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栗子·立子

许福元

这是一个傍晚。我这个五十五岁的汉子,要守株待兔般,等一个小王八蛋子。

就在昨天的傍晚,路灯初上的时候,石园农贸市场东,一家一家网吧西边的辅路上,我从一个小王八蛋子手中,买了半口袋栗子。

车就停在辅路上,我刚要开门,一个留着公鸡头的小伙子却站起身奔向我,还喊了一声“大叔!”

我觉得这个年轻人的发型怎么看都不像人的发型。两耳的上侧,剃得很光,唯独从前额至头顶直达脑后,一丛黄发耸立着。脸型是夹板脸,头型是醋葫芦,发型是公鸡头。

他看我留意他的发型,很潇洒地用左手从前往后捋了一下,然后问:“大叔,你要栗子吗?”马路牙子上,戳立着一条鸡肠子口袋。半口袋栗子露了出来,油亮油亮。“大叔,您看,一个是一个的。”

“不是一个是一个,你这栗子是带犊的绵羊,还能大个下小个的吗?”我生长在平原,连栗子树都没看见过,但还得装出内行的样子,“你这栗子,不是老品种。”

“大叔,您老好眼力。这是延庆海字口村西山坡的刺球板栗,口感好,还有观赏价值。”

“多少钱一斤?”我有点心动了。

“一口价,七块。您刚才从市场一路浏览过来,一连访问了两份,糖炒栗子十二,生栗子七块六,是吧?我复制得可对?”小伙子又补充一句,“您得包圆,打包,我不零卖。”他摆出一个卖不卖两可的姿势,两条瘦腿撇着,抬起眼睛望着头顶上那盏高高的昏黄路灯,脖颈子梗梗着。

我试着掂了掂,“三十来斤?”

“大叔,您手就是秤。三十三斤,算您三十斤。不信我有弹簧秤,咱有一斤算一斤。”

我决定买了,但还得跟这只公鸡逗一逗:“小伙子,货到街头死。你也别一口价。咱取个吉利,六块六一斤,你顺我也顺。三十乘六块六,一百九十八元,我也凑整,二百。”

小伙子似乎迟疑了一下,但还是点了点头,“那我就按确定、保存、上传键了。您拿袋子了吗?”“要不这样,您连口袋捎走,不过您得交五十元押金,明天在这会儿这地儿,您把空口袋拿来,我再退您五十块钱如何?您别觉得五十块钱多,这口袋可是我爷爷的命根子,是古董。要是他在,一千块钱他也不会卖。”

二百五,付钱毕。他提起袋子要给送上车,我忽然产生了怀疑:“慢”我用一只手从上往下插下去,从袋子底部抄起一把栗子,下面的栗子似乎更大更光更亮些。小伙子似乎看出我的担心,笑说:“您摸着砖头了吗?”

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

兴冲冲回到家里,第一件事让我老伴赶紧烧柴锅、煮栗子,并喊我弟我姐我侄来。只半个时辰,锅里便散发出异味。半锅熟栗子,熏得我呲牙咧嘴。

还是傍晚,还是这个老地方,路灯的影子像钉子一样,将我钉在这里。我等这个小伙子,这个公鸡头,这个小王八蛋子。

年轻人没来,一个老人倒是颤颤巍巍地来到我的面前。高个,背微驼,满脸刀刻似的核桃纹,扇风耳,鼻子高而直。拄一根花椒木拐杖,立定,双手作揖,开口便说:“您,您,您就是从我孙子手里买坏栗子那位客官吧?”

老人叹口气:“您手上有我家的口袋,那口袋上有我祖上的堂号。”老人从腋下抽出一条口袋,铺在地上。又对我说:“麻烦您了,您把您那条也打开,拼上,这是一对。”两条口袋上下对齐,左右对正,墨迹清晰,笔迹可辨:“货真价实 童叟无欺 诚信堂”。

诚信堂,早有耳闻,那可是老字号。主要经营干鲜果品。老人小心虔诚地折叠起那两条口袋,郑重地塞到我手里二百五十块钱。拉住我的手说:“这孩子把您气苦了。您跟他治气,忒不值了。养不教,爷之过。他爸他妈,扔下他时刚一周半,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了,见面不到十六次。家里二层楼盖得方正,可孩子走斜道了。让您笑话,百年老店的字号,给毁喽!”

我坚持要送老人一段路,老人又回身立定,双手作揖:“您回吧。我还要去找立子。”

我说:“您不要再找栗子了。那些栗子,只有一个半个是好的。其余的,都是坏的。”

老人无奈地向我苦笑:“我的孙子,他就叫立子。站立的立,儿子的子。他爸他妈的这棵独苗,儿子倒是个儿子,可没立住哇!”然后,用花椒木拐杖一指对面灯火通明的网吧,“那就是个大烟馆呀。我掏他去,孽障!”

我刚往前走一段路,身后传来“哗啦啦”的一片声响。我回头望去,网吧那两扇大玻璃窗,坏成了两个大黑洞。如宇宙间的黑洞。

(选自《光明日报》2014年07月25日,14版,有删改)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以第一人称“我”来叙述,使故事更真实;“我”对社会上坑蒙拐骗的事非常痛恨,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可见“我”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

B小说只讲述了两个傍晚所发生的故事,既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高大的人物形象,但却反映了深刻的主题——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C小说善用伏笔照应手法,如“他匆匆离去,闪进了对过那家网吧”,既与开头“一家一家网吧……”照应,也为后文老人砸坏网吧玻璃窗埋下伏笔。

D“养不教,爷之过”,这不是客气话,立子的爷爷也意识到自己没有教育好孙子,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E黑洞是密度超大的星球,吸纳一切。作者将网吧那两扇被老人打碎的玻璃窗比喻为“宇宙的黑洞”,形象地写出了网吧对青少年的巨大引力和毒害。

小说将第一天傍晚发生的故事以插叙的形式再现,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小说中的立子沉迷网络,以致于坑蒙拐骗,那么,你认为造成立子现状的因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小说的标题很特别,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B(3分)、C(2分) E(1分) (1)①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插叙“我”买栗子——买到坏栗子的情节,说清“我”等小伙子的原因,使文章的情节更加完整;②增强了小说的悬念。插叙的运用,将“我”在等那个卖坏栗子的小伙子的情节放在开头,一下子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并勾起了读者阅读的兴趣;③插叙文字从语言、肖像等方面形象地刻画出小伙子“立子”打扮怪异、油腔滑调的混混形象,使人物形象更丰满完整,更好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 (2)①缺少父母的关爱和适当的教育。立子一岁半,父母就到深圳打工去了,十七年与父母见面不到十六次。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遍地的网吧,使得无自我约束力的孩子沉迷其中不能自拔,为了搞到上网的费用,甚至偷盗家中财物。③社会管理与教育的缺位,对大量的留守儿童以及遍地的网吧,社会管理还不够到位。 (3)小说以两个同音的词语并列构成标题,形式特别,意蕴丰富。从情节结构上看,“栗子”是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故事是由“栗子”引出并向前推进发展的,曲折生动,引人入胜。从人物塑造上看,“立子”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塑造了因深陷网吧不能自拔,以致于坑蒙拐骗的青年形象。从主旨表达上看,立子向“我”兜售坏栗子,引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巧妙暗示小说主题。 (4)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无中生有。D项 “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E项“黑洞”主要是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A“要好好惩罚那个年轻人”无中生有。D项 “对立子过于宠爱、放任,爷爷对立子的现状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言过其实。E项“黑洞”主要是比喻网吧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插叙的作用的题目,注意答出插叙的内容,然后从情节和人物塑造、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作用。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插叙的内容是文章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完整,然读者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前面省略这些内容制造悬念,吸引读者,插入的内容肯定还会表现人物的某些性格特征,因此分析插叙的内容主要从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文章内容的题目,注意对文章的内容的概括,容纳后整理进行回答,要从小说的情节中提取因素。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人物的性格成因的题目,和分析人物的性格差不多,要从文章的细节入手,通过分析文章的情节总结原因,如“家庭”“社会”等原因都是通过文章的具体时间反映出来。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小说标题的题目,要从标题的内涵和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分析小说的标题的作用要从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分析,内容即标题的含义,注意表层和深层,表层是小说中的具体事件,深层是引发的社会思考,作用要从标题和情节、人物、主旨的关系的角度进行分析。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面对永无穷尽的浩瀚长江,苏轼在《赤壁赋》 中用                           抒发人生短暂的感慨。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                           ”来表现琵琶女内心的怨愤,即使在演奏间歇仍能使读者感受至深。

(3)屈原在《离骚》中用“                           ”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

送人游岭南

戴叔伦

少别华阳万里游,近南风景不曾秋。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赠黄鲁直

徐积

不见故人弥有情,一见故人心眼明。

忘却问君船住处,夜来清梦绕西城。

黄庭坚字鲁直
1.徐诗结尾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做简要分析。
2.两首诗都写到别情,但有所不同,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刘综,字居正,河中虞乡人。雍熙二年举进士第,解褐邛州军事推官,迁大理评事。代还,对便殿,因言:“蜀地富庶,安宁已久,益州长吏,望慎择其人。”上嘉之,改太子中允。未几,李顺果为乱,复召见,面赐绯鱼 。寻为三门发运司水陆转运使。连丁家难,起知建安军。先是,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民输赋非便,综奏请降天长军为县,隶扬州,以六合县隶建安军,自是民力均济。时淮南转运使王嗣宗兼发运事,规画多迂滞。综因上言请复置都大发运司,专干其职。至道三年,迁太常丞,职事修举,多称荐之者。夏人扰西边,环庆大屯士马。诏徙综为陕西转运副使。时梁鼎议禁解盐,官自货鬻。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时灵州孤危,献言者或请弃之。综上言曰:“国家财力雄富,士卒精锐,而未能剪除凶孽者,诚以赏罚未行,而所任非其材故也。今或轻从群议,欲弃灵川,是中贼之奸计矣。且灵州民淳土沃,为西陲巨屏,所宜固守。”六年,迁起居舍人,再为河北转运使。时两河用兵,边事烦急,转漕之任,尤所倚办。 综继其职,号为详练。至是眷瞩甚厚,警急之际,辄资其奏处。契丹请和,乃遣近臣谕以擢用之意。景德三年,召拜户部员外郎。综言:“御史员数至少,每奉朝请,劾制狱,多以他官承之,甚紊彝制。望诏两制以上各举材堪御史者充,三院共置十员。若出使按狱,所经州郡,官吏能否,生民利病,刑狱枉滥,悉得察举。”四年,西幸,道出河阳境上。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以政绩闻,州民乞留,优诏嘉奖。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然尚气好胜,不为物论所许。  

                                              选自《宋史·刘综传》,有删改  

便殿:古时皇帝休息宴饮的宫殿。绯鱼:旧时朝官的服饰。解盐:山西解池出产的盐。
1.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B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C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D归朝/知审官院/改吏部郎中/综强敏有吏材/所至抑挫/豪右振举/文法时称干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说的是脱去粗布衣服,指初入仕为官。

B代还指朝廷出任外官者被调回朝廷任职。

C“领”在汉代以后指地位较高的官员同时掌管、兼理较低的职务。

D“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财政赋税、屯田水利等事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综见解深刻,敢于发表个人意见。他预见到蜀地将会大乱,进谏皇上要慎重用人灵州处境孤危时,有人建议放弃灵州,他认为灵州是重要屏障,应该固守。

B刘综执政为民,一心为百姓着想。天长军及扬州六合县的百姓交纳赋税不方便,他奏请皇上改变了这一现状有人建议禁止民间私自买卖食盐,他表示反对。

C刘综能力突出,深受大家称赞。担任太常丞时,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得到多人称赞举荐担任河北转运使时,处理繁杂而紧急的事务,被称为周到熟习。

D刘综忠于国家,积极建言献策。他建议恢复设置都大发运司,专门掌管运输职事针对御史人员过少,遇事需借用其他部门官员的情况,他建议增加御史人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乃命综置盐事。综条上利害,力言非便,卒罢其事。

(2)时节度王显被疾还京,以综权知孟州事。未几召还,复出知并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下网络有句流行语:“如果有风,连猪都会飞。”

马云却说:“如果没有了风,猪摔得最惨。”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与联想?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开头两段(入题快,析题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