颜,字子愚,肥乡人。考中嘉靖三十二年进士。辽地巡抚李秋被免职,大学士高拱想用张学颜,有人怀疑张学颜(的能力),高拱说:“张先生卓越出众,人们还没有了解他。”侍郎魏学曾稍后到达,高拱迎接并询问:“谁可以担任辽地巡抚?”魏学曾思考很久,说:“张学颜可以。”高拱高兴地说:“(你和我的意见)相契合了。”于是把张学颜的名字呈上去,升任右佥都御史,任辽东巡抚。 辽东镇边界长二千多里,城寨有一百二十所,三面与敌人相邻。官兵七万二千人,每月供给大米一石,折合银子二钱五分,马匹冬天、春天供给草料,每月折合银子一钱八分,即使年成好也不够维持几天。从嘉靖戊午年大饥荒,士兵和马匹逃走或死亡的有三分之二。前任巡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安抚集聚,都没有恢复全盛时期的一半。接着由于饥荒、旱灾,饿死的人很多。张学颜首先请求救济,充实军队,召回流亡迁徙的百姓,整修兵器,购买战马,严明赏罚。罢免了几个懦弱的将领,创建平阳堡来沟通两河,把游击巡逻之军迁移到正安堡来保卫镇城,进攻守卫的器械全部加以经营谋划。 建州都督王杲因为向投降的人索要财物而没有得到,就进入抚顺抢劫,守将贾汝翼指责他。王杲更加怨恨,约了各部落去做强盗,副总兵赵完指责贾汝翼挑起事端,张学颜上奏说:“贾汝翼指责王杲违抗命令,实在是伸张了国威,(贾汝翼)如果因为这个而被罢免,这是升降边将都由敌人主导了。我认为应该命令王杲送还俘虏掠夺去的人和物,否则调兵剿灭他,不要姑息而积下祸患。”赵完害怕,赠送金貂给张学颜,张学颜揭发他,皇帝下令逮捕赵完,而发布命令给王杲,按照张学颜的计策办。各部落听说大军将要出动,都逃窜藏匿在山谷。王杲害怕,十二月约了海西王台送还俘虏和掠夺的物资。 当时张居正掌握国政,认为张学颜精于心计,十分倚重信任他。张学颜写了会计录用来查考核算出纳。又上奏一条条详细地测量土地的条例,处理两京、山东、陕西功臣皇族的庄田,清理超额、脱漏、假借各种弊端。又贯彻到全国,获得官民屯牧湖陂八十多万顷。百姓穷困赔钱亏累的,用湖陂赋税来抵偿。从正德、嘉靖耗费亏空以后,到万历十年,被认为最富裕,张学颜出过力。张学颜八次上疏请求退休,朝廷允许他退休回去。在家中去世。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及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能体现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于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人们恐怕已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进入中国并成为中华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中国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中华饮食在同化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着本土性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是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果蔬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猎的动物大多成为了改善生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有了巨大变化,但中华来源Z-x-x-kCom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来源学+科+网Z+X+X+K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所用的“胡床”“貊盘”开始逐步流向中原地区。“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而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将会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能体现“和”文化思想的一项是(     

A.在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之后,汉族的食物来源更加多样,饮食结构发生了变化。

B.在民族文化的交融过程中,中华饮食逐渐接受了亚洲其他地区的食物品种,进一步扩大了饮食范围。

C.任何一个厨师,想要制作出真正的中华美食,就必须将中国本土性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起来。

D.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有了新的含义,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饮食不断接受和融合外来食物品种,今天我们翻开中国食谱,已经没有谁能准确地辨认出哪种食物是地道的中国食物。

B.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鱼肉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

C.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餐馆,只要是提供“中式餐饮”的,就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

D.“胡床”“貊盘”带来了很多便利,从南北朝时期开始传入中原后得到大范围推广,推动了中华饮食进餐形式的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各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同样,中华饮食也彰显了中华民族鲜明的文化个性。

B.中华饮食不断引进外来饮食元素,这一方面丰富了传统饮食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促进了自身的革新。

C.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并与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紧密相关。

D.在全球化时代,由于中华饮食文化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特征,从而将被世界各国认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飞信微信;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书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②自拟题目;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段话。要求:使用拟人、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

河,欢快地流淌,不被截断;鸟,快乐地飞翔,不被侵扰;人,自由地生活,不被禁锢。这就是幸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客观地说,              ,我国校园足球的发展的确走了不少的弯路,也有着很多值得当下可供借鉴和学习的经验教训。可遗憾的是,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出台后的这些日子里,一些学校并没有将此前的这些经验教训记在心中并合理规避,反倒以另外的形式将足球项目和其它体育活动对立起来,                  ,不但误读了国家发展足球的真正本意,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砚亦称为研,汉族传统手工艺品之一,是中国书法的必备用具。                 

                。                 。                。               。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其中以广东肇庆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卓尼的洮河砚、山西绛县的澄泥砚最为突出,称“四大名砚”。

①箕形砚是唐代常见的砚式,形同簸箕,砚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撑

②初期的砚,形态原始,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

③至汉时,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

④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

⑤汉代刘熙写的《释名》中解释:“砚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

⑥唐、宋时,砚台的造型更加多样化

A.④②⑤③⑥①

B.④③⑥①②⑤

C.⑤③②③⑥①

D.⑤④②③①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