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茶仙

刘树江

六爷要走了。

六爷闭着眼,气若游丝,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

家人问六爷有什么愿想,六爷不吭声。邻居回家找个菜团子,六爷不张口,只是下意识地舔了舔嘴唇。别人不明白,儿子知道,六爷是想喝杯茶。

吃的都没着落,到哪里去弄茶呢?

茶曾经是六爷的早课。每天早上,六爷天不明就起来,洒扫庭院,收拾利落,又去村边水井挑来第一桶水,然后用平时攒的硬柴,把水烧到滚开,把壶烫了,茶泡上,坐那,眼睛半睁半闭地品味。那浓浓的香气醉人心脾,六爷笑得那么醉心。经过茶水的滋润,一天下来,六爷眉眼间说不出的精神,仿佛每个毛孔都透着舒服,精气神那叫一个足。

六爷喝茶的讲究,在村里出了名,十里八乡能挂上号。据说早年六爷曾在南方一个茶肆当伙计,学了一套茶经。在那期间,还进火海救了一家人的命,那家主人听说他是茶楼的伙计,二话没说,就把家传的茶具送给了他。

那套茶具,据说是景德镇的瓷。问及细节,六爷总是闭口不言。六爷以茶论道,以茶交友,每天都要给壶里加满茶水,说是养壶。曾有人出高价要买,六爷坚决不卖。

六爷在茶上做足了功夫。喝茶的器具从不让人动,请谁坐下品一口,那是天大的面子。不管五冬六夏,六爷总要用从井里新挑来的第一桶水,用陶制泥壶烧水,烧火的柴禾也有讲究,要硬,就是要用那有硬度的结实的干柴,绝不能用麦秸、稻草之类,叫什么一新,二陶,三硬气,四匀,五咂。水是新挑的,用陶制的泥壶,柴要用结实的,火不大不小匀和,小口小口地咂品。喝茶从不喝头遍,说是去苦头;喝时只倒大半杯,说是人生不可太满;茶是品的,不能狼吞虎咽的。那回村长娶儿媳妇,想要借六爷那套茶壶长长脸,六爷坚决不答应。

六爷以茶论道,以茶喻人,讲陆羽的《茶经》,讲许多庄家人未听过的新名字,还讲一些庄稼人半懂不懂的诗,如“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贵从活火发新泉,活水还须活水烹。”总是一套一套的。

六爷成了权威,谁家买了茶,总要请六爷去品上一品,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

公社新来了一位书记,早听说这样一位茶仙,带了上好的龙井,六爷小心拿出那套茶具。书记一看那茶具,眼睛立刻直了。不久有人上门试探六爷,要出高价买那茶壶,六爷知道是书记派来的,头摇得像拨浪鼓。

然而,渐渐六爷的头就摇不动了:村里的烟囱大多不冒烟了,六爷依旧黎明即起,然而茶没了,少了精神不说,身上也有些浮肿,村里一片饿声。听说上级拨下一批救命的粮食。一天,六爷揣着那宝贝出了门。

第二天,公社杨干事亲自来村里每人发了十斤口粮,古夷村破天荒又有了烟囱生烟,人的排泄物中又有了粮食气味。

是谁这么大的面子让公社这么开恩?村干部往自己身上揽功,人们不信,都饿出好几条人命了,有那本事,早去要了。有人传说书记得了六爷的宝贝,这才开恩。

六爷到底病倒了。儿子知道是少了茶水的滋润,可树皮都掺了粮食吃了,哪来的钱去买茶?

与六爷同嗜好的八爷端着茶壶来了:老伙计,我就知道是你,一把茶壶,帮助全村人过了一道坎!他吩咐六爷儿子:烧点热水倒进去,这壶养出了茶仙,没茶照样有茶水味。

六爷闻到茶味,眼里有了少许精神,像当年品茶一样,轻轻地点头……

门外有人进来,是公社书记!书记附在六爷耳边轻轻说些什么,又拿出一样东西:正是六爷那把茶壶!书记说:“这宝贝就是当年我父亲送您的,见他成天念叨,我就一心想找回这宝贝,没想到父亲见到茶壶,把我狠狠训了一通,逼着我来归还您,要不是年龄大了,他一定亲自来见您,这不,他老人家托我捎给您的茶叶。”

六爷一下来了精神,等烧好的开水泡上书记带来的新茶,六爷品了一口,仿佛换了个人似的,一下来了精神。

六爷从鬼门关上走一遭回来,活得比原来还要精神。

(选自《天池小小说》,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首段“六爷要走了”,一共有五个字,简单醒目,同时也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仿佛风中的破油灯随时可能灭掉”一句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了当时六爷命悬一线的情形。

C六爷是村中品茶的权威,买了茶的人家,如果请六爷去品后得到六爷的认可,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

D文章的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六爷“起死回生”,是出人意料的,但从文章相关内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茶是六爷的生命支柱,六爷“起死回生”又在情理之中。

E全文采用倒叙的手法。先介绍六爷临终之时想要喝茶,然后再回忆他对茶的挚爱,情节曲折,富有韵味。

2)六爷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文章第八、九段介绍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什么作用?

4)本文的标题是“茶仙”,有人认为本文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谈谈你的看法。

 

(1)选D给3分,选A给2分,选B给1分;选C.E不给分。 (2)①嗜茶如命。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②淳朴善良,顾全大家。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③舍己救人。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④不事张扬。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3)①文章第八、九段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六爷喝茶的讲究和道理等内容,有助于塑造六爷“茶仙”的形象,突出其对茶的喜好程度。②这些内容具有文化色彩,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增加了小说的文化底蕴。(每点3分,共6分) (4)示例一 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示例二 以“茶壶”为标题更合适。①“茶壶”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小说围绕茶壶展开故事情节。②有助于突出人物形象。全文围绕茶壶塑造了六爷、公社书记等形象,这些人物的特点通过茶壶得以体现。③揭示文章的主旨。本文借茶壶讴歌六爷大义无私的人性之美,从而引发人们对一些自私自利、爱慕虚荣的不良社会现象的思考。 (答出观点1分,具体阐述每点2分,语言表达准确简洁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没有拟人手法。C项,“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不准确,原文有“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这里说的是买茶那家人感到欣慰。E项,“采用倒叙的手法”不当,应该是“使用插叙的手法”。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项,没有拟人手法。C项,“对六爷来讲也是非常欣慰的事情”不准确,原文有“只要六爷轻轻点上一点,那是莫大的欣慰”,这里说的是买茶那家人感到欣慰。E项,“采用倒叙的手法”不当,应该是“使用插叙的手法”。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人物形象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此题通过“喝茶是六爷的早课,就连日子不好过了,他也渴盼能喝上一口茶”“他不愿意透露救人的细节,也不说出自己用茶壶换粮食一事”“在茶肆当伙计时,曾冲入火海救出一家人”“六爷用自己心爱的茶壶给全村人换来了救命的粮食,保全了大家的性命”等情节,塑造出一个“嗜茶如命”“淳朴善良,顾全大家”“舍己救人”“不事张扬”的形象。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题干的分析,要分清概括是“人物性格特征”还是“人物形象”二者有区别,注意主要性格和次要性格的区分,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作用,结构上照应开头,内容上深化主旨和凸显人物形象。此题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结尾的段落和景物描写的作用综合分析的题目,答题时首先答出段落的内容,反应人物的心理,然后从请结合内容分析作用,情节上主要分析和开头的关系,内容上主要分析在人物塑造和主题的凸显方面的作用。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标题的作用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情节、人物和文章的注意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确定重心。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选择标题的题目,注意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分析原因。如:以“茶仙”为标题更合适。①因为全文的主要人物是六爷,而六爷因为茶“起死回生”,这样更能突出人物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情节)②“茶仙”更能突出六爷对茶的偏好,(人物)这样与文章中写六爷喜爱茶,弥留之际想要喝茶及最终因茶而“起死回生”等情节相照应。(情节)③“茶仙”使六爷具有神秘色彩,凸显其高尚大义,突出文章的主旨。(主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中“                           ”这一观点与《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异曲同工。

(2)《阿房宫赋》中对秦国贪婪掠夺而又肆意挥霍财富的行为提出批评的句子是:“                                   ”。

(3)崔护《题都城南庄》中“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写出了桃花依旧,但人面不见的物是人非的情景。 《虞美人》中,也有写出了这样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题。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薛琡,字昙珍,河南人。形貌魁伟,少以干用称。为典客令,每引客见,仪望甚美。魏帝召而谓之曰:“卿风度峻整,姿貌秀异,后当升进,何以处官?”琡曰:“宗庙之礼,不敢不敬,朝廷之事,不敢不忠,自此以外,非庸臣所及。”

正光中,行洛阳令,部内肃然。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于是豪猾畏威,事务简静。时以久旱,京师见囚悉召集华林,理问冤滞,洛阳系狱,唯有三人。魏孝明嘉之,赐缣百匹。

吏部,尚书崔亮奏立停年之格,不简人才,专问劳旧。琡上书,言:“黎元之命,系于长吏,若得其人,则苏息有地,任非其器,为患更深。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请不依此。”书奏不报。后因引见,复进谏曰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今四方初定,务在养民。臣请依汉氏更立四科,令三公贵臣各荐时贤,以补郡县,明立条格,防其阿党之端。”诏下公卿议之,事亦寝。

元天穆讨邢杲也,以琡为行台尚书。时元颢已据酂城。天穆集文武议其所先。议者咸以杲众甚盛,宜先经略。琡以为邢杲聚众无名,虽强犹贼;元颢皇室昵亲,来称义举,此恐难测。杲鼠盗狗窃,非有远志,宜先讨颢。天穆以群情所欲,遂先讨杲。杲降军还,颢遂入洛。天穆谓琡曰:“不用君言,乃至于此。”

天平初,高祖引为丞相长史。琡宿有能名,深被礼遇,军国之事,多所闻知。琡亦推诚尽节,屡进忠谠。高祖大举西伐,将度蒲津。琡谏曰:“西贼连年饥馑,无可食啖,故冒死来入陕州,欲取仓粟。今高司徒已围陕城,粟不得出。但置兵诸道,勿与野战。愿王无渡河也。”高祖不纳,遂有沙苑之败。累迁尚书仆射,卒。临终,敕其子敛以时服,逾月便葬,不听干求赠官。自制丧车,不加雕饰,但用麻为流苏,绳用网络而已。明器等物并不令置。

(选自《北齐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B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C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D共治/天下本属百官/是以汉朝常令三公大臣/举贤良方正/有道直言之士以为长吏/监抚黎元/自晋末以来/此风遂替
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黎元,也作“黎玄”,即百姓,民众。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生民、庶民、黎庶、苍生、氓等

B.停年之格,即停年格,崔亮所创的选官制度,不问贤愚,专以年资深浅为录用标准。

C.吏部,古代官制六部之一,长官为吏部尚书,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

D.明器,文中指受封时皇帝所赐的礼器宝物。如左传·昭公十五年》“诸侯之封也,皆受明器於王室,以镇抚其社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薛琡治狱有方。他把被囚禁的人召集到华林园,审理滞留未申的冤案,最后只留下三人囚禁在牢狱。他因此得到魏孝明帝的嘉奖。

B.薛琡主张朝廷任人唯贤。在吏部时,他反对尚书提议建立的论资排辈选择官员的制度,为此两次向皇帝进谏。

C薛琡在军事上有一定的远见。他曾先后向元天穆和高祖进言,意见均没有被采纳,事后元天穆与高祖都很后悔。

D.薛琡一心为国,力行节俭。高祖西征,他极力进谏;他临终前,告诉儿子节俭办理自己的丧事,用当时通行的服装装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犯法者,未加拷掠,直以辞理穷核,多得其情。

(2)若使选曹唯取年劳,不简贤否,次若贯鱼,何谓铨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人文素质与背诵《论语》《道德经》

中科院院士杨叔子先生说:文理分科只能教出“1/4个人”,这话说得不错。现在教育越来越畸形,为什么自称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们办起教育来越来越背离马克思所说的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呢?真是咄咄怪事。

文理分科,始自上个世纪50年代,那时一切向苏联学习,把以前办得还不错的高等教育搞了一个院系调整,这一大手术伤筋动骨,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以清华大学最典型。许多研究性的大学,办成纯理工、甚至是纯工科的大学,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应付全国统一的高考,于是在高中阶段开始文理分科。我是1957届的高中生,在1959年就开始了文理分科。这种做法不仅在高中时代就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而且到了理工科大学或纯工科的学院(如北京的八大学院),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一天与符号、公式打交道,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

这些年来,许多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的老教授谈起此事无不痛心疾首,而喜欢津津乐道数学家苏步青如何写得一手漂亮的旧体诗;地矿学“开山大师”丁文江,如何广泛涉猎人文学科领域,对现代的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诸多问题,都进行过有益的探索。我想,杨叔子先生大约就是这一类理工科教授,不同的是杨先生不仅感慨,而且还在积极地致力于改善。

然而改善理工科学生人文素养,提高人文科学生的科学理念、科学兴趣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也不只是少数高校教授的事,甚至不单纯是学校的事,而是全社会的事。人文素质应该从孩子的学前就受到关注,家庭是第一关。当然不是逼迫孩子学这学那,而是家中有一种文明氛围。建国五十多年来,受教育面扩大了,受教育的人大大增加,文化水平普遍提高了,然而,为什么我们的感觉却是文明下降了呢?为人处事,接人待物,用杨先生的话说怎么就少了点“文气”呢?关键在于人文素质的降低,这不仅体现在学校里,更多的还反映在社会上。

提高人文素质要从小学做起。几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谈50年来中小学文科教育之弊,其中提到过去我们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然而,语文难道只是单纯地教学生写文章吗?我认为不是,语文课应该担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举凡传统上优美的诗文,古今中外进步的、具有博大爱心的、有代表性的著述都应该让孩子接触到,篇幅巨大的也可以做一些节选,哪怕尝鼎之一脔。中小学教育有12年,长久地浸润其中,其素质必然会受到熏染。到了大学我主张无论文理医农都要有“大一国文”作为必修课,让学生从成年人的角度理解人文精神,培植人文素养,懂得社会的责任。读这些多了,必然是心胸开阔,“腹有诗书气自华”,杨先生说的“文人气”也就来了。过去研究性的大学所实行的通才教育也是建立在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中学毕业生基础上的。几十年前痛批过通才教育,后来好像也未为之正名。

当然,这些说起来,好像有些迂缓,但人文素质的“素”,正像《中庸》所说“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的“素”一样,是一种长期的行为。把外在的东西变成一个人内在的“气”,而且能向外发散,这需要长期的浸润熏染。用一些机械方法让他口诵、默写、甚至倒背如流,大约也只是“入乎耳,出乎口”,“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我欣赏杨叔子先生一些惊世骇俗的大胆作为,例如,他要求博士研究生在上台答辩前先要背《老子》,后又增加背诵《论语》前七篇。过不了《论语》和《老子》关,休想从他手里毕业。这些反映了他对单面的畸形教育的挑战。实际上,这种不满是许多人都有的,大家只是说说就算了,可贵的是他就敢把这种不满化为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中实施。如果这种做法作为象征性的行动是值得张扬的,但对他的博士生人文素质提高有多少帮助、对整个教育中的人文教养的缺欠有多大补益是值得推敲的。
1.下列有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在中国的教育是畸形的,降低了学生的人文素质,中国现在的教育方式,并不是真正符合马克思教育观的。

B.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不是短时间的事,也不是少数人的事,全社会都有责任。但家庭应该首先担负起责任来。

C.上世纪50年代起,为适应院系调整和全国统一高考而实行的文理分科教育,弊病颇多,作者是有亲身体验的。

D.作者认为无论是什么专业,都应该把大一国文作为大学开设的必修课,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觉得杨叔子院士就是一位有人文素养的理工科老教授,而与众不同的是,他还是一位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行动者。

B.杨叔子院士要求自己的博士生,除了学好他们自身的专业外,还必须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要求他们背诵国学经典。

C.杨叔子院士要求博士生答辩前,先过《老子》《论语》关的做法,是对当今教育的一种补救,但在作者看来,实效可能不大。

D.作者赞同人文教育,认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是长期的,一定要多读、多背、口诵、默写,这样才能真正提升人文素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50年代,中国一切向苏联学习,对高等教育进行了院系调整,这措施伤筋动骨,使得有些院校至今没有缓过劲来。

B.文理分科之后,从高中到大学都剥夺了学理工的同学接触人文学科的机会,再也感受不到人文的气息,培养了许许多多“单面人”。

C.建国五十年来,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同时学生的人文素质降低了。

D.提高人文素质,中小学教育很关键,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中小学文科教育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政治性过强,上成了“政治课”。

 

查看答案

阅读右面的图画和背景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背景材料:

青海学生周浩以省理科前五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他在北大学习感到“痛不欲生”,后来转入自己喜欢的北京工业技师学院。从人人羡慕的高等学府退学转到名不见经传的技校,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满分5 manfen5.com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