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梅镇的夏天 伍中正 天气越来越热。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梅镇的夏天

伍中正

天气越来越热。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越来越绿的叶子就可以断定,夏天要来了。

夏天一来,镇上就来了一个跛腿年轻人。他看了看高高的梅镇,再看了看高高的榆树,就不再往前走,一屁股坐在了粗大的榆树下。

老榆树不认识他,梅镇人也不认识他。年轻人刚出现在梅镇,就是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脸上脏,衣服脏,腿上更脏。露在外面的右小腿像烧糊的米饭,样子很难看。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一个提包,提包是牛皮做的,不新不旧,只要拉链哗啦一拉开,提包的口就张得大大的。

梅镇人不知道他从哪里来。老榆树开始同情他,给他遮阳又给他遮雨。

梅镇人开始同情他。有人给了他衣服,还对他说,你那件衣服太旧了太脏了,换换吧。年轻人顺手就接了衣服,说了几声“谢谢”。他把衣服放在身边,眼睛盯着小腿,小腿在一点点溃烂。他觉得离自己数钱的日子不远了。

有人给了他凉粥,对他说,一天到晚在太阳底下坐,口里肯定干得厉害,喝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凉粥,一口灌下。灌完,连说“谢谢”。然后,他眼睛盯着小腿,很艰难地移动了一下。给他凉粥的人看了很难过。年轻人觉得数钱的日子就在眼前。

有人给他饭菜,还对他说,一天没吃饭了,肯定饿坏了,赶快吃了吧。年轻人顺手接了饭碗,筷子在一个劲儿地往嘴里扒饭扒菜。吃完,他的眼睛又盯向他的腿,默不作声。他觉得再过一天,就到了数钱的日子。 

梅镇很多人都在同情他。梅镇的夏天,就有了一个话题,很多人说来镇里的那个年轻人可怜,太可怜了。年轻人也听到了他们的议论,低下头,暗暗地流泪。

从梅镇那棵粗大榆树上传来的长长短短的蝉声就知道夏天将要过去。但年轻人没有要离开的意思,听着那蝉声,就小睡一会儿。

有人再给他衣服,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治腿呢。给衣服的人就在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了钱。

有人再给他凉粥,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就废了。给他凉粥的人回到家里,拿来钱给了他,说,赶紧上医院吧。

有人给他饭菜,他摇摇头,说,给我点儿钱吧,我还等着钱上医院,再不上医院,我这腿真的就要废了。给他饭菜的人从口袋里掏出了钱。

年轻人没有离开梅镇。他每天在梅镇人同情的目光里获得了上医院的钱。夜幕降临,他就开始数钱,数那些轻易得来的钱。数完,他自如地拉开提包的拉链,把钱放进去,然后很狡猾地一笑。抬起头,透过那些繁密的枝叶,他看到的是梅镇天空上的星星。

大榆树上微弱的蝉声让梅镇人感到夏天很快就要过去。很多人都在担心年轻人。一个夏天,他应该有了不少的钱,应该拿着很多钱离开梅镇到医院去。

又有人站在了他的面前,看着他,说,上医院的钱差不多了吧?

年轻人摇摇头,说,昨夜里让一伙人抢了去,真的回不去了。

很多人听说了他的遭遇,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的钱,就走了。

很多人又来了,在他的面前丢下一张张钱。

年轻人看看梅镇的天,一张一张地叠起了那些钱,快速地放进了包里。

蝉不在那棵榆树上叫了。年轻人用手擦了擦他那跟焦煳米饭一样的小腿,然后站起身。起身那刻,那块焦煳的东西,很快地脱落。

梅镇有人看到了那一幕,然后看见年轻人很快地跑出了梅镇,跑出了夏天。

很多人不知道,年轻人就是我的亲兄弟。

我知道梅镇离我的村庄一百多里,他是哭着跑回来的。他的女人得了癌症,死在了医院的病床上。人没了,他欠医院一屁股债。医院的院长说,要是还不上,就不用还了。我兄弟死活不依。

我的亲兄弟从那以后满镇子乱跑,还在自己的腿上,贴上一种很浓很黏的猪血,样子很难看,不知情的人便认为他腿受重伤,所以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

我的亲兄弟从梅镇回来就把那些钱还到了医院。医院院长说我的亲兄弟很讲信用,差了医院的医药费还记得还。医院院长还留他在医院里吃了一顿饭,饭吃到一半,他把一些没有动筷的菜,用一个白色的饭盒装了满满一盒,带到了他女人的坟前。

从女人的坟前回来,我的亲兄弟对我说,哥,我再不用那块伤疤骗人了,等我以后有了出息,我就到梅镇去,找到那些给我衣服给我凉粥给我饭菜给我钱的人,好好报答他们。

我一把抱住我的亲兄弟,只听他一字一顿地说,哥,我以后再不骗梅镇的人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5年第5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年轻人之所以把落脚点选在梅镇的大榆树下,不仅因为榆树同情他的不幸遭遇,更因为榆树能为他遮阳,为他遮风挡雨。

B.梅镇人富有同情心,他们给年轻人穿的,喝的和吃的;不过,有吃有穿并不是年轻人来梅镇的目的,他的目的是骗钱还债。

C.很多梅镇的人说来镇里的年轻人可怜,年轻人听到人们的议论后“低下头,暗暗地流泪”,这显然是年轻人装出来的假象,是为了骗取梅镇人的同情。

D.年轻人从一人夏就来到梅镇,一直到夏天将要过去还没有离开的意思,这是因为梅镇人对他好,他对梅镇有了感情,梅镇令他留恋。

E.小说多次写到梅镇的大榆树和树上的蝉声,其作用有二:一是显示时间的推移和季节的变化,二是推动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2)作品中的年轻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在构思上的主要艺术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4)这篇小说的内容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1)EB (2)作品中的年轻人是一个讲信用、重情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又知悔过、懂报恩,性格矛盾复杂的农村男青年形象。为给女人治病,他欠了医院一大笔债,院方说还不上可以不还,他坚持要还。为了还债,他竟然利用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用骗人的手段筹钱。还债后,他又真诚表示悔过和报恩,不失良知。 (3)小说构思上主要的艺术特色是运用了悬念法。作品一开始就设置了很多疑问,如跛腿年轻人是什么身份?他从何处来?他为什么一副 可怜兮兮的样子?他腿上的伤是怎么回事?当梅镇人同情他关心他时,他却一直想着钱的问题,这又是怎么回事?一连串的疑问让读者百思不得其解。接着作者抽丝剥茧, 逐步解疑,终使真相大白,让读者恍然大悟。 (4)①人性是双面的甚至是多面的,要认识到人性的复杂性(或者:认识到人的多重人格);②人不能用坏的方式或手段来实现好的愿望(或者人 不能为 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择手段。);③当今社会,善良的人要学会识别真假,不要轻易相信别人,善良和同情心不要被骗子所利用;④人不怕犯错误,犯了错误要能正 视并改正错误。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解答此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A项“不仅因为榆树同情他的遭遇”说法不当;C项“装出来的假象”和“骗取梅镇人的同情”的说法错;D项对年轻人没离开的原因说法错。 考点:对作品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例如,“为给女人治病,他欠了医院一大笔债,院方说还不上可以不还,他坚持要还”体现了他的善良;“为了还债,他竟然利用人们的善良和同情心,用骗人的手段筹钱”体现了他的不仁道等等。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安排的艺术技巧和特色的辨析鉴赏能力。小说的结构安排一般会考虑以下几点:(1)明暗双线,(2)巧设悬念, (3)一波三折,(4)铺垫伏笔,(5)出人意料,(6)前后呼应。掌握了这些规律,答题时结合文中的有关语句,就容易做出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有关情节的探究性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真实,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联系小说具体内容,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小说主题、作者的写作意图等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理由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

后庭花

许棐

一春不识西湖面,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雨窗和泪摇湘管。意长笺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来相伴。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

注:①湘管:毛笔。②琵琶怨:汉代乌孙公主远嫁,很不情愿,却也无可奈何,只得一路弹琵琶,幽怨之声不断。

1.该词表现了女主人公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东风不管琵琶怨,落花吹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权万纪,其先出天水, 后徙京兆,为万年人。父琢玠,隋匡州刺史,以悫愿①闻。万纪悻直廉约,自潮州刺史擢治书侍御史。尚书右仆射房玄龄、侍中王珪掌内外官考,万纪劾其不平,太 宗按状,珪不伏。魏征奏言:“房玄龄等皆大臣,所考有私,万纪在考堂无订正,今而弹发,非诚心为国者。帝乃置之,然以为不阿贵近,繇是奖礼。万纪又建 言:“宇文智及受隋恩,贼杀其君,万世共弃,今其子乃任千牛,请斥屏以惩不轨。帝从之。万纪与侍御史李仁发既以言得进,颇掉罄②自肆,众情懔懔。征奏: “万纪等暗大体,诋讦弹射皆不实。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以小谋大,群下离心。如玄龄等且不得申,况疏贱之臣哉?帝寤,徙万纪散骑常侍,而免仁发。数年,复召万纪为持书御史,即奏言:“宣、饶部中可凿山冶银,岁取数百万。”帝让曰:“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斥使还第。

久之,由御史中丞进尚书左丞,出为西韩州刺史。徙吴王长史。王畏其直,善遇之。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祐暱③比群小,万纪骤谏不入,即条过失以闻。帝遣刘德威按问,因召祐入朝。祐恐,与所嬖燕弘亮谋杀之,而万纪先引道。祐遣弘亮驰彀骑追击,斩首,殊支体, 投圊中。又杀典军韦文振。文振本以校尉从帝征伐,以质谨自将,帝使事祐,典厩马。切谏不纳,辄见万纪道之,故祐内尝忿疾。万纪死,文振惧,驰去,追骑获 之。祐平,赠万纪齐州都督、武都郡公,食二千户,谥曰敢,文振左武卫将军、襄阳县公,食千户。

                                                 (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悫(què)愿:诚实,谨慎。   ②掉罄:急躁厌烦,争论。    ③暱比:亲近。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纪其不平                    劾:检举

B.杀其君                      贼:暗地

C.万纪等大体                    暗:不明

D.即过失以闻                    条:列举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B.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C.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D.天子所乏嘉谋善政/有益于下者/公不推贤/进善乃以利规我/欲方我汉桓灵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权万纪为官刚直不阿。房玄龄、王珪考核朝廷和地方官吏有偏袒之心,万纪不惧他们是权贵近臣,敢于弹劾他们考核不公正。

B.权万纪深得皇帝赏识。万纪不明大体,诋毁、揭短、弹劾都不符合实情,以致群臣离心,但皇帝没有像对李仁发那样处置他。

C.权万纪多次建言,有时不合圣意。他向太宗皇帝提的在宣、饶地区开山炼银建议,不仅没有被采纳,反而受到了严厉斥责。

D.权万纪为国恪尽职守。皇帝调他担任李祐的长史时,齐王李祐亲近小人,万纪曾屡次进谏,未果后就写奏章上报他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收其一切,遂敢附下罔上,钓强直名,迷夺圣明。

译文:                                                                 

(2)齐王祐不奉法,帝素奇万纪能左右吴王者,乃徙为祐长史。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从“筑梦”计划中看教育机制

近日,北京大学公布了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获得该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清华大学也启动了“自强计划”,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随后,一批名牌高校(如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武汉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筑梦计划(或称“高校专项计划”)”。

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人类美妙的构想足够多,但就是因为失去了好办法,美妙的构想一经实践,就结出了丑陋的果实。如果好想法与好办法相统一,好想法制约着好办法,好办法服务于好想法,好想法才有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好办法就是需要有良好的机制,这种机制要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但机会平等的机制不等于过程平等,更不等于结果平等。对于上大学的考生来说,只要给人以人人平等的机会即可,无论什么样的考试结果都是公平的结果,至少不是最坏的结果。对于考生来说,这种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对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是想从考试的结果来纠正考试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有时候,公平再前进一步,量变就转化为质变,本来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

    有人会说,美国也有对黑人等少数族裔的照顾政策,但这种政策,是建立在维护生源的多样性和平权政策的前提下,且受到法律的保障,并没有因此破坏机会平等和考试平等。那些有权人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那些有钱人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有权人和有钱人在招生的问题上没有法外特权,美国的制度机制、法制机制、考试机制、招生机制在各个层面都把权力和金钱关进了制度的笼子里。

    由于中国建设法治的道路还很漫长,在考试制度比较健全,在招生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的结果,就是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北大清华,有权有钱的人可能进入了北大清华。无论是有权人还是有钱人,他们都会通过看不见的招数,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北大清华。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权之人有钱之人都会对上面的政策进行肢解,使之符合有利于自己的政策。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变相成为招收有权和有钱人的大学生计划,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

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如果认为考上北大清华之后就前途无忧,那是懒汉的想法,也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如果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那就是变相的准血统论在作怪。

                                       (选自《瞭望东方周刊》2015年5月3日,有删改)

1.结合文章内容,下列选项中对“筑梦计划”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由教育部直属高校和其他自主招生试点高校承担的“筑梦计划”主要招收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好学、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

   B.获得2015年面向农村单独招生的“筑梦计划”入选资格的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当地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入选考生最高可降65分。

   C.清华大学启动“自强计划”后,中国政法大学、西南大学、江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相继制定了针对农村考生的“高校专项计划”。

   D.“筑梦计划”目的是纠正考试的不公平,但相反这计划的提出会破坏起点的公平,也会破坏考试过程的公平。

2.下列对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筑梦计划”是一个好想法,但好想法得有好办法,没有好办法的好想法在实践中就会变成坏想法,同时也缺乏实践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B.作者并不歧视农村学生,而是认为对农村考生进行照顾就可能让真正农村大学生有可能没有进入高校,有权有钱的人通过暗箱操作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农村大学生进而通过农村大学生进入高校。

   C.未来中国的有权人将不敢滥用自己的权力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也不敢行贿让自己的孩子享受分数的照顾,在招生的问题上他们没有法外特权。

   D.招收农村大学生的计划将导致新一轮的招生腐败的原因是中国考试制度比较健全,招生制度不是很健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量变”“质变”的关系来看,追求公平的考试制度在权力和政策的干预下,却导致了对非农村大学生极端不公平的结果。

   B.照顾农村大学生,在客观上也是对他们的一种歧视,表明农村大学生因为考试无能才需要被照顾。因此笔者认为对于考生来说,这种体现机会平等的机制就是考试。

   C.考试会影响人的一生,但并不能因此改变一生。改变一生的,还需要其他的各种主客观条件,还需要抓住机遇。对于农村学生,“筑梦”就是个机遇。

   D.我们不能认为北大清华就一定会出人才,其他的非北大清华的学生就不会成人才。入取高校后学生不应有懒惰思想,要知道考上北大清华并不意味前途无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2015年4月14日,一封辞职信引发热评。辞职信只有十个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网友评:“这是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经采访得知,作者是河南省实验中学心理学教师,已供职十一年之久。如此任性的辞职,领导还真的批准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