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认定世界上最完美的画是《蒙娜丽莎》,这对于我们在一幅毕加索和一幅达利的画之间作出选择并没有什么帮助。”(阿玛蒂亚森)

(注:达利是西班牙著名画家,因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

 

对待事物的不同观点 这个世界由不同的人和事构成的,所以,对待事物的观点也是不同的,但也正是因为每个人,每件事的不同才会有现在世界的精彩和繁华。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会因为同一件事而都持有各自的观点,有的也许会是相同的,但也一定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他们都有各自的理由,来使自己的观点成立,也许别人看待他的观点是一个错误的,但他们能依旧坚持,因为有些东西的结果不止一个,或许结果也会是相同的,但过程就不一定相同了,就好像一道数学题,当我们求几何类型的题时,往往有多种方法去做,但不管你的过程是如何,但结果只有一个除非你的答案是错的,只是当你在选择解决的过程时应该有挑选,因为这些过程会有复杂的,也有简单的,当然我们应该去造简单的过程,这样能使自己有一个更愉快的结果,因为你走捷径了,你能够比别人更快的做好同一件事,所以做数学题时选择解题的方法就像在社会中对待同一件事一样,我们应该有一些能够更直接,更准确,更通俗易懂的理由来使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使别人能够更理解你的观点,从而来发表他对你的观点的赞同与否。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事情时,不应该盲目的听从别人的看法,我们应该持有已见,而且不要去轻易的改变它,有时候的一些真理或许就掌握在你的手中,但往往你都不能从自己的手中获得真理,因为你不够自信,不够坚定。就像诗人一样,你能够入乎其内,也能够出乎其外。如果你入乎其内,你就能够写诗,如果你出乎其外,你就能够欣赏它了。所以小学作文 ,对待同一件事,你能够有多种不同的看法,虽然我们不应该轻易的去改变自己的观点,但也不应该始终都不去改变,如果你知道了你的是错的或者知道了别人的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每一件事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观点,但我们应相信正确的观点,但也应发表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个世界因这些不同而更加精彩。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这则材料的前一句“认定世界上最完美的画是《蒙娜丽莎》”,是用一种眼光来评判事物;后一句“这对于我们在一幅毕加索和一幅达利的画之间作出选择并没有什么帮助”,说明用评判《蒙娜丽莎》的标准来看待其他的作品时不可以的。由此可以确定立意:不能用一种眼光看待不同的事物、不同事物不同对待等。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本题属于名言类作文,且所给名言属于单一类。单一名言审题立意。这类材料一般里面只有一个名人的一句名言,或者一段话,我们同样需要从中找出关键词,理清关系,准确立意。具体方法有四步:第一步,明确话题,面对不同的事物,应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第二步,抓关键词,“认定”“没有帮助”。第三步,理清关系(比喻性要弄清喻意),前者“认定……”是说评判蒙娜丽莎的标准,后者是说用这个标准来看待毕加索和达利的作品时不行的。第四步,准确立意,应围绕“看待事物应有不同的标准”“不能局限于同一标准”“不同事物应有不同的标准”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避免愚蠢的见识  罗素

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要想避免这种通病,并不需要超人的天才,下面提供的几项简单的原则,虽然不能保证你不犯错误,却可以保证你避免一些可笑的错误。

如果一个问题但凭观察就可以解决的话,就请您亲自观察一番。亚里士多德误以为妇女牙齿的数目比男人少。这种错误他本来是可以避免的,而且办法很简单。他只消请他的夫人把嘴张开亲自数一数就行了。但他却没有这样做,原因是他自以为是。自以为知道而实际上自己并不知道;这是我们人人都容易犯的一种致命错误。我自己就以为刺猬好吃油虫,理由无非是我听人这么讲过;但是如果我真的要动手写一部介绍刺猬习性的著作,我就不应该妄下断语,除非我亲自看见一只刺猬享用这种并不可口的美餐。然而亚里士多德却不够谨慎。古代和中古时代的著作家谈起麒麟和火蛇来头头是道;但是他们当中谁也没有觉得,既然如此自己从未见过任何麒麟和火蛇,那就必须避免武断。

不过也有许多事情不那么容易用经验加以检验。如果你像大多数人一样在许多这类事情上有颇为激烈的主张,也有一些办法可以帮你认识自己的偏见。如果人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就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或者说冰岛位于赤道,你就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除非你自己对数学和地理也是这样无知,因而他的看法竟然动摇了你的相反的见解。最激烈的争论是关于双方都提不出充分证据的那些问题的争论。迫害见于神学领域而不见于数学领域,因为数学问题是知识问题,而神学问题则仅是见解问题。所以不论什么时候,只要发现自己对不同的意见发起火来,你就要小心,因为一经检查,你大概就会发现,你的信念并没有充分证据。

摆脱某些武断看法的一种好办法就是设法了解一下与你所在的社会圈子不同的人们所持有的种种看法。我年轻时期在外国——法、德、意、美等国住过很长时间。我觉得这对削弱狭隘偏见的强烈程度很有好处。如果你无法外出旅行,也要设法和一些持不同见解的人们有些交往,或者阅读一种和你政见不同的报纸。如果这些人和这种报纸在你看来是疯狂的、乖张的、甚至是可恶的,那么你不应该忘记在人家看来你也是这样。双方的这种看法可能都是对的,但不可能都是错的。这样想一下,应该能够慎重一些。

有些人富于心理相象力,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个好办法便是设想一下自己在同一位怀有不同偏见的人进行辩论。这同实地跟论敌进行辩论比起来有一个(也只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这种方法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圣雄甘地就对铁路、轮船和机器深表遗憾;在他看来整个产业革命都要不得。也许你永远没有机会真的遇见一位抱有这种见解的人,因为在西方西方国家里大多数人都把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视为当。但是如果你想弄确实你同意这种流行的看法乃是正确的,那么一个好办法就是设想一下甘地为了反驳现代技术的种种好处而可能提出的论据,从而检验一下你自己想到的证据。我自己有时就因为进行这种想象性的对话真的改变了原来的看法;即令没有改变原来的看法,也常常因为认识到假想的论敌有可能满有道理而变得不那么自以为是。

对于那些容易助长你狂妄自大的意见尤宜提防。不论男人或女人十之八九都坚信男性或是女性特别优越。双方都有不可胜数的证据。如果你自己是男性,你可以指出大多数诗人和科学家都是男子;而如果你是女性,你可以用大多数罪犯也都是男子来反唇相讥。这个问题本来就根本无法解决;但是,自尊心却使大多数人都看不到这一点。不管我们属于世界上哪个国家,我们大家总是认为我们自己的民族比所有其他民族都优越,既然每个民旅都有自已特有的长处和短处,我们就把自己的价值标准加以调整,以便证明自己民族的长处乃是真正重要的长处,而其缺点相对来说则微不足道。在这个问题上,一位明白事理的人也一定会承认,它没有明显正确的答案。由于我们无法和人类之外的智者辩论清楚,所以要处理这个人之作为人的自高自大的问题的唯一方法就是,要经常提醒自己,在茫茫宇宙中一个小小角落的一颗小小星球的生命史上,人类仅仅是一个短短的插曲,而且说不定宇宙中其他地方还有一些生物,他们优越于我们的程度不亚于我们优越于水母的程度。
1.文章认为“怀有各种各样愚蠢的见识乃是人类的通病”,请概括出造成这种“通病”的原因。
2.为了避免愚蠢的见识,作者为我们提出了一些原则,请简要说说有哪些原则?

3.文章在人称的使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这样使用的好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在乡下

莫泊桑

两所茅屋并排坐落在小山脚下。离着一座有海滨浴场的小城市不很远。两个庄稼汉为了养活他们的孩子,终年辛辛苦苦地在肥沃的土地上劳动。两家各有四个孩子。从早到晚这一帮孩子聚在贴近的两家门口玩耍。两个母亲在这堆孩子里勉勉强强可以认出哪些是自己的,两个父亲则完全分不出来。两所房子中头一所住的是蒂瓦什夫妇,另外一所住的是瓦兰夫妇,他们有一个女孩和三个男孩。

两家人都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汤里熬上块牛肉,对大家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这天父亲会留在饭桌上,迟迟不肯离开,一遍遍地说:“我不反对每天都这么吃。”

八月里的一天下午,有一辆轻便马车突然停在两所茅屋前面,一个亲自赶车的年轻女人对身边的先生说:“啊!亨利,你看这堆孩子!他们像这样在尘土里打滚,有多么可爱!……我多么希望我也能有一个,顶小的那个。”她说着从车上跳下来,向孩子们跑过去,抓住两个最小的孩子中间的一个,蒂瓦什家的那一个,把他抱起来,亲热地吻他肮脏的脸蛋儿、沾满泥土的黄金色鬈发和为了躲开她讨厌的爱抚而不停挥动的小手。

后来她登上马车走,嗒嗒嗒赶着马儿走了。但是下个星期她又来了。她也坐在地上,像个孩子似的跟他们一起玩耍。她的丈夫耐心地坐在轻便马车里等待。她又来了一次,和那个孩子的父母认识了。以后每天都来,口袋里总是装着糖果和零钱。她叫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

一天早上,来了以后,她的丈夫跟她一起下车,径直走进了乡下人的茅屋。……那个年轻女人用发抖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开始说:“我好心的人们,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那两个乡下人一惊之下,听不懂是怎么回事,没有回答。

她喘过气来,继续说下去:“我们没有孩子,我丈夫和我很孤独……我们想把他留在身边……你们答应吗?”

那个乡下女人开始明白了。她问:“您想带走我们的夏洛?不行,绝对不行。”

于是德·于比埃尔先生出来调停:

“我的妻子没有说清楚。我们想收养他,不过他以后会来看你们的。从各方面看来他以后会有出息,如果真有出息,那他将来就是我们的继承人。如果我们万一有了自己的孩子,他也一样跟他们平分。不过,如果他辜负我们的一片心意,我们到了他成年以后会给他两万法郎,这笔钱可以立即用他的名义存在公证人那里。我们也考虑到你们,我们要送给你们一笔终身年金,每月一百法郎。你们听明白了吗?”

那个农妇勃然大怒,站了起来:“你们是要我把夏洛卖给你们吗?啊!不行。这种要求根本就不应该对做母亲的提出来!啊!不行!那简直是太卑鄙了!”那个男的表情严肃,沉思着,什么也没有说。但是他不断点头,表示赞成他妻子的话。

德·于比埃尔太太惊慌失措,哭了起来,她朝她丈夫转过身来,于是他们作最后一次努力:“但是,朋友们,请考虑考虑你们孩子的前途,他的幸福,他的……”

那个乡下女人怒不可遏,打断了他的话:“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怎么可以这样夺走人家的孩子!”

德·于比埃尔太太朝外走着,忽然想起顶小的男孩一共有两个,于是她这个宠坏了的、想要什么就要立刻到手的任性女人噙着眼泪,固执地问:“那另外一个小的不是你们的吧?”蒂瓦什大伯回答:“不是,是邻居的;你们愿意的话,可以到他们家去。”说完他就回到自己的屋里,从屋里传来了他的妻子气愤不平的声音。

瓦兰夫妇正在吃饭;饭桌上在他们两人中间放着一碟黄油,他们用刀子挑一点,十分节省地抹在面包片上,慢慢吃着。

德·于比埃尔先生又一次提出他的建议。两个乡下人摇头拒绝,但是知道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以后,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使着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他们在苦恼中长时间地保持沉默,心里犹豫不决。那女的最后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他一本正经地说:“我看这并不丢脸。”

德·于比埃尔太太急得浑身哆嗦,她跟他们谈起孩子的未来,他的幸福,以及他以后可能给他们的钱。 那庄稼汉问:“这一千二百法郎的年金在公证人面前立字据吗?”德·于比埃尔先生回答:“当然,从明天就开始。”那乡下女人想了想,说:“每月一百法郎换咱们一个孩子太少了一点,再过几年这个孩子就可以干活儿了;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

德·于比埃尔太太听了以后立刻表示同意。她想把孩子带走,因此在她丈夫立字据的时候,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立即请来了村长和一位邻居,他们也很乐意当证人。年轻女人欢天喜地,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从此以后就再也听不到小让·瓦兰的消息了。他的父母每个月到公证人那里去领一百二十法郎。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因为蒂瓦什大婶骂他们无耻,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龌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有时候她故意炫耀自己,抱着夏洛,好像他听得懂似的,大声对他说:“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不卖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一连多少年天天都是如此。……蒂瓦什大婶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筹,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

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

夏洛二十一岁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马车停在两所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对他说:“在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他们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老妈妈正在洗围裙,身体衰弱的老大爷在壁炉旁边打盹。两个人都抬起了头,年轻人说:“你好,爸爸。你好,妈妈。”他们惊讶地立起来。那乡下女人激动得连肥皂都掉在水里,她结结巴巴地说:“是你吗,我的孩子?是你吗,我的孩子?”他搂住她,一边吻她,一边又说了一遍:“你好,妈妈。”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说:“你回来啦,让?”……他们相认后,做父母的一定要立刻领儿子出去见见当地的人。他们领他去见村长,见村长助理,见教堂神父,见小学教员。

夏洛站在自己的茅屋门口,望着他走过去。晚上吃饭的时候,他对两个老人说:“你们一定是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母亲固执地回答:“我们不愿意出卖我们的孩子。”蒂瓦什老大爷生气地说:“你要责备我们把你留下吗?”年轻人粗暴地回答:“对,我要责备你们,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

老妇人眼泪哗哗流到汤盆里,她低声哭着说:“累死累活把孩子们养大了,落这么个下场!”那小伙子冷酷地说:“与其像现在,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他站起来,“我最好还是别留在这儿了。因为我会从早到晚责怪你们,我会使得你们的日子不好过,这件事我永远不会饶恕你们!”

两个老人垂头丧气,流着眼泪,却一声不响。他接着又说:“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他打开门,一片说话声传进来,瓦兰一家正在庆祝孩子的归来。

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

他消失在黑夜里。

(有删改)
1.分点概括卖子事件后蒂瓦什夫妇的心理感受,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划线部分两次描写吃饭有什么作用?
3.小说结尾夏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默写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氓》)

(2)若夫乘天地之正,           ,以游无穷者,彼且呜呼待哉!(《逍遥游》)

(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4)桂棹兮兰桨,           。(《赤壁赋》)

(5)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6)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郁郁青青。(《岳阳楼记》)

(7)茅飞渡江洒江郊,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往者不可谏,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宗周而       耻:以……为耻

B春秋固已高矣       春秋:指年龄

C当是之时,欲纣者   夷:消灭

D岂减太公哉       烈:剧烈
2.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3.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查看答案

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后面题目。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何往而非         病:疾病

B会计之余功         会计:征收钱粮等公务

C而况乎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D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   朔日:旧历初一日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流奔放肆大         无忘乃父之志

B西望武昌         归而谋

C寡人所庶人共者耶   而风何

D昼则舟楫出没其前   士生世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张梦得遭贬之后有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

B文章写景部分将“快哉亭”上所见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然后转向“流风遗迹”,引发历史幽思。

C“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D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