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1)概括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不超过30...

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满分5 manfen5.com

 

(1)概括图表所反映出来的信息(不超过30个字)

(2)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 不超过20 字)

 

(1) 除大部分吸烟者不支持酒店禁烟外,居民普遍支持公共场所禁烟。 (2) 学校:儿童易模仿,请您勿吸烟!医院:您的指尖夹着他人的生命——请勿吸烟!酒店茶楼:提神不妨清茶,消愁莫若朋友,何必吸烟!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语言表达运用题,解答此题,可根据图表中的横线场所和纵向数据及“居民支持禁烟调查”等文字说明来概括主要信息。例如,从图中的调查数据可知,在公共场所,居民对禁止吸烟的支持很高。拟写禁烟语,要根据题干要求,从禁烟的好处、提醒角度,结合着不同的场所采用不同的语气来写,要注意语言表达得体、生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图表类:1.认真审题,明确要求。审题时,要注意表头和表脚的文字,弄清说明对象和比较角度;还有题干中句式要求和字数限制,有的题目还限定了以某个具体对象作为答案的主语。2.仔细分析图表,全面准确捕捉信息。如找出比较对象、比较角度、项目、各种数据及其变化特点。3.依据题干要求,规范答题。答题技巧:①对图表基本内容进行概述:要忠实于图表,不要想象或虚构,主语一般是题目的调查对象,谓语部分概括主要数据的变化。一般用主谓句陈述。②第二问一般问从该图中得出什么观点或结论。答题要思考比较数字后得出的结果+调查的目的或调查得出的结果所蕴含的意义。答案用语不能离开调查的对象、目的,可优先选用题干(表题)中的词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   。成长于克勤克俭、崇俭抑奢的家风环境,自会多一份厉行节俭、反对浪费的主动沐浴着谦虚谨慎、律己以严的家教熏陶,也会多一些手握戒尺、心存敬畏的自觉。相反    ,或是急功近利,或是没规没矩,或是爱慕虚荣,很难想象在这样环境中长大的人会严以用权、实以谋事、动遵法度。可以说   ,就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也就会有什么样的事业成就。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绝大多数人几乎天生怕蛇,科学家认为这可能与人类早期的穴居生活有关,     ,有“恐惧”基因的人,会本能地躲开毒蛇的伤害。这意味着有“恐惧”基因的人生存能力更强。

A因为毒蛇极易攻击穴居的人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B因为穴居人类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

C即使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对蛇的“恐惧”基因也形成了

D因为穴居的人类极易遭到毒蛇的攻击,便慢慢形成了对蛇的“恐惧”基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李小小的第二代身份证,竟被汉语言学家挑出了四个值得商榷的语病,面对如此混乱的用语、用词、用字的状况,让人担忧。

B.研究数据显示,如植物奶油、人造黄油等人造反式脂肪会对人体造成多种危害,尤其是显著提高罹患心血管疾病的危险。

C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品牌的重要性不言自明,与会嘉宾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却是品牌小国。

D教育部近日在全国高校启动了以“阅读传统经典·品味书香生活”为主题的“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季羡林先生在《八十述怀》中说:“我从来没有想到,我能活到八十岁,如今竟然活到了八十岁,然而又一点也没有八十岁的感觉。岂非        !我服从任何人的调遣与指挥。只敢规规矩矩,不敢乱说乱动。然而我的脑筋还在,我的思想还在,我的感情还在,我的理智还在。我不甘心成为          ,我必须干点事情。二百多万字的印度大史诗《罗摩衍那》,就是在这时候译完的。”季老的话让读者感觉到他文章的语言没有八十岁的        ,反而多了一些活泼与生动

A.出人意料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B.咄咄怪事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C.咄咄怪事     行尸走肉     老气横秋

D.出人意料     酒囊饭袋     老态龙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亦诗亦哲方东美

方东美,名珣(1899~1977),安徽省杰出的乡贤,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名教授,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闻名于世。

先生受到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幼承庭训,深沐经史古典文化熏陶;加之,夙慧天成,秉彝非凡,三岁受诗经,过耳成诵,有神童誉,如以智然。”先生对《诗经》素有研习。他读金陵大学哲学系时还怀着浓厚的兴趣选修了《诗经》一课,希冀能有所增益。但“开课不久,一天,教授在台上讲,台下有人低声说‘错了!’教授皱了一下眉,继续讲课;台下又有人说:‘错了!’教授生气了。大声问:‘谁说我讲错了,谁就来讲!’先生站起来说:‘我们是学生,我们是来听课的。’教授气更大了:‘你既能说我讲错了,你就应该上来讲!’先生从容出位,走上讲台,先教授鞠躬,便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既辞义明白,又趣味盎然,人人凝神静听,直到下课钟响了,先生再教授鞠躬而退。教授走出了教室,先生得到全班如雷的掌声。”

于是,先生的国学根基深厚之名声,传遍全校,成为大家的共识。著名的教育家、校教务长刘伯明博士曾对文学院文史哲各系负责人明言:“你们要请国学老师,有两个学生——方东美、黄仲苏的关恐怕不容易过,最好先征询他们的意见。”

先生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诗人张佛千回忆说道:先生对西方的诗的“情理神韵”,“能以其大慧”,予以“深赏妙解”之。所以,他在自己的哲学专著里往往引用了很多西方的诗。特别是,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先生不但热爱中国古典诗,会翻译西方诗,而且还乐意写中国古诗,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但是,他却不轻易示人。“我除掉写一点哲学的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了一点诗、一点词,但是这种东西平常不示人的。所谓诗同词,在中国就是印出来,也是非卖品……所以有许多人就把诗集词集叫做‘待焚稿’,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所以,人们往往只知道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他认为“中国很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还主张哲学与诗是会通的。“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他坦言相告:“我自己的真情感,也许不在我的思想里面表现出来,而在我的诗词里面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了。”

先生的诗受到极高评价:史学家黎东方教授谓其诗必传。古典学者兼文艺评论家钱钟书教授,1987年访美经华盛顿时,对弟子陈一川叹曰:“中国古典诗人如先生者,今后绝矣!”这些评价当然也是我们读先生诗的最好的导读词。

先生的长子方天华,在先生逝世后出版全集中的诗集——《坚白精舍诗集》的《后记》中,开头就追忆说道:“国内外学术界认识先父方东美教授的人士,都知道他是颇有成就的哲学家。不过对于他诗词造诣熟悉的人,不算很多。这是因为父亲借用诗词发挥自己私人的情绪观感,除了对于家人和少数知交,他不轻易出示作品。”我们上中学住在家中,“夜深梦醒,常听见父亲在他的书房兼卧室里吟诗。他时常利用夜间的宁静,读书写作,要到清晨三四点才就寝。”但“他如有自己得意的诗词,就等不及向母亲和我们诵读。”

方天华也回忆说道:“父亲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那时我们全家住在沙坪坝嘉陵江畔中央大学教职员宿舍的栾家院。似乎生活愈苦,父亲研读愈勤,诗情愈浓,这大概也就是所谓重庆精神。”他实话实说,父亲所谓的“坚白精舍”,无非就是“我家的泥墙陋屋”。他还形象地描绘出他父亲吟诗的动人的情景:“嘉陵江对面磐溪的瀑声,江中石门的急涛声,岸边纤夫的歌唱声,常与相咏相应,极有情趣。”他最后道出了他父亲对诗之所以青睐的原因。“父亲在世常引歌德,说诗的功能在作生命之梦。”

(摘编自沈素珍《友情与诗情》)

相关链接:

①方东美是二十世纪具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美学家,他以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作为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为着这个目的,他对中西文化以及人类生命中的各种价值形式进行了最大程度的整合,使之一一含章定位,共同统会于普遍生命这一理想生命本体当中。“统会”使得方东美的思想在整体上呈现出了旁通统贯、兼容并包、综合超越的特点,它能够从多面向、多角度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进行辐射,远远超越了学派之限。因此,学术界对他的新儒家、新道家的身份争论并不足以从整体上反映出他的思想面貌。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方东美抛弃了对具体的感性审美经验和艺术创作理法的分析,而是从全新的真善美价值定位切入,把我们的视线引向了人的理想化生存以及人类生命的自我超越。

(摘自李春娟《方东美生命美学研究》)

先生曾说自己“三岁读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这在当时重视教育的家庭中,是可能做到的。他的国学程度有多好呢?他在《段锡朋先生纪念谈话》一文,说他念金陵大学哲学系时,入学考试的国文成绩特优,得以免修三年国文课。后来有两位教授担心中国文化在金陵大学受到忽视,就向校长建议,“以后凡是聘请中教授,都要得到某某两个学生的同意”云云。先生正是这“两个学生”之一。

(摘自傅佩荣《回忆恩师方东美先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方东美的诗词大部分是在重庆八年抗战期间写作,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是自己预备给烧掉的,这完全是作者自己的真情的寄托。

B.因为方东美既精通英语和德语,又精通西方的诗。所以,他能“信、达、雅”地将西方的诗“译为中国五言诗,辞意兼美,置之古人佳作中,亦无逊色”。

C.方东美是哲学家、诗人、美学家,是一位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世界眼光的思想家,是二十世纪将传统生命美学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直在努力营造人类理想的生命存在样态。

D.方东美他认为中国许多哲学思想即充满诗意。他除掉写哲学著作以外,同时也还写诗词,但是他从不把写的诗词示人。人们往往只知道方先生是一位哲学家,而不知道他同时又是一位诗人。

E.方东美三岁受诗经,十二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金陵大学入学考试时,方东美的国文成绩特优。上《诗经》选修课时,有一次走上讲台,将教授讲过的一段诗经,重新讲解,详征博引,趣味盎然。

2.文中说:“本来是兼综先知先觉、诗人、艺术家同圣人的资格,然后才构成完备的哲学家。”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作为我国现代哲学史上的大哲学家的方东美有哪些完备的哲学家的“资格”。

3.传记的最后写了方天华对自己父亲的回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4.本文追述方东美的往事有几个细节,这些细节的写法是否成功?试加以探究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