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下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 (1)本联描绘的是一幅萧瑟的边塞风光图。临近傍晚,荒芜的边城传来角声,有时高昂,有时呜咽,由原州城楼向外望去,泾河早已结冻,不再流淌。 (2)采用了视听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 “塞角高咽”是听觉和动态描写,“泾河不流”是视觉和静态描写。 2. ①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凄凉之情:“异乡”“独上”表达了孤独之感; ②感叹边塞生活的艰苦:“惟有雁”“更无州”“冻不流”表达了生活在边塞艰苦环境中的凄苦; ③人生不如意的郁闷无奈:“贫官”“客”“离恨”表达了这种郁闷无奈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 1.解答该题第一问,应当结合诗歌的颈联“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的大致意思考虑。解答第二问诗歌运用手法,应明确,这两句是写景,可以分析作者是如何写景的,从“咽”和“不流”两词可以看出,手法为“动静结合”。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夫子若有不豫【1】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公孙丑下》,节选)

注【1】“颜色不悦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B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C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D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3吾何为不豫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 盘绕

B  顺流而东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  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 以……为伴

D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知:动词, 了解,知道

2.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①④

D.②③⑤

3.对所选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慨。

B.第二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接,战旗遮天蔽日,目的是赞扬曹操。

C.第三段中的水与月一方面是拾取眼前景物,另一方面也是分别承了客的羡长江之无穷抱明月而长终而来。

D.且夫以下几句看似有宿命论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其实是写出了对待功名富贵、得失荣辱的态度,所反映的精神境界并不庸俗低级。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杜牧,晚唐诗人李贺并称“小李杜”。他的《阿房宫赋》《清明》《泊秦淮》等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文。

B.序是古代文体的一种,大多用以题赠,或作著作的前言,《兰亭集序》便属于后者。该文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人,因其善书法,有“书圣”之称,又因他做过右军将军,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C.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焦仲卿和刘兰芝婚姻悲剧的全过程,控诉了封建礼教,赞颂了焦刘两人对爱情的忠贞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D.我国文学史上素以“风骚”并称,“风”指“国风”,代指《诗经》,“骚”指《离骚》,代指楚辞,它们分别成为我们诗歌发展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十三世纪中,教皇权势强盛,文化中心由罗马移向北欧,一种象征全盛的教权的教堂建筑样式——哥特式在那里产生。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出现,使宗教艺术别开生面。其特色一言以蔽之,曰“高”。然而这与现代商业大都市的高层建筑的高不同,前者向天,后者着地。教堂建筑高而尖,有向上超升之妙;商业建筑高而平,有着地堆积之感。故百几十层的摩天阁虽然比哥特式的教堂高得多,但沉重地叠置在基地上并无崇高之美感。反之,哥特式的教堂形似一簇怒放的春花,彷佛拼命地想从地上抽发出来,向天空生长;又如一簇火焰,势将上冲霄汉:所谓“锦绣的森林”是也。

    形成这种样式崇高而秀丽特色的要素是柱头和尖头拱门。为求增加垂直的效果,哥特式不用一根根的粗柱,改用一束束的细柱。又在屋顶上加尖高塔,使柱束上的许多垂直线因尖高塔的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无尽之境。柱束之间,不用壁而用尖头拱门形的窗。壁有板滞之感,足以减却向上之势,尖头窗则增加了秀丽与崇高。教堂的内部,无数的尖头拱门交互错综于上,仰望时似觉身在大森林中,而毫无屋顶压迫之感。总之,哥特式建筑全无墙壁,只有细柱、尖窗和尖塔,几乎没有水平线,全体由垂直线构成。这种建筑形式萌芽后,很快风行全欧,不但教堂建筑上用之,一般的建筑也都受这种样式的影响。

    “锦绣的森林”般的哥特式教堂诞生,宗教建筑的发展就达于极点。这种式样的杰作,多在北欧,德国的科隆大教堂为哥特式中的典范。这教堂工程历六世纪之久,其工作之困难盖可想见。为了表现宗教的神秘相,建筑师把宗教的精神翻译成视觉的形态,用形体来表现抽象的观念,于是否定了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哥特式冒险尝试而成功的另一例是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这教堂的形式,虽与科隆大教堂大同小异,但是北欧的大势与意大利的传统的合并式样,可为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这教堂全部用白色大理石为材料,据说,是意大利人欲与北方的阿尔卑斯山争高而建造的。

    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一味冒险求高,终于陷入自灭的运命。此时基督教势力也由于极度地扩张,达到了衰沉的时期。世间一切文化相关联,政治、宗教、艺术,互相牵制而展进着,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中世纪的封建制和教会权同时没落不正说明了这一点吗?

(选自《丰子恺谈建筑》,有删改)

1.下列理解和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教皇权势强盛,欧洲文化中心北移,使宗教建筑艺术发展到极点,别开生面的哥特式教堂应运而生。

B.哥特式教堂屋顶的尖高塔,使柱束的垂直线得以引伸而向天延长,至于无穷,切合了向上超升的宗教观念。

C.否定石材的力学的性质,极度地使用结构的技法,最终哥特式建筑在一味冒险求高中获得成功。

D.据说,为与阿尔卑斯山争高,意大利人兼容并蓄建造的米兰大教堂,成了建筑史上的一件特殊的纪念物。

2.对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表达的观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与基督教势力同时达到衰沉期,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

B.基督教势力的极度扩张促使教堂建筑一味求高,是哥特式建筑自灭的外因。

C.无视建筑构成的约束,违背客观规律,是哥特式建筑走向衰亡的自身原因。

D.世间一切文化相互关联,不可分离,哥特式建筑与教权的同兴同衰就是明证。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被誉为“锦绣的森林”的哥特式教堂,即使不是基督徒,也会赞叹其秀美与崇高。

B.普通的民用建筑受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影响,窗户往往采用尖头拱门的形式。

C.商业建筑大量采用板滞的墙壁,减却向上之势,即使高可摩天,也不能给人崇高的美感。

D.哥特式教堂的建筑样式,不仅影响了民用建筑,而且也会影响到其他的艺术形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某综艺节目中,几十个来自山西稷山的农村孩子表演了一出高台花鼓。表演结束后,一位青年评论员率先点评:“在这个艺术形式之中很难出现一个个人英雄。”

为此几位青年评论员争论起来。唇枪舌剑中,陈道明老师对此讲了自己的看法:“我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有七年的时间在台上一句台词都没有。这场演匪兵,下场演伪军,再下场演特务,再下一场演八路军。我在想,人在各种职业当中应该有一种甘于寂寞的精神准备。世界上没有那么多主角,大部分人一辈子可能要甘于寂寞。很多群众演员没人注意他们,但请不要打击他们的努力。”

舞台上的孩子们含着泪听完了陈道明老师的话,脸上带着泪珠笑了。

要求:

①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

②自拟标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说到仕与中国文学传统,是个恒久的话题。                                                 朱光潜先生曾说,以出世之精神,做入世之事业。

①仕,古同

②学而优则仕,前面还有一句,即仕而优则学。

③这句话,并不是说学习好就能做官,做了官就一定有学问,而是说学无止境。

④做官,仕途,是一种事业。

⑤优,是说做官的事情做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做学问。

⑥学习学好了,如果还有余力,可以去做官,以便更好地推行仁道。

A.①④②③⑤⑥

B.①⑤②⑥④③

C.②③⑤①④⑥

D.②⑤⑥③①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