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再过金陵① 唐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再过金陵①

  包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②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石头城

  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③,绿到台城④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石头明月雁声中。

【注】

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石城:指南京,又称为石头城。

吴宫:此指三国时吴国的宫殿。

台城指六朝时的禁城(宫城),又称“苑城”,是当时的皇帝用于办公居住的场所。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金陵城,请结合诗句分析两诗景物描写的异同。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1. 相同点:两诗都描写了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 不同点: ①包诗运用拟人手法,写江山不管天下兴亡之事、任凭夕阳伴着客愁;刘诗运用动静结合手法(或答视听结合),写所见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高悬,又写所闻空中雁声。 ②刘诗的景物描写有时间(从白天到黑夜)和空间(从吴宫到台城)的变换,写出了作者的所见所闻。 2.包诗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刘诗借古讽今,表现作者对安史之乱后政事日非、家国衰败的悲愁。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此诗选材即景抒情的两首同一主题、同一作者的诗歌,形式较新。此题考查对景物描写异同的分析,同一作者在不同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景物描写特点各不相同,包诗写的是金陵秋景,写秋高雁飞、残照斜阳、江山依旧的凄凉萧瑟之景;刘诗写的是金陵春景,写离离芳草、台城旧苑、空江烟水、明月飞雁的悲凉寥落之景。描写对象都是“金陵城凄凉、衰败之景”;描写手法,包诗的“斜阳伴客愁”是拟人,刘诗是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同时刘诗景物描写有时空变换。答题步骤先分别概括两句景色特点,然后分别具体分析两句诗所表现的的具体景色及特点。 2.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中的借古讽今和对比。包诗借古事抒发物是人非的慨叹,表明六朝兴亡皆由人事;刘诗描写现在的凄凉,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的感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刘诗暗含古今盛衰对比,抒发了作者对金陵古城繁华不再、沧桑变化的深沉感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姚文然,字弱侯,江南桐城人。明崇祯十六年进士,改庶吉士。 顺治三年,以安庆巡抚李犹龙荐,授国史院庶吉士。五年,改礼科给事中。六年,疏请“敕抚、按、道恩诏清理刑狱,勿任有司稽玩。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又请重定会试下第举人选用例,以广任使。又请敕各省督抚勿滥委私人署州县官。诸疏皆下部议行。寻转工科。

八年,世祖亲政,疏请令都察院甄别各省巡按,下部院会议.以六等考核,黜陟有差。是岁,江南、浙江被水,文然请灾地漕米改折,视灾重轻定折多寡。既,又言:“折漕例新定,民未周知。官吏或折外重徵耗银,或先已徵米而又收折,或折重运轻,其弊不一。请敕漕臣密察严劾。”上并采纳。十年,疏言大臣得罪不当锁禁,得旨允行。迁兵科都给事中,乞归养。

康熙五年,起补户科给事中。九年,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留任自文然始。文然与魏象枢皆以给事中敢言负清望,号“姚魏”。十年,两江总督麻勒吉坐事逮诣京师,仍用锁系例。文然复上疏论之,上谕:“自后命官赴质,概免锁系,著为令。”

寻迁副都御史,再迁刑部侍郎。十二年,调兵部督捕侍郎。京口副都统张所养劾将军轲永蓁徇私纵恣,令文然往按,永蓁坐罢。迁左都御史。十三年,疏言:“福建耿精忠、广西孙延龄皆叛应吴三桂,中间阻隔,赖有广东。精忠将士旧驻其地,熟习山川形势,倘与延龄合谋相犄角,则广东势危。江西境与福建、广东接,倘侵据赣州南安,驿道中断,饷阻邮梗。宜驻重兵通声援。”上嘉纳之。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文然屡有论列,尤推本君身,请节慎起居。孝诚皇后崩,权攒巩华城,上数临视,文然密疏谏,且引唐太宗作台望昭陵用魏徵谏毁台事相拟,上亦受之,不怫也。十五年,授刑部尚书。时方更定条例,文然曰:“刃杀人一时,例杀人万世,可无慎乎?”乃推明律意,钩稽揅讨,必剂於宽平,决狱有所平反,归辄色喜。尝疑狱有枉,争之不得,退,长跪自责。又以明季用刑惨酷,奏除廷杖及镇抚司诸非刑。十七年,卒,赐祭葬,谥端恪。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B.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C.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D.陕西提督王辅臣叛/河南巡抚佟凤彩引疾/上已许之/文然言河南近陕西/流言方甚/凤彩得民心/宜令力疾视事/上为留凤彩。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工”,清代六部之一,主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B.“黜陟”,“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官员的晋升。 “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C.“漕”,指漕运,漕运是我古代利用水道(河道、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

D.“乞归养”,请求辞职回家来调养自己的身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姚文然重视法律。当朝廷要更定条例时,他认为条例能杀人万世应慎而又慎,务求刑律宽平,以明末酷刑为戒,上奏废除廷杖。

B.姚文然直言敢谏。他上疏请求朝廷清理刑狱,请求重定会试时落第举人的选用标准,用六个等次考核各省巡抚,大臣获罪不应用枷锁等,多被皇帝采纳。

C.姚文然关爱百姓。江南、浙江遭遇水灾时,他请求根据灾情的轻重将漕米赋税削减并折换成银两,以减轻灾区负担。决狱有所平反,他就面带喜色;如果有冤案,他就争辩,不得时就很自责。

D.姚文然通晓军务。在任兵部督捕侍郎期间,查究柯永蓁徇私纵恣案件,上奏耿精忠和孙延龄合谋将危及广东,应在江西驻扎重兵对广东予以声援。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条赦之外,有可矜疑原宥者,许专疏上陈。

(2)考满内升,命以正四品顶戴食俸任事。故事,给事中内升,还籍候补。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中的自由

曹雅欣

①自由,在传统文化里并未缺失,在国学里是随处可见的。

道家的生命理想最接近自由的状态,老子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道法自然”,意思是:大道之行,既要仿照大自然的规律法则,又要效法事物本身自然而然的状态,顺其自然,这就是道之所在。

②而把道家思想与个人生命形态结合得更紧密、更艺术的庄子,对自由的感受也更强烈。一篇著名的《逍遥游》,其实描写的正是庄子心灵的驰骋和思想的放飞。《逍遥游》中描述的那个叫做“鹏”的大鸟,能够扶摇直上九万里,能够背负青天激越云间,自由往来于天地间。其实,庄子以如此瑰丽的笔墨哪里仅仅是在描写一只鸟的行为呢?那“鹏”正是庄子自己的心,正是一颗开阔六合、含纳古今、超越世俗、纵横时空的心。

③心的自由,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自由。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然而,心的开阔可以超越现实局限,助你自由翱翔在无边无际的精神世界。

④儒家学派里,孔子曾称赞得意门生颜回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人人都不堪忧苦,只有颜回不改其乐——这“乐”,也许是身在陋巷、心在书中的精神享受,也许是身在平凡、志在高远的修身过程,也许是身虽未动、心已远行的超越眼前的卓越见识。

⑤可见,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特征有何不同,但在内心和精神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无论是脚踏实地的儒家,还是仰望天空的道家,他们不同的人生信条只是对生活哲学的探讨。而对生命状态的存在,他们都毫无异议地认为,不管在朝堂、闹市,还是在山林、陋巷,都可以也都应该自由而活。

⑥甚至,提倡法制、法度严明的法家,也不与自由的本质相矛盾。自由突显出秩序,在有形的层面,所有的自由都有其边界,法度之内是令行禁止,那么相对应的法度之外就是行动自由。而有秩序的自由才是有保障的自在,无秩序的自由只是野蛮的乱象。所以,法家的“明法度”其实是更好地规范了“享自由”。

⑦如果在现实社会的严格秩序之内,一个人的灵魂依然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这样的灵魂才真正具有力度,甚至具有艺术性。中国古代的士人就是如此。所谓“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当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受案牍之劳形、朝堂之艰险、宦海之沉浮、宵小(盗贼昼伏夜出)之倾轧而感觉受到待遇不公、制度禁锢、官场奴役、志向束缚的时候,他们释放自我的方法,往往不是逃避到山林隐逸而不问世事,不是投降于世道艰难而躲避退缩——他们总认为,遁入世外不是读书人的理想抱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在负重前行中锻炼出一颗豁达自在的隐士之心才是真正自由的人生。所以,他们在任何困境里都努力自我调节,他们写诗、作画、弹琴、读书、品茶、赏花、雅聚、清谈……这些构成了他们快乐纵横的自由王国。

⑧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是士人重压时的释放。自由,从来不在远方的乌托邦,而就在当下的轻安自在;自由,从来不依靠他人的给予,而全在自我的获得。因为,没有任何一种形式的自由比心灵的自由强大有力。(有删改)

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没有蕴含本文所说的国学中的“自由”的一项是(   

A荀子提出“礼法并举”,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认为在尊重礼义法律的基础上,百姓能自然为善生活自在。

B庄子在梦中幻化为翩翩起舞的蝴蝶,感到舒适自得,忘记了自己原来是人,醒来后才发觉自己仍然是庄子。

C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六艺”,强调学生应各方面能力全面发展,成为文武兼备、人格和谐的人。

D辛弃疾离开官场后,为排遣英雄末路、壮志未酬的苦闷和压抑,写下了大量田园词,抒发了个人的闲情逸致。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中的“道”,就是道家的生命理想中的自由。

B法家的“明法度”与自由的本质并不矛盾,而是为了“有秩序”的自由。

C颜回的“箪食瓢饮的清贫生活”就是儒家对自由的追求的典型表现。

D若一个人的灵魂能充分体会到自由,那么他的灵魂就真正具有力度和艺术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责任里的闲情,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法家理性下的游弋,士人重压时的释放,都是自由的表现形式,是人获得自由的真实写照。

B国学中的自由随处可见,且呈现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心的自由,就是由自己获得的一份轻安自在。

C人力所及永远是有限的,人生环境永远是有遗憾的,现实社会是有严格秩序的,但心可超越现实,是没有限制的。

D无论是主张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主张出世无为的道家,在内心和精神层面,都同样拥有自由的灵魂,他们的人生信条是一致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狂妄的人自称命运的主人,谦卑的人甘为命运的奴隶。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他照看命运,但不强求,接受命运,但不卑怯。走运时,他会揶揄自己的好运。倒运时,他又会调侃自己的厄运。他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他只是命运的朋友罢了。(周国平)

对待命运,你愿意做哪一种人?请以“对待命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自定立意。

自拟标题。

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或套作。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句子,再写两句话。要求与例句的结构和修辞一样。

什么样的年龄最理想?鲜花说,开放的年龄千枝竞秀。

什么样的青春最辉煌?太阳说,燃烧的青春一片光芒。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因此,文化产业发展的目的最终也要落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

①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

②创造经济效益,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目标。

③这决定了发展文化产业不能仅仅注重经济效益,必须同时注重社会效益,而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④然而,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又具有意识形态属性。

⑤离开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和动力。

⑥文化产业是经营性的,应当追求经济效益。

A.①⑤⑥②④③          B.①⑥⑤②④③

C.⑥②⑤④③①          D.⑥⑤②④③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