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小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中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 2.用“萧萧”“惨惨”修饰“暮吹”与“寒云”,摹声绘色,写出了晚风凄紧,寒云惨淡,也写出了作者的伤感的心绪;“惊”运用拟人手法,既写出了秋风中“红叶”飘零的情状,也写出了诗人心头之“惊”;“压”既形象地写出了寒云之重,也表现出诗人心情之沉重。 【解析】 1. 试题分析:“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为排解乡思而怀古,但往事如烟,相隔久远,难以追寻。独自踟蹰江边古城,扑入眼帘的只有萧索的秋景。如此,可以发现本联在内容上写的是写作的时间为秋天,地点为古城,环境是萧索的秋景。结构上为后文抒情做铺垫,和尾联形成照应。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一句中,“萧萧”“惨惨”叠声词的使用,“惊”字运用拟人手法,“压”字的双关之意。这些都是诗人独特的匠心所在,既使诗句有韵律美,又形象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伤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 ,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代童蒙教育与前朝相比,最明显的特征是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呈现出大众化的趋势。其原因主要在于:宋代土地私有制的进一步强化,促进了庶族地主阶级与小农经济主体地位的确立,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奠定了广泛的社会阶级基础;宋代最高统治者提倡的‚兴文教,用文人,改革科举制度,为宋代童蒙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形成,开辟了现实途径。

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除了赵宋宗室子孙和一般官僚地主家庭的子弟以外,相当一部分是出身于平民的农家子弟。此外,历来位居四民之末的商人也非常重视对其子弟的教育。农工商各教子读书成为宋代社会的一道独特风景。

宋代社会结构的变化,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童蒙教育目的多元化趋向的形成。宋代童蒙教育除了以理学为核心的道德教化目的进一步彰显,以及为科举之预备目的进一步强化以外,童蒙教育为生计和职业准备的目的初步显现。由于科举考试竞争十分激烈,能及第者毕竟是少数,当人数众多的农工商子弟的科举之梦在屡试屡败中破灭时,其读书目的往往也随之发生变化。袁采在《袁氏家训》中明确指出:如不能为儒,则巫医、僧道、农圃、商贾、伎术,凡可以养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为也。

宋代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促使童蒙教育重心下移至民间,童蒙教育出现了事实上的双轨制,即一是包括专为皇室、贵族子弟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二是包括专门为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和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塾、义学、家塾以及其他民间教化形式在内的私学教育系统。私学教育系统中接受教育的主要是人数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他们的天职‚无非辟土植谷作巧成器通财鬻货,因此,他们所读之书系‚杂字、《百家姓》之类。广大中下层平民及其子弟在‚常读熟记中了解五谷杂粮、农什器具、日用家什以及生产、生活方面的基本技能,进而达到‚上账不难等基本技能的掌握的目的。

此外,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如朱熹、吕祖谦等,在重视伦理道德教育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蒙童进行一些自然、科学常识的教育,以培养博学、广闻的儿童。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宋代童蒙教育内容中不仅有“云维何兴,以水之生。雨维何降,以云之蒸”等自然常识,也出现了以欧阳修的《州名急就章》、方逢辰的《名物蒙求》等为代表的专讲名物制度、自然常识及科技知识的童蒙教材。

宋代童蒙教育凭借其大众化的特点,不仅促进了整个宋代社会文化的相对普及和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上层精英文化向下层大众文化的传播和转变,对维护封建宗法社会的稳固和延续封建统治发挥了独有的文化效应。同时,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也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童蒙教育社会化普及化发展的先河。

(摘编自郭娅《试论宋代童蒙教育的大众化》)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童蒙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宋代教育突破了门阀士族严格的等级制度,普通百姓有了更多的受教育的机会。

B.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渐渐地发生变化,其原因之一是科举考试竞争激烈,大多数农工商子弟根本无法实现一举成名的梦想。

C.宋代童蒙教育体系包括为皇室和贵族子弟等设立的官学教育系统,及面向广大中下层知识分子、普通百姓子弟设立的私学教育系统。

D.宋代许多著名学者对童蒙教育做出过贡献,如袁采、朱熹、欧阳修等人,他们或提出过童蒙教育的理论主张,或编写过相关教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统治者对教育的大力提倡,激发了宋代人教育子女的热情,当时社会各阶层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形成了宋代童蒙教育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B.“农工商各教子读书”反映了宋代童蒙教育对象非常广,除了赵宋宗室子孙、一般官僚地主的子弟外,还有众多的田夫牧子和工商小民的子弟。

C.宋代童蒙教育的目的虽然仍包括道德教化和为科举考试做准备,但是更加重视自然、科学常识教育,并且高于道德教化。注重传授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基本技能。

D.宋代以《百家姓》《州名急就章》《名物蒙求》之类的书作为童蒙教育的教材,帮助孩子们识字、认识名物,并且普及自然常识和科技知识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化,宋代童蒙教育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教育目的、教育形式、教育内容逐渐由单一走向多样。

B.宋代的童蒙教育不仅保障了官僚贵族子弟能够读书,而且为平民百姓子弟也提供了上学读书的机会,客观上推动了教育的大众化。

C宋代童蒙教育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为宋代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宋代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D.宋代童蒙教育促进了下层民众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因而上层精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向下层大众传播,维护了封建统治的稳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前段时间,有乘客在地铁里随地吐痰、吃鸡爪、嗑瓜子,举动被其他乘客拍成视频上传网络,网友给他们起了吐痰男、凤爪女、瓜子哥的绰号,还有网友人肉搜索,找出他们的工作单位并公之于众。对此,有人认为吐痰男们的举动实在不文明,理应谴责有人认为这是小事,不必大惊小怪也有人认为,将此类视频上传网络还人肉搜索,也是一种不文明行为。对此类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认真阅读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具体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地“读书活动”宣传图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80~100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于校园安全的各项规定已经相对完善,               。落实的深度,要求建立起切实完备的校园安全责任落实机制,              ,而应建立事前防范机制,以事后问责倒逼责任落实;落实的速度,要求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及时处置。彻底改变校园安全责任高举轻放、安全意识“举重若轻”现象,才能避免悲剧再次发生。“安全重于泰山”“生命高于一切”,            ,要用行动去落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