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什么是“乡愁”?《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忧伤的心情。”说它“深切”,是因为乡愁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像              ,不知不觉就会涌上心头——“唯有寒潭菊,独似故园花”;            ,是因为思念不得,又难以割舍,只有魂牵梦绕,甚至以泪洗面——“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乡愁,包含着对家乡故物、故人的思念。故物、故人,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             。故乡的方言土语、风土人情、剪纸年画、民间小调,特别是节日、庆典、歌谣、戏曲,都是游子挥之不去、难以割舍的精神寄托。

 

①味道一样随处飘散②之所以忧伤③更是两者结合起来的文化(每空2分) 【解析】 试题分析:①注意用比喻修辞,还要注意紧扣乡愁的深切,意思对即可。②注意后一句的“是因为”。③注意前一句“不仅仅是孤零零的物和人”中的关联词。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忧伤的心情”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提示性的词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美的社会效用主要在陶冶人的精神。它能丰富人们的生活,愉悦人们的心情,启发人们的思想,         。正因为如此,人的审美活动,不论是美的欣赏,还是美的创造,在整个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A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灵魂更加纯洁

B使人们的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视野更加开阔

C使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精神更加振奋,灵魂更加纯洁

D使人们的灵魂更加纯洁,精神更加振奋,视野更加开阔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2015年8月14日,TFBOYS组合成员王俊凯、王源、易烊千玺在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席“阳光跟帖”行动,并担任阳光行动大使。

B.我国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部分具有文化产品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采取“生产性保护”措施,这已经成为共识。

C.所谓接地气就是要让正在推进的各项改革举措贴近老百姓实际生活的需要,切实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愿望、利益诉求。

D“一考定终身”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无论就读的是重点名校,或者职业院校,比文凭更重要的,是阳光的心态、奋斗的足迹和健全的人格。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阿里巴巴与苏宁联手,显然直指京东。不过,短期内两者的协同效应未必能够迅速体现出来,两者在未来究竟能擦出怎样的火花,让我们       _。

②10日一早,长江下游暴雨倾盆,江苏气象部门拉响各地的23个暴雨蓝色预警,防汛、应急、海事、交通、路政、城建、农林、民政等部门       _。

③电视剧《琅琊榜》根据海晏同名小说改编,囊括了“凄美爱恋”“手足情深”“国仇家恨”等精彩看点,众小说迷们       

A.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B.拭目以待  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C.翘首以待  严阵以待  拭目以待     D.拭目以待  严阵以待   翘首以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嵇康:遗世独立,广陵散绝

孙聚成

嵇康谯郡铚县人。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励志勤学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他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

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

身长七尺八寸的嵇康高大俊美飘逸脱俗。在魏晋上层男士非常重视个人修饰每次出门前都要傅粉施朱熏衣修面的情况下嵇康平时不加任何藻饰只是坦然保持自己神清气爽的本色玉树临风的清逸。

嵇康长期隐居在山阳因为喜欢竹子嵇康在居所植竹林数亩林中结竹舍以至一切物事皆为竹所成郁郁葱葱的翠竹是他气节的象征。和嵇康志趣相投的一群文人都好老庄之学厌倦官场的奸诈和权谋他们经常来到山阳的乡下在竹林中摆下酒席弹起琴弦轻松自在。他们是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史称竹林七贤。他们提出了“越名教任自然”新观点最后形成了“名教就是自然 ”的新思想。

嵇康是一位文学家他的文章独具特色,字里行间尽显率真的性情。作为诗人嵇康用他风格高雅的诗笔歌颂高山流水般的朋友之情描写目送归鸿的悠长之景寄托自己对朝游高原之巅、夕宿兰渚之洲生活的向往。嵇康的诗今存世约五十多首其中四言体占一半以上代表作有《赠兄秀才入军诗》十八首以及《幽愤诗》等。嵇康的诗歌有一种自然简约的意境美直抒胸臆自成机杼追求天人合一具有鲜明的特色。

嵇康愤世嫉俗性情疏狂并远离官场。大将军司马昭欲礼聘嵇康为幕府属官他跑到河东郡躲避征辟。司隶校尉钟会盛礼前去拜访遭到他的冷遇。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离开选官之职时举荐嵇康代替自己。嵇康愤怒而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坚决拒绝为官。字里行间处处彰显他率真自然、大胆直言、不畏强权的高雅之风。

令人惊讶的是,嵇康临死之前竟将自己的一双儿女托付给了山涛并且对儿子说“巨源在汝不孤矣。”果然,山涛对嵇康的儿子嵇绍视如己出一直抚养到他长大成人。后来嵇绍在山涛的大力举荐下被晋武帝“发诏征之”走上了和父亲完全不同的生活道路。

嵇康是一位音乐家身处战乱之世,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嵇康只得退而隐居于山水林泉之间。他最擅长的就是抚琴以乐言志以乐抒怀在音乐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身体都得到放松。嵇康音乐上的造诣是登峰造极的。其《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后来有皇帝曾把弹奏《九弄》作为取士的条件之一足见其影响之大与成就之高。

由于不满时政嵇康等魏晋名士们避隐山林寻奇览胜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觉追求。嵇康等文人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道路中走出按照自己的行为方式生活追求自由自在这便是在饮酒、服食、养生与诗歌、山水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作为竹林七贤之首的嵇康不仅是清谈名人还是位哲学家。在《太师箴》中他尖锐地批评君主制认为最高统治者“宰割天下以奉其私”。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他的这种思想必然招来执政的司马集团的报复。

作为一位有气节的知识分子嵇康在当时的政治斗争中倾向皇室一边对司马氏采取不合作态度因此颇招忌恨。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受到冷遇从此结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吕安被其兄诬以不孝嵇康出面为吕安辩护钟会即劝司马昭乘机除掉嵇康。

嵇康以“不孝”的罪名被送上了刑场。在三千余名太学生的鸣冤声中嵇康淡淡地说了一句“拿琴来……”然后拨弄琴弦一曲《广陵散》便铺天盖地而来。悠扬的琴声中无杀伐之声无幽怨之声而是“感天地以致和”的清正之音。一曲弹罢嵇康离席起身引颈赴死是年39岁。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魏晋是中华文化史上最瑰丽奇特的一个时期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但思想极为自由解放精神丰盈,充满智慧。从建安七子到竹林七贤留给后世的是魏晋风度的一个个高大背影。其中,嵇康既是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也是魏晋风度的代表人物。

②据说嵇康在贫穷的时候学会了铁匠的手艺后来虽然发达了但打铁成了他的业余爱好。每到夏天嵇康就到一棵枝繁叶茂的柳树下支起火炉打铁。司马氏重臣钟会慕名去拜访嵇康。嵇康埋头打铁旁若无人。钟会带领随从欲尴尬离去嵇康朗声问他“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魏晋时期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景象:一方面经济发展,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另一方面却又思想解放,个性飞扬,成就了魏晋风度。

B嵇康出生官宦世家,有曹氏血统,是王室贵胄,故早年官运亨通,曾任中散大夫。同时,嵇康才华横溢,文学、音乐、玄学无所不通。

C嵇康在司马氏重臣钟会拜访自己时,依旧埋头打铁,旁若无人,这一举动直接招致杀身之祸,铸就了“广陵散绝”的悲剧。

D嵇康是位美男子,高大俊美,飘逸脱俗,他常用抚琴宣泄情感,以乐抒怀,在音乐中得到放松。

E嵇康非常喜爱竹子,在他曾隐居的山阳,居所有竹林数亩,林中筑有竹舍,翠竹郁郁葱葱,象征其高洁的气节。

2嵇康的“遗世独立”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赏析。

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嵇康是一位美男子他用自己的特立独行把魏晋风度演绎到极致。”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本文用不少篇幅写嵇康在文学及音乐方面的造诣,有人认为,这是本末倒置。请就这个问题,联系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