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西江怀古

[唐]杜牧

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

魏帝①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

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

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

【注】①魏帝即曹操,此写曹魏将以沙囊填塞长江并借以南侵孙吴。苻坚曾经有“投鞭断水”的故事。

(1)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借用典故,以曹符二人的可笑豪言写曾经西江的壮阔景象,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只有江上的渔歌,沙鸥,夕阳,明月依然。这些典故与下联清风拂江的闲适对比,加深了对历史感慨的力度,为抒发人的渺小,时光易逝的伤感作下了铺垫。 2.曹操、苻坚,范蠡,等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曾经不可一世,运筹帷幄,如今都已成为过眼云烟,只有长江依旧,好风依旧,物是人非,在历史面前,人类是渺小的,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在大自然的面前的淡淡的感伤之情。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第二联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考生诗句鉴赏诗句的能力,该以手法为主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诗句翻译为“有人以为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这荒唐的念头真是可笑;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这口气也实在狂妄得可以。”颈联翻译为“可是这些荒唐与狂妄的人如今都早已灰飞烟灭,而江上渔歌依然、沙鸥依然,夕阳西下,明月东升,又何尝因为这些狂人而改变半分?”首先是运用了典故,接着是与颈联形成对比。 【考点定位】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典故和对比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考生要从意向、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杜牧的《西江怀古》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及江上古今咏唱的渔歌、江面飞去飞回的沙鸥、永远东升西落的日月反衬人类英雄智者的渺小时,人们就不由自主地感到了一阵“人”的哀伤。尤其是当想到曹操、苻坚、范蠡虽是英雄豪杰,却不过是匆匆过客徒留笑柄,因而反观更加渺小的“我”时,这心中的怅惘便更加上了一重愁思。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比如本题中的 “曹操”“苻坚“范蠡”等。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比如本题中“苻坚自称投鞭可以断流” “曹操能以布囊盛沙塞断长江”等。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本题的“对比”凸显人的渺小。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移居东村作①

王庭珪

避地东村深几许?青山窟里起炊烟。

敢嫌茅屋绝低小,净扫土床堪醉眠。

鸟不住啼天更静,花多晚发地应偏。

遥看翠竹娟娟好,犹隔西泉数亩田。

【注】①作者原注:“山中有西泉寺故基。”

(1)首联的“深”字概括了东村怎样的环境特点?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名句默写。

(1)千百年来,中国人对理想的政治、社会民生状态有着不懈的追求。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将这种政治状态概括为:“                                            

(2)《次北固山下》中运用了“鸿雁传书”的典故,最能突出表现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的句子:“__               ____            __

(3)《观沧海》中写沧海之上水波荡漾的诗句是:___                         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公权,字诚悬,幼嗜学。元和初,进士擢第。穆宗即位,帝召见,谓公权日:“我于佛寺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日拜右拾遗。穆宗政僻,尝问公权笔何尽善,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文宗即位,迁谏议大夫。便殿对六学士,上语及汉文恭俭,帝举袂日:“此衣濯者三矣。”学士皆赞咏帝之俭德,唯公权无言,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时周墀同对,为之股栗,公权辞气不可夺。帝谓之日:“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以卿言事有诤臣风彩授卿谏议大夫。”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学士如故。

开成三年,转工部侍郎。尝入对,上谓日:“近日外议如何?”公权对日:“自郭日文镇节度,物议颇有臧否。”帝日:“日文是尚父之从子,太皇太后之季父,在官无过。何事议论耶?”公权日:“以日文勋德,除镇攸宜。人情论议者,言日文进二女入宫,用此除拜,此信乎?”帝日:“二女入宫参太后,非献也。”公权日:“瓜李之嫌,何以户晓?”因引王硅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笔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上都西明寺《金刚经碑》备有钟、王、欧、虞、褚、陆之体,.尤为得意。公权志耽书学,不能治生,为勋戚家碑板,遗岁时巨万,多为主藏竖海鸥、龙安所窃。

精《左氏传》《国语》《尚书》《毛诗》《庄子》。每说一义,必诵数纸。六年卒,赠太子太师,时

年八十八。

(节选《旧唐书》)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改容,知其笔谏也    改容:改变仪容,动容

B.极知舍人不合作谏议    合作:适合担任

C.翌日降制,以谏议知制诰    翌日:第二天

D.物议颇有臧否    物议:众人的议论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B.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C.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D.帝留/而问之对日/人主当进贤良/退不肖/纳谏诤/明赏罚/服濯之衣乃/小节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权委婉讽谏,直言规劝。他回答穆宗关于如何用笔才能尽善尽美的问题,使皇帝改容;别人赞扬文宗节俭的美德,他却理直气壮地规劝皇帝。

B公权审察形势,忠心耿耿。当众人对郭日文担任节度议论纷纷时,他如实告诉了皇帝议论的原因,并且劝诫皇帝应该避嫌,最终说服了皇帝。

C.公权书法刚劲清丽,得到皇帝的宠幸,但是不善于管理自己的生活。皇帝每年给他大量的馈赠,大都被管家偷走。

D.公权专心书法,贯通经学。他广泛阅览各家笔法,自成一家,《金刚经碑》是他的得意之作;喜好精通典籍,每解释一个意义,常写满好几篇纸。

4.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

(2)因引王珪谏太宗出庐江王妃故事,帝即令内使送二女还日文。公权忠言匡益,皆此类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王猛,字景略,北海剧人也。少贫贱,以鬻畚为业。猛博学好兵书,谨重严毅,气度雄远。细

事不干其虑,自不参其神契,略不与交通。是以浮华之士咸轻而笑之。猛悠然自得,不以屑怀。

少游于邺都,时人罕能识也。惟徐统见而奇之,召为功曹,遁而不应。遂隐于华阴山。怀佐

世之志,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猛被褐而诣之,谈当世之事,扪虱而言,旁若无人。

温察而异之,问日:“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师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

者,何也?”猛日:“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温默然

无以酬之。温之将还,赐猛车马,拜高官督护,请与俱南。猛还山咨师,师日:“卿与桓温岂并世

哉!在此自可富贵,何为远乎?”猛乃止。

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及坚僭位,以猛为中书侍郎。时始平豪右纵横,劫盗充斥,乃转猛为始平令。猛下车,明法峻刑,澄察善恶,禁勒强豪。鞭杀一吏,百姓上书讼之,有司劾奏,槛车征下廷尉诏狱。坚亲问之,曰:“为政之体,德化为先,在任未几而杀戮无数,何其酷也!”猛日:臣闻宰宁国以礼,治乱邦以法。陛下不以臣不才,任臣以剧邑,谨为明君翦除凶猾。始杀一奸,余尚万数,若以臣不能穷残尽暴,肃清轨法者,敢不甘心鼎镬,以谢孤负。酷政之刑,臣实未敢受之。”坚谓群臣日:“王景略固是夷吾、子产之俦也。”于是赦之。猛镇冀州,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简召英俊,以补关东守宰,授讫,言台除正。俄入为丞相,猛宰政公平,流放尸素,拔幽滞,显贤才,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以廉耻,无罪而不刑,无才而不任。坚尝从容谓猛日:“卿夙夜匪懈,忧勤万机,若文王得太公,吾将优游以卒岁。”其见重如此。

猛性刚明清肃,于善恶尤分。微时一餐之惠,睚眦之忿,靡不报焉,时论颇以此少之。

(节选自《晋书·王猛传》)

1.下面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B.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C.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D.苻坚将有大志/闻猛名/招之一见/便若平生/语及废兴大事/异符同契若/玄德之遇孔明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僭”是超越本分的意思。“僭位”是指越分窃据上位。文中“及坚僭位”意思是说苻坚登上皇位并不是合法的。

B.《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后称初即位或到任为—F车”。“猛下车,明法峻刑”中“下车”指王猛刚到任。

C.“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坚遣猛于六州之内听以便宜从事”一句可见苻坚对王猛的信任。

D.“言台除正”一句中的“台”指“尚书台”,有官吏任免的权利。“授讫,言台除正”是说王猛对官吏有罢免权力,某官任职后,王猛只要上报尚书台就可以除去官吏的正式任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猛对事情有个人见解。如他与桓温交谈时,指出桓温没有得到关中地区豪杰的原因,是桓温没有渡过灞水到长安,老百姓没有看到桓温的心思。

B.王猛是既有判断力又能接受建议的人。如徐统征召他,他逃走不应召;他本打算辅佐桓温,但在老师的建议下没去,最终选择了苻坚。

C.王猛深得苻坚赏识。王猛曾因杀一小吏而受到苻坚亲自审问,但他认为杀人确有酷政之嫌,但这也是为政的需要,最终苻坚称赞他是管仲、子产那样的人。

D.王猛也有缺点。他对善与恶也尤其分明,即使受人一餐饭这样的小恩惠也要报答,但小小的怨恨他也要报复,这一点为人轻视。

 

查看答案

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记者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党内存在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绝不能   

②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话不假。青年人经过专业化的学习,都会成为     所以不必鄙视职业技术学院的毕业生。

③众人在名利色权的诱惑下迷失了生活方向,只有那些心中充满正气,禁得住考验的人方可   

A.养虎遗患   春兰秋菊   师心自用

B.养痈遗患   春兰秋菊   抗颜为师

C.养痈遗患   各有千秋   师心自用

D.养虎遗患   各有千秋   抗颜为师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