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康熙字典

梁晓声

集市即便在小镇也还是热闹的。

少年面前的地上铺一张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那是旧挂历的一页是在集市上花一角钱买的——他自然舍不得花一角钱买但馄饨铺的老板娘无论如何不肯白给他。

“都是去年的挂历了你就扯给我一张也不是什么损失。”

“不是什么损失?损失大了!你看那明星结婚了息影了。息影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就是再也看不到她演的影视剧了!一册挂历上全是她一个人有收藏价值的。扯一张给你就不完整了。不完整了还有屁价值!”老板娘从挂历上扯下那一页时表现得十分不情愿 仿佛真吃了极大的亏。

午后三点多集市的热闹像戏剧的高潮过去一般退去了。少年仍蹲在那页白纸旁。白纸正中摆着一部纸页破损、颜色像陈谷子似的字典。1949年后全中国再没有任何一家出版社出版过那种字典。它已没了原先的封皮后贴上去的封皮上写着“康熙字典”。笔迹工整又拘束是少年写上去的。

他的左边是卖肉的摊位从上午到此刻买肉的人络绎不绝卖肉的汉子忙得不亦乐乎。右边是卖油条的生意也不错。农村人一年四季自家是炸不了几次的跟着大人们赶集的小孩子十之八九要央求大人给买了吃。城乡差别至今仍明明白白地体现在细微处。而且越是体现在细微处 越使农村的少男少女们做梦都想成为城里人。

这少年也有那样的梦。

真的梦是无逻辑的人生的梦却须循着某种规律。

少年凭着刻苦学习的一股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那是他实现自己人生之梦的关键一步。拮据的家庭负担不起住校费用为了圆梦他想买辆旧自行车骑车上学尽管每天要走几十里的路有些辛苦。可他靠卖废品才存下二十元要拥有旧货店中那辆状况还算好的自行车得先卖掉这部《康熙字典》。父亲病故了母亲已去南方打工他清楚妈妈挣钱的辛苦不忍向妈妈要。并且他也清楚妈妈正省吃俭用地攒钱以备他将来考上大学的花费。

集市渐渐冷清卖肉的和炸油条的在他的巴望之下先后离去。他和那页旧挂历纸的存在总算是比较显眼了。炸油条的摊位那儿留下了几块烧过的炭他捡起一块在纸上写出一个大大的“卖”字那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

天已傍晚。

终于有四个人围住了少年。其中一人三十六七岁是隔街走过来的左腿一瘸一拐看上去较有文化他对字典的兴趣挺大拿在手中翻看良久少年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不料他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是1949年以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字典而已至今民间仍多的是。而且显然做了手脚把最后一页撕掉了最后一页肯定印着出版年份什么的……”

“没做手脚!”

少年愤怒了。他确实撕掉了最后一页但不是为了骗人而是由于最后一页太破了……

少年的辩解已无济于事。他用半页挂历纸包起字典离开小镇时天已黑下来。

“那孩子过来帮帮我!”

他听出是那个坏了他事的男人的声音。原来那人的左腿有半截是假肢。他因为躲一辆卡车而摔倒假肢的关节处摔坏了站都站不起来。他的处境无疑很危险路那么窄不被压到才怪呢!

少年尽管恨他但还是站住了。

他是县重点中学的一位数学老师。开学后任班主任的他手持点名册点名时意外地看到那卖《康熙字典》的少年应声站在他面前他愕然了……

下课后老师将他引到无人处表示感谢“字典卖掉了吗?

学生摇头。

“我收回我的话因为老师说的不对那字典其实很有收藏价值……”

学生将目光望向别处不言语。

“卖给我吧我出两百元。

“我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学生说罢转身跑了。

过了几天老师旧话重提学生还是说不能和老师做交易。

“老师都和你说过几次了你都不给老师一点儿面子吗?你本来就是想卖的不是吗?有收藏价值的东西应该由知道它价值的人来收藏对不对?

最后一次老师有些生气了。

于是老师得到了《康熙字典》学生得到了一辆自行车新的。

三年弹指一挥间少年考上了上海交大。临行送给老师一张字条上面写着“老师我明白您为什么非要买我那本《康熙字典》也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

每每看到它老师心里就漾起一股暖意。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买肉和油条的人络绎不绝而少年的《康熙字典》却无人问津这种鲜明的对比说明当地人的物质生活虽已富足但精神追求严重缺失。

B这篇小说以“康熙字典”为线索运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描写了留守少年卖《康熙字典》的曲折经历避免了平铺直叙使行文曲折有致。

C小说强调少年用炭写下的“卖”字“是他上学以来写得最大的字”意蕴丰富表明少年要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

D小说中关于赶集孩子和农村少男少女城市梦的描写使少年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梦想超越了个例而成为一种典型成为农村少年生活的一个缩影。

E少年撕去字典最后一页的行为被“老师”误会后他很愤怒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他极力地向围观的人解释想澄清事实。

2.小说中的少年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处写到“白纸”“旧挂历纸”这样写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的“老师”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后来又高价收藏了《康熙字典》。小说这样写有人认为很巧妙有人认为不太好。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DE(答D给3分,答E给2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①执着,有韧劲。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②节俭、懂事。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③善良、宽容。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④自尊心强。老师为先前的言辞向他道歉,他以沉默彰显了自尊;不愿与老师做交易,也体现了他的自尊。⑤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 3.①巧妙地刻画了少年的心理。少年不惜花一角钱买张“旧挂历纸”包字典,说明他特别看重、特别想卖出这本康熙字典,字典承载着他的求学之梦;白纸“特白,闪着好纸的光芒”,但却无法吸引人们的目光,对白纸的描写暗示了少年的希望和失望。②对比鲜明,发人深思。“明星挂历有收藏价值”与“字典没有收藏价值”形成对比,并与结尾处少年说“明白了某些东西的真正价值是什么”相照应,引发读者思考。③具有讽刺意味。老板娘说挂历有收藏价值,不肯撕给少年,但少年出一角钱买的时候,她却愿意卖了,这一细节表现了老板娘身上那种小气吝啬、唯利是图的小市民气。 4.示例一:我认为很巧妙。理由:①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老师在不了解少年处境的情况下,主观臆断,冤枉了少年,后来明白了字典承载着少年的梦想,诚挚向少年道歉并高价收藏字典,这是一个意识到错误之后能想法弥补的人、一个能细心呵护少年自尊与梦想的好老师。(或:老师说“这字典其实没什么收藏价值”,坏了少年的好事,但少年仍然在他遭遇危险时出手相救,这样的情节设置更好地突出了少年不计前嫌、热心助人的形象。)②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少年失望而归,开学巧遇老师,老师诚挚道歉,想要收藏字典,少年拒绝,老师最终收藏字典,情节一波三折;小说从卖字典写起,最后字典卖出,这样写也使情节更加完整。③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 示例二:我认为不太好。理由:①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少年街头卖字典和路上相助的时候,“老师”既没有询问他为何卖字典,也无意买他的字典,从这些表现来看,他并不是一个善解人意、热心助人的人,但他后来坚持要买《康熙字典》时却对少年十分理解、小心呵护,似乎又是一个热情细心的人,人物性格发展缺乏必然的逻辑,让人觉得虚假。②这样的情节设计不太合理。老师主观臆断,冤枉少年,坏了他的好事,但在少年出手相助之后却没有询问卖字典的情况,一直等到发现少年是自己的学生后才询问字典卖掉了没有并坚持购买,这有点不合情理。③削弱了小说的主题。“老师”原本可以在被少年帮助时询问卖字典的情况,热心买下字典,但他直到少年入学之后才买下《康熙字典》,有为了避免师生相处尴尬而买字典的嫌疑,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小说的主题变得暗淡、窄化。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A项当地人“生活富足”“精神追求严重缺失”表述不当;B项应去掉“倒叙” ;C项“表明少年要立志成为城里人,缩小城乡差距的决心巨大”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形象概括分析题。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也可以找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首先到文中找现成的词语,一般是形容词;然后找描写少年的句子,少年的外貌、动作,他人对少年的评价,环境对少年的衬托。从文章中少年凭韧性考上高中,走几十里路上学可以看出少年的韧性与执着;从他平时的生活情况和买车不愿向妈妈要钱等细节可以看出他的俭朴和懂事;从他和那个老师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善良、宽容和自尊。另外从他独自生活的情节可以看出他的自强自立。“为圆梦,他凭着刻苦学习的韧劲考上县重点高中,不辞辛苦,骑车走几十里的路上学”“平日不肯多花一角钱,理解妈妈挣钱的不易,不忍向妈妈要钱,靠卖废品存二十元钱”坏了他事的“男人”说他对字典动了手脚,尽管心里很委屈,很愤怒,依然助其走出困境等自立,敢担当。父亲病故,遇到困难不依赖妈妈,自己想办法筹钱。执着,有韧劲。节俭、懂事。善良、宽容。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探究文本丰富意蕴。做这种探究文中关键字词、句子及标题的内涵题目,与做理解词语、句子含义题有相通之处,首先读句子,圈出关键词,然后回归文章,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关键词的意思,最后连缀成句。多处写道旧挂历,主要是表现少年特别想卖掉康熙字典而买车上学的心理,同时这也折射出了吝啬小气、唯利是图的形象,另外也是一种对比,明星挂历的“新”与康熙字典的“旧”,在人们眼里前者比后者有收藏价值,这是启人深思的。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4. 试题分析:这道题属于情节类探究题,主要是探究情节结构技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虽说是探究情节结构题,但实乃一种综合性探究:一是看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二是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三是看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四是看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分析。本题我认为很巧妙。理由: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使情节更加曲折、完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丰富了小说的主题。少年帮助“老师”脱离险境,最终得到老师的帮助而圆梦,使小说在表现农村少年追梦的执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意蕴:无论身处何境,都要心怀善念,帮助他人,这样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技巧。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表现“他乡虽好,但不如故土”思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中用一系列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阐述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3)《锦瑟》中借典故抒写世间风情迷离恍惚,可望而不可即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题。

龙潭夜坐

(明)王守仁①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南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草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采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孔奂,字休文,会稽山阴人也。奂数岁而孤,为叔父虔孙所养。好学,善属文,经史百家,莫不通涉。

州举秀才,射策高第。入为尚书仓部郎中,迁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为飞书所谤,将陷重,事连台阁,人怀忧惧,奂廷议理之,竟得明白。丹阳尹何敬容以奂刚正,请补功曹史。

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子鉴命脱桎梏,厚遇之,令掌书记。时景军,悉恣其凶威,子鉴,景之腹心,委任又重,朝士见者,莫不卑俯屈折,奂独敖然自若,无所下。或谏奂曰:“当今乱世,人思苟免,獯羯无知,岂可抗之以义?”奂曰:“吾性命有在,虽未能死,岂可取媚凶丑,以求全乎?”时贼徒剥掠子女,拘逼士庶,奂每保持之,得全济者甚众。

高祖受禅。永定二年,除晋陵太守。奂清白自守,妻子并不之官,唯以单舱临郡,所得秩俸,随即分赡孤寡。曲阿富人殷绮,见奂居处素俭,乃衣一袭,毡被一具。奂曰:“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初,世祖在吴中,闻奂善政,及践祚,征为御史中丞,领扬州大中正。奂性刚直,善持理,多所纠劾,朝廷甚敬惮之。深达治体,每所奏.上未尝不称善,百司滞事,皆付奂决之。时世祖不,台阁众事,并令仆射到仲举共奂决之。

世祖崩,高宗即位。奂在职清俭,多所规正,高宗嘉之。

性耿介,绝请托,虽储副之尊,公侯之重,溺情相及,终不为屈。后主实在东宫,欲以江总为太子詹事。高宗将许之,奂乃奏曰:“江总文华之人,今皇太子文华不少,岂藉于总!如臣愚见,愿选敦重之才,以居辅导。”帝曰:“即如卿言,谁当居此?”后主时亦在侧,乃曰:“廓王泰之子,不可居太子詹事。”奂又奏曰:“宋朝范晔即范泰之子,亦为太子詹事,前代不疑。”后主固争之,帝卒以总为詹事,由是忤旨。其梗正如此。

至德元年卒,时年七十。                         节录自《陈书•孔奂传》

1.对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将陷重          辟:刑罚         B时世祖不        豫:迟疑不决

C每所奏          敷:铺叙,陈述   D衣一袭        饷:馈赠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功曹”是古代的官名,亦称功曹史。其权力,在汉代最盛,郡之功曹,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的政务。

B“台阁”在东汉时期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亦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C“孤”在古代一般指幼年丧母或父母双亡, “鳏寡孤独”泛指没有劳动力而又无人赡养的人。

D“桎梏”是中国古代的刑具,指脚镣手铐。在手上戴的为梏,在脚上戴的为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奂少年时就显露出过人才华。他幼年被叔父收养。好学,善写文章,通读经史。后来被州里举荐为秀才,参加射策考试,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B孔奂为人刚正。任仪曹侍郎时,左民郎沈炯被匿名信诽谤,牵连到朝廷中枢机关,人人都心怀忧惧,只有他敢于在朝堂上争辩此事,最终真相大白。

C孔奂为官清廉自守。担任晋陵太守时,妻子儿女都没有随他赴任,孔奂只用一只船到达任所。他的生活朴素简约,所得俸禄都用来赡养孤寡之人。

D孔奂虽逢乱世,却凭借自己的才能与品行受到君主的赏识。高宗时他对太子詹事的人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据理力争,最终高宗采纳了他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侯景之乱,京城陷,朝士并被拘絷,或荐奂于贼帅侯子鉴。

(2)太守身居美禄,何为不能办此,但民有未周,不容独享温饱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为何“乌纱帽”是当官的代称

我们有时会看到反映官场百态的古装电视剧,戏剧中常有当了官叫作“戴了乌纱帽”,被革职的称作“摘去乌纱帽”的剧情。可是,为什么乌纱帽被用来作为当官的代称呢?

在早期的中国,并没有“帽”这种称呼,《仪礼》中称帽为“头衣”或“元服”(元,首也)。到了东晋成帝时,皇帝让在宫廷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叫做“乌纱帽”。后来,南朝宋明帝时,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一种用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子,也叫乌纱帽。当时,这种帽子很快就在民间流行了,也成了百姓常戴的一种便帽,而且无论官民贫富都可以戴,但这种帽子还未成为官职的象征。

在《通典•礼十二》上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初,尝着乌纱帽,自朝贵以下至于冗吏,通着入朝。”所以隋朝天子百官都戴乌纱帽,并且成了官职高低的分别。根据文献上的记载,隋朝文武官员的服饰有四种,而乌纱帽上的玉饰则显示官职的大小。一品官是最高级官员,玉饰有九块,二品有八块,三品有七块,四品有六块,五品有五块,六品以下就不准佩带玉饰了。

不过,到了宋朝时乌纱帽的形状有了改变。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为防止大臣们在朝廷上交头接耳,就下诏书修改乌纱帽的样式,在乌纱帽的两边各加一个翅,有一尺多长,并在翅上装饰不同的花纹用以区别官阶高低。如此一来,朝臣们只要脑袋一动,软翅便会随之摆动,皇上居高临下,就看得清清楚楚了。

明朝时乌纱帽则成为官员的象征。在《明史•舆服志》上载:“洪武三年定,凡上朝视事,以乌纱帽、团领衫、束带为公服。”从此,乌纱帽便正式成了当官的代称。而自明世宗开始,乌纱帽的双翅也做了一些变动,翅的长度缩短,其宽窄也改变了,官阶越高,双翅就越窄,官阶越低,双翅则越宽。

到了清初顺治皇帝入关后,由于收留了众多明朝的降臣,为笼络人心,就允许不少地方官员仍穿着明朝朝服,并戴明朝乌纱帽。但等到清皇室统治权巩固后,就下令将官员戴的乌纱帽全改为红缨帽。可是,至今人们仍然习惯将“乌纱帽”作为官员的标志。

1.下列关于“乌纱帽”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东晋成帝让在宫中做事的官员戴一种用黑纱制成的帽子,这就是“乌纱帽”名称的最初由来。

B.隋朝从文帝到小吏,入朝都戴乌纱帽,一至五品官在帽上佩不同的玉饰显示官阶。

C.到了明朝,“乌纱帽”作为官服装束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式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D.宋太祖为防止朝臣们交头接耳,给乌纱帽加了双翅,这种帽子成为后代的标准官帽。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建安王刘休仁创制了黑纱抽边的半透明帽,后世这种帽子在民间和宫中都很快流行起来。

B.明朝,官员所戴乌纱帽的双翅宽窄和官阶高低有关,这是第一次通过乌纱帽的双翅来区别官阶。

C.宋太祖时又改进了乌纱帽,给乌纱帽加了一对饰有花纹的长翅,花纹不同则显示官阶有别。

D.顺治皇帝入关后,允许地方官员穿明朝朝服并戴乌纱帽,因此收留了众多的降臣,同时也笼络了人心。

3.下列根据原文信息所作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晋南北朝时期,原本只有宫中官员可以戴的乌纱帽流传开来,连穷困的老百姓都能戴,就是因为那时社会的等级制度还不森严。 

B.隋朝官员除了服饰有区别外,乌纱帽上的玉饰多少也能显示官职的大小,玉饰越少,官职越小,后来因为玉石价格昂贵,就不再使用了。

C.乌纱帽的几次修改都和官职高低有关,清朝“红缨帽”代替“乌纱帽”,虽然它没有成为官员的代名词,但却为巩固清初政权起了作用。

D.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有时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清朝官员身着明代朝服,头戴明朝乌纱帽,这不是导演缺乏历史常识,而是历史上确有其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衡量生活的品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标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国人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物生活的改善,于是乎,名牌和奢侈品在一些人心目中的分量似乎愈来愈重。据有关统计,688%的受访白领愿意花钱购买奢侈品,受访白领在奢侈品上的年消费人均达到220628元。26岁的外企职员FLORA月薪5000元。她说,自己购买奢侈品的主要原因还是为了挣面子。28岁的部门主管AMBER拿着8000元月薪,也是一名奢侈品的追随者。她自称买名牌不为面子,不求舒适,只为“激励自己”。AMBER说,她会关注千万富翁的生活方式,这会让她搜罗名牌更有“方向感”。在平时的生活中,你会在意名牌和奢侈品吗? 金钱是衡量生活品质的唯一标准吗? 作为现代人,生活品质靠什么来支撑?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 请联系社会实际或你的人生体验,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