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铎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之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近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乎。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其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

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②洊:屡次,接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是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给事中”为加官,秦时始置。加此号给事宫禁中,常侍皇帝左右,备顾问应对明朝所设的给事中,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的权力,与御史互为补充。

C.“畿辅” 畿,京畿;辅汉代的三辅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合指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

D.“未几”表示时间很短。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对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这件事,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

②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

 

1.D 2.C 3.D 4.①(张汉卿)曾经上书陈述杜绝侥幸、扩大储蓄积聚、谨慎使用刑狱三件事,非常切合当时社会的弊病。皇上没有答复他。(省略主语1分,“尝”、“切”各1分,大意1分。) ②主管的官吏持章表上奏,至今不肯听从,这种做法不足以保全伟大的信誉,昭示至高的公正呀。(“司”、“讫”、“所以”、“全”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文化常识,同时也考查实词的意思。D选项“古代表示时间很短的词语还有:立、遽、少时、少顷、俄顷、寻、久之、既而、须臾等。”说法错误,“久之”意思是“很久,许久”。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点面结合记忆法。不管是在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还是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我们都要做到突出重点;同时,还要注重全方位的复习(就是注意相关联的知识点)。在做高考复习题时,有些知识点往往关键节点就在一处,只要把握住了,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举例:如教材所选鲁迅的若干篇小说,要记每篇出自何处,很难,若记住除《祝福》出自《彷徨》外,其余均出自《呐喊》,便省时易记、事半功倍。其次:再来了解一下.纵横结合记忆法。因为每个时代不同,所以每一位作家的写作背景也就不相同,从而又形成了横的联系;同一时期不同作品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而形成了横的联系。所以我们要把这些纵横交错的知识点组合起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网,达到快速而牢固的记忆。举例:如我国古代戏剧史有三个高峰,一是元杂剧四大家加上王实甫,二是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三是清代的“南洪北孔”。这样纵横结合加以记忆,中国古代戏剧史又何愁记不住呢? 最后:重点了解门别类记忆法。在记忆一些文学常识时,我们可以把所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在按照相同的知识按一定顺序集中在一起强化记忆。可以成:考点分类、风格分类、地位评价分类、文章体裁分类、题材人物分类、等等。 举例:风格流派,如“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婉约派”“豪放派”等。文章体裁,如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上述记忆方法并非只能单独使用,在实际记忆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综合运用的。既是对文学常识的多角度记忆,又是变化了的反复记忆,其效果自然会更好。如本题需要结合词语意思,“久”时间长,而“之”时间助词无意义,还需要平时多积累、多记忆才能够正确判断。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这句话的大意是:梁政等人又用免除十分之三的数量,想从京城的仓库拨付弥补,这是想要消耗太仓的粮食呀。国库不够,就向户部索取;户部不够,向郡邑的平民百姓索取。郡邑的平民百姓又将到哪里索取呢?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和名词(包括专有名词),比如“梁政”“京仓”“太仓”“内库”“计部”“郡邑”“小民”,和“蠲免”“欲”“拨补”“耗”“取”等动词进行断句。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比如本题“复偕同官言”很明显是对话,名词是“梁政等”,充当主语,然后根据谓语动词“蠲免”“欲”“拨补”“耗”“取”进行断句即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 项“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张汉卿担任礼部尚书”说法错,原文说“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意思是:后来,又上疏弹劾席书振济灾民违背方略,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当时非常眷顾席书,以驿马传召担任礼部尚书,没有治罪。D项应是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如本题D项主要是针对倒数第二段文段末尾设置的考题,原文“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意思是:后来,又上疏弹劾席书振济灾民违背方略,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当时非常眷顾席书,以驿马传召担任礼部尚书,没有治罪。D项应是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应先找出主语,张汉卿;同时要依据语法关系补充省略的成分,“(张汉卿)尝陈”,“(皇上)不报”。第二句中,也应先找出名词,比如“所司”“大信”,其他的内容再逐一对译。第一句中的重点,省略主语,“(张汉卿)尝陈”,“(皇上)不报”;“尝”曾经;“切”切合。第二句中的重点,“司”主管;“讫”至今;“所以”用来……的方法;“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如本题第一句为省略句,要补出主语“(张汉卿)尝陈”,“(皇上)不报”。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官魏县知县,被征召担任刑科给事中。(张汉卿)曾经上书陈述杜绝侥幸、扩大储蓄积聚、谨慎使用刑狱三件事,非常切合当时社会的弊病。没有得到答复。明武宗将要南巡,和同僚一起直接向皇帝上书进谏。 明世宗继位后,听从巡抚李铎的建议,从国库中拨付二十万两白银优待抚恤宣府镇的军民。因为张汉卿的建议,一起从国库中拨付十三万两白银优待抚恤大同的军民。几次担任户科都给事中官职。嘉靖元年冬天,和同僚一起向皇帝上书说:“陛下非常担忧京城周边庄田的害处,派遣官员会同查勘。下令从正德年间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皇帝的诏书一公布,天下谁不传诵陛下的仁德!近日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察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书下旨留用。主管的官吏持章表上奏,至今不肯听从,这种做法不足以保全伟大的信誉,昭示至高的公正呀。皮厂起源于马永成,鹰房始创于谷大用,都是抢夺百姓的产业建成的。如今马俊、赵霦仗着藩王府邸的旧恩,非分地要求免除变革,是延续马永成、谷大用的旧做法。乞求把这些产业全部还给百姓,并且严厉处罚马俊、赵霦,以此告诫那些欺君罔上的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请求营建新府第,接着又请求赐给庄田,太监吴勋等请求担任苏州织造,张汉卿都进谏极力反对,但没有被采纳。 应天等府大旱,皇上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济。张汉卿上奏说:“(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一定要从国库中拨发银两才可以。”皇上(从国库)拨给灾区白银十五万两。没多久,又和同僚一起向皇帝进谏说:“如今国家一年的收入,不够一年的开支,又加上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可供使用的物资极为短缺匮乏。皇上正要亲自做到节约勤俭,但宦官梁栋等人上奏建筑工程、器械制作等缺少金银珠宝,这是要扩大户部的开支呀。梁政等人又用免除十分之三的数量,想从京城的仓库拨付弥补,这是想要消耗太仓的粮食呀。国库不够,就向户部索取;户部不够,向郡邑的平民百姓索取。郡邑的平民百姓又将到哪里索取呢?如今东南地区连年饥荒,老百姓到了骨肉相食的地步,但是搜括百姓的命令不断施行,臣子们私下里认为这样是不正确的。”皇帝批复所奏之事已知。后来,又上疏弹劾席书振济灾民违背方略,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当时非常眷顾席书,以驿马传召担任礼部尚书,没有治罪。 当初,商议给兴献帝加封皇号,张汉卿极力反对,到现在,又倡议众臣直接向皇帝上奏。两次受到杖责,贬斥为民。嘉靖二十年,负责监督与上谏的官员邢如默、贾准等一同推荐天下没有被朝廷任用的贤能之人,提及张汉卿,但最终没有被召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小题。

儒学与科学

儒学与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的关系,是中国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近代以来,一些学者认为,儒学排斥科学、阻碍科学,与科学和现代化势同水火。对这种观点,有必要予以辨析。

对于儒学与科学的关系,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认识:在儒学作为中国哲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在儒学作为人文科学要素的意义上,二者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儒学与科学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儒学和科学的旨趣,当然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但从本质上说,儒学是一种追求以仁为核心的善的哲学;而在科学的价值取向中,求真是基础性的。从这个角度说,儒学与科学不是互斥的,而是相容、互促的。

儒学所求之善以科学之真为前提之一。在求善的问题上,尽管儒学一向重视言传身教的作用,但也强调从求真的角度对什么是善、为什么要求善以及求善的方式方法有准确深入的认知。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儒家历来强调以德摄知。孔子明确主张“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把知作为得仁的手段,视利仁为知的目的。孔子所确立的以德摄知传统,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董仲舒认为:“仁而不知,则爱而不别也;知而不仁,则知而不为也。”二者都强调知为仁和义服务。朱熹认为:“学者功夫唯在居敬穷理二事,此二事互相发,能穷理则居敬功夫日益进,能居敬则穷理功夫日益密”,强调穷理之知与居敬之德相辅相成,以及知服务于德。王夫之强调见闻之知,认为“人于所未见闻者不能生其心”。戴震则提出了“德性资于学问”的命题,明确把学问置于德性的基础地位。

儒学把明道德之善作为知的基本方向,但并没有否定和忽视对自然万物的认知,而是把对自然万物之知主要限定在德性之知的范围内,视知为实现善的手段。所以,儒学并非与求真绝缘,也绝不反科学。只不过在儒学看来,求真主要是“穷天理、明人伦”,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正因为如此,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譬如,敬授民时,需要天文历法;“安民富而教之”,需要农学;“疗君亲之疾,救贫贱之厄”,需要医学;治国安邦,需要地理学;等等。

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求真有端正目的、提高效率的问题,二者均需要善的导向和规范。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有: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扫除儒家经典所包含科技知识的阅读障碍,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也有一定助益。爱因斯坦认为,现代科学家应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其基本价值取向不是官本位,也不是金钱本位、名誉本位,而是事实本位、真理本位。树立崇尚真理的价值观,离不开人文素养的支撑。尽管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但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敬事而信的作风以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等。

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善的规范。为了提高研究效率,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处理好这些关系,适当吸收儒家伦理必将大有裨益。儒学所倡导的许多道德规范,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信”能够引导科学家坚守诺言,保持信誉;“恕”能够引导科学家推己及人,团结同事;等等。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7月18日)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在儒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要素的意义上,儒学和科学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的关系。

B.儒学和科学的旨趣都涵盖真、善、美三个领域。对儒学与科学的关系进一步提炼和概括,则可以说,二者之间是善与真的关系。

C.儒家认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取向是尊德性,但同时认为必须道问学。在一定意义上说,道问学是尊德性的前提。所以,孔子曾明确提出“未知,焉得仁”“知者利仁”等主张,来强调以德摄知的重要。

D.在儒学看来,正是因为儒学对于科学具有内在的需求,所以,自然之真必须从属和服务于伦理与性命之理以及政治之真。
2.下列关于“儒学所求之善对科学之求真的影响”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科学家的研究目的大都深深打上了儒学的烙印,其最常见的目的:追求儒学所提倡的富国安民,实践儒学的忠、孝道德,准确理解儒家经典的本义,等等。

B.历史上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方面存在局限性,如儒家提倡的天下为公的理想。

C.儒学可以为现代科学研究提供有效的伦理基础,例如,“诚”能够引导科学家实事求是,不作伪。

D.科学家必须恰当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科学界与社会以及事业与名利等方面的关系,以达到提高研究效率的目的。
3.依据文意,下列说法不属于儒学对现代科学的积极作用的一项是(   

A.儒学对现代科学家端正研究目的,有一定助益。

B.科学的求真要提高效率,也离不开儒学所求之善的规范。

C.儒学所求之善可以为科学之求真提供导向和规范。

D.儒学在培育我国科学家崇尚真理的价值观上,可用的思想资源还是不少的。

 

查看答案

材料概括分析题

“全民焦虑”也称集体焦虑,它是一种广泛的弥漫于社会不同阶层的紧张心理状态。近日,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就“当下中国人为何焦虑?”做问卷调查,结论显示“全民焦虑”是当下中国的一种社会病基本成共识;而且焦虑问题多,焦虑度较高,特别是公众对关系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的焦虑程度远超对宏大命题的焦虑;更可怕的是这种焦虑情绪还可以相互传染,不容易通过心理的调适而化解。

近年来,社会流动渠道堵塞,处于较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人几乎无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上流动,小康社会的美好理想被冷酷的现实打破,这种心理落差使他们感到失落、挫折和无助,于是就焦虑起来,浮躁起来。再者,在吃饱穿暖之后,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但是,因为对“看病贵、看病难”等医疗保障不完善的忧虑,对食品、药品不安全的担心,对能否长寿以及长寿了生命、生活质量能否得到保证的疑惑,加上一部分人的关注过度,出现了“关心则乱”的焦虑障碍。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机制,旧的游戏规则被打破,而新的游戏规则正在建立之中,激烈的社会变迁使社会规范也变得不确定。在大多数人还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在富裕起来的人中,又有一部分人的收入和财产与非法、违法、犯罪有着难以切割的联系,更有一部分官员通过贪污受贿来敛财。这就造成了整个社会在道德方面的严重焦虑。然而,要对这种普遍的焦虑进行诊断和治疗,不能简单武断,操之过急,只对公众的焦虑进行批评指责是不明智不公道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彻底治愈“焦虑症”绝非朝夕之功。

(选自2013年《人民论坛》,有删改)
1.从材料看,“全民焦虑”有哪些特点?
2.根据材料,简要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全民焦虑”。
3.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治疗“全民焦虑”。

 

查看答案

简述题

1.吴荪甫在操办吴老太爷丧事期间考虑应对哪几件事?
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宝玉听说笑道:“这有何难,我荐一个人与你权理这一个月的事,管必妥当。”贾珍忙问:“是谁?”宝玉走至贾珍耳边说了两句。贾珍听了喜不自禁,连忙起身笑道:“果然妥帖,如今就去。”

宝玉推荐的人是谁?请简述事情的经过。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

A沈从文的小说中多有对湘西民俗的展现:青年男女月夜对歌,表达爱慕之情,展现了当地的婚恋习俗;清明节时年轻小伙子们赛龙舟,表现了湘西的生活习俗;崇拜“傩神”,表现了湘西人的宗教习俗。

B《欧也妮·葛朗台》围绕欧也妮的爱情悲剧这一中心事件,以葛朗台家庭内专制所掀起的阵阵波澜、家庭外银行家和公证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以及欧也妮被恋人查理抛弃的痛苦遭遇,这样三条相互交织的情节线索连串小说。

C《呐喊》中不恤用了曲笔,比如《药》中夏瑜坟上凭空出现的花环,《明天》里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因为那时的主将是不主张消极的。

D曹操与袁绍原都在何进手下从事,董卓篡位,两人又结盟兴义兵诛之,趁势发展了自己的势力,各人雄踞一方。后曹操趁着袁绍与袁术兄弟相争、手足相残之机,乘隙夺了冀州。

E.《凤凰涅槃》是《女神》中的代表作,该诗抛弃了传统诗词对于纯意境的追求,传达了像凤凰涅槃般在旧的毁灭中寻找再生的“五四”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完成

晋宋间人以风度相高,故其书如雅人胜士,潇洒酝藉,折旋俯仰,容止姿态自觉有出尘意。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古人所为常使意胜于法,而后世常法胜于意,意难识而法易知。颜柳之书,余一见即知其美。此书八九年中凡三见矣,今始识用意之妙。正犹有道君子,非久与之居不足知其所蕴也。

(选自方孝孺《题禇遂良书<唐文皇帝哀册>墨迹》)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

陵夷至于中唐法度森然大备怒张挺勃之气亦已露矣唐初诸贤去古未远故犹有晋宋遗风观褚公所书哀册岂后人所可仿佛哉。
2.“颜柳”是唐代两位书法家的并称,请写出他们的名字。
3.唐初与中唐书法大家的书法风格各有什么特点?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