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清静淡泊的宗璞

徐小斌

当代女作家中我最喜欢的当推宗璞。很早便读过她的《红豆》,后来又被她的《三生石》“赚”走了许多眼泪,一个简单的故事竟有如此强的魅力,不能不归结于作品的“真性情”。

成为朋友后,我们聊文学,但更多的是聊一些琐事、新鲜事或烦恼事。我絮絮叨叨地讲着,她静静地听着,时而为我出一些十分聪明的“高招儿”。那些招儿,没有一颗童心便想不出来。我偶尔也愧悔无端耗了她的时间,她却说:“我对这些很感兴趣,我倒是觉得,你很有真性情的。”——大概她把这“真性情”看得十分要紧。许多人爱把宗璞描述成一个书卷气很浓的大家闺秀,我倒觉得她是个童心浓厚的人,如果不是这样,她就写不出像《贝叶》《总鳍鱼的故事》等当代童话精品。她说:“人生的道路是漫长的,旅途中难免尘沙满面,也许有时需要让想象的灵风吹一吹,在想象的泉水里浸一浸,那就让我们读一读童话吧。”——我以为,她童话中的那些哲理是深可咀嚼的。

宗璞的小说量虽不多,然而每一篇都有她苦心孤诣的探求。她的《我是谁》《谁是我》《蜗居》,可算是我国探索小说的“开山祖”了,然而却又始终保持着中国气味,决不像某些上穿西服、下着抿裆裤的“现代派”们。她作品的格调和色彩是协调的,她把西方现代派的艺术手法嚼得那么碎,揉得那么细,融合得那么和谐、那么美——这不能不归功于她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我想,一个真正具有现代意识的人恐怕首先应当是一个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的人。谈到她的作品,更可贵的是她的韵味。这一点,不具备“道行”的人便无从学起。宗璞为人清静淡泊,一般女性有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在她那里影迹全无。在写作长篇巨制《野葫芦引》的过程中,她曾数度病倒,抱病修改,其艰辛自不待言,然而第一卷《南渡记》发表后,评论界却相当冷淡,对此,她处之泰然。而《东藏记》获得茅盾文学奖,她虽高兴,也绝无得意忘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一点,恐怕只有“修炼”到了某种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吧。难怪连汪曾祺也称她为“宗璞道兄”呢!宗璞的写作间里挂着一幅写意荷花,就是汪曾祺所画。荷花设色单纯,古朴典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大概是汪老的深意所在吧。

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冯老十分关心女儿的文学创作。第一卷《南渡记》出版之后,他曾在女儿生辰时兴致勃勃地写道:“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长篇原名《双城鸿雪记》),又特别写上“璞女勉之”几个字。宗璞也十分珍视父亲这份期望,但是,为了帮助父亲撰写《中国哲学史新编》,她料理家务,照顾父亲,无法再腾出时间精力来继续自己的写作。多年来,宗璞一直守候在冯老身边,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 1982年,宗璞陪冯老赴美参加一个东西方著名学者荟萃的盛会。会上,学者们对冯老的学术成就做了高度评价,宗璞对此深感欣慰。1990年夏,在为女儿撰写的最后一幅寿联中,冯老写道:“鲁殿灵光,赖家有守护神,岂独文采传三世;文坛秀气,知手持生花笔,莫让新编代双城。”——好一个“莫让新编代双城”!包含了父亲对女儿多么深厚的期许。

进入80年代后,宗璞便每年都要为渐至耄耋的父亲办一次寿诞会。在九十华诞会上,冯老说:“长寿的重要在于能多明白道理。五十岁以前,没有足够的经验,不能理解周易道理:五十岁以后,如果老天不给寿数,就该离开人世了。所以必须‘假我数年’。若不是这样,寿数并不重要。”冯老的这种达观,无所求于外界的内心,永远是稳定和丰富的。宗璞同样有这样稳定和丰富的心,有了这样的心,在世事面前便可宠辱无惊、乐观洒脱。

如今,宗璞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依然像过去一样智慧而洒脱。我期待着《野葫芦引》早日完成,看看那葫芦中究竟“装的什么药”。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的《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和计划中的《北归记》,是总书名为《野葫芦引》的多卷长篇系列。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那种浸入骨髓的文化质感,在阅读中竟令人有如置身于《红楼梦》的语境之中。(百度百科)

②1928年,冯宗璞生于北京。水木清华的一石一水,燕园的浓荫僻径,滋润、陶冶着宗璞的心灵。抗战时,宗璞跟父母到了昆明,她坚持每天看书,哲学、自然科学无所不看。 50年代初宗璞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后来在中国文联和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得到不少文学界前辈的帮助。 1960年以后,她一直在外国文学研究所从事编辑和研究工作。(陈素琰《宗璞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我是谁》《谁是我》《蜗居》等,既具有西方现代派艺术特点,又始终保持着中国特色。

B.宗璞创作实践多样化,涉及童话、小说和散文,且每方面都成绩显著,这主要是由于她一直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

C.在写作《野葫芦引》多卷系列时,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第一部《南渡记》受到冷遇,而第二部《东藏记》就获得了茅盾文学奖。

D.汪曾祺称宗璞“道兄”,给宗璞送写意荷花画,这既表现了他对宗璞的深厚情谊,也体现了他对宗璞人品的肯定与敬重。

E.宗璞重视真性情,不仅把真性情融人她的作品《三生石》中,就是在与“我”的闲聊咩也能发现和欣赏“我”的真性情。

2.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3. 宗璞的“清静淡泊”在文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请简要回答。

4.宗璞的文学作品有什么样的特点?其成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DE(选D给3分,选E给2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创作方面:冯友兰引导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关心她的文学创作,写诗联勉励她。宗璞牺牲自己的写作帮助父亲撰书,为父亲的学术成就得到高度、公允的评价而欣慰。②生活方面:宗璞长期照顾父亲,做他的秘书、管家、医生和护士,为父亲办寿诞会。③做人方面:冯友兰用自己的做人准则影响着宗璞,使得宗璞宠辱不惊、清静淡淡泊。 3.①没有一般女性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②《南渡记》发表后外界反映冷淡,她处之泰然。③《东藏记》获茅盾文学奖时,她绝无得意忘形。④潜心读书,抗战时跟随父母到昆明,坚持每天看书。 4.第一问:①抒写“真性情”,富有想象力,思想深刻而有文化质感。②作品格调和谐,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③叙述方式细密从容,语言风格优美温婉,结构布局大气磅礴。第二问:①家学渊源,成长在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中。②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外国文学、西方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③为人有真性情,清静、淡泊、洒脱。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 项“宗璞早期的探索系列小说”概括错误;B项“主要由于”分析不当;C项“宗璞的创作艺术逐渐成熟”分析错误。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宗璞与冯友兰深厚的父女之情体现”,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创作方面、生活方面、做人方面等分析,结合文本内容加以简单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丰富意蕴。做这种探究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及标题的内涵题目,与做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清静淡泊”的体现,没有一般女性的心胸狭隘、嫉妒、矫情、做作等痼疾。《南渡记》发表后外界反映冷淡,她处之泰然。《东藏记》获茅盾文学奖时,她绝无得意忘形。潜心读书,抗战时跟随父母到昆明,坚持每天看书。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本题要求对“宗璞的文学作品的特点”进行理解。理解句子的含义,要立足文本,放回原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内涵。抒写“真性情”,富有想象力,思想深刻而有文化质感。作品格调和谐,能很好地将中西方文学艺术融合在一起。叙述方式细密从容,语言风格优美温婉,结构布局大气磅礴。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结合文章和前面三个问题所给的提示,详作分析,阐述成功的原因。家学渊源,成长在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环境中。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对外国文学、西方艺术有深入的研究,善于分解和吸收传统文化营养。为人有真性情,清静、淡泊、洒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给我一张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就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 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 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已去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是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由于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儿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些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C小说强调少年用炭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现“他乡虽好,但不如故土”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锦瑟》中借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陷重          辟:刑罚         B时世祖不        豫:迟疑不决

C每所奏          敷:铺叙,陈述   D衣一袭        饷:馈赠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其权力,在汉代最盛,郡之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B“台阁”在东汉时期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D.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C.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D.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