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句子顺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这一数据在让阿里巴巴狂欢的同时也震惊了全...

下列各项句子顺序最准确的一项是    

①这一数据在让阿里巴巴狂欢的同时也震惊了全世界。

②在刚过去的“双十一”网购节里,阿里巴巴的交易额再创新高——912亿元,同比增长近60%。

③“双十一”不过是一场理性不足,冲动有余的狂欢大会。

④因为在电商炒作的这个节日里推出的产品有的是抬高价格后再打折的“伪降价”, 有的是质量打了折扣的假冒伪劣。

⑤朋友圈、微博里对此有各种反应,有人说买完一大堆可有可无的东西后恨不得剁手,但也有不少人说根本就没有参与。

⑥每年的“双十一”都会产生让人惊讶的销售额。

A②⑥①⑤③④                 B③⑥⑤④②①

C⑥②①⑤④③                 D⑥③⑤④②①

 

C 【解析】 试题分析:⑥先宽泛地谈“每年的双十一”现象,②接着用具体数据表明刚过去的“双十一”的交易额,①“这一数据”与②句“912亿”承接,进行议论,⑤承接①由宏观到具体说明不同人的表现,是过渡句。④解释“不少人说根本就没参与”的原因,③是结论性的总结,放在最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语句衔接的题目是课标卷必考的题目,有时是排序,有时是填写衔接句,此题属于排序的形式,答题时首先找到1——2组紧密衔接的句子,据此初步得到答案,然后把答案带回原文进行进一步的检验。此题中②①、⑤④衔接紧密不能分开,因此选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王顺山的十月色彩丰富,景色迷人,毫不夸张地说,是任何一个春天的花园都无法比拟的。

B屠呦呦的发现,使青蒿素成为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一线抗疟药物,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C今年,全球各地纷纷出现异常天气。年初,地处南半球的澳大利亚热浪滚滚,而英国却持续遭受严寒的灾难。

D近年来,学生书写水平逐渐下降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的试卷酌情扣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纪西君、张建民提供)

①在网络文学极大丰富着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网络文学存在       的现象,不少网络文学作品缺乏深邃的社会意义、深沉的人生感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

②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为什么是最美的?500多年来,人们一直对此       。即使同一个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③唐朝令狐绹当权时,不仅有“令狐”族人经常来拜会,甚至有姓“狐”的假冒者来“认亲”,所以陈善讽刺说,“        ,自古然矣。”

④调查显示,在中国文化里,话不可说得太满,但事情必须做好,正所谓        ,做事情就是要做最大的努力。

A泥沙俱下  莫衷一是   趋炎附势   讷言敏行

B良莠不齐  各执一词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C鱼龙混杂  莫衷一是   拍马溜须   讷言敏行

D泥沙俱下  各抒己见   阿谀奉迎   谨言慎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叶嘉莹: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

大学时的诗词习作已被老师顾随惊叹“青年有清才若此”,到得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迥异于前代诸女诗人者矣”的揄扬;至于学术成就,顾随在她23岁时已经断定“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鼓励自立门派,而她将西方理论引入古典诗词研究的大胆尝试,引得缪钺主动来信盛赞“继《人间词话》后,对中国词学之又一次值得重视的开拓”。她,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叶嘉莹。

倡导以吟诵为主、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成为这位自感“老之已至”的学者的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只希望在传承的长流中,尽到我自己应尽的一份力量。”

叶嘉莹认为,古诗词教育能使孩子们与古典文化相通:“关键在于选入教材的是不是精华之作,老师能不能把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选的是糟粕的话也没什么用。选的是精华,老师能把精华讲出来,才算达到目的。”“好的老师应该把诗词里的生命教出来,让诗词有一种兴发感动。”叶嘉莹说。

诗教是古代的教育传统,而这个时代的诗教,对她而言,就是让诗从抽象变为具体,使今人也能体会当时诗人的感情、心智、意念、理想等,使诗词活起来。

她曾在加拿大为幼儿园的孩子们讲古诗词,一出手就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学界往往以为杜诗沉郁顿挫、意蕴丰富,非经人世者难解其中况味,乃至历代对其的阐释、集注都有上百种。但叶嘉莹认为,不能看低小孩的智能而让他们读浅近的诗歌,“要选择真正好的作品,只要老师讲的明白,他们一样会理解,一样能背下来。让小孩子学骆宾王的《鹅》并不合适,这不能算一首好诗,只是骆宾王小时候的习作,对孩子们学诗、作诗没有意义。”

叶嘉莹先用了杜甫的画像让孩子们认识这名诗人,再用地图让孩子了解杜甫颠沛流离的生活境况,最后回到诗歌本身,向孩子们讲解这首诗是杜甫出外散步,看见春天的美景而作。叶嘉莹讲完一句,就画一幅图以加深孩子们理解,全诗讲完后,再带领他们背诵、吟唱,孩子们由此对古诗饶有兴味,学得非常快。

当时她给孩子们留了两句诗 “门前小松鼠,来往不惊人”当作业。有一个小朋友续出了“松鼠爱松果,小松家白云”这样饶有意趣的句子。

“诗不是抽象的东西,”叶嘉莹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是感情的活动,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小孩子学诗,就是让他们对天地草木鸟兽、对人生的聚散离合都有关怀的爱心。”

但现在的一些做人方式令她不能理解。生于“燕京之旧家”,叶嘉莹“提倡弱德之美,要求自己在艰难困苦中亦能持守;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也就是待己严待人宽;日三省吾身……这样的性格是我从小受到的教育使然,在这种文化里强调人的弱德,而非当一个强取豪夺、不择手段的强者。”

现在的“读经”让她有点看不懂。她看到报纸上说,一些读经班单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误人子弟。”叶嘉莹评价,“读书当从识字始,字都不认、道理都不懂,背来有什么用?”

叶嘉莹认为,应该以“兴道讽诵”的方式,老师先让孩子认字,告诉他诗里写了什么,让他明白诗人的感动何在。而“道”,则在于以讲解来引领“教小孩是要一步一步来,现在的情况是老师都不懂,学生乱背,错字别字都不通,背得再多有什么用?”叶嘉莹反问。

在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观之。近体诗与现代诗,在她看来“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与古典诗歌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不同,现代诗更侧重于机智、技巧、安排、造作,看得出制造痕迹,它的根基与美感更来自西方,“接受外国传统、受到外国诗歌影响。”

“胡适的白话诗如果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所以只能变个花样、加入技巧,制造一些艰难。而古诗用古诗的方法说有意味,用白话说,同样也有意味。”叶嘉莹说。在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是很灵巧的句子,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1924年生于北京书香世家。从1945年辅仁大学国文系毕业担任中学教师开始,叶嘉莹至今未中断过她的古诗词教学。11950年代起在台湾大学、淡江大学、辅仁大学任教,1960年代开始担任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也是加拿大皇家学会唯一华裔院士。1979年开始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授古诗词。

②作为一个承习“新知识,旧道德”家教的女子,叶嘉莹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叶嘉莹历经丧乱,晚年丧女,诗词给她力量,叶嘉莹借诗度过忧患,获得疗愈。

⑴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出名很早,大学时她的老师顾随对其诗词习作有 “青年有清才若此” 的惊叹,到中年,更获得文史大家缪钺“实大声宏,厚积薄发”的称赏。

B叶嘉莹因为自感“老之已至”,所以有一种传承中国文化的紧迫感,她把对儿童进行古诗教学当作重点工作,她为儿童编写古诗读本,亲自读诵吟唱,乃至上电视亲身示范。

C叶嘉莹对一些让小孩背书,老师不讲解内容,唱歌一样带着孩子们背,孩子连字都认不全,只能跟着老师唱的“读经”方式颇有微词,并说这样会“误人子弟”。

D作为一名学者,叶嘉莹以辩证眼光看待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她看来近体诗与现代诗“各有所得,各有所失”,都有上品与劣作,但古典诗歌更强调内心的兴发感动。

E在叶嘉莹看来,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去用它寻找光明”)用白话说出来,就没有诗的意思了,如果用于儿童教育,小孩不见得有什么体会。

⑵从叶嘉莹的人生经历和古诗词教学实践来看,阅读中国古典诗词、领会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意义和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⑶叶嘉莹是诗词研究者、鉴赏者,但本文却不写其诗词造诣。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⑷叶嘉莹认为应该怎样对儿童进行诗歌教育教学?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韩少华

下雪了。守在小桌子旁边的那个老者,还揣着手,眯了眼睛,望着窗外。任凭那些打完电话的,把四分硬币放在桌角,看也不看一眼。傍晚,信息高潮过去了,就剩下小伙子,一把抄起话筒,开始拨号。

“K-,K-,K-,K-,K-,K-。”

老者还是眯了眼睛,望着窗外。

“喂……是我呀……甭管友谊俱乐部,民族宫;也甭管用乐队的,用录音机的,只要有迪斯科舞票,给哥们儿弄两张,就齐啦……”

老者的眼光凝住了——窗外,从纷纷的雪花中间,现出个人影来;衣着,体态,面容,都朦胧着;只见一片玫瑰红,正透过飞雪,轻轻地飘来。老人目不转睛——那片玫瑰红,眼看飘到门前了。

“什么?还得等?……得,谁让咱好这个呢……等你的信儿!”

一阵寒气,滑进门来。小伙子挂上电话,在靠墙那条板凳上坐定,闭目养神。那话筒让一只小巧的手,给轻轻地拿了起来。

“K-,K-,K-,K-,K-。”

号盘拨得轻灵,娴雅。话筒,让那只纤手举着,像一枝奇怪的黑色的花。

“喂!”语音,那么轻,那么柔,“是你呀,还是一个人值班?……没事儿——就因为没事儿,才想跟你聊聊……”

小伙子睁眼了。借着窗口映进来的雪光,一个姑娘的侧影依稀可辨。那面容,白,润,冷,让人不能不想起大理石;只是那双眼睛,在望望窗外飞雪的那一瞥间,还闪着光亮。

老者神色不动。小伙子却把眼睛渐渐睁大了。

“复试了,没什么希望……即兴小品还可以。亏了你的那位指点有方……成败无所谓。可你们俩够朋友……当然,咱们仨,聚一聚——在哪儿?‘老莫儿’‘新侨’,还是‘国际’?由你定……”

小伙子的肩膀,慢慢离开了他一直倚着的墙。

“妈妈来信了。她在伯尔尼天堂广场的塞沃伊饭店下榻的……嗯,‘塞沃伊’意思是‘卷心菜’……挺土的一个名字吧?可它是全瑞士顶有名的一家贵族化饭店……西方就这样儿,最贵族的,跟最土气的,常揉在一块儿,形成一种奇特的和谐……”

小伙子还坐在那儿,身子,却不觉倾着了。

“妈妈信里说,巴黎‘卡丹时装研究中心’在圣诞节前夜发布了预测,说‘1984年春季,风靡于整个西欧的女性服装用色,将是以淡淡的丁香紫为主导的变奏色调、多层次色调’……怎么样,要一件吧?……唔,这容易,让妈妈无论托哪位信使叔叔,搭国际班机,给你捎回来呗……”

姑娘说着,随手撩了撩从额头散下来的一绺柔发。

“别生气,你去年春天那件红的,颜色太正了……对,浅丁香紫的魅力就在不那么正,不那么单一,也不那么清晰;穿在身上,就像走在早春的晨雾里似的——美,也就在这儿了……什么?‘谬论’?听着,傻丫头,别林斯基说过,‘艺术不是数学,它越模糊,就越美’!……”

小伙子不知不觉地,站了起来。

“来年么,还要考,还要!……唉,上次复试,糟就糟在了独白上。你的那位本来让我读蔡文姬……对,就是那段;可我觉得太陈旧了。这次么,哦,你先听听好了……”

说着,姑娘微昂起头,望着窗外,低声诵读起来:

“‘快快跑过去吧,踏着火云的骏马,……让阴沉的暮夜赶快降临。展开你密密的帏幕吧,成全恋爱的黑夜!遮住夜行人的眼睛,让罗密欧悄悄地投入我的怀抱’……”

小伙子好像微颤了一下,却还留在原地。

“哦,对不起……我一读朱丽叶,就激动得难以忍耐,……唉,人生,人生也不过就那么回事……可我,还是得一天一天地这么过……抱歉,好朋友,再见了……”

姑娘略低着头,把似乎是两个二分硬币,匆匆地放在桌角上;随后,一转身,任凭长长的玫瑰红头巾披在肩头。又一阵寒气,滑了进来。

“唉……”老者似乎无所动,只长叹了一声。

“她,她是几号几楼的?”小伙子盯着那背影,问。“不知道。”

“她们家里,是干什么的?”“不知道。”“那……那她这是……”“反正是每逢星期六这个点儿,她准来——交给我四分钱,跟她自个说上十分钟的话儿……”

“跟,跟自个儿?”小伙子话音凝在暮色里。“嗯,全北京直拨电话,号码儿都是六位数的;她呢,每回都只拨五个。”

窗外,那片玫瑰红,渐渐隐到纷纷的飞雪中去。雪地上,竟仿佛没留下什么痕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标题是“暮雪”,“雪”在文中共有三处点扣:开头“下雪了”;姑娘到来时,“纷纷的雪花”“飞雪”;尾段姑娘离开再次点“雪”。

B小说多次写到老者的眼光,两次“眯了眼睛,望着窗外”,姑娘来时“眼光凝住了”“目不转睛”等描写侧面表现了姑娘的美丽动人。

C小说刻画姑娘多用正面描写,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姑娘与众不同的魅力。

D小说语言带有京腔京韵,最具特点的是儿化音和地方语词的运用,比如“信儿”“事儿”“甭”“得”等,显出浓郁的地方色彩。

E小说将故事背景设定在一个公共电话站,借助出现在这个电话站的两个人物来完成情节的戏剧性转折,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

2小说有一个“欧·亨利式的结尾”,结局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请从小说中寻找相关的伏笔,并作简析。

3“小伙子”这个形象有何特点?对于刻画“姑娘”形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那位姑娘虽然举止怪异,却是一个颇有内涵、不弃梦想的美丽女孩,作者对她是持肯定和同情态度的。而有人却认为那位姑娘是一个虚荣浅薄之辈,是作者的批判对象。你赞同哪种看法?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 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3)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意或思念之情。如:《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______________”一句就表达思念之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