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伯夷论

王安石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1)闻西伯(2)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3)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1)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2)西伯:西伯侯姬昌。(3)元元:百姓,平民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天下宗周而       耻:以……为耻

B春秋固已高矣       春秋:指年龄

C当是之时,欲纣者   夷:消灭

D岂减太公哉       烈:剧烈
2.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3.请翻译上文中画线的句子。

(1)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2)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3)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

 

1.D 2.主要原因:年事已高,路途遥远,历时又久,想归附但志向没实现,死在北海;或已动身前往,死在半路上;或已到文王之都,但未赶上武王伐纣。(一点1分) 3.(1)这些都能成为诗人思士(或迁客骚人)情绪悲伤、容貌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能看到这些是畅快的呢! (2)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在后世接连不断地出现,这非常不正确。 (3)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来等待仁义的君王而后出仕。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和用法。D项,“其烈岂减太公哉”中的“烈”如解释为“剧烈”与整个语意不合;回归语境,文中说“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可见“烈”应解释为“建功立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比如本题的D项,如能回归文本,找到词语所在的句子,即可知道作者是将伯夷与姜太公进行比较,是说假如伯夷也能赶上武王的时代,应该也能建功立业。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文章第三段‘伯夷乃不与’,王安石推测其主要原因有哪些”,应依据题干的信息找到答题的区域,第三段有句子“伯夷乃不与,何哉”,这句话说明原因应在后面。“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依据这些内容可以概括出来。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解答文言文的概括题,首先应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意;然后仔细审题,寻找答题区间,比如本题,就可以借助“第三段”“伯夷乃不与”“原因”几个信息确定答题区间。最后组织答案的时候,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摘录法,就是选摘原文词句来作答的一种方法。要点:解题时应抓住与答案有关的关键语句,文中有的关键句如观点句或抒情议论句如果吻合题意,可以直接摘录;如只出现关键词,那还需要去改写。如题目要求用自己的话概括的,文中的重要句子就必须翻译。二是句意(层意)提取法:就是需要概括的内容在文章或文段中并无明显的中心句,读者要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去感受、体会、把握和提炼大意,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一种方法。 3. 【试题分析】翻译的时候,应先找名词,再找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第一句中,“此皆……者”判断句;“骚人”,诗人;“之所以”,……的原因;“胜”,忍受;“乌”,哪里,哪能;“为”,是。第二句中,“以为”,认为;“微”,没有;“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状语后置句;“是……也”,判断句;“然”,正确。第三句中,“固”,坚持;“事”,侍奉;“以”,来;“仁”,形容词做名词,仁义的君王;“出”,出仕。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黄州快哉亭记》,完成后面题目。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 ,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雌雄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 ,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将何往而非         病:疾病

B会计之余功         会计:征收钱粮等公务

C而况乎长江之清流   濯:洗涤

D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   朔日:旧历初一日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流奔放肆大         无忘乃父之志

B西望武昌         归而谋

C寡人所庶人共者耶   而风何

D昼则舟楫出没其前   士生世穷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张梦得遭贬之后有自放山水之间和“不以物伤性”的坦荡心胸,表示了赞赏的态度。

B文章写景部分将“快哉亭”上所见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然后转向“流风遗迹”,引发历史幽思。

C“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异曲同工,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D文章时而描写,时而抒情议论,看似无踪可索,其实井然有序,用“快哉”二字贯穿全篇。

 

查看答案

概括下面这则材料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5字。

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工信部、国土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安监总局等15个部门日前决定,从现在起到2016年3月底,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加强寄递物流安全规范管理,着力提升行业规范管理水平。寄递物流活动将进行实名登记,用户拒绝出示有效身份证件或者拒绝登记的,寄递企业不予收寄。将来还有可能实行登记信息网上录入,出现问题,更方便追根溯源,推行后,组织人员对快递收寄流程进行不定期抽查、检查。

 

查看答案

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横线上写出四个关键词。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研究人员在实验小鼠脑部特定神经细胞内植入“开关”,再以激光束激活这部分神经元,促使处于睡眠状态的实验鼠快速“入梦”。

研究人员把一个光敏离子通道嵌入所谓“伽玛氨酪酸生成神经元”,把一根光导纤维嵌入实验鼠脑部,再以蓝色激光束为激活手段,形成“光遗传学开关”。

结果是,一旦激活这些神经元,在91%记录在案的测试中,已经入睡的实验鼠几秒钟内就会进入“快动眼睡眠”状态,也就是哺乳动物特有的睡眠状态之一,即“入梦”。

研究人员推测,在一个相对小的神经元网络内,他们可能找到了对是否“入梦”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个关键节点。研究的效用,是渐进认清睡眠机理,或许可以为治疗睡眠失调提供新思路,以避免现有化学药物的副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1)卒然临之不惊               (2)予乃摄衣

B(1)夫夷近,则游者众           (2)焚膏油继晷

C(1)凛其不可留也               (2)洋洋与造物者游

D(1)恐恐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2)臣谓小人无朋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

C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D重以周,故不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