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①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澄迈驿通潮阁二首

苏轼

(一)

倦客愁闻归路遥,

眼明飞阁俯长桥。

贪看白鹭横秋浦,

不觉青林没晚潮。

(二)

余生欲老海南村,

帝遣巫阳招我魂

杳杳天低鹘没处,

青山一发是中原。

【注】

①这两首七绝作于元符三年(1100年),诗人离开贬所儋州之前。澄迈,县名,在今海南岛;通潮阁,一名通明阁,在澄迈县西。

②帝遣巫阳招我魂:帝,指上帝;巫阳,古代女巫名。这里诗人化用《楚辞,招魂》之意,借上帝以指朝廷,借招魂以指奉旨内迁。

1.第一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2.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

 

1. ①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 ②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 ③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 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异:①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②第二首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解析】 试题分析: 1.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此题注意考查作者的情感变化,分析的时候结合文本分析,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尾联里的内容分析,分析的时候借助“倦客愁闻”“眼明”“青林没晚潮”以及注释关于诗人的介绍,愁闷。先写自己长期羁绊在外,倦于漂泊,归路漫漫,愁绪满怀;豁朗。但当诗人登上通潮阁,俯视长桥,远眺白鹭,眼前一亮,情感由低抑转为豁朗;惆怅。而在不知不觉间,时光流逝,天色转暗,作者又回入到寂寞和惆怅中。 2.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由题干可知“结句的艺术手法有何异同”,选取最突出的、最明显的手法分析。分别分析艺术手法,然后找出异同。相同之处是都用了寓情于景。注意结合诗句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答题时要注意每条中手法和分析。同:景中寓情。①第一首借宁静渐暗的夕阳之景抒发诗人身在异乡的落寞惆怅。②第二首诗人借远渺之景抒写对故乡的怀念之情。“不觉青林没晚潮。”第一首结句化动为静。用一个“没”字写晚潮,动中显静。在这宁静中,时光悄然消逝,晚潮悄然而退,只有一片青葱的树林映着最后一抹斜辉。“青山一发是中原。”结句比喻。用发丝来比喻天际的青山。雄伟壮观的青山在地平线上仅露出如一丝纤发般的远影,可见青山之遥,中原之远。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藩,字叔翰,其先赵州人。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妻子追咎,藩晏如也。

徐州张建封辟节度府。建封卒,濠州刺史杜兼疾驱至,阴有觊望①,藩泣谓日:“公今丧,君宜谨守土,何弃而来?宜速还,否则以法劾君!”兼恨之,因诬奏“建封死,藩撼其军,有非望”。德宗怒,密诏徐泗节度使杜佑杀之。佑雅器藩,得诏,十日不发,召见藩曰:“世谓生死报应,验乎?”藩曰:“殆然。”日:“审若此,君宜遇事无恐。”因出诏示藩,藩色不变,曰:“信乎,杜兼之报也!”佑曰:“慎毋畏,吾以阖门保君矣。”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释之,拜秘书郎。

王仲舒与同舍郎韦成季、吕洞日置酒邀宾客相乐,慕藩名,强致之。仲舒等为俳说度语相狎昵,藩一见,谢不往,曰:“吾与终日,不晓所语何哉!”后仲舒等果坐斥废。累擢吏部郎中。裴珀白宪宗,谓藩有宰相器。会郑絪罢,因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藩忠谨,好丑必言,帝以为无隐。尝问祈禳②之数,藩言:“孔子病,止子路之祷。汉文帝每祭,敕有司敬而不祈。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且义于人者和于神,人乃神之主,人安而福至。”帝悦曰:“当与公等上下相勖,以保此言。”河东节度使王锷赂权近求兼宰相,密诏中书门下曰:“锷可兼宰相。”藩遽取笔灭“宰相”字,署其左曰:“不可。”还奏之。宰相权德舆‘失‘色日:“有不可,应别为奏,可以笔涂诏邪?”藩曰:“势迫矣,出今日便不可止。”既而事得寝。明年,为华州刺史。未行,卒,年五十八,赠户部尚书,谥曰贞简。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有删改)

【注】

①觊望:静候接任的企图。

②祈禳:祈祷上天降福,消除灾祸。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B.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C.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D.藩少姿制闲美/敏于学/居父丧/家本饶财/姻属来吊/有持去者未/尝问益务/施与/居数年略尽/年四十余/困广陵间/不自振/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节度府,指被节度使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

B.弹劾制度是唐代监察理念的直接体现,由吏部负责,专司弹劾之职。凡文武百官, 内外臣僚,甚至包括皇亲贵胄与宦官在内,不论官阶高低都可以弹劾。

C.密诏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给大臣们下达的秘密诏书,相当于机密圣旨,区别于平常皇帝分封大臣与颁布政令的圣旨。

D.赠户部尚书,指加封户部尚书官职称号,赠官一般在原官衔基础上加一级,古代朝廷对功臣先人或在功臣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藩入仕以后,刚直不阿。节度使张建封死时,刺史杜兼觊望节度使位置而前来奔丧,李藩义正词严地指责他擅离职守,并声言若不速回濠州职任上将依法弹劾他。

B.李藩在朝为官,交往谨慎。在朝担任秘书郎时,同僚王仲舒等因仰慕他的名节而强行邀请他赴宴,宴会上王仲舒等说玩笑话和隐语,此后李藩就不再和他们往来了。

C.李藩忠于皇上,敢于进谏。唐宪宗向他询问祈禳之术时,李藩援引孔子生病、汉文帝祭祀都不让祈祷的故事直言劝诫,指出对百姓有义对神灵和顺,人就能主宰神。

D.李藩坚持原则,不畏强权。节度使王锷贿赂皇帝身边人寻求兼任宰相,宪宗皇帝下密诏同意兼任,李藩看到密诏时立即笔涂诏书驳回,其做法让同僚权德舆大惊失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未之信,亟追藩。既入,帝望其状貌,曰:“是岂作乱人邪?”

(2)使神无知,则不能降福;有知,固不可私己求媚而悦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赫赫有名。

B.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C.虽然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是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仍是由他的隐逸思想衍生而来,因此可以说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中追求纯粹的自我存在的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C.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D.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了强烈的破坏作用。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某宰相夜间在家处理公务,点用朝廷供应的蜡烛。夜深了,公务理毕,转入私人读书时间,则吹灭朝廷所供蜡烛,转而点用私家蜡烛。家人曰:夜深人息,何必如此,又没人看见。此公答:君子当慎独也,人此一生,所作所为,不为做给别人看,是为对自己有所要求、有个交代。君子修身,贵在慎独!

材料二:“慎独”,语出《中庸》:“莫见于隐,莫显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其意为,只要是君子,即使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要表里一致,严守本分,对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自觉遵守道德准则。

   要求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选择一个恰当的角度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给区教育局写的一份请示报告,语法和格式共有三处不妥,请指出并改正。

××区教育局:

①我区中学根据调整教育结构的需要,2005--- 2006学年度我校高一年级将扩班招生,原来的四个教学班将增加到八个教学班。②我校由于教室本已严重不足,因此急需新建四间教室。虽然我们多方积极筹措资金,但是仍无法自行解决全部的基建经费问题。恳请区教育局领导帮助我校解决资金缺口问题,以解燃眉之急。特此请示。盼复。

×年×月×日

                             ××××中学

 

查看答案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

中国人的吃喝绝对是一种文化,今天我们就来对此进行一番文化自省。作为个人,我就不大能节制吃喝:因为当过知青,有过饥渴难耐的体验,所以只要有机会就期盼“好好撮一顿”。①             :有人振振有词地找到“文化根据”,说是凡农耕、游牧民族的后代都遗传着一种“饥渴因子”,一旦②                ,就容易放开肚量胡吃海喝。作为民族,我们也不大注意节制吃喝:侵吞公款要判刑,公款吃喝却很容易被宽容,于是,山珍海味满桌,多高级的红酒皆能一饮而尽,直让外宾目瞪口呆。舌尖上的浪费,不可小看。无论个人、群体、民族,若想匡民风,清世风,不妨从狠刹吃喝风做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