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

阅读下文,完成题。

常人交朋友,都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不一定是小人那种急功近利的目的,也许只是觉得人生在世,不能没有三五友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朋友,就无法自立于人世,也无法做人。所以,就大多数人而言,都会有意识有目的地去寻找和结交朋友。大体上说来,这些目的又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为了事业,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参谋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合作者,如古代大政治家的“广纳天下之士”,或学者诗人的“四方寻师访友”,都属于此类。一类是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个方便、生活上有个照顾、在遇到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时有个帮衬,这些都需要朋友,否则便寸步难行,投靠无门。还有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情,这些情感都需要与他人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遭遇,这些遭遇都需要向他人倾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这些隐私有时也需要向一两个人透露,否则憋在心里会生病的。但是,自己的家人、亲人并非都能充当交流、倾诉和透露的对象。比如夫妻感情不和,就不能向丈夫或妻子倾诉。又比如初恋的秘密,有时就不能向父母透露。这就需要朋友,以便把一些不能对父母、亲人讲的话讲出来。中国传统文化把“朋友”和“君臣、父子、夫妇、兄弟”一起列为最重要的五种伦理关系,称为“五伦”,不能不说有其独到精辟之处。

(节选自易中天《交友之态》)

1.根据文中画线句,举出“大政治家”或“学者诗人”中的一例,略作阐述。

2.中国传统文化将“朋友”列为“五伦”之一,为什么作者认为这是有其精辟之处的?

 

1. “大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广纳天下之士”,魏征、房玄龄等贤人义士都为其所用,为建立“贞观之治”立下功劳;“学者诗人”:唐代大诗人李白仗剑游天下,“四方寻师访友”,结交了许多师友,比如贺知章、杜甫等。 2.因为作者认为:①朋友可以成为事业上的参谋者、合作者。②朋友可以组成生活上的关系网、人脉图。③朋友可以成为心灵情感上的交流者、倾诉者。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解答时可以先确定要回答的一面是“大政治家”还是“学者诗人”,然后根据自己平时的积累,举出作为政治家的“广纳天下之士”的一例,如李世民;或作为学者诗人“四方寻师访友”的一例,如李白。最后稍作分析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2.2】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抓住文中的相应信息即可,如“一类是为了事业,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参谋者,或是寻找事业上的合作者”“一类是为了生活,比如工作上有个方便、生活上有个照顾、在遇到紧急情况和特殊困难时有个帮衬”“还有一类是为了心灵的交流”等语句,最后总结概括即可。 考点: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文,完成题。

怀念昔日那片草                    林伯松

①我没有去过草原,只见过家乡的草。我们习惯把低洼的河滩称为河套,河套一望无际,那里草很茂盛。每当盛夏到来,绿绿的草就像折扇那样展开,草有齐腰深,随着风势,顿时显得声势浩大起来。我少年时代曾经在那里割过苫房草,还割过很多这样那样的草,晒干了当作柴烧。风吹来的时候,草们一致地弯下身子,仿佛在一种巨大的声响中举行着盛大的仪式。

②草的此起彼伏的浪涛,大约就是它生的意义。这是一种自然的推波助澜,一根草并不重要实际也很重要,可全部的草就意味无穷了。

③草被吹弯的时候,人难道不会面临什么吗?那弯曲之中肯定存在着一种微弱的抵抗。可是暴雨会到来,洪水也会到来,草的宿命寓于大自然的宿命之内。

④手持镰刀的时候,我只是感到恐怖,只是感到只有一个人待在河套里的那种恐怖。我只是感到了河套的空旷和一个人的渺小。我只是感到了草的众多和一个人的孤单的对比。也许我只是感到乌云会使大地变得暗淡,而草涌起的宏大的声响又可以湮没一切。或许我完全是被大自然的悲壮的气氛所震撼,一种更大的力量使我感到自己的软弱和怯懦。我想逃跑又不知逃到哪里。暴雨将至而我又一下子回不了家。我觉得自己仿佛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一棵孤零零的树,不,一棵离开了草丛的野蒺藜,生长在一块石头上。

⑤多少年后,我还一直能够回忆起那天的情景,那种被大自然忽视的无助感和深深的自卑感,终生难忘。我只有跟草在一起的时候,才真正感到是跟大地在一起。大地也有头颅,那里面才是大地生命的所在。草就像人的头发,在保护着大地的智慧和隐秘。

⑥夏夜里,我经常看到村子里的街心蹲着许多人,他们摇晃着手里的火绳。我家乡的人把这种蒿草叫做艾蒿。那种老一点的、布满籽粒的艾蒿是蚊子的宿敌——把它们割倒,背回家,就像搓绳子那样,把这些艾蒿编成一条条的火绳,在夏夜,点燃它们,那种具有特殊气味的烟雾并不是很呛人,甚至是很好闻的。

⑦忆起那夏夜,我就想,草,这平凡的草,居然有一种让人难以忘怀的魅力,它不仅使盛夏变得繁荣,使大地变得茫茫苍苍又充满活力,同时在夜晚给予人以光——它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生长于人的心上。它不仅在白日的风中呈现弯曲的美感,也在夜晚给予人们那种弓形的明亮的弧线。草在白天的样子,你看到它们平平常常,没什么稀奇。你会看到草或者被割掉或者被践踏或者自己一点点凋谢。你就会看到宇宙不原谅一切,善或者罪恶,都不原谅。

⑧真敬佩那些草,它们一次次遭到蹂躏和践踏,甚至被人类凶残地铲除或干脆放火烧掉,但那草仍然悄悄地生长出来,你几乎不会发现它们是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反正,春风吹过的时候,你偶然来到还略有点寒意的野外,远远看去,大地的表面突然有了一层毛茸茸的东西,春色遥看近却无。

⑨再过一些时候,你就看到它们以草的成熟的面目出现了,在太阳的照射之下,那种绿的反光,类似于罩在颜料上的亮漆。这是让你感到舒适的那种颜色,使你觉得自己原是生活在一种抽象的音乐里,莫名其妙地欢欣一阵子。可是等到秋天到来,你就看到了另外的景象,野草全部地衰败了,大地一片杯盘狼藉的样子,不知经历了怎样的盛宴,也不知经历了怎样的变故,这一切也不知是为谁安排的。反正枯萎了,草叶子东倒西歪撒了一地,秋风飒飒地,横着扫荡过去,又竖着扫荡过来,想把这凌乱的曾经发生过什么劫难的世界打扫干净。不留痕迹,人们将看不到季节屠杀的罪证,看不到血和泪水,只看到另一个季节。

(有删改)

1.简析第①段的作用。

2.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夏夜村民编“火绳”?

3.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赋予“草”寓坚强于弱小的品质,以此观照现实人生,意在引导人们完善人格。

B第⑤段画线句意在表明:“草”是大地的保护神,大地依赖于草而显得智慧和隐秘。

C第⑧⑨段写春草、夏草、秋草,说明自然更替的必然性,表明“草”勇于自我更新。

D第⑨段画线句是想说明大自然善于自我更新,善于毁灭和创造,过去会孕育着未来。

4.作者为什么会对“昔日那片草”记忆如此深刻?作者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查看答案

作文。

古人常将文气恢弘喻为雕龙,又将雕辞琢句喻为雕虫,用以自谦。请以“雕龙与雕虫”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7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于是予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

(节选自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1.下列选项中的“以”字与“夫夷以近”中的“以”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使归就戮于秦,逞寡君之志(《秦晋殽之战》)

B料大王士卒足当项王乎(《鸿门宴》)

C虽董之严刑(《谏太宗十思疏》)

D且硕茂,早实蕃(《种树郭橐驼传》)

2.把文中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3.王安石说“此予之所得也”,在文中他获得了怎样不同的感悟?(用自己的话回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题。

①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

②绛侯为丞相,朝罢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

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

(节选自司马迁《史记·袁盎晁错列传》)

1.写出下列加横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朝罢出               

(2)吕后时

(3)大臣相与共诸吕       

(4)已而绛侯袁盎曰

2.第②段画波浪线句的句中应有两处停顿,请用“/”加以标出。

3. 把第②段的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

 

(唐)杜 

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

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

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

[注]①寺:修觉寺。杜甫曾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春流落到新津(今属四川),写了《游修觉寺》,第二次即写此篇。②暄:温暖。

1.这首律诗共有几联对仗?回答正确的一项是(     

A一联        B二联        C三联        D四联

2.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采取倒装句式,突出游览的处所。

B颔联写山水草木有情,反衬世态炎凉。

C颈联写诗人从早到暮在此,流连之久。

D尾联采用散文句式,读来诘屈而拗口。

3.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