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朋友圈被高晓松作词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日,朋友圈被高晓松作词作曲、许巍演唱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刷屏,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动人,能激起人无尽的向往。“……在临别的门前,妈妈望着我说: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你赤手空拳来到人世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生活不止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这两句话流传很广,仔细品味别有一番滋味。对此,你有何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追求梦想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而且每个人的梦想都是不一样的。比如有的人想当教师;有的想当设计师;有的想当艺术家;有的还想当作家……可是我敢相信100个人最多有50人能完成自己的梦想,甚至还不到。其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努力的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没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途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阻难你的道路,这时就是最为关键的时候了,如果你因为害怕受伤害怕遇到挫折而放弃的话,你的梦想就犹如一片荒原,终年雪地冰天。反之,如果你能够扛住磨难不怕任何挫折,那么你就是最伟大的人,你就能如愿以尝的完成自己的梦想。 贝多芬就是有一种不畏惧任何艰险,身为音乐家,失去了双眼,却坚强的站起来,努力不懈的完成自己的创作,终于黄天不负有心人,他的作品《命运交响曲》得到许多人的欣赏,他的精神也是现代青少年的模范…… 追求是一种艺术,懂得追求的人,一定也是懂得艺术的人。 追求多么刺眼了两个字啊,懂得追求的人,也是懂得放弃的人,在利益面前,必须学会放弃,追求就像火柴,梦想则是那熊熊火焰。只有学会追求才能创造梦想。追求就是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一切,证明你是否懂得了追求,懂得了放弃,懂得了创造…… 梦想是每个人所拥有的,它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如精灵一般在人的大脑自由的遨游。同时它也充满了人类的自私,为实现梦想而不择手段,为实现梦想而去伤害身边无辜的人,为实现梦想而去陷害别人谋私利。这种人是可耻的人,更确切的说这种人根本就不配拥有梦想。梦想是属于那些勇于实践的人,属于那些不自私的人,属于那些勇敢的人,属于那些不怕困难的人,属于那些能舍己为人的人……总之梦想只属于那些有远大抱负的人。 追求梦想的第一原则就是要超越自己,战胜一切阻挡我志向的所有困难,它们就像我们脚下的绊脚石,稍不留神就栽了个跟头,所以我们就要把那些绊脚石重重的踢开。 追求梦想就是成功的彼岸! 【解析】 试题分析:这里的“苟且”代表的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所遇到的各种无奈,各种屈从,为了生活得更好,有时我们会做出一些情非得已的事情,我们会身不由己,甚至变得世俗不堪,凡此种种世上的任何一个人可能都无法避免。而“诗和远方的田野”也并不实指你要写出精彩绝伦的诗词和到你从没有有去过的远距离的地方,它更多代表的是自己生存在这世界上的一种美好的向往,一种人在追求生存过程中自己内心真正的憧憬。“诗”代表的是人生之诗,代表的是人生的诗意,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情趣、情怀和对生活的思考与注解;而“远方”则是你内心中一直没有到达过的那片净土和向往,是你心中的一个梦。 这两句话突出了“不止”,它没有否定任何人的苟且,但是也强调了在平凡世俗的生活中更不能少了美好的情怀,不能忘记诗意和远方。 凡扣住这两句话内在的逻辑关系,谈出其中蕴含的道理,视为符合题意。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跳蚤市集”兴起的原因。

几乎每个周末,各类跳蚤市集都会出现在沪上的各个角落。市集上的物品琳琅满目,对于生活并不富裕的都市蚁族而言,充满便宜二手用品的跳蚤市集简直就是天堂。跳蚤市集之所以走红,还远不在于其售卖的商品本身,而在于其传递的生活方式:珍惜旧物的“二手精神”,以及对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珍视。中国其实早有集市的传统,跳蚤集市再度兴起背后体现了身处“钢筋水泥的森林”中的现代都市人,对于交流以及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所产生的亲切氛围的渴望。另外,“二手文化”蕴含的环保理念是抵御消费至上主义的一剂良药。跳蚤市集本身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反消费主义。

 

查看答案

下面是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口语交际情景,在语言表述方面分别存在不得体的错误,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情景一:在某访谈节目中,当主持人得知对方的父亲因病刚刚去世时,立即语气沉痛地说:“我代表观众对家父的过世表示哀悼,请节哀顺变。”

②情景二:某高校的一位学生去看望五年未见的中学班主任,一见面,这个学生紧紧握住老师的双手激动地说:“老师,久仰了。特别想念您,身体还好吧?”

③情景三:某著名作家的博客里有这样一条留言:李老师,拜读了您的新作,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引起了我强烈的共鸣,您真不愧是散文的鼻祖啊!

       改为               改为                  改为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特立独行潘光旦

潘光旦这个人,在冰心眼里,“是男子中理智、感情保持得最平衡的一个”;梁实秋也很欣赏他,说他“是一位杰出的人才,学贯中西,头脑清晰,有独立见解,国文根底好”;入室弟子费孝通对恩师更是叹服:“他的性格是俗言所谓牛皮筋,是屈不折,拉不断,柔中之刚;力不懈,工不竭,平易中出硕果。”他们的话,无论是点还是面,都令人信服。总的来说,潘光旦一生涉猎广博,在社会思想史、民族历史、教育思想等诸多领域都颇有造诣,是上个世纪中国思想文化界一位光彩照人的泰斗。

潘光旦性格活跃,喜好运动。早年在清华学校念书时,迷上了跳高。一次跳高时,他纵身越过横竿,由于右脚用力过猛,着地后挫伤了膝盖。虽然极度疼痛,他却全然没有放在心上,结果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伤处感染了结核杆菌,不锯掉右腿就会危及生命,最后只好截肢。潘光旦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也挺过了人生最昏暗的日子。之后,他从未将自己和“残废”二字联系在一起。他勉励自己说:“正常人能做的,我都能做。”

起初,潘光旦装过假腿,但麻烦太多,就干脆架拐代步。虽是独腿,但潘光旦不自卑、不气馁。相反,他坚持不懈地练习架拐走路,到后来行动敏捷,如常人一般。周末郊游散步,几乎从不缺席。此外,他还经常和朋友一起进行野外调查。在一张校友调查表的“爱好”栏里,他填的是旅行。

④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留学时,潘光旦拄着拐杖去上课。回国后潘光旦主要从事教学工作。这一时期,潘光旦还经常拄着单拐打篮球,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令众师生感佩不已。潘光旦一度将自己的书房定名为“胜残补阙斋”。顾名思义,“胜残”就是要战胜残疾,“补阙”就是要弥补缺陷。好友闻一多特意为他篆刻了一方“胜残补阙斋藏”的印章,以示道义上的支持和才智上的赞许。事实证明,潘光旦说到也做到了。

潘光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家,除了天资出众、勤奋过人之外,与他实事求是、独树一帜的治学态度也是密不可分的。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为了检验结论,潘光旦找机会去了两湖,在凤凰、恩施等地实地调查。土家人居住的地区到处是崇山峻岭,在崎岖山路中跋涉,对一个身体健全的人来说都非常艰苦,潘光旦却毫无怨言。他架着一副高度近视的眼镜,拄着拐杖,历时65天,走访了18个县市,行程14万公里,作了几十次个人访谈,广泛收集各种资料。中央有关部门根据潘光旦的报告,正式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民族。

生活中的潘光旦具备“温、良、恭、俭、让”等诸多传统美德,但他不会畏首畏尾,不会明哲保身,不会趋利避害。该讲的话他敢讲,想做的事他就做,他的分寸感与世俗的分寸感并不是针针吻合。甚至可以说,潘光旦是个性情中人。1921年,清华辛酉级和壬戌级学生支持京城八校教员索薪,举行“同情罢考”,潘光旦便是一个积极分子。事后,清华校方勒令罢考学生一律上交“悔过书”,别人屈服了,潘光旦却坚决不写,宁愿为此丧失出国留学的机会。在光华学校教书时,潘光旦的同事罗隆基因在校外发表言论过多,学校当局要撤去罗的职务。潘光旦对此极为不满,强烈抗议光华大学校长的擅权恣肆,并愤然辞去了文学院院长的职务。

在国民党最腐败的时代,潘光旦也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爱校如家不徇私情。一次,安徽省主席刘镇华写信给潘光旦,想让两个儿子到清华旁听。潘光旦婉拒:“承刘主席看得起,但清华之被人瞧得上眼,全是因为它按规章制度办事,如果把这点给破了,清华不是也不值钱了吗?”14年后,潘光旦又接到同类托请。时任最高法院院长的沈钧儒,转托高教会对清华指令办理其孙旁听事宜,潘光旦认为这是“违例之举”,“于法绝对不妥”,并细数种种“不利”。其实,当时潘光旦已经不负责清华教务,但他还是一如既往地维护清华的制度,并且说服当事人,也不顾虑因此开罪于人。

潘光旦的嘴上常叼一支竹根大烟斗,斗腹上的铭文是:“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这十二字,是潘光旦的自勉,也是他为人的传神写照!

(选自《学习博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开篇用冰心、梁实秋、费孝通等人的评价语言,一方面表现了潘光旦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语言高度概括出潘光旦的品格特征。

B潘光旦是一位特别爱运动的人,在清华大学读书时他迷上了跳高,后因此事而截肢,但他仍坚持运动,比如留学回国当教师后经常拄着单拐打篮球。

C潘光旦通读史籍,博览方志,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写出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一文,初步确认土家族是一个单一的民族。

D潘光旦没有把自己看成残疾人,也没有因为自己截肢而自卑、气馁,他努力练习架拐走路,与正常人一起散步,最终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喜爱旅游的人。

E材料以潘光旦竹烟斗上的铭文“形似龙,气如虹;德能容,智于通”为结尾,不仅有用竹的高洁来赞扬潘光旦的味道,而且很形象地表达了潘光旦一生的品格追求。

2.作者在传记中介绍潘光旦锯掉右腿的用意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材料是怎样表现潘光旦不畏首畏尾坚持原则的试结合材料概括

4.潘光旦是文化界的一位泰斗,材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潘光旦的残疾和做事的不畏首畏尾,而对潘光旦的学术研究却写得很少,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所蕴含的道理与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是相同的。

(2)苏轼《赤壁赋》中“                    ”两句概括了曹操在赤壁大战前自信豪迈的英雄气概。

(3)屈原在《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