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许崇德:言宪六十载 胡新民 ①许崇德于1929年1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许崇德:言宪六十载

胡新民

①许崇德于1929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青浦县。少年时的许崇德曾目睹日军烧杀掳掠,无恶不作,就想到要让这些坏人受到法律的制裁。抗战胜利后,当他看到有中国法官参加的远东军事法庭上,法官们义正词严地审判日本战犯时,他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于是,当他1947年考入复旦大学后,就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法律专业。

②复旦大学教授张志让是许崇德的宪法启老师。那时国民党宪法刚颁布不久,张志让对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认为蒋介石五权分立是假,集权才是真。日后许崇德在一篇文章中说:“我所以对宪法萌发兴趣,一方面,固然同先生循循善诱、分析深透有关,而另一方面,因我身经战乱,吃尽民穷国弱的苦头,政治腐败,斯时为烈。所以一接触宪法这门学科,初识国家根本制度、根本大法的重要性,就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种求知欲。”

③1951年夏,许崇德大学毕业后,离沪赴京,进入中国人民大学读研究生。他被分配到宪法专业,这正合他本人的志趣。1953年研究生毕业后,许崇德留校任教。

④1954年春天,中南海加紧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许崇德被挑中,抽调到中南海工作。1954年9月2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出席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的代表们一致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史称“五四宪法”。作为工作人员站在走廊上的许崇德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是我一生中最激动的一刻。”

⑤无论是一度身在农村的许崇德,还是后来回到大学重操旧业的许崇德,都一如既往地积极参与宪法方面的事务。1977年10月,中央决定修改宪法,他不顾人微言轻,大胆直言,就不设国家主席的弊病和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必要性,做了长达半个小时的发言。但第二年修订后的宪法“七八宪法”没有采纳他的这一建议。

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国家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程。1978年的宪法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新形势发展的需要。1980年9月,五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做出修改宪法的决定。而此时的许崇德连续发表了《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于是被调至宪法修改委员会秘书处工作,直接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

⑦关于恢复设立国家主席一职的建议又被许崇德提了出来,他还写了一本名为《国家元首》的专著。他在《民主与法制》上发表了《宪法修改刍议》一文,提出十条建议。此外,他还发表了近二十篇法学方面的文章,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历经五载,许崇德的建言终于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八二宪法”的文本。

⑧后来许多记者采访许崇德时请他谈谈自己对“八二宪法”的贡献,他不愿多言,只是谦虚地说:“通过这次伟大实践,我接触到了许多从未接触过的情况和事物。虽然为时仅两年半,却受益至巨,若以‘胜读十年书’来比喻,恐怕还不足以说明我收获的丰硕。”

⑨参加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是许崇德立法生涯中非凡而精彩的又一笔。1985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彭真亲自向许崇德颁发了任命书,任命他为起草委员会委员。之后的1988年,许崇德又受命参加香港特区基本法的起草工作。半年之后,许崇德等五名起草委员会成员深入香港进行实地调研。出发前,许崇德因患眼底出血症,住了一个多月医院。医生嘱咐他保护好眼睛,不要外出。可他深知此行意义重大,必须以国事为重,便戴上一副宽边墨镜,遮挡住红肿的眼睛。基本法草案在香港进行全民讨论时,之所以取得了很高的支持率,与许崇德他们在香港脚踏实地地工作是分不开的。1990年2月17日,在起草委员会最后一次会议结束时,邓小平赞扬他们“写出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1993年3月,他参与起草的澳门特区基本法也完成了。

⑩“我这一生似乎都是与宪法结缘为伴,历史已经证明,重视了宪法,国家就兴旺发达,忽视了宪法,就会停滞不前。”2014年3月3日,著名法学家许崇德接受一家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当晚,他便与世长辞,为自己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他的灵堂大门上挂的挽联书曰:“身以传道三千徒,学而言宪六十载。”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许崇德之所以选择法律专业,是因为少年时的特殊经历和惩恶愿望,他由法官们义正言辞地审判日本战犯而深感法律工作的崇高,心向往之。

B.许崇德对宪法萌发兴趣有多方面的原因,而主要原因是他的宪法启蒙老师张志让的言传身教,他深受张志让教授秉持公道、仗义执言性格的影响。

C.许崇德的关于恢复设置国家主席的建议并没有被“七八宪法”采纳,几年后,当他的建言终于进入“八二宪法”的文本时,他激动得留下了眼泪。

D.许崇德直接负责《国家机构》部分的起草工作,这与他连续发表《修改宪法十议》等一批有影响的学术文章而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一定的关系。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来组织和安排材料,选材有详有略,展现了一代法学家许崇德曲折而精彩充实的一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崇敬和赞美之情。

2.文中多次引用许崇德的话,有何作用?

3.许崇德“言宪六十载”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4.传主许崇德的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答A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B.C不给分 2. ①直接展示传主的内心世界,表现传主钟情宪法、献身宪法、谦虚谨慎的形象特点,让读者对传主有更全面的了解。 ②丰富文章内容,增强了传记的真实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易使读者产生共鸣。 3. ①长达六十年的宪法研究之路,孜孜以求,笔耕不辍,论著等身。 ②一生积极参与宪法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八二宪法”均有参与。 ③积极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的基本法,受到高度好评,功不可没。 4. ①矢志报国:少年时就充满正义感和爱国情,义无反顾地选择法律专业。 ②痴心学术,成果累累:六十年笔耕不辍,潜心学术,论著等身,影响巨大。 ③呕心沥血,制定宪法:从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到“八二宪法”,他都积极参与,煞费苦心,贡献巨大。 ④为人谦虚,不计名利:面对记者的采访,他不愿多言自己的贡献。 ⑤舍弃小我,顾全大局:忘我工作,在生病的情况下坚持进行实地调研,以国事为重,报效祖国和人民。(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B.许崇德对宪法萌发兴趣有受老师影响的原因,有社会大环境方面的原因,哪一方面的原因是主要原因稳重并没有说;C.原文只是说许崇德在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表决通过时“激动得留下眼泪”,而“当他的建言终于进入八二宪法的文本时”,他是否“激动得留下了热泪”不得而知。E.“曲折”一词不准确。 【考点定位】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查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BCE选项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在人物传记中,经常直接引用原始材料,即传主或他人的话,可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作答时,首先要调动知识储备,知道引用的常见作用有哪些;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最后分条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此题首先答出通用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话语具体的分析。 3.解答此类题目要分三步走:寻找答题区间,摘录相关语句,做好概括整合。纵观全文,传主的一生都献给了制宪事业,既有贯穿始终的参与制宪,也有发表大量专业学术论文,最后几段写他晚年参与起草香港、澳门两个特区基本法的事迹。这些内容就是答案要点。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言宪六十载”的具体表现,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进行概括。 4.解题时要注意探究点的选择:一是紧扣传主的爱国情怀,二是紧扣其具体贡献,三是紧扣其精神品质。答题时要注意条理清晰,语言要简明,答案务求全面。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我叫田栀毓

庄学

①夹河滩田村的田医生爹妈给的名字叫田栀毓,写着复杂,叫着也别扭,不够铿锵,不知是祖上哪一位有点墨水的祖爷爷给起的,改不了了。可是村里人都喜欢叫他田医生。

②有一年,在西藏当兵十几年的村民田崇义带回了一种怪病,浑身酸痛.需要喝藏酒泡雪莲才能消除病症。可是内地哪有藏酒雪莲随时供他喝呢?就寻偏方,求到了本村田医生的名下。田医生与田崇义聊天过后,给他一瓶泡了切片茎块的酒。泡的是何物?田医生笑笑,小人参呗。田崇义严格按要求日酌二两,不出旬日,酸痛减轻并消失了。田崇义请田医生吃了喝了,田医生才把话挑明,啥小人参?萝卜片,做幌子的。田医生凑近了小声说,主要是信石①,大热剧毒,一点点而已!田崇义听了,酒杯颤颤巍巍半天送不到嘴里。

③后来,田医生凭着自己的大胆,出奇招,从阎王爷那儿拽回来几个乡亲,名声大噪。就凭这,田医生泰然自若地领受着村人们的目光仰慕和话语问候。田医生富态,领袖样的背梳头,身材高高大大,走在村街上不疾不徐,自然是昂首挺胸,有时目光也平视了,对迎面走来的人很随意地回应:嗯,嗯,都吃过了?

④田医生好医,文革中参加过县里赤脚医生培训,也读过几本《开宝本草》《嘉祐补注本草》《本草纲目》的,回到村里开办了大队的医务室。田医生看病有趣,前堂坐诊,问问患者病情,然后踱到一块床单遮掩后的卧室翻看医书,照本宣科,对症下药,在方子上增增减减,病症重的,剂量就略大些,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⑤日月如驹,大队医务室也从从容容地变成了“栀毓诊所”。

⑥那年仲夏,村民豆娃家的小儿子腹胀如鼓,送县医院花钱若干也没查出病因,豆娃凄惶惶地把孩子抬回村里。有人建议叫田医生看看,豆娃有些不屑,讥诮地说,人家县医院都看不好,他田栀毓中球!说罢,豆娃稍一愣怔:田栀毓,天治愈?莫非真中?豆娃就把儿子送到了田医生处。田医生尽管询问着病情,心里却打鼓,说还是到省城的大医院看看吧。豆娃手里是灯草没有,那还上得起大医院?谚“噗通”一声给田医生跪下了。田医生无奈,先给病人开了几副正痛的药,然后品味自己拍孩子小山样的肚腹的感觉。田医生其实也昧默了,孩子的肚腹内如果有肿瘤状况,医院早就开刀取出了。不妨弄些泻药试试。医院都治不好,我就不能一试?田医生一时胆壮,随手在地里采摘了一些蘑菇做引子,将芒硝②一同熬了叫孩子服下,不多久,那孩子疼得大汗淋漓呼爹叫娘满床打滚。田医生也汗流如注脸色苍白,说了声我回去取药,就慌慌张张跑回家中收拾了,脚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

⑦田医生衣衫不整地跑到洛河边上,坐下喘息。夏阳聒噪的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天色湛蓝,褐鸟翻飞成舞。好美的生命图像啊!田医生目光呆滞,脚步不曾再移动半步。回想自己一生,眼前晃来晃去的都是紧闭双眼惨死的恐怖面孔,自己的憨大胆与谋财害命何异!田医生对着“哗哗”奔流的洛河叹息道: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

⑧远处村里一片喧嚣,豆娃带了几个人奔田医生而来。田医生身如筛糠般地抖个不停,嘴里讷讷不成句。豆娃又是一个“噗通”地跪下,连叩三个头,仰起脸时,尖尖的额头上一片灰土印记中渗出了丝丝血迹。豆娃涕泗长呼:神医呀!神医!

⑨如此一声呼喊,田医生的脸色由苍到白,由白到润,由润到红,鼻子眼又都重新回到脸上,神态也自然起来。原来孩子痛后腹泻不止,生生地泻出了无数发硬发黑的血块。过后,孩子开始喊饿,没事了。就这么简单。

⑩第二天,村里人照常到“栀毓诊所”看病取药,却只见大门紧闭,门上一纸公告告诉村人,诊所从此停业。寻找田医生,家人说是到普陀山旅游了。家人还告诉来者,以后不要再叫“田医生”了,就叫“田栀毓”吧,田医生出门的时候交代过的,说,我叫田栀毓!

(有删改)

注:①信石:中药名,原名砒石,大热剧毒,加工制品为砒霜;②芒硝:中药名,由矿物提炼而成,有通便消肿功效。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叙事语言间用白话与文言,同时大量引入地方方言,富有乡土气息。善用民间形象的譬喻,如“捣蒜般地往外乡躲”,活画出田栀毓急切、恐慌的情态。

B.田栀毓治病善于利用病人心理。给田崇义的药用“小人参”泡酒,给豆娃儿子开药用蘑菇作引,目的是使病人相信他医术的神奇,平常食材也能治得大病。

C.小说善于在细微处巧妙地表现人物心理。豆娃两次“噗通”一跪,意蕴却不完全相同:第一次展示的是无可奈何之下的赌命一博,后一次则表现的是对田栀毓高超医术的信服。

D.小说巧妙地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洛河边“阡陌上草木葳蕤,洛河水莹莹灼灼”“褐鸟翻飞成舞”,意在通过描写美好的生命图景,烘托出逃难中的田栀毓迫切的求生欲望。

E.小说用生动而轻松的笔调详叙田栀毓两次奇招治病的故事,却也蕴含着作者对当下医者的生命伦理与民间就医心态严肃深刻的反思,言近而旨远。

2.小说在塑造田栀毓这个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田栀毓逃向外乡路上,用一句“时来信石益人,运退芒硝夺命”表达了自己行医半生的感慨,请结合全文理解分析这句话的含义。

4.小说为什么以田栀毓停业、“正名”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                             ”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2)李煜《虞美人》中,用对比的手法,写物是人非的无限怅恨感慨的句子是“                             ”。

(3)诸葛亮《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随便看清自己,说话不恰当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戴复古

山崦谁家绿树中,短墙半露石榴红。

萧然门巷无人到,三两孙随白发翁。

万竹梢头云气生,西风吹雨又吹晴。

题诗未了下山去,一路吟声杂水声。

注:①戴复古,南宋诗人。②山崦,山的西面。

1.诗的前三联分别描绘了三幅山村风情画。这些画面各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2.诗的最后两句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①孙德昭,盐州五原人也。其父惟最,有材略。黄巢陷长安,惟最率其乡里子弟,得义兵千人,南攻巢于咸阳,兴平州将壮其所为,益以州兵二千。与破贼功,拜右金吾卫大将军。朱玫乱京师,僖宗兴元,惟最率兵击贼。累迁鄜州节度使,留京师宿卫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是时,京师乱,民皆赖以为保。

②德昭以父任为神策军指挥使。光化三年,刘季述废昭宗,幽之东宫。宰相崔胤谋反正①,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天复元年正月,未旦,季述将朝,德昭伏甲士道旁,邀其舆斩之,承诲等分索余党皆尽。昭宗闻外喧哗,大恐。德昭驰至,扣门曰:“季述诛矣,皇帝当反正!”何皇后呼曰:“汝可进逆首!”德昭掷其首入。已而承诲等悉取馀党首以献,昭宗信之。德昭破锁出昭宗,御丹凤楼反正,以功拜静海军节度使,赐姓李,号“扶倾济难忠烈功臣”,与承诲等皆拜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图形凌烟阁,俱留京师,号“三使相”,恩宠无比。

③是时,崔胤方欲诛唐宦官,外交梁以为恃,而宦官亦倚李茂贞为捍蔽,梁、岐交争。冬十月,宦者韩全诲劫昭宗凤翔,承诲、从实皆从,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以龙凤剑、斗鸡纱遗之。太祖至华州,德昭以军礼迎谒道旁。太祖至京师,表同州留后,将行,京师民复请留,遂为两街制置使。梁兵围凤翔,德昭以其兵八千属太祖,太祖益德之,使先之洛阳,赐甲第一区。昭宗东迁,拜左威卫上将军,以疾免。太祖即位,以乌银带、袍、、名马赐之。疾少间,以为左卫大将军。末帝立,拜左金吾大将军以卒。承诲、从实至凤翔,与宦者俱见杀。

(节选自《新五代史杂传第三十一》)

【注】①反正:复归正道,此指帝王复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B.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C.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D.鄜州将吏诣阙请惟最\之镇京师民数万与神策军\复遮留不得行\改荆南节度使\在京制置\分判神策军\号“扈驾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就是在宫禁中值宿,保卫、护卫皇帝;宿卫军,是中国古代禁卫军的一种,为帝王的亲军,负责警卫京畿与王宫。

B.朔,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是从初一到月底之间的所有月相的最大者。既望,一般在月末,这时月相已经残缺,光线较暗了!

C.在古代,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比如“宠幸”“临幸”“妇女无所幸”;君主驾临某地,也叫“幸”,如本文中的“幸兴元”“幸凤翔”,后来也泛指皇族亲临。

D.古代大臣上朝拿着的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上面可以记事,比如朝笏、象笏等。古时候文武大臣朝见君王时,双手执笏以记录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将要对君王上奏的话记在笏板上,以防止遗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德昭为人刚毅正直。在昭宗被刘季述废掉并幽禁起来后,孙德昭为了大义,接受了崔胤的意见,参与了实施解救昭宗的计划。

B.孙德昭强悍勇武。在截杀刘季述的时候,孙德昭带领士兵埋伏在刘季述上朝的路上,拦击他的马车并杀了他;后来孙德昭又骑马冲到昭宗处,请昭宗出来复位。

C.孙德昭父子都深受百姓爱戴。当年惟最曾因京师百姓的挽留,终未能到地方去赴任;后来孙德昭将要去同州赴任时,也因被百姓挽留而未能成行。且父子俩都因此被任命为两街制置使。

D.孙德昭甚得恩宠,且得善终。他不仅因解救昭宗有功,被绘制了图像挂在凌烟阁,享受无上荣宠,而且又因他当初结交梁太祖,从而得到梁朝两任国君的重用,最后死在任上,得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阴使人求义士可共成事者,德昭乃与孙承诲、董从实应胤,胤裂衣襟为书以盟。

2)而德昭独与梁,乃率兵卫胤及百官保东街,趣梁兵以西,梁太祖颇德其附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清宫书画的鉴藏

①中国宫廷书画收藏的历史可追溯到汉代。魏晋开始,个人书画创作开始风行,宫廷对书画作品的收藏随之发展。南朝政权更迭迅速,宫廷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隋唐时期国家一统,加上帝王的喜好,天下书画名品源源进入皇家“秘府”,然而“安史之乱”则使自太宗朝积累起来的唐内府书画藏品“耗散颇多”。宋代内府书画收藏在徽宗时达到鼎盛,《宣和画谱》《宣和书谱》是其辉煌的见证,然“靖康之变”,宣和内府中的书画收藏全部散失。元代宫廷收藏在文宗朝也曾相当可观,后来则每况愈下。明代宣宗、宪宗、孝宗三朝的书画收藏之盛甚至不亚于宋代宣和与绍兴两朝,但松懈的管理使藏品不断流失,后期更将书画作为发给官吏的薪金,即所谓的“折俸”。

②书画收藏历来有官、私收藏(即皇家内府与民间私人收藏)两个方面,又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清代皇室书画收藏不仅远胜于私家收藏,而且为前朝各代所不及。明末清初之际,流散在各地的书画已有一部分为清室所收集,后来梁清标、高士奇、安岐等许多著名私人鉴藏家的藏品亦陆续归入内府。臣民对帝王的进贡也是清宫书画收藏的组成部分。逢年过节、万寿大典或外出南巡,臣工往往多有贡献,其中又以进书画、文玩较为讨喜。清自入关后经四代积累,宫廷书画收藏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③在清宫书画收藏中,“三希堂”与“四美具”有着标志性的意义。王羲之的名迹《快雪时晴帖》原放在乾清宫,此为皇帝之正式寝宫。王献之的《中秋帖》则置于御书房。乾隆皇帝在乾隆十一年(1746)得到王珣的《伯远帖》后,遂在自己办理日常政务的养心殿居所中辟专室存放这三件晋人名迹,并名之为“三希堂”。他为此写有《三希堂记》,认为这三件书迹不仅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而且是历经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内府秘籍”,三帖的重聚因此就有了非凡的意义。所谓“四美”,即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和传为宋李公麟的《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乾隆年间,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中,这四件名品相继进入清宫,至乾隆十一年夏,“四美”重新团聚。乾隆皇帝后特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辟出专室存放“四美”,并命名曰“四美具”,御题《“四美具”赞》,一再强调“剑合珠还”之意。此时,存世的唐、宋、元、明名画几乎收罗殆尽。这是继宋徽宗宣和内府后最全的一次汇集。

④据《秘殿珠林》《石渠宝笈》记载,乾清宫、重华宫、养心殿、御书房为古书画收藏最集中的殿阁。清内府所藏的书画作品曾经专人鉴定,尤其是乾隆朝,更进行了全面整理与分类编目,数次组织书画名家和鉴赏家对藏品进行鉴定和品评,区别上等、次等,并分详简著录。其成果体现在奉敕编纂的《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正编、续编、三编。全书的编纂过程前后长达74年之久,共收录上起魏晋、下至清代中期近两千年书画作品一万多件。

(节选自郑欣淼《清宫书画鉴藏、佚存与研究述评》,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宫廷书画的收藏是从汉代开始的。魏晋时期,宫廷书画的收藏随着个人书画创作的风行而

B.政权迅速更迭使南朝宫廷书画藏品几乎成为末代帝王的随葬品,“安史之乱”使唐代宫廷书画藏品散失了很多,“靖康之变”使宋宣和内府的书画藏品大量散失。

C.宫廷书画的收藏,宋代在徽宗时最盛,元代在文宗朝颇为可观,明代则是宣宗、宪宗、孝宗三朝兴盛,而清代在乾隆朝蔚为大观。

D.清代宫廷书画的藏品,有清室收集流散在各地的,有著名私人鉴藏家的归入,也有臣民的进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书画收藏有官藏和私藏两个方面,官藏在很多朝代曾出现过兴盛时期,而最为壮观的则是清朝。

B.很多朝代宫廷书画收藏的鼎盛时期一般都有标志性藏品,如宋代的《宣和画谱》和《宣和书谱》,清代的“三希”和“四美”。

C.乾隆认为《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的重聚意义重大,因为这三帖既是中国书法的“稀世之珍”,也都曾是宋、金、元诸代皇室收藏的珍品。

D.乾隆年间,皇室开展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艺术品搜集行动,“四美”正是在这次行动中陆续归入内府,重新团聚,被存放在建福宫花园静怡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明时期宫廷书画收藏都曾经相当可观,但对存世的藏品进行收集的完整度不如宋徽宗宣和内府,而清宫对存世的名品收集得比较完全。

B.书画收藏总是时聚时散,官私递藏。官藏兴盛,私藏相对衰落,比如宋宣和年间、清乾隆年间,官藏鼎盛,私藏相对就要寥落。

C.很多朝代皇家书画的收藏在其达到顶峰后就逐渐衰落了,像元代、明代,清代也是如此,乾隆朝之后,大量重要藏品或因战争,或因管理松懈而散佚。

D.《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是皇帝下令编纂的,工程浩大,历时74年,对清室的书画藏品进行了分类编目,还有书画名家和鉴赏家的鉴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