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请说明下面的漫画的画面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超过80字。 (1)画面内...

请说明下面的漫画的画面主要内容,并谈谈你的看法,要求不超过80字。

 

(1)画面内容:

(2)我的看法:

 

画面内容:一位眉须皆白的老人,面对手机上“通信套餐,每月10元,返还25年”的消息,发出了“啊,返还25年!吾命休矣!”的感叹,旁边的一只小花猫正瞪着惊奇的大眼睛看着这位老人。(3分)我的看法:商家纷纷抛出的眼花缭乱的消费套餐,不明就里的人很容易被那“优惠、大赚”的噱头迷惑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消费者看清“套餐”背后的责权和具体约定,不能做“冤大头”。 (3分)(答出构图要素,意思对即可。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表达运用能力。解答本题,应将漫画上的所有构成要素,按照总分或分总等顺序,联系社会现实,展开合理的联想描述出来。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说出自己对漫画反映的现象实质及危害的认识。这幅漫画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老人、文字信息和花猫,考生只要将这三者按照一定的顺序描绘出来即可;写看法的时候,要明确老人在现实生活中代表哪一类人,接着再明确这幅漫画要说明的内容。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描绘画面内容的时候,要仔细观察画面上的背景与人物,人物的服饰、动作、表情,标题以及其他文字信息等 。抓住能反映画面寓意的特征进行详细描绘,描述时只要求对漫画内容本身加以说明,不可超越漫画所给图文信息添枝加叶,用主观想象代替画面中并不存在的东西。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要在理解画面内容的基础上,找出其讽刺、颂扬的对象或行为,说出自己对漫画反映的现象实质及危害的认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由高一(1)班演出。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面请欣赏高一(9)班演出的《辛德勒名单》。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从哈瓦那的新城约走二十公里,就找到了哈瓦那老城的“小佛罗里达”酒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品味着海明威曾经的最爱,听着传统、欢快的恰恰恰音乐,恍若走进了海明威的多样人生。

①酒馆纵深很长,长方形的大厅与椭圆形的大厅相接

②虽近午夜时分,不少人仍举杯留连

③夜幕深沉,霓虹灯招牌闪烁,这里曾是海明威最喜爱的地方

④海明威最喜欢喝的德贵丽和莫希托酒至今犹在,并且成了知名招牌

⑤走进酒店的大堂,不时有海风穿堂而过,尔后又悄然散去

⑥看得出尽管光阴流转,酒馆却依旧保持着红色天鹅绒和黑色木头装饰的风格

A.③⑤⑥④①②B.③⑤①⑥②④C.⑤②④⑥③①D.⑤③⑥④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为围绕发现并展示小镇的美丽一面,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目的,人民网主办的第三届寻找“中国最美小镇”活动近日在京启动。

B.中国对现有核设施进行了综合安全检查,检查结果表明中国运行和在建核电机组基本完成中国现行核安全法规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最新标准的要求。

C.据了解,此次分享通信“集”品牌推出“集节号”产品,主要面向集客市场,为集团客户提供功能强大、价格实惠的融合通信和移动办公服务平台。

D.泉州的独特之处,在于她不仅拥有多元的人文氛围,而且有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徜徉在这座城市的街头巷尾,仍可让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文化气息。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网络小说的作者为了保持点击率和吸引力,也会          地随时改进,以迎合读者的口味。

②县委书记强调,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入一线,做好受灾统计,加强山塘、水库监管,          做好抗灾工作。

③梵某爱好收藏,且酷爱玉器,          设计了交易骗术,很顺利地把3件玉器据为己有。

A.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   搜肠刮肚

B.搜肠刮肚   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

C.挖空心思   千方百计   搜肠刮肚

D.搜肠刮肚   千方百计   挖空心思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2015年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3.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

4.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