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一根玉米

那年皖北一带大旱,那可是百年未遇的大旱,老天爷六个月没下过一滴雨,河床干裂成一块块的。田地里看不到一点绿色,到处扬着飞尘,整个世界在白晃晃的毒日下淡成一片模糊。荡在蛤蟆村人的头顶上死亡的气息稠得像雾。吃尸的乌鸦像云一样在村子上空飞来飞去,乌鸦血红色的嘎叫声让村人的目光变得青紫。

村长敲响了村头古槐树下的钟,干裂的钟声如玻璃一样在村人的心上划过。

村人都来到槐树下。

往年绿意葱茂的槐树如今光秃秃的,槐树叶子早让村人吃光了,但槐树又冒出淡淡的绿。

村长看着或坐或躺在槐树下零乱一片的村人,眼里就酸辣了。村长把酸辣咽回肚里去,说,我们不能等死,蛤蟆村不能绝,还是去外逃荒吧,熬过这荒景,就回。村长的话让村人的脸灰黑一片。

第三天,就有拖儿带女的村人拿着棍端着碗出了村。他们走得很慢很慢,两条腿似有千斤重,挪不开。女人的嘶哭声震得头顶上的槐树枝摇摇晃晃。男人不哭,紫黑色的泪水汪洋了他们凄凉的脸。

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槐花已怀了六个月身孕,土根说,赤地千里,往哪儿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

但根本弄不到东西吃,土根只能吃红土,把那红土晒干,捏成粉,然后配一点晒干的槐叶、野草,煮成糊,闭了眼睛往肚里灌。吃了三天,土根拉不出来,肚子却涨得痛极。槐花说,再也不能吃红土了,吃多了会涨死。土根说,吃什么呢?能吃的树叶已吃完了,野草也吃完了……有了,树皮可以吃。土根就拿了刀剥槐树皮。

这样又熬过了一个月。

槐花说,再熬不下去了,你别管我,还是走吧。走了,或许可以活下来。槐花说这话时,泪水血淋淋地汪在眼里。“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土根把槐花揽进怀里说,泪水也一滴一滴地砸在槐花头上。槐花说,可怜了肚里的娃儿,他还未看一看这天、这地、这山、这水,也未看我们一眼,就……

槐花青一块紫一块的哭声鞭子一样抽打着土根的心。土根求道,别哭了,别哭了,我的心在滴血呢。土根劝槐花别哭,自己却哭了。后来两人索性抱成一团,哭了个天昏地暗。

这时传来踢门声,土根忙抹了泪,开了门,进来的是村长。村长说,你们吃了啥好吃的东西,还有精神哭?

土根看到村长手里拿着一根玉米,土根的目光就绿了,绿色的涎水也淌下来了。村长说,这玉米是给你的。原本我留着做种子,唉,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村里没走的人每户给一根。土根接过玉米,恨不得一口吃了。但土根把涎水又吞回肚里了,他一口也没舍得吃。槐花说,不到真饿死的份上,我们不吃这个玉米。

十几天又熬过去了。

土根说,留在村里的人只剩下我们俩人了,我们也要死了,还是把那根玉米煮了吧。槐花说,我就煮了。槐花从罐里拿出那根玉米,玉米的香味把屋子塞得满满当当,一点缝隙也没有,土根贪婪地吸着这香味。土根说,这样死了也值。槐花说,我去外面看看有没有一点野菜野草什么的。槐花说着出了门。槐花并没有去寻野菜野草,槐花只是想把那整根玉米让给土根吃。或许土根吃了那根玉米,能多熬两天,到时一下雨,满山的野菜野草不就出土了?槐叶不就长出来了?那土根不就可以活下来了?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

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

第二天就下雨了,瓢泼样的大雨一连下了两天两夜,土根那茅草屋也倒了。

后来,出外逃荒的村人断断续续回蛤蟆村了。蛤蟆村原来有五十多户人家,经过这次干旱,现在只剩下八户了。

那八户人回村后才发现他们没种子了,都叹着气说,这是天意,蛤蟆村命该绝。有人说,再在村人家里找找,算不定能找到种子。

就有村人在土根倒塌的房子里发现了几株玉米苗。

一声欢呼,所有的村人都来了。都围着玉米苗跪下了,亮晃晃的泪水掩盖不了他们的激动。蛤蟆村有救了,蛤蟆村有救了。震天动地的欢呼声,如黄灿灿的日头一样,落满了村里的沟沟壑壑。

他们又都抱成一团疯了样的大哭。

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

(摘自《当代小小说集萃》,有删改)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对村长形象的塑造不多费笔墨,寥寥数语之下,一个善良、负责甚至带有点苦中作乐幽默感的村长形象跃然纸上。

B.蛤蟆村除了老弱病残以外的村民在前所未有的旱灾面前都出去逃荒了,而土根夫妇最终没有逃荒的根本原因是对家乡眷恋深沉。

C.本文运用动作、语言、心理描写以及对比等艺术手法,叙述了一个情节跌宕、感人至深的故事,叙事手法新颖独特,主题具有教益。

D.“白汪汪的哭声把头顶上的日头都震得一摇一晃”,抒发了村人绝处逢生喜极而泣的情感,以此作结戛然而止,这是典型的“留白”式结尾。

E.本文语言独具特点:一方面是符合人物形象的带有口语性质的通俗语言,另一方面是作者叙述时凝练精致的文学性语言。

请简述小说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

依据小说的相关内容,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

本文的主人公是土根夫妇,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请结合作品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1)答A给2分,答E给3分,答B.C.D.不给分。 (2)答案:①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②前两段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③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每点2分 (3)答案:①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②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③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每点2分) (4)第一种观点——可以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1分)①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2分)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2分)③“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3分) 第二种观点——不能将标题改为“患难夫妻”。(1分)①“一根玉米”是全文最大的矛盾冲突,同时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2分)②以“一根玉米”为题能设置悬念,激发作者探究欲望;(2分)③“一根玉米”以小见大,内涵丰富,“一根玉米”见证了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也寓指“希望”。(3分)(如果从其他角度来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答案就在相关的文段中,要求考生对有效信息要准确的筛选和提炼。B项根本原因是槐花有了身孕且赤地千里外面同样难以为生;C“叙事手法新颖”不妥,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谈不上“新颖”,其它正确;D项不是留白式结尾,留白式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本文不符合这一特征。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如本题B项是关于内容方面的理解,根本原因是槐花有了身孕且赤地千里外面同样难以为生;C项考查的是手法,“叙事手法新颖”不妥,全文以时间为顺序,谈不上“新颖”,其它正确;D项考查的是行文结构,不是留白式结尾,留白式结尾是开放式结尾,本文不符合这一特征。 (2)试题分析:答此类题时首先看文段的位置“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然后再从结构和内容方面分析。前两段主要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而且环境描写能够衬托人物形象: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此题的考点是赏析小说的重要情节的作用。①对上下文情节的作用。首句(段):一般有点明主旨、总领下文的作用,也可为后文提出观点或引出主要人物、事件作铺垫,还可点题及交代起因或缘由。过渡句(段):多出现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内容上起转换或逐层深入的作用。尾句(段):前后照应、卒章显志、总结全文、深化主旨、启发人思索、言有尽而意无穷。②对刻画人物的作用(包括揭示的人物心理)。③对表现主题的作用。④给读者的感受,即站在读者的位置上考虑情节的作用。如本题“前二段在文中的作用”,前两段主要描写了因干旱带来的末日景象,渲染了悲苦绝望的氛围,奠定了感情基调;交代了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小说张本;而且环境描写能够衬托人物形象:坏境的恶劣艰苦衬托了人性之美。 (3)试题分析:速读题干“概括土根夫妇的形象特点”可知本题考查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他们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如“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何爹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如本题可通过环境和人物动作、心理描写:“几天后,村里的房子大都空了。没走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土根和槐花不属于老弱病残却没走”“死在外面还不如死在家里”决绝,天灾时坚守家园;“我们死也要死在一起”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槐花这样想着,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此时的土根也这样想。土根也出了门,也纵身跳进了村头的那口枯井”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 (4)试题分析:此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速读题干“可不可以将标题‘一根玉米’改为‘患难夫妻’”,这是针对小说的标题设置题目。作答本题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以或不可以,然后再辨明标题的类型,“一根玉米”是物象,故可以从物象的作用角度作答,结构上,“一根玉米”在文中多次出现,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玉米”展开,故“玉米”好比是一个纽带,串起全文,起到线索作用;从主旨上来看,“玉米”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因为这一事情发生在饿死人的年代,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妇身上,宁愿一起饿死也不愿独活,故变得不一般起来,刻画了决绝,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的夫妻,以小见大。“患难夫妻”是以人物为标题,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③“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看似很自由,可以任意谈论自己的观点,“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其实这是设题者给考生设置的一个“温柔的陷阱”。无论是从“可以”来答题,还是从“不可以”的角度入手,答案的依据都应在文中和现实生活中。答题时首先清楚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答题①交代小说的时间、地点、环境,创设了故事背景,喧染了环境氛围。②标题是否是小说的线索,组织全文,寄托情感,深化主题。③标题是否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④标题是否暗示了情节的发展或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⑤标题是否一语双关,是否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⑥标题是否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作答时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即可以或不可以,然后再辨明标题的类型,“一根玉米”是物象,故可以从物象的作用角度作答,结构上,“一根玉米”在文中多次出现,整个故事情节都是围绕“玉米”展开,故“玉米”好比是一个纽带,串起全文,起到线索作用;从主旨上来看,“玉米”虽是很普通的东西,但因为这一事情发生在饿死人的年代,发生在一对年轻夫妇身上,宁愿一起饿死也不愿独活,故变得不一般起来,刻画了决绝,坚贞,患难中相濡以沫不离不弃;善良,希望面前舍生重情的夫妻,以小见大。“患难夫妻”是以人物为标题,土根和槐花这对患难夫妇是小说的主角,贯穿全文始终,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②“患难”也点出了小说特定的环境特征;③“患难夫妇”也暗示了小说主旨,即在患难的情节中展现出患难与共、恩爱相携、舍已为人的人性之美,有利于作品主旨的提炼。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3)《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                                       ”的悲伤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答张十一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②洊:屡次,接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明朝所设的给事中,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充。

C.“畿辅” 畿,京畿;辅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