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2)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

(3)《岳阳楼记》中写道“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因景而异,在阴雨连绵时“登斯楼”就会产生“                                       ”的悲伤心情。

 

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以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⑶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舳舻”“旌旗”“蔽”“鉴”“忧谗”“畏讥”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如“舳舻”都与“舟”有关,是同偏旁;“谗”与“讥”都与言语有关,也是同偏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小题。

答张十一

愈①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答张十一》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踯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诗的颔联最生动传神的字是哪两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诗的颈联是全诗的关键,试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蕴含的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②洊:屡次,接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明朝所设的给事中,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充。

C.“畿辅” 畿,京畿;辅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

 

查看答案

简述题

1.吴荪甫在操办吴老太爷丧事期间考虑应对哪几件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果然妥帖,如今就去。”

宝玉推荐的人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