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语段中填入括号内的字音、字形、用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

下列语段中填入括号内的字音、字形、用法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   )落了。但他是永生的。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培育良知,(    )人类,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    )光荣的。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  )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他在咒骂与祝福中溘然长逝。

A.殒     教育         挫cuō

B.陨   教育        挫cuò

C.陨   教化       挫cuò

D.陨     教化         挫cuō

 

C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仔细辨识上下文的意思,然后根据字形正确选择字词。“陨落”的意思是星体或其他在高处运行的物体从高空掉下来;“殒”的意思是丧失(生命)、死亡。此处应填“陨”。“教化”的意思是“教育感化”,重在熏陶;“教育”的意思是“按一定要求培养”,重在教导启发。应填“教化”。“无上光荣”形容非常光彩和荣耀;“尚”是尊崇、注重之意。此处应用“上”。“挫”的读音是第四声。 【考点定位】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正确书写汉字:有形辨法。如果怀疑某个是别字,可以写出几个同音字来比较,可以写出几个形似字来比较。义辨法。通过掌握的词语意义,或通过分析形声字的形旁来推导这个字的含义,再放到这个词语中去判定是否相符。结构辨析法。对于独体字或形声字中的形旁已失去表意功能的形声字可以通过分析词语的语法结构来确定它是不是别字,还可以通过对整个词语的理解,来寻找不合语境的别字。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注意常见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对多音字的把握,掌握“音随意转”的原则。吃不准的情况下,可多考虑从词语具体意义以及词语的词性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善用排除法和认定法。音辨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赵新

这是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

炕头儿上睡着父亲,后炕里睡着县长,吴有睡在他们中间,吴有是桃树湾村的村主任。这天下午县长来到村里,搞农业结构调整调查,因和父亲谈得投机,就和父亲交了朋友,晚上索性连县城也不回了,坚决要和父亲住在一起,以便把还没念叨完的事情接着念叨下去。这样吴有就叫娘和媳妇睡在一起,自己陪了领导和父亲睡。

吴有很激动,很兴奋。他先是端茶倒水递火点烟耐心地听父亲和县长说庄稼话桑麻,然后在炕上铺好被褥放好枕头端来尿盆。等伺候两个人睡下以后,夜已经深了,因怕闹出什么响动打扰县长休息,他连衣服都没脱就悄悄钻进了被窝。

秋天的夜,月色朦胧,气爽风柔,更有那瓜果甜香丝丝缕缕从门缝里飘进来,让人感到生活是这般美好。吴有先是靠近父亲这边睡,但从父亲头上散发出来的浓浓的汗息一阵强似一阵,一阵比一阵猛烈,呛鼻子呛眼睛还似乎呛耳朵,熏得他用被子捂住脑袋还是受不了;    

吴有只好往县长那边挪,这一挪就妙了:从县长头上散发出来的芬芳的皂香醒脾醒胃,清心爽神,令人舒畅愉悦。

吴有不能再朝后炕里挪了,再挪就挨着县长,就碍县长的事了!要是自己的手脚碰了县长而且把县长碰醒了,那会造成怎样严重的后果?他这个村主任还称职吗?

吴有稳住了身子,一边闻那清心爽肺绵绵不绝的皂香,一边倾听外面的天籁之音:院里有露珠落地,那晶莹的露珠落在铺了水泥的院子里,声音清脆圆润,明快爽朗,珠落玉盘一样好听。

突然,父亲打起了呼噜。父亲的呼噜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后来就居高不下,一味地凶猛激烈,波澜壮阔!吴有已经有十年不和父亲在一条炕上睡觉了,想不到这土里刨食吃的老汉竟然这样雄姿勃发,惊天动地, 或嘈嘈杂杂,如人喊马叫;或哗啦哗啦,如暴雨来临;或浪涛涌动,如洪水漫卷;或霹雳电闪,如地裂天崩!

吴有决定推醒父亲:一是他受不了这种噪音的煎熬,二是怕父亲的呼噜把县长吵醒了。

吴有悄悄地挪到炕头儿,正要伸手推醒父亲的时候,县长那里也打起了呼噜!但是奇了,县长的呼噜一如那缕妙不可言的皂香,打得舒缓悠扬,余音绕梁,听起来如小河流水,春雨飘洒,燕语呢喃,微风送爽。而且县长的呼噜打得很有节奏,起伏有致,强弱匀称,一会儿缥缥缈缈声若琴弦,一会儿丝丝缕缕恰如游云,简直是天上的一支乐曲!

吴有感叹不已,吴有突发奇想:自己是高中毕业,在学校学习时就有很高的音乐天赋,那首广为传唱深受欢迎的校歌就是自己谱写的曲子,现在何不把县长的呼噜之声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作为一首轻音乐奉献给社会?即使不能广为传唱,自己还可以哼唱,哼唱久了,熟能生巧,说不定以后自己打呼噜时也能打出县长的味道和水平来!

吴有悄悄地下了炕,悄悄地拿来笔和纸,悄悄地伏在桌子上,悄悄地摁亮了手电筒。在完整地反复地记录和核对了县长的艺术之声后,他也草草地记录了父亲的呼噜之声。他把两首曲子进行对照,父亲的和县长的果然不能同日而语,远不在一个档次!

第二天吴有兴致勃勃地来到县文化馆,把头天晚上记录好的两首曲子给老师。他读高中时李老师教他音乐,老师艺术造诣很深,写过很多有名的歌曲,是省内的音乐权威。

老师先看父亲的呼噜之声。老师看了两遍,默唱了两遍,又小声唱了两遍,又大声唱了两遍。老师前所未有地激动起来,简直是手舞足蹈,欣喜若狂!老师大喊大叫地说:好,好,好!这首曲子气魄宏大,旋律高昂,有耕种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有春风秋雨,有酷暑寒霜,有雷有闪有情有爱,有百鸟争鸣稻谷飘香……吴有,了不得了不得,这是一首雄壮的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田园进行曲》,我马上给你推荐出去,让大家欣赏!

吴有说:老师,请您再看看那一首!

老师拿出县长的艺术之声老师只哼了一遍,就皱了眉头。

李老师说:吴有,这不是歌曲,这是一个人在打呼噜!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故事发生在一条烧得很热的土炕上,县长和“父亲”同睡一炕,表明县长能够和群众打成一片,小说歌颂了这种亲民作风。

B.小说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父亲的汗臭、呼噜的刺耳和县长身上的皂香、呼噜的舒缓悠扬对比,吴有和李老师对呼噜的不同理解形成对比。

C.作者通过吴有的感受描写父亲的呼噜声,用比喻、排比的手法突出了其雄姿勃发、气势惊人的特点,为后文李老师的评价作了铺垫。

D.小说描写细腻,对乡村夜晚景色的描写,对呼噜声的描写,还有吴有的心理描写,都是如此,虽然弱化了情节,但让小说拥有乡土诗意。

E.小说通过吴有的视角来叙述故事,叙述语言的清新明丽和诗意化,说明吴有是一个蓬勃向上、热爱乡村生活、具有诗意情怀的村干部。

2.小说中的吴有的父亲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划线句内容简要分析。

4.小说以“呼噜”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荀子用木头经过墨线比量处理后更加挺直,金属经过打磨后更加锋利来类比论证学习的作用,得出君子               ,                    ”的结论。

(2)《夜归鹿门歌》中孟浩然写到鹿门山隐居环境的安静“              ”和人物身处其中的悠然自得“              ”。

(3)《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表达了自己不愿屈身权贵,追求自由的心声:“                            。”

(4)鲍照在《拟行路难》中表达了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安慰自己要安于命运,并借酒浇愁,停唱《行路难》,但是渴望建功立业而不得的痛苦不能消歇:“                          。”

(5)《春江花月夜》中作者面对春夜美景,思绪飘飞。既追问江畔何人见月,江月何年照人,感喟宇宙永恒、人事更迭,又欣喜于“                          ”,表达人生无穷,宇宙永恒的达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

(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①。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注释】①向堪把:差不多可以用手握住,可以采摘了。

1.这首诗四句都是写月光下的情景的。诗人是如何写出月光的皎洁的?请简要分析。

2.“家住水东西”是否应该改为“家住水东(或“西”)岸”?诗后两句和前两句是如何一起营造画面感的?请加以赏析。

 

查看答案

古代诗文阅读

明良

龚自珍

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历览近代之士,自其敷奏之日,始进之年,而耻已存者寡矣。官益久,则气。望愈崇,则谄愈固。地益近,则媚亦益工。至身为三公,为六卿,非不崇高也,而其于古者大臣巍然岸然、师傅自处之风,匪但目未睹,耳未闻,梦寐亦未之及。臣节之盛,扫地久矣。非由他,由于无以作朝廷之气故也。

何以作之气?曰:以教之耻为先。贾谊谏汉文帝曰:“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遇官徒,彼将官徒自为也。”兹训,炳若日星,皆圣哲之言,古今之至诚也。

窃窥今政要之官,知车马、服饰、言词捷给而已,外此非所知也。清暇之官,知作书法、赓诗而已,外此非所问也。堂陛下之言探喜怒以为之节蒙色笑获燕闲之赏则扬扬然以喜出夸其门生妻子小不,则头抢地而出,别求夫可以受眷之法,彼其心岂真敬畏哉?问以大臣应如是乎?则其可耻之言曰:我辈只能如是而已。至其居心又可得而言。务车马、捷给者,不甚读书,曰:我早晚值公所,已贤矣,已劳矣。作书、赋诗者,稍读书,莫知大义,以为苟安其位一日,则一日荣。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且愿其子孙世世以退缩为老成,国事我家何知焉?嗟乎哉!如是而封疆万万之一有缓急,则纷纷鸠燕逝而已,伏栋下求俱压焉者鲜矣。

(选自《龚自珍全集》,有删改)

【注】

①明良:君良臣。

②气:知耻的精神。

1.对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益久,则气愈        偷,苟且

B.至身为三公,为六卿      三公,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C.皆圣哲之            危:危险

D.小不,则头抢地而出    霁:晴朗,引申为脸色好看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

B.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 / 出夸其门生 // 妻子

C.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 / 节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 / 夸其门生 // 妻子

D.堂陛下之言 / 探喜怒以为之节 / 蒙色笑 / 获燕闲之赏 / 则扬扬然以喜出夸 / 其门生 // 妻子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观点——国家最大的耻辱就是士人不懂得廉耻,并将当时士大夫不知耻的普遍性归结为朝廷不能振作知耻精神。

B.第二段提出解决方法,朝廷要教化士大夫知耻,并引贾谊劝谏汉文帝的文辞阐明朝廷要明白不知耻风气盛行的原因。

C.第三段列举为官现象,阐明不知耻的危害。作者分别说明政要之官和闲暇之官的行和心理,他们谄媚、苟且,无心国事,危害极大。

D.全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法。古代的官员在边境危急时能够像鸠燕一样为国而死,既是比喻论证,又和当时官员的行为形成对比。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主上之遇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

(2)疾病归田里,又以科名长其子孙,则志愿毕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如何看待“燕赵文化”

燕赵区域以燕山、太行山、渤海、黄河为四面分界,主体为次生黄土的平原地带。虽然这一区域具有“地边胡,数被寇”的特点,但燕赵文化仍属于华北平原上以汉族为主的旱地农耕文化。

燕文化与赵文化有着不同的来源和各自的特征,但又大体接近而趋同。相对于其他周边区域而言,“慷慨悲歌”是燕赵文化的共同基调。燕赵区域的文化特征就是“慷慨悲歌”,也只有“慷慨悲歌”才是燕赵区域的文化特色。

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在全国各个地域中,燕赵区域是极少数真正形成了文化特征的地域之一。燕赵文化得以形成“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为古今所共认,历代所称道,其内涵鲜明,无可否认。这是燕赵区域的优越之处,值得骄傲。

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是“燕赵悲歌”的产生机制。燕丹的精诚与荆轲的侠士志向契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慷慨悲歌”。慷慨悲歌是一个情结,是由经济文化的落后和政治地位的低下而导致的一个情结。这个情结经过一种壮烈的撞击,发生逆转,出现升华,于是就化育成为慷慨悲歌的性格。而这也正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在易水告别,高渐离击筑,荆轲作歌,这是燕赵文化慷慨悲歌特征的第一次概括。汉末曹魏时,曹操等人以邺都为活动中心,诗风雄峻古朴,慷慨悲凉,燕赵文化第二次被称作慷慨悲歌。唐代,高适等人以气质自高,慷慨悲歌,临风怀古,燕赵文化第三次被人称为慷慨悲歌。燕太子丹、荆轲的谋刺秦王,标志了燕地文化的形成和成熟。从此以后燕文化就永久性地定格于此,成为燕赵文化所独有的固定不变的意象。这一特征不仅在当时存在,在后世也存在,如明清之际,燕赵文化的慷慨悲歌特征也有鲜明的体现。

“慷慨悲歌”的实质,乃是一种生命价值观,是一种贯穿人生的精神力量。燕赵侠士的轻生尚义,表面上看是不重视生命,实质上却是更加重视、更加珍爱生命的体现。“燕赵悲歌”体现为一种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燕赵文化精神在此具有最为突出的表现。了解到人的生命除了肉体的存在,还有精神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教导人们,突破对自我的一己关怀,寻求更高的价值。燕赵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命价值观。

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在“慷慨悲歌”激扬人性的同时,也包含了不少世俗的、物欲和肉欲的不良内容。这些流弊在民间、在当今,也都有不同轻重的表现。其救治方法,则莫过于以风俗治风俗,以文化治文化,以精神治精神,如古人所谓“风教”,由低而高,由杂而纯,由俗而雅,由外在而内在。

(摘编自张京华《“燕赵文化”概念界定的要点》,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具有特征主线的区域文化是优越的文化,燕赵文化具有无可否认的“慷慨悲歌”这一特征主线,因此燕赵文化是一种优越的文化。

B.燕赵区域虽然毗邻少数民族地区,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扰,但其区域文化还是保持以汉族为主体,以旱地农耕文化为主流的特点。

C.“慷慨悲歌”所体现的超越“千金”、超越“生死”的价值观,是燕赵文化精神的突出表现和重要内涵,具有人生的教导意义。

D.对“慷慨悲歌”的历史认同有三次高潮,这三次所概括出的内容各不相同,使“慷慨悲歌”这一燕赵文化的特征逐次清晰丰富起来。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受地理环境、生产方式、政治地位等的影响,燕赵区域逐渐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出“慷慨悲歌”的文化特色。

B.汉末曹魏时的曹操和唐代的高适等人之所以能成为燕赵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原因之一是他们的诗或雄峻古朴,或慷慨悲歌。

C.燕太子丹与荆轲的关系产生了中国古代“知己”“知音”的价值观念,这种价值观念正是“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产生的主因。

D.“慷慨悲歌”这一文化特征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数世纪后的明清之际仍然存在,已成为燕赵区域重要、悠久、稳定的文化符号。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文化和赵文化来源不同而且各具特征,但二者的文化内涵大体接近而趋同,具有共同的文化基调,故被人合称为“燕赵文化”。

B.“慷慨悲歌”是一个由现实生活的落后而产生的情结,是历经碰撞、冲击、转变以至升华,最终才形成的有地域特征的文化性格。

C.燕赵文化具有多元性,其内容良莠不齐,如今在民间流行的,大多是世俗的、物欲的不良内容,有待人们采取恰当的方法来救治。

D.燕赵文化是北方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北方历史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其表现可以了解到北方地区物质与精神方面的部分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