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拟实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国内一所大学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的措施。此举尚未实施,便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支持,有人反对。另据报道,国内某高校还在每一间教室的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收纳袋分布几十个小口袋,每个小口袋都标注着不同的数字序号和学生名字。上课前学生必须关掉手机并放入袋中,才能到座位上听课。

对于一些高校要求“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请写一篇议论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

 

“课前交手机”体现浓浓人文情怀 福建莆田哲理中学 董立群 国内某高校每间教室前面设置“手机收纳袋”,某大学拟实行“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措施,此举尚未实施便引发热议,支持者和反对者皆有。对此,我认为,校方的看似无奈之举实则体现了浓浓的人文情怀。 首先,不可否认,随着社会高速发展,人们对信息量的需求正迅速膨胀。手机作为一种沟通分享便利工具为人们所喜爱,尤其年轻人,更把它当作时尚之物而青睐有加。但手机是把双刃剑,大学生虽已成年,可自控力不强,往往会迷恋成瘾而深陷其中,给自己及他人身心造成伤害。君不见“低头族”玩手机成瘾而踏空坠桥身亡;君不见“低头族”过年盯屏抢红包而冷落了久未相见的亲人!这些事情历历在目,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校方拟实行“课前交手机”措施是其深察手机危患而谨慎行事的人文关怀的“他律”举动,我们怎能拒绝? 其次,高校作为人才聚集之地,是造就人才的工厂。大学生可以在高校优化已学知识,提升学业能力,学习将来立足社会本领。教室是学生学习、教师教书育人的地方。学生若没有按规定上交手机而留滞身边,不仅可能本心受迷惑而误了自己课堂学习,还可能影响周围同学,甚至影响老师上课质量,是对尊师重道一种道德漠视。谭嗣同有言:“为学莫重于尊师”,康有为说:“师道既尊,学风自善”,“尊师重道”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一个尊师重道风气盛行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可见,校方在制定规章制度、营造尊师重道氛围方面着实下了苦功夫,体现的正是对学生浓郁的人文情怀,我们能视而不见吗? 再者,国有国法,校亦有校规,“无规矩不成方圆”已成社会共识。诚然,大学生作为高智商群体,追求民主、自由自然可以理解。但是,自由和约束是对孪生兄弟。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美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塞缪尔·P·亨廷顿说过:“人类可以无自由而有秩序,但不能无秩序而自由”。每个社会公民只有遵纪守法,享公民应享之权利,尽公民应尽之义务,才能和谐相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学生课前自己上交手机,课后自由提取,校方拟实行的规定措施不正是给学生营造安定、自由、和谐的校园环境吗?对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 也许有学生会说学校规定课前全部上交手机是对学生私有财物占有,对学生个人隐私的侵犯。的确,手机是学生私有物品,但校方并没有据为己有,而是要求上课前交手机,尊重学生隐私,给学生做“手机收纳袋”并标注数字序号和名字。校方的举措于情于理都是对学生满满的爱意。 如今,国家依法治国,法律明文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禁止饮酒驾驶”……这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同校方拟实行“课前交手机”的举措,表面看似硬性、强制,似乎不近人情,实际上为你、为我、为大家对生命敬畏、价值取向着想,其间充满的浓浓人文情怀不言而喻。当所有人都能很好履行公共文明职责,那和谐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强国之梦的实现就近在咫尺了!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讲述了某些高校要求“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的内容。审题时,考生要联系社会现实和自身实际,正确理解这件事情,然后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要注意从命题意图角度来构思立意。“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的要求,在动机上,效果上,都是值得考虑的,既可以赞同,也可以反对。参考立意:(1)从赞成的角度看:①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莫把时间浪费在手机上,要有社会责任感。②尊师重道,是传统美德。老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却在下面玩手机,这是对老师、对学问的一种不尊重。(2)从反对的角度看:①要尊重自由民主的学习风气。②“强制收手机”治标不治本,学生的注意力之所以不在课堂,其原因可能是课程没有吸引力,或者学生自身缺乏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不想学、不愿学,收手机也仍然不能让他们专心学习。因此,对课堂玩手机的现象,必须深入了解原因,对症下药,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写作时,要注意文体是议论文,还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警示】材料作文题要防止出现审题和构思的失误:套用与原文意思相去甚远的材料,或添加的细节违背生活常理。议论文在引述材料之后就抛开材料“另起炉灶”,材料没有得到利用或运用。重视了材料而淡漠了文题中的关键词,写出来的文章偏离了所要求表达的中心。对材料的理解不深而提炼不出精粹的要点,文章立意过偏、过浅。例如本题,根据题干要求“对于一些高校要求“上课前所有同学交手机”这件事,你是怎么看的?”考生在写作时,一定要围绕着材料中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能像其它材料作文一样另起炉灶。否则,很容易跑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营造浓厚阅读氛围,有利于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知识的哺育;一个家庭的幸福,     。一个“书香家庭”,无不有追求,有道德,有品位。其实,一本真正有用的书的价值比一件名牌衣服的价值不知要大多少倍。一本好书,小则使人获得知识,懂得道理;  ,改变人的一生。“耕读传家”,让书籍“走入”每一个家庭,营造读书的环境,沁人心脾,其乐无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国学大师汤一介

“当一个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前夜时,它必须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吸取力量,‘反本开新'。”北大哲学系教授、著名学者汤一介如是说。

汤一介生于天津,父亲汤用彤是国学大师,早年留学美国时与陈寅恪、吴宓并称“哈佛三杰”,其著作《魏晋玄学论稿》和《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是研究魏晋玄学与佛学的必读经典。梁漱溟、熊十力、钱穆、贺麟、冯友兰等文化大家往来于汤家,汤一介耳濡目染,年轻时便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入思考。

在60多年的学术生涯中,汤一介着力于构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基本命题阐释儒学,使之有益于当今世界。先生的学术兴趣,原在道、佛与魏晋玄学。1983年在哈佛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深感外国学者、世界哲学界更关注中国的儒家思想及其作用,此后他开始关注儒学。思考儒学对今日人类社会的健康、合理发展的贡献。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在北大成立儒学研究院,整理九卷本的《中国儒学史》。当时,美国学者亨廷顿发表《文明的冲突》“文明冲突论”风行一时。对此,汤一介立即给予批评和回应。他用“和而不同”的思想指出,文化可以不同,但可以和谐相处。怎样实现文化共处呢?汤一介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对话,只有互相理解、相互尊重,才能取得共识。以北京大学哲学系为核心,组建了中国文化书院,汤一介任院长。书院举办了“文化系列讲习班”,还举办了有数万学员参加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函授班,推动了当时的文化启蒙运动。他先后出版《郭象与魏晋玄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道释》《在非有非无之间》《佛教与中国文化》一系列著作,主编了《中国文化书院文库》《20世纪西方哲学东渐史》《国学举要》等大型丛书。汤一介认为,建立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有很长的解释经典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解释经典的资源和方法,如果加以系统的整理,定会得到某些不同于西方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

晚年汤一介全身心投入《儒藏》的编纂工作。1990年,63岁的他就想做这个工程。在他看来,中国已有《佛藏》《道藏》,可一直没有《儒藏》。虽然明清两代就有学者提出要做《儒藏》,但最终都没有实行。汤一介说“作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经典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承过程,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至今。现代科技手段又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保存方式,为大规模整理和传播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儒藏》启动,由汤一介任首席专家,中国、日本、韩国、越南近400名学者参与,迄今已出版100册。在汤一介等学者的构想中《儒藏》最终将包含书籍3000余种,约10亿字,规模将超过《四库全书》基本囊括中、韩、日、越历史上较有价值的儒学著作,计划于2025年完成。汤一介常对身边人说“中华文明之所以没有中断,就是因为有经典存世。编纂《儒藏》,关系到中国人的文化自强、文化自信。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是知识分子应有的对国家、民族的担当与职责。”   

“我的名字叫‘一介'大概是父亲希望我做一个书生。纵观这一生,我实际也算是做了一个书生吧。”汤一介说。

相关连接:

一介(1927——2014)国学大师、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2002年10月,提出编纂《儒藏》的构思,得到了张岱年、季羡林的鼓励和支持,2003年国家教育部批准立项。

(摘自《百度》)

②《儒藏》收入近500部儒学典籍精华编(约15亿字)和近5000不儒家典籍(约10亿字)以及著录万余部儒家典籍的《儒藏总目》是最齐备和最完整的儒家思想文化著述的总汇。汤一介是《儒藏》项目的总负责人。     

(摘自《儒藏项目专家汤一介》)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从创建中华文化书院推动文化启蒙,到弘扬儒学、编纂《儒藏》,汤一介把做学问与时代赋予的使命融为一体,体现了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B父亲汤用彤是久负盛名的国学大师,言传身教对他影响很大;这样的家学渊源是使汤一介成为著名学者的主要原因

C汤一介主张“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理论体系,以和谐化解中西方文明冲突问题。

D为了儒学文化传承与发展创新,作为《儒藏》项目的提出者和总负责人,汤一介以多元开放视野和特有的学术敏锐,做了大量的工作。

E汤一介认为,建立“中国化的解释学”非常必要,中国解释经典历史悠久,资源丰富,方法多样,西方解释学无法与中国相比。

2.作为国内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汤一介先生对儒学有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3.材料开头和结尾引用汤一介先生的话,各有什么作用?

4.汤一介先生为什么要编纂《儒藏》?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一)

                ,芳菲菲其弥章。

            ,唯昭质其犹未亏。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而又何羡乎?

步余马于兰皋兮,            

舞幽壑之潜蛟            

驾一叶之扁舟,                                           

                            ,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

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李白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注〗谢朓北楼,为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谢朓以文学知名,但仕途上多有不如意之处,被人诬陷,下狱而死。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第三联)。

2.诗人为何要怀念谢朓?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

郑鲜之,字道子,荥阳开封人。初为桓伟辅国主簿。宋武帝起义兵,累迁御史中丞。性刚直,甚得司直之体。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朝野莫不归附,鲜之尽心武帝,独不屈意于毅,毅甚恨焉。以与毅舅甥,制不相纠,使治书侍御史丘洹奏弹毅辄宥传诏罗道盛。时新制,长吏以父母疾去官,禁锢三年。山阴令父疾去职,鲜之因此上议曰:“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谓宜从旧,于义为允。”从之。帝少事戎旅,不经涉学,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鲜之难必切至,未尝宽假。与帝言,要须帝理屈,然后臵之。帝有时惭变色,感其输情,时人谓为“格佞”。十二年,武帝北伐。以为右长史。及入咸阳,帝遍视阿房、未央故地,凄怆动容。前至渭滨,帝叹曰:“此地宁复有吕望邪”鲜之曰:“昔叶公好龙而真龙见,燕昭市骨而骏足至。明公以旰食待士,岂患海内无人?”及践阼,迁太常、都官尚书。时傅亮、谢晦位遇日隆,范泰尝众中让诮鲜之曰:“卿与傅、谢,俱从圣主有功关、洛,卿乃居僚首,今日答飒,去人辽远,何不之甚!”鲜之熟视不对。鲜之为人通率,而隐厚笃实,赡恤亲故。游行命驾,或不知所适,随御者所之。尤为武帝所。上曾内殿宴饮,朝贵毕至,唯不召鲜之。坐定,谓群臣曰:“郑鲜之必当自来。”俄而外启尚书郑鲜之诣神兽门求启事,帝大笑引入。景平中,徐、傅当权。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今徐、傅出以为郡,抑当有以。”元嘉三年,弘入为相,举鲜之为尚书右仆射。四年卒。

(节选自《南史·郑鲜之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帝有时惭变色             恧:惭愧

B何不之甚                 肖:像  

C赡恤亲故                   赡恤:赡养抚恤

D尤为武帝所               狎:亲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是皇帝谥号,“武”是褒扬皇帝生前德行之词,有“威武睿智”之意。

B吕望即姜子牙,他与文王相遇渭滨,因功封于吕地,后来代指辅佐国君的贤才。

C践阼,古代帝王新即位,升宗庙东阶以主祭。也作“践祚”,指帝王即位。

D景平,年号,是皇帝用来纪年的名号,也可以用作表示年份,如孝文、孝景、贞观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鲜之性格刚直,极尽官责。他的外甥刘毅权重当时,擅自赦免人;按制度规定,鲜之不能弹劾刘毅,他便让治书侍御史丘洹奏表弹劾刘毅。

B.郑鲜之敢于犯颜,直论是非。与皇帝交谈,他总是驳难,一定要让皇帝理屈词穷,才肯罢休;皇帝有时感到惭愧而震怒,想要疏远他。

C.郑鲜之被人讥诮,不作分辩。范泰当众讥讽他虽功劳不下傅亮、谢晦,而地位和恩遇远不及傅、谢;他只是看着范泰,并没有回应。

D.郑鲜之为人隐厚笃实。乘车出游,有时也不知要去何处,任驾车的人随意去哪;皇帝待他亲善,举行宴会故意不请他,他来奏事,最终也参加了。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B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C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D出为豫章太守时/王弘为江州刺史/窃谓人曰/郑公德素先朝所礼/方于前代/钟元常王景兴之流/

5.翻译下面句子

今省父母之疾而加以罪名,悖义疾理,莫此为大。

及为宰相,颇慕风流,时或谈论,人皆依违不敢难。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