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牛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张爱玲

禄兴衔着旱烟管叉着腰站在门口。雨才停 屋顶上的湿茅草亮晶晶地在滴水地下高高低低的黄泥潭子汪着绿水。禄兴在板门上磕了磕烟灰 紧了一紧束腰的带子 向牛栏走去。牛栏里面积灰尘的空水槽寂寞地躺着 上面铺了一层纸晒着干菜。角落里 干草屑还存在。栅栏有一面磨擦得发白那是从前牛吃饱了草颈项发痒时磨的。禄兴轻轻地把手放在磨坏的栅栏上一缕辛酸慢慢堵住咽喉 泪水泛满了眼睛。

不知道什么时候起禄兴娘子已经立在他身后 也直瞪瞪望着空的牛栏 头发被风吹得稀乱下巴颏微微发抖 泪珠在眼里乱转。他不响她也不响 然而各人心里的话大家看得雪亮。瘦怯怯的小鸡在狗尾草窝里簌簌踏过四下里静得很。

“到底打定主意怎样?”她兜起蓝围裙来揩眼。

“不怎样。

“眼见要立春了 家家牵了牛上田我们的牛呢?”

“明天我找蒋天贵去。

“天贵娘子当众说过的要借牛 先付租钱。

他垂下眼弯腰把小鸡捉在手中“不 不!”她激动地喊着已领会到他无言的暗示了用惊惶和恳求的眼色看着他“这一次我无论如何不答应先是我那牛活活给人牵去 又是银簪子又轮到小鸡了! 我问你 小鸡是谁忍冻忍饿省下钱来买的?”她把蓝围裙蒙着脸哭了起来。

“闹着借牛的是你 舍不得鸡的也是你!”禄兴背过脸去吸烟。到底借牛是正事 不耕田难道活等饿死吗? 她懂得的。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茅屋烟囱口上把湿茅草照成一片清冷的白色 烟囱上正蓬蓬地冒着炊烟熏得月色迷迷蒙蒙 鸡已经关进笼里低低地、 咯咯地叫着。

后天早上鸡没有叫 禄兴娘子起身把灶上点了火禄兴跟着起身 吃了一顿热气蓬蓬的煨南瓜把红布缚了几只鸡的脚 倒提在手里兴兴头头向蒋家走去。

黎明的天上才漏出美丽的雨过天青色 树枝才喷绿芽 露珠亮晶晶地 一个个牵了牛扛了锄头的农人唱着歌经过它们。蒋家的牛是一只雄伟漂亮的黑水牛 温柔的大眼睛在两只壮健的牛角的阴影下斜瞟着陌生的禄兴 在禄兴的眼里 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 值得牺牲十只鸡虽然它颈项上的皮被轭圈磨得稀烂。他俨然感到自己是王子的护卫统领一种新的喜悦和骄傲充塞了他的心一路上高声吹着口哨。

到目的地时放牛的孩子再三叮咛他 又立在一边监视他为牛架上犁耙 然后离开。他开始赶牛然而 牛似乎有意开玩笑才走了三步便身子一沉 伏在地上不肯起来 任凭他用尽了种种手段只在那粗牛角的阴影下狡猾地斜睨着他。太阳光热热地照在他棉袄上他浑身都出了汗。远处的田埂上 农人顺利地赶着牛唱着歌 在他的焦躁的心头掠过时都带有一种讥嘲的滋味。

“杂种畜牲! 单单欺负你老子!”他焦躁地骂 刷地抽了它一鞭子。“你¬——你杂种的畜牲还敢欺负你老子不敢?”

牛的瞳仁突然放大了翻着眼望他 鼻孔涨大了 嘘嘘地吐着气 慢慢地、 威严地站了起来禄兴迅速地嗅着了空气中的危机。一种剧烈的恐怖的阴影突然落到他的心头 他一斜身躲过那两只向他冲来的巨角 很快地躺下地去和身一滚 骨碌碌直滚下斜坡的田陇去。一面滚一面听见那涨大的牛鼻孔里咻咻的喘息声 觉得那一双狰狞的大眼睛越逼越近越近越大——和车轮一样大 后来他觉得一阵刀刺似的剧痛 又咸又腥的血流进口腔里去——他失去了知觉耳边似乎远远地听见牛的咻咻声和众人的喧嚷声。

又是一个黄昏的时候禄兴娘子披麻戴孝 送着一个两人抬的黑棺材出门。她再三把脸贴在冰凉的棺材板上用她披散的乱发揉擦着半干的封漆。那柔驯的棕色大眼睛里面塞满了眼泪她用打颤的声音说“先是……先是我那牛活活给牵走了……银簪子……陪嫁的亮晶晶的银簪子……接着是我的鸡……还有你……还有你也给人抬去了……”她哭得打噎——她觉得一生中遇到的可恋的东西都长了翅膀在凉润的晚风中渐渐地飞去。

黄黄的月亮斜挂在烟囱 被炊烟薰得迷迷濛濛 牵牛花在乱坟堆里张开粉紫的小喇叭狗尾草簌簌地摇着栗色的穗子。展开在禄兴娘子前面的是漫漫的长夜——缺少了吱吱咯咯的鸡声和禄兴的高大的在灯前晃来晃去的影子的晚上该是多么寂寞的晚上呵!(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侧面描写的手法暗示禄兴家以前有过牛,展示出禄兴家没有了牛后的贫困窘迫,也为后文禄兴去借牛做了铺垫。

B小说很注重细节描写,禄兴在空空的牛栏里,“抚摸着粗糙的木头,鼻梁上一缕辛酸味慢慢向上爬”,只是为了表现禄兴对已经被牵走的牛的深厚感情。

C禄兴娘子的形象很饱满。她勤劳坚忍,与丈夫辛苦持家,却过着极为艰难的生活,无法摆脱悲惨的命运。

D禄兴虽然对蒋家的牛很是喜欢,以为“它是一个极尊贵的王子”,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导致悲剧的发生。

E小说使用了留白艺术,比如对于禄兴死亡的具体场景,作品没有做一点点的描绘,却能让人联想起当时的血腥画面。

2.小说中的主要人物禄兴娘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两次提及农人牵牛唱歌的情景?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4.有人说,张爱玲所看到的世界是一个“苍凉”的世界。请结合小说的内容探究“苍凉”的具体内涵。

 

1.答A给3分,答C给2分。 2.禄兴娘子是旧中国贫苦农民的典型形象。她勤劳坚忍,忍冻忍饿也要养鸡,失去耕牛却仍然谋划着春种过日子;她善良柔顺,她为了能够耕田忍痛顺从丈夫卖鸡的决定;她命运悲惨,无论怎样挣扎,还逃不脱悲惨的结局,最终连丈夫也死了,成为一个绝望者、孤苦者。 3. ①第一次侧面描写农人唱歌来衬托禄兴借到牛后的畅快心情,表现禄兴对生活充满希望; ②第二次用农人愉悦唱歌反衬禄兴焦急、无奈,表现焦躁情绪。 ③推动情节发展,农人的歌声让禄兴变得焦躁,进而引发悲剧。 4. ①人物的境遇是苍凉的:禄兴夫妇的生活中只有无尽的苦难,没有丝毫希望。 ②情节的结局是苍凉的:禄兴惨死,禄兴娘子陷入更大的痛苦和无助。 ③社会环境是苍凉的:在禄兴夫妇周围,人与人之间只有冷漠,没有温情。 ④自然环境是苍凉的:小说中所有的景物都是冷色调,渲染出的都是凄清的氛围。 ⑤笔法是冷的:小说始终保持着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的风格。 【解析】 试题分析: 1.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此题D项,“但终因它不是自家的牛而鞭打、激怒了它”有误。E项,“作品中对禄兴死亡的场景有具体的描绘。B项,不十分准确,除了表现禄兴对牛的感情外,还有他对生活困窘的忧虑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应该首先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和其它侧面的描写中指出人物的性格,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列举文中反应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此题从“勤劳坚忍”“善良柔顺”“命运悲惨”的角度概括性格特征,然后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小说和散文中经常见到分析某个细节或某种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的作用的题目。回答这类题目首先在文中找到这些语句,然后结合文章的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时小说主要从反应人物的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有时还是文章的线索。散文主要分析结构上的照应、线索,内容上的强调情感和文章的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小说中的探究题往往就文中的某个情节发表自己的看法,答题时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不要信马由缰。注意观点明确,论证理由充分。此题注意从人物的境遇、情节的结局、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笔法等角度解释“苍凉“。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飞湍瀑流争喧豗,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                                           ”的心声。

(4)《锦瑟》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苦痛,表明当时深陷其中无法自拔的诗句是:此情可待成追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孤雁儿 世人作梅诗①

李清照

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注]①北宋朝廷南迁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不幸病故,这首词即为悼亡之作。

1.上篇“沈香断续玉炉寒”中的“玉炉”因何而“寒”?“寒”字有何深意?

2.“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一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表达了此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C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2.下列选项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师说》的作者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师说》的“说”是一种文体,但与《捕蛇者说》不一样,它不是说理辨析类文章。

B.《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其中的“士大夫”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C.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D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大学和小学两种。大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3.下面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

中国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 在使用的自源文字(指由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文字系统)。新石器时代的刻画符号是汉字的萌芽阶段,甲骨文将“图符”改造整合而成最早的文字系统,随后商周金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这些古文字,其构形基本上是“图绘式”的,大部分构形能与单字(词)所指的事物形态相联系,而构形所用的“线”,是为“图绘”而设的,故而粗细均匀。由图绘意识而形成的文字审美标准,亦以整齐、均衡、图案化为旨趣。到了秦汉之际,隶书的出现使汉字由“线条”走向“笔划”,由象形性转向符号性,“图绘意识”逐渐转变为“书写意识”。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人们不再在意“图绘”的完美,而留意于“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体验着“书写”带来的轻重疾徐的节奏动感之美。当然,构形之美仍然是被关注的重要成分,只是从具象转向了抽象。

汉字的抽象化第一次让书写有了写“意”的可能性,可以摆脱文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抒情、审美的功能。笔划、笔顺带来的是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笔法、笔势,这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基础。由篆到隶的古、今文字转变时期,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孕育期。隶书是对篆书的简化、解散和“放纵”;篆书相对于隶书乃有构形的严谨和图案化。

汉字发展到汉末魏晋,各种字体都已形成,加上大量的书写实践,汉字能够提供给书法艺术的造型元素已经相当丰富了,动、静各体均有。然而,将书法艺术推向更深更高一步的,是出于两个因素:一是纸的大量应用。原来书契之材料,以竹、木、帛为主,帛物希价昂不易普及,竹木虽取之便宜,但因要成“册”(策),故必须成狭长之“简”,在简策上书字,必受形制局限而笔划不得伸展,帛受之影响也常常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马王堆汉墓帛书可为证。此时,隶、章草之“笔划”已形成,在少数面积较大的“牍”上已可见放逸之笔,但终不自由。东汉至魏晋,制纸技术渐趋进步,当时一般官吏和民间已大量使用。没有纸,书写时“纵横驰骋”是不可想象的。及至晋人之行草书札传世,都折射了纸的运用对于“书写”的进一步解放并藉此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二是汉末魏晋,连年战争,世道混乱,人常有朝不保夕之感,即使门阀士族亦有生命短促之叹。汉代空前兴盛丰硕的哲学、艺术成就的继承者——魏晋士人,在残酷的社会现实中常常思考生命的终极意义。事实上,当时文人已经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所以,魏晋时凡文章、辞赋、诗歌,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书写”乃文人日常之行为。敏锐的、具有艺术气质的文人,能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与稍纵即逝,视每个字、每一笔划为生命与情感状态的记录。这种“书写”能够 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甚乎绘画与诗歌。无疑,这正是书法作为“艺术”的真 正价值。

书法其实没有“古、今”,书法即为最“现代”的艺术;反之,以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真正的书法艺术,在于以书法直抒胸臆、致力于艺术表现的观念和实践。

(节选自《书法:写意抒情方称美》,任平)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至今使用的汉字是记录本民族语言而创制的自源文字,经历了一个从从线条式的图绘到笔划式的书写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B.商周金文、战国文字以及秦代小篆的审美标准是整齐、均衡、图案化,其文字图绘线条构形都与文字所表示的实物形态相关联。

C.由线条走向笔划的最早汉字是隶书,此时,人们留意笔划带来的点、线、面的变化,感受书写过程中带来的节奏动态之美。

D.从具有严谨构形和图案化的篆书向相对简化、解放和“放纵”的隶书的转变,已开始孕育具有抒情审美功能的中国书法艺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字抽象化才有可能第一次让书写具有了写“意”的功能,摆脱了汉字交际的负担而具有了 抒情和审美的特征。

B.从马王推汉墓出土的帛书可以看出,在帛上书写文字常常要划以竖格或直接写成扁方之字,使书写收到了很大约束。

C.魏晋作品大多有深沉幽旷之意,悲凉浩荡之气,因为当时文人已领略到生命就是一个时间段中对于“存在”的体验。

D.书法没有古今之分,只要致力于书法艺术表现的理念和实践,重视以书法直抒胸臆,就达到了真正的书法艺术的境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书写意识形成之后,书写的感觉逐渐培养出一种新的审美习惯,但人们仍十分关注汉字由具象转向抽象的构形之美。

B.魏晋时期造纸技术渐趋进步,书写才得以纵横驰骋、自由洒脱,晋人的行草书得以札传世,并扩展了书法抒情达意的功能。

C.魏晋文人从书写中领略到生命的律动和稍纵即逝,认为书写和绘画诗歌一样能够精微地将隐秘的心理活动忠实地记录下来。

D.如果一个书法家把因袭为能事,书法只是过去的艺术、死亡的艺术,同时这也否定了书法是最为“现代”的艺术的观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小姐带着在BB车中熟睡的1岁大的孩子乘公交车,司机让小姐将BB车折叠放好,否则就多交1元的行李费。小姐表示,如果把车折叠起来会把孩子弄醒,而车上没有空座位,把小孩抱在手中乘车又很危险。她认为司机的要求非常不合理,坚决不交这1元钱,而司机则拒不开车。为了这1元钱,小姐与司机“对峙”数小时,其间小姐多次报警,警察两度出警,车上数十人被迫转车。最后,在警察苦口婆心的劝导下,小姐搭乘警车回家。

此事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反响,议论不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