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北京晚报》报道,由于北京持...

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句话新闻。(不超过15字)

《北京晚报》报道,由于北京持续受到重度雾霾的困扰,所谓的“烟雾箱”计划已在加速展开。雾霾实验室将建在北京怀柔区,可与世界最大的大气模拟设施——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相匹敌。

负责该项目的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贺泓说,竣工后的“烟雾箱”可利用600立方米的污染空气进行实验,比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的容量多出50%。

据悉,怀柔的“烟雾箱”将由两个半球型容器组成,可制造类似于雾霾的环境条件。通过把不同的污染物压入连两个半球型容器内,研宽人员将能够在日照条件下细致地研究其化学反应。这种成对的箱体设计将使科学家能够并排对比实验结果。

 

北京(或中国)将建世界最大雾霾实验室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不难,导语明确,易于学生概括。对于新闻来说,标题是对内容的概括,首先要了解新闻的主体内容,有导语可从导语中概括。抓住导语,将“雾霾实验室将建在北京怀柔区,可与世界最大的大气模拟设施——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相匹敌”一句压缩即可,抓住主要信息点:北京、将建、雾霾实验室、世界最大。 【考点定位】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用一句话根据,首先要找到最关键的语句,写一句话新闻,首先就要筛选出有关人(物)和事件,在不超出字数限 制的情况下,再依次挑出时间、地点等词语,然后按照“何人(物)于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的顺序加以组织。根据新闻内容,一般要把主要事件及其结果写出来。一般导语是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概括的部分,所以找到导语即可知道主要事件了。对于本题,先抓住导语,将“雾霾实验室将建在北京怀柔区,可与世界最大的大气模拟设施——欧洲光反应实验室相匹敌”一句压缩即可,抓住主要信息点:北京、将建、雾霾实验室、世界最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根据下面语段内容,在横线处补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语意连贯,表述恰当。每句不得超过10个字。

华罗庚曾经说过,读书的真功夫在于“既能把薄的书读成厚的,又能把厚的书读成薄的”,这番对读书的独到见解,耐人寻味。“读薄”与“读厚”,虽然有着相同点,比如都要聚精会神、一以贯之地读,都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思考着读等等,但⑴                。从取向上说,“读薄”偏重于求深度,“读厚”则⑵             ;从方法上说,“读薄”需要开掘、“蒸馏”,“读厚”则需要拓展、杂糅。“读薄”的过程,其实就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直达事物本质的过程;“读厚”的过程,其实就是融会贯通、触类旁通,架构知识网的过程。书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其真谛和要义唯在于:⑶           ,如此循环往复,则境界全出。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民间年画艺术和世界各地的许多民间艺术一样,                    。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      ,如“门神”“牛郎织女”“天官赐福”等,      ,充实人类的生活。

①这个审美理想来自民族的基本追求

②并将这些民间年画融入到各种民俗事务活动中

③中国民间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艺术意象符号

④它作为原始民俗文化中的元素,紧紧依附在当地的民俗活动中

⑤在年画的意象符号中,有着强烈的“生命繁荣旺盛”的审美理想

⑥都是对原始文化的继承

A.⑥④③⑤①②                       B.⑥④⑤①③②

C.④⑥⑤①③②                       D.④⑥③⑤①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长春市政府已经启动更加严格的大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加大力度削减机动车、工业、扬尘、燃煤四大类污染排放量,以净化空气,改善环境。

B.对于菲律宾关于南海黄岩岛问题的纷争,中国政府发表严正声明——黄岩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事实不容争辩。

C.由于购房者大多是以炒房投机者为主,当房价抵不上按揭贷款的本息,这些投机分子就会选择“弃房断供”,把风险转移给开发商和银行。

D.业内人士分析,海尔集团目前这种“广告+开会”的营销模式面临着众多挑战,未来能否实现业绩提升还存在着不确定性。

 

查看答案

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⑴美国在叙利亚危机中采取双重标准:一方面对叙利亚巴沙尔政府采取高压态势,通过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另一方面对反政府武装进行积极援助,出钱、出枪,致使反政府武装          ,有足够的实力与政府军相抗衡。

⑵早在上个世纪末,越南政府就不顾历史事实,出资雇佣大量民船,出动军队,     地经营南海争议经济区。

⑶日本借钓鱼岛问题修宪,行驶所谓“集体自卫权”,并组建了快速反应部队……种种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已有         之势,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应该提高警惕。

A.如虎添翼  费尽心机  死灰复燃          B.为虎添翼  处心积虑  东山再起

C.如虎添翼  处心积虑  死灰复燃          D.为虎添翼  费尽心机  东山再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吴明珠:为“甜蜜的事业”辛勤耕耘的人

1930年,吴明珠出生在湖北武汉一个教育世家。吴明珠从小就立下了报国之志,上初中时,她在作文中写道:“长大要为人类作贡献。”父亲启发她:“你靠什么为人类作贡献?要作贡献,首先要学有所长,第二做事要脚踏实地。”父亲的话像一粒种子,落在她的心里。上大学后,21岁生日那天,她在日记中郑重写道:“人生最美好的是,你创造出的一切都能为人民服务。”

1953年,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园艺系果蔬专业毕业,她要求分配到祖国最需要的边疆地区。作为组织重点培养对象的她,却被选送到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但吴明珠心里总有一个念头在涌动:应该到一线搞科研、作贡献。1955年,正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急需各娄科研人才、技术骨干,自治区向中央寻求支援,请求借调一批干部。经过几番软磨硬泡,昊明珠终于从首都北京来到了新疆。到了乌鲁木齐,她不满足于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又是一番软磨硬泡,一头扎进了条件艰苦的吐鲁番盆地鄯善县。从此吴明珠就成了鄯善人,在火焰山脚下开始了她毕生为之奋斗的西瓜、甜瓜育种事业。

育种是一项艰苦的连续性工作,摸清家底,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它的前期准备工作首先就是收集地方品种。从1958年开始,吴明珠就带着一壶水和一块馕,顶着风沙烈日,长年奔波在人迹罕至的戈壁沙漠里。她常常要穿过火焰山和大戈壁,到百里以外的地方去收集品种。尤其在夏季,那一望无际的大戈壁,像炼丹炉一样,烫得连毛驴都不敢下蹄子。吴明珠不顾艰辛,一块地一块地普查,一个生产队一个生产队地跑,整整用了3年时间,她走遍了300多个生产队,将全地区的甜瓜资源分类整理成44个品种。从此,吐鲁番的甜瓜有了基本档案。吴明珠坚信这是一个物种宝库,一定可以从中选育出优质新种!从收集的优良材料中,她系统选育提纯了红心脆、香梨黄、小青皮等甜度极高的品种,这些品种后来都成为最佳育种亲本。她所做的这项基础工作,使哈密瓜从小农经济走向商品化,为新疆甜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吴明珠也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奠基者。

在新疆的成功让吴明珠更加充满信心:“我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吃到哈密瓜,要让哈密瓜走出新疆,走向全国!”1973年,43岁的吴明珠又踏上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像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样,选择了去海南“南繁”,进行甜瓜的南部育种工作。与此同时,有人开始发出质疑的声音,认为植物的生长不应该违背自然规律。而违背自然规律的结果就如春秋时期齐国名相晏子所说的那样“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而吴明珠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海南秋冬季节气温暖湿、光照充足的特点进行种子繁衍、种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实验。最终她让南方长出了北方的瓜,实现了甜瓜一年三熟甚至四熟的梦想。

吴明珠不只是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从选种、播种、打埂、铺地膜、授粉,到考种、鉴定品样、测糖度,每道工序都亲自动手,样样都是行家。数十年的坚持和不懈努力,让她在这个行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在世界上首先培育成功单性花率100%的脆肉型哈密瓜优质自交系,创造出一种新的种质资源,把中国特色的甜瓜系列品种和完整的育种创新体系推向世界。

吴明珠把自己最美丽的青春和大半生的年华都奉献给了最甜蜜的事业,她开创的甜瓜育种事业,促进了哈密瓜优种的大面积种植,甜度极高的哈密瓜从此“飞入寻常百姓家”。回忆往昔,吴明珠总是淡淡地说:“这一生,就是一直没有背叛自己的理想。”

(摘编自《中国科学报》)

相关链接

①吴明珠(1930.1.3-  )园艺学专家,新疆西甜瓜育种事业的开创者。选育出优质抗病的西甜瓜新品种,创造了一批新的种质资源。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摘自《中国工程院走近院士》)

②吴明珠对瓜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她最爱做的事,就是到地里看瓜。面对艰苦的辛劳,她却甘之如饴。在戈壁绿洲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吴明珠常常从早晨五六点一直忙到中午十一二点。她培育的甜瓜新品种覆盖面积曾占新疆商品瓜区总面积的80%,涌现出一批甜瓜致富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用数字体现。

(摘自《人民日报:新疆农科院西甜瓜育种专家吴明珠》20130826)

(l)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作为一名园艺学家,吴明珠重视实践研究,熟悉科学育种和甜瓜种植的每道工序,在戈壁绿洲高温闷热的环境下,吴明珠常常不知疲倦地连续工作。

B.吴明珠被誉为新疆甜瓜品种改良的创始人、奠基者,是因为早在上世纪50年代她就开始收集整理甜瓜地方品种,并建立了吐鲁番甜瓜的基本档案。

C.为了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气候优势进行种子繁衍、种质研究等方面的科学实验,吴明珠顶住压力、力排众议,毅然选择了去海南进行甜瓜的南部育种工作。

D.吴明珠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时要求分配到条件艰苦的边疆地区开展甜瓜育种工作,但没被批准,而是被选送到了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留在了首都北京。

E.吴明珠一生坚守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数十年从事西甜瓜育种的“甜蜜的事业”,使优质哈密瓜“飞入寻常百姓家”,工作虽艰苦辛劳但她却甘之如饴。

(2)标题中的“甜蜜的事业”有哪些深刻含义?吴明珠从北京欣然来到艰苦的新疆,从事她的“甜蜜事业”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3)作为一位园艺学家,吴明珠的突出贡献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4)吴明珠在为其“甜蜜的事业”奋斗的过程中,有哪些闪光的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