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是2015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志愿者标志的构图,请写出该图除文字以...

下面是2015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志愿者标志的构图,请写出该图除文字以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10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由飞鸽、川字形绸带构成心形图案。寓意:飞鸽体现了志愿者服务“奉献、友爱”的理念,也显示出“志愿礼”的手势;“川”字绸带点明举办地四川,也体现出公众参与的精神;心形图案体现志愿者热心服务的宗旨。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考得是标志图。对于标志图,要宏观把握其外形特点,注意是否有中英文大小写和变体,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说明画面内容时,画面中的要素要全,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对于图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想象。了解画面的组成部分:由飞鸽、川字形绸带构成心形图案。寓意:飞鸽体现了志愿者服务“奉献、友爱”的理念,也显示出“志愿礼”的手势;“川”字绸带点明举办地四川,也体现出公众参与的精神;心形图案体现志愿者热心服务的宗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如何阅读徽标:徽标,即徽记、标志,它不是一般的图标,往往“言简意赅”,高度凝练,蕴涵着丰富的含义。读徽标时要注意:(1)观察分析构图元素:图形、色彩,宏观把握徽标的外形特点,结合徽标主题,注意中英文大小写和缩写变化,以及涉及的时间、事物等。如本题构图要素:飞鸽、川字形绸带构成心形图案 (2)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对徽标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切忌随意猜想,要扣住徽标中的信息点来联想。寓意答题:准确有序。(1)准确。依据题干对内容等方面要求进行表述,切忌生拉硬拽。(2)有序。说明画面要有整体意识,留意方位,按照顺序,先总后分,先主后次;揭示寓意由表及里,在字数不超的前提下力求全面。如本题,飞鸽体现了志愿者服务“奉献、友爱”的理念,也显示出“志愿礼”的手势;“川”字绸带点明举办地四川,也体现出公众参与的精神;心形图案体现志愿者热心服务的宗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这不可能成立。中国文字不是字母文字,拼音和识字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系统:                   ,识字旨在识其形。所以人们一直说“识字”。               ,好比学化学无助于学物理。事实上,古代,孩子两三个冬季,识读千千百等启蒙读物,资质聪明者,即可认识两千多字,资质低下者,也可认识一两千字;而今天,整个小学六年,孩子只认识三千个字,其效率之低下,让人惊叹。有这六年时间,古人早就读完四书、史记、汉书了。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笔者看来,新闻中的“陪读村”说白了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是一枚彻头彻尾的应试教育下的“怪蛋”。在应试教育的“统治”下,家长“变着法儿”的用各种方法“帮助”学生考出好成绩。而学生们,在成绩的压迫和父母的“呵护”下,磨去了棱角,失去了自理能力,成为了学习的“机器”和成绩的“奴隶”。

A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更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B.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不仅仅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更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C.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还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

D.如此“唯成绩是举”的“戒尺”无论是打在了“素质教育”的脸上,还是打在了学生和家长们的“身上”。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据很多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秀华表示:“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不能      !”

②我们常常会看到“电子烟”被小学生当作玩具吸着玩,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断然不能        ,而应该科学地采取教育干预措施进行引导。

③总有一些人对铁路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善言好意      因自己的大意行为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还很可能造成事故。

A.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B.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C.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置若罔闻

D.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由于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水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 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人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对其小脚、辫子、太监等的维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辜鸿铭?请简要概括。

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鸿铭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一句中,“精神”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