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些行业的不良行风如果得不到纠正,社会风气就可能败坏,就难以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幸福社会。

B.在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中,充分说明中国诗歌批评界已经丧失了和真正的海子诗歌世界对话的能力。

C.据很多资料显示,我国已进入了经济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

D.中老年朋友们在冬春季节交替之际应该注重换季调养,按医生专业的养生指导和建议调养锻炼,践行健康的养生之道。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关联词位置不当,“如果”应移到句首;B项成分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C句式杂糅,应去掉“据”。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本题主要考查结构性语病。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如本题C句式杂糅,应去掉“据”。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如B项成分残缺,首句应改为“浩如烟海的关于海子的研究和回忆性的文章”。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安徽省人大代表张秀华表示:“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校园周边食品安全,政府和社会都应该高度重视起来,不能      !”

②我们常常会看到“电子烟”被小学生当作玩具吸着玩,学校、家庭和社会对此断然不能        ,而应该科学地采取教育干预措施进行引导。

③总有一些人对铁路部门的法律法规和善言好意      因自己的大意行为给铁路运输带来了许多的安全隐患,还很可能造成事故。

A.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视而不见

B.视而不见 熟视无睹 置若罔闻

C.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置若罔闻

D.置若罔闻 熟视无睹 视而不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轶事之外的辜鸿铭

陈平原

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诵,是一大遗憾。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餐桌上的轶事,由于被过度消费,甚至成了阅读的巨大障碍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辜鸿铭。

近代以来的读书人,对于辜氏奇特的身世以及非凡的语言能力,还有诸多妙语,比如辫子、茶壶、三寸金莲等,不乏拍案叫绝者。可一句文坛怪杰,就基本上将其消费掉了。由于国人对于文人轶事持久不衰的强烈兴趣,名满天下的辜鸿铭,其实没有多少及真正的听众。辜氏晚年自称京城一景,想来不无凄清落寞的感觉。满城争说辜鸿铭,这与西山看红叶或动物园里欣赏国宝大熊猫,差别不是太大。对于观赏者来说,有几人关心观赏对象的喜怒哀乐?

辜氏著述大都用英文写作,这也妨碍国人的真正了解,造成这种尴尬的局面。直到近两年,作为思想家的辜氏,方才逐渐浮出水面。这种公众阅读兴趣的转移,很大程度应归功于辜氏著述中译本的陆续问世。国人对于辜氏的关注,开始超越轶事,转向精神。

辜鸿铭的学术生涯,以严厉批评西方汉学家起步,并非偶然。首先是充满民族歧视与文化偏见,其次则是缺乏对于中国人文学和哲学原则的整体把握能力。前者衍化出一系列抗议型著述,最著名的莫过于1901年结集的《尊王篇》。谴责列强的对华政策,与此同时,为中国政府以及中华文明辩护。为了批驳列强作为侵略依据的黄祸说,辜氏重新分辨文明与野蛮:生活水平只是构成文明的条件,而不是文明本身;文明的真正含义,在于培养彬彬有礼悠然自在的有教养者。黄种文明有其同样值得骄傲的存在价值。

随着危机的缓解,辜氏对于中华文明的评价日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辜氏的立论更是由争平等转为救世界。 借用《中国人的精神导论》中一句话: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

由辩护者转为传道者,辜鸿铭后期的著述,主要是赞美、推销儒家文化。辜氏文章虽不长,却可以牵涉中西政体、法律、宗教、语言、文学等大题目。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需要悟性、直觉以及整体把握能力。辜氏在这方面,确有所长。比如,关于儒家不是宗教却又扮演宗教职能、关于汉语简洁且适合于传情、以及中国人永远有一种带诗意的宁静而具幸福感的精神状态等。只是将这种赞美转化成为现实生存处境(包括小脚、辫子、太监、八股、纳妾等)辩护,则难避自大、昏庸之讥。

如何面对处于强势且咄咄逼人的西洋文明,是每个20世纪中国读书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不过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辜氏所受到的非议最多,其重新出土面临的阻力也最大,更重要的是源于其文体及论述策略。辜氏为人为文,语不惊人死不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采用箴言体、笔记体写作,可以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不必论证,只求奇警,文章必然以气势而不是逻辑或学识取胜。常被论者提及的旁征博引,也只是相对于其时国人的西学水平而言。至于国学,更非辜氏所长。这就难怪五四以后,随着大批留学生归国以及专门研究机构的成立,辜氏随意性很强的中西比较,不再被学界所赞赏。

相对于辜氏在国内的政治活动,我更欣赏其在国外传播中国文化的功绩。除了《论语》、《中庸》的英译,《中国人的精神》(英)、《呐喊》(德)、《辜鸿铭论集》(日)等的出版,毕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与汉学家和传教士截然不同的另一个中国。 在西方语境下谈论中国文化,自然是希望借东方文化补救西方文化的缺失。这种读者的锁定,决定了辜氏对东方文化的评价,必然与以改造中国、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为己任的知识者大相径庭。在我看来,二者各有其合理性,当年新文化提倡者的批判锋芒,并不因辜氏的重新出土而黯然失色。

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节选自《中华读书报》)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两项是(    

A由于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故对文人学者来说,有无轶事是很矛盾的,没有轶事是遗憾,有太多轶事也是遗憾。

B辜鸿铭的轶事由于在餐桌上过度消费,而成了所有人阅读其作品的巨大障碍,人们记住的多是对其小脚、辫子、太监等的维护。

C“黄祸说”的提出与西方汉学家持有的民族歧视和文化偏见的观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换句话说,是因为没有正确地认识中国。

D西方汉学家与辜鸿铭的不同点表现为:前者注重枝节问题,后者注重能“识大体”、旁征博引、文章以气势取胜、擅长中西文明比较。

E在早期的中西文明比较方面,辜鸿铭之所以确有所长,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较强的悟性、直觉和对整体把握的能力。

2.作者从哪些方面讲述了轶事之外辜鸿铭?请简要概括。

3.在著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中,为何辜鸿铭受到的非议最多?请简要说明。

4.文章结尾说“谈辜氏,不该只限于‘轶事’,更有‘精神’必须认真对待”一句中,“精神”指什么?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吊兰比赛

  孙晓静

新调来的陈局长是个吊兰迷。他办公室里的吊兰很繁茂,十分讨人喜欢。

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

年底,局里的宣传部为了响应一把手的爱好,决定举办一个吊兰比赛,据说奖品很丰厚。

大家把自己养的吊兰都搬出来,放到会议室里,只标出参赛编号,却不写上名字,然后进行投票选美。出人意料的是,陈局长却不参加,他说他要是参加对大家不公平。

大家一边欣赏着,一边说说笑笑地给自己中意的吊兰投票。当大家走到最后一盆吊兰前时,不觉都笑了起来。有人开玩笑说:“这么丑的吊兰也来参加比赛啊?这哪是吊兰啊,简直就是秃尾巴鸡。”

确实,那盆吊兰虽说也长出了不少枝蔓,但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显得孤单又可怜。

综合处的冯处长在一边笑着说:“这是我养的,确实不是很好看。名次不重要,重在参与嘛。”大家纷纷笑了起来。

名次很快就出来了,办公室邱主任的吊兰获得了第一名,陈局长亲手把一台液晶大电视颁给他,邱主任乐得合不拢嘴。

冯处长的吊兰得了个倒数第一。他抱着花往回走的时候,目光偶然和陈局长碰了一下,他感觉陈局长的目光里意味深长。他心里“咯噔”了一下,但扭头就忘掉了。

过了几天,刘副局长要退居二线了,准备从现任处长中提拔一位来补缺,组织部让他们把推荐名单报上去。

局里搞了个民意测验,但不分伯仲,陈局长就招呼几位副局长来商量。局里有九个处长,各有所长,要挑出一位,还真为难。副局长们面面相觑。

陈局长说:“我的意见是推荐综合处的冯处长。大家看看有没有意见?”

刘副局长问他:“意见倒是没有,但得有个理由吧。”

陈局长就从抽屉里拿出一张纸,正是前些日子举办的吊兰比赛的唱票记录。他把记录递给副局长们传看。副局长们看过了,还是不明所以,都疑惑地望着他。

陈局长这才说:“咱们要提拔干部,让群众来测评。群众不知道将来谁能上,怕现在说了人家的坏话,将来人家上去给自己小鞋穿,自然小心翼翼,不敢说真话。于是,就你好我好大家好了。但在这个记录中,却反映出了干部们平时的为人。”

副局长们一个个都愕然地睁大了眼睛。

陈局长笑了笑,这才接着说:“吊兰有个特性,就是要靠枝蔓上的苗芽来繁殖。我当初嫌自己带来的花太多了,办公室小,养不下,就给了每位处长一盆,其实这是有用意的。冯处长群众基础好,跟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大家才会到他那里去摘苗芽,把枝蔓摘成了秃尾巴鸡似的。关系不太好的,大家不好意思到他那里摘,才会那么茂盛。”

大家长嘘了口气。难怪陈局长当初给处长们发了吊兰,却不给副局长们发。

陈局长接着说,冯处长也不贪。比赛前,他让冯处长去买奖品,冯处长已经知道了这是给吊兰比赛买的。他要是贪,完全可以到花卉市场买一棵吊兰来参加比赛。大家都是业余时间养花草来怡情的,技术必然差些,花卉市场那些花,要型有型,要款有款,要是来参加比赛,一准儿能获奖。可人家冯处长没这么做,还搬着他那棵秃尾巴吊兰去参赛,真是难得啊。

大家连连点头。他们这才明白,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

(选自《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开头说局里向来有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的风气,既说明一种不良风气,又为下文人们养吊兰,举行吊兰比赛做了铺垫

B.陈局长是吊兰谜却不参加吊兰比赛,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好局长,绝不以权谋私,担心自己参加会因为自己的身份而影响比赛的公平公正。

C.冯处长的吊兰枝蔓上只有两个小苗芽,像个秃尾巴鸡,既说明冯处长工作繁忙无暇管理,也说明他不盲目跟风,讨好上司。

D.文章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塑造了陈局长这一人民好干部的形象,他勇于打破常规,暗自布局,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形象丰满。

E.“陈局长这些吊兰,不是普通的吊兰,而是人心的试金石啊”这一句意味深长,既说明陈局长用心良苦,又深化了中心,小处见精神,利益当前见人心。

2.文中“局里向来有这个风气,一把手喜欢什么,大家就都跟着搞什么”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冯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冯处长,有人认为是陈局长,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高度概括自己晚年悲凉处境的两句是“                     ”。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从侧面用互文修辞描写边地寒冷战争残酷的名句是“           ”。

(3) 屈原在《离骚》中点明自己近墨者绝不被染黑,光明洁白的品质绝不受到侵袭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注】

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1.(原创)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原创)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