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姑苏看水

张宏

①一个北方人,初到江南,对水多少有些惧怕。

②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茏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③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在古城里,河道被大桥和小桥所连缀,与街道或平行或交错,使城市变成水的棋盘。条条水巷,岸边的石条,被河水浸润得不辨颜色,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至于古老的护城河,据说从伍子胥在这里选址建了吴都,两千五百年来,就从未改变过它的波光粼粼的壮阔。在城外,车子不论是在高速路上疾驰,还是在乡野间的小路上盘桓,你一抬眼,就能看到水。有时是在苍瓦粉墙的农舍间闪出一片波光,更多的则是从你目光所及的辽远处,一直铺展到你的近前。或如沧海烟云,或如映空巨镜,横亘眼前,不管你的车开得多快,它总是不离你的视野。

④这是姑苏水给人的第一印象。

⑤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水,简直就是这里无所不在的魂魄。

⑥当年白居易做苏州刺史,曾写下“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的诗句,足见这里的葱茏与繁盛。但是这个自古以来的商贾云集之地,城外稻香鱼肥的沃野和市内万舻充塞的河道,没有一处不是被水所承载和滋润的。一代又一代人的劳作,使水在这儿变得温柔,它顺从地流进流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逐渐的,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姑苏人讲话的吴音,就如同评弹和昆曲,姑苏人接人待物的举止也少见粗俗,这不能不说是姑苏水的好处。

⑦人类历史上,水向来是文明的先决条件,姑苏之水不就是这样造化出了吴文明和吴文化?不能想象,没有姑苏的水,会是什么样子?没有姑苏水,也就没有了花窗照影的浪沧亭,没有了夏日临荷的拙政园,更没有了江枫渔火的《枫桥夜泊》。当然,首先是没有了“可以复衣天下”的丝锦之饶。据说,因为姑苏的桑树近水而植,其叶肥嫩,故苏丝极柔且高产,才用它织出了名冠天下的绸缎。网狮园边至今还在的清朝织造署旧址和苏州丝绸博物馆里精美绝伦的双面苏绣,就是姑苏之水物质和精神双重价值的佐证。

⑧水带来了富裕,也带来了灵气,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的精神世界。就像姑苏水,可以给你泡出香喷喷的碧螺春,也可以给你酿出辣烈烈的三白酒。范仲淹、唐伯虎、文征明、金圣叹、陆文夫,只要点一点这些灿若星辰的名字,就不难看出姑苏之水的灵性。

⑨但姑苏水也有坎坷的时候。苏州北郊,有尚湖,静卧虞山南麓。这片水,相传由姜太公在此钓鱼而名,芦黄获白:池杉挺翠的湖畔,还能找到当年的唐寅系舟处,山水间散落着曾孟朴、翁同和、黄公望、王石谷、瞿景淳,乃至钱谦益和柳如是的墓碑。凄凄芳草和茂茂青竹,掩不住后人凭吊的足迹。但在十年浩劫中,一湖碧波竟被抽干,“以粮为娴”时被垦成农田。从此,干涸的秧田,应对着当空的烈日,这里的人也只能成为匍匐在地上的工具。

⑩“云本无心水自闲”,今天站在退耕还湖后的尚湖边,品味白居易写姑苏之水的这一句诗时,别有一番滋味。谁说云水无心?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偶与刚韧!水与人,人与水,也许就是这么有意无意地相处著。但你来过苏州,对水,会有一种肌肤之亲的感觉,并且觉得这里是天底下,人与水,水与人,浓情蜜意的一个所在。

1.第①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2.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

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

3.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4.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惧怕”指北方人对南方湿漉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1分)作用:欲扬先抑(1分),与后文作者对姑苏之水的赞美形成反差(1分),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 (1)运用比喻,(1分)形象生动,暗示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1分) (2)运用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性格,(1分)形象生动地说明姑苏水具有两种鲜明的特点(1分)。 3. ①承载和滋润了苏州的葱茏和繁盛②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③浸润出姑苏人温柔、脱俗的气质,④带来了姑苏人灿烂与张扬、执倔刚韧的的精神世界⑤造化出了评弹昆曲、文人墨客等灿烂的吴文化、吴文明。 4.①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结合文章,3分,意思对即可)②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条件,而且也滋养出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并且孕育着本地人的体形、心理、性格、气质和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乃至于社会的风气、民俗和习惯。(譬如:外形上,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壮实;南方人身材矮小,身体瘦小;饮食上,北方人以面食和肉类为主,口味重,南方人以米和薯类为主,口味淡;性格上,北方人爽朗耿直,爱憎分明,南方人则比较含蓄委婉;……生活方式、文化喜好……等等。)如果能够结合泉城济南谈,当然更好。自己的体验,言之有理即可。(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①段中‘惧怕’指什么?这样开头有怎样的作用?”题目包括两部分“‘惧怕’指什么?”“开头有怎样的作用”, “惧怕”含义到下文找,在②③节中,“街上的地面是湿漉漉的,屋里的被褥用手一摸,也有些莫名的潮意”“ 在这个秋末,北方早已是艳阳高照,这里却到处被一层水的薄纱茏罩,像一个戴着纱巾的女人,怕风吹日晒弄粗了脸”“ 你走在苏州的路上,会发现始终是被水包围着,”可以推测出“惧怕”指北方人对南方湿漉漉生活环境的不适应。第二问“什么作用”词语出现在文章开头,作用一般是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由下文对苏州水的赞美可知,这里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题思路和方法指导:1.段落的作用(结构+内容)2.结构:确认指定段落在行文中的位置。开头:1统领全篇,2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3营造氛围,4开篇点题,5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中间: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处于段末,起总结上文引起下文的作用。3对比反衬。4伏笔铺垫 。 结尾:1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2总结全文,3篇末点题,4深化主题,5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 3.内容:概括段意(方法:抄原句、提取重组、自己概括),联系主旨情感。答题格式:结构(包括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例如题中词语出现在文章开头,我们答题时选择了1和5点,结合内容即是答案。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这是考查学生鉴赏句子的能力,答题关键词“表现手法”“表达效果”。首先应明确鉴赏的角度,修辞角度、描写角度、遣词造句角度等。首找到句子,然后再从这些角度分析其效果。①远远的就像一本本文字斑驳的古书叠摞着,河有多长,这书的岸就有多长。运用比喻,形象生动,暗示苏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②姑苏之水,在它的温柔里面,分明也还掺着一股执倔与刚韧!运用拟人,赋予水以人的性格,形象生动地说明姑苏水具有两种鲜明的特点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本题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只知道列术语,贴标签,而忘记结合内容具体分析。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应为:先点明技巧,再结合句子分析技巧的写景效果和表情效果。比如本题,两句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要结合文章那个上下具体内容分析。考生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原文内容分析。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⑤段说‘如果你住下了,就越发地体会到它的好;体会到它的造化’,其中‘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这是考察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审题,明确答题的方向“‘好’与‘造化’体现在哪些方面”以及文中的答题区域,此题的答题区亦相对集中在⑥⑦⑧⑨⑩节,从每一节中找出概括句,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块”就在⑥⑦⑧⑨⑩节上,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例如本题结合‘好’与‘造化’来抽条,点面结合。比如⑥抽出的“条”为“带来满城的舞榭歌台和园林胜迹”“ 这水的温柔也就浸润到人的气质里”。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例,分析是否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结合文章和自己的体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从题干的提问来看,本题的答案应包括如下内容:结合文章那个内容和自己的体验理解句子含义。结合文章内容——水滋养了姑苏的风物人情,造就了姑苏人水一样的性格,孕育了姑苏独特的文化属性。这里的水就是苏州水,人就是苏州人。结合自己体验——外形上,北方人身材高大,身体壮实;南方人身材矮小,身体瘦小等。句子含义——一个地方的地理条件和地理环境,不仅为当地人提供了所需的生存条件,而且也滋养出人的审美意识和艺术情趣,并且孕育着本地人的体形、心理、性格、气质和精神,以及特定的生活、思维和行为方式,乃至于社会的风气、民俗和习惯。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一方面要求我们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现实意义。本题考察的巧妙,将文本的观点用俗话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总结,让考生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感受文本的精神内涵,并联系自己的体验。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这是第一个得分点。引据:恰当引用论据,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既要充分利用原文信息,又要合理联系现实状况。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⑴要点须全面;⑵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具体步骤:第一句:应写自己的观点,句式是“我认为„„”或“我赞同„„”。接下来,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是“理由是:1……2…… 3……”,把理由分点罗列。最后,可加总结句,句式“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面四个短句改成一个语意连贯的长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①1932年出版了一套《开明国语课本》。

②该课本由叶圣陶编写内容,丰子恺书写并画插图。

③这套课本当时就再版了40余次。

④2010年应读者要求,再次出版。

 

查看答案

以“人生”为对象,仿照例句续写两句话,要求语意相近,字数与结构相同。

例句:如果把人生比作季节,那么,便有寒来暑往,草荣草枯,花开花谢;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序号)

①那里有一道瀑布,几十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轰轰隆隆地响,水沫扬起来,弥漫了半天。

②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许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就像地上铺了一层寒烟。

③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

④我们走了半天,一直到了山的深处。

⑤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认为“士”抱负远大,意志坚定,承担责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表现自己的美德。

(4)《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师者,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之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是故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纣用恶来,齐用苏秦,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

齐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望,太息而叹曰:“昔我先君桓公,长毂八百乘以霸诸侯,今我长毂三千乘,而不敢久处于此者,岂其无管仲欤!”弦章对曰:“臣闻之,水广则鱼大,君明则臣忠;昔有桓公,故有管仲;今桓公在此,则车下之臣尽管仲也。”

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人矣。”简主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见之,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日:“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无常安之国,无恒治之民;得贤者则安昌,失之者则危亡,自古及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镜所以昭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节选自刘向《说苑·卷八·尊贤》,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不能其意之所欲至矣     致:达到

B.不肖而不能去也         贱:地位低下

C.故江海者托于船         绝:横渡

D.怨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雠:同“仇”,仇恨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登高望,太息而叹       秦人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B.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   孰能讥之乎?

C.遂出见之,授以为相       请以剑舞,击沛公于坐

D.水广鱼大,君明则臣忠      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则利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B.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C.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D.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

4.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君树立功名、成就霸业抑或破家亡国、身败名裂,根本的原因在于能否尊贤而下士。

B.齐景公感慨自己有三千辆兵车却不敢在宋国久留,弦章告诉他,要多有几个管仲一样的贤臣就好了。

C.杨因是一个有争议的人,而赵简主用鞭辟入里的分析力排众议;委以重任,表明赵简主能够尊贤用贤。

D.孔子认为尊贤与贱不肖是治国的重要方略,中行氏因为“尊贤而不能用”,“贱不肖而不能去”而导致灭亡。

5.把文言文阅读中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垂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

②夫知恶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务袭迹于其所以安昌,则未有异乎却走而求逮前人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