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题。

文学书写要坚守核心价值观

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商业化浪潮下,文学已经不可避免地染上了商品的属性。当下文学创作如何以一种更为有力的姿态引导读者的价值选择,从现象解读回归人性反思,从肤浅功利走向深层因果,核心价值观仍然要成为作家书写的题中应有之义。

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从孔子的“士志于道”,到孟子的“养浩然之气”,再到汉末陈蕃的“澄清天下之志”,宋代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历代知识分子都把道义层面的理性追求与现实层面的民生担当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士大夫双重的文化人格:一方面崇尚理性,有坚贞气节,凛然傲骨;另一方面又心系民生,渴望建功立业,九死而未悔。这一传统到了近代五四时期虽有所改变,知识分子对道义的追求演变为对科学、民主的向往,民生的担当转变为救亡、启蒙的责任,但是双重关怀是不变的。到了当下,现代性的转变,带来了更高层面对科学理性的追寻,现实民生问题凸显为更深层面的人性道德反思。知识分子的双重关怀仍然不离不弃,既代表最先进的科技水平、思想文化方向,又心系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成为社会前进的核心动力。正是这种双重关怀,使得中国历代知识分子始终未尝脱离现实世俗生活,进入西方理性所谓“静观”的层面,片面地追求冷漠的科学真实。正是这种心系民生,汲汲入世的道德情怀,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

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看似与文学的审美特质、艺术精神格格不入,实则不然。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文学概念更多的存在于广义的层面上,广义的文学则不仅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还包括历史纪实、政治文案、思想论稿等作品。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

五四之后,近代思想由西方引入,文学学科的划分成为近现代思想与传统决裂的一大标志,文学的概念特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成为一时之风气,作家的书写、读者的阅读都随之有了倾斜。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作为一种系统整体活动,在作者书写、读者阅读、学者批评诸环节发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对社会生活的关注也应该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在以人为本的思想基础上,杜绝肤浅,回归传统,寻找安身立命的民族之根,正是当下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从划线句子看,作者认为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与文学的审美特质并不冲突,如何理解这一点?

3.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文学要坚守核心价值观的理由。

1.首先提出论点: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要坚持核心价值观(2分);接着,阐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2分);最后,强调坚持核心价值观是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2分)。 2.①审美只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历史传统看,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道德关怀、政治色彩的存在不会削弱审美特质和艺术精神;②从当下多元文化背景看,文学回归传统,不是拒绝审美,而是由日常体验的表层进入到对人性、生命本质的深层思考,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每点3分,共6分) 3.①当下多元文化冲击了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②坚守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而文学工作者始终是其大宗;③在“文史不分”的传统社会,核心价值观即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在当下文学作为系统整体活动影响越来越大,理当书写核心价值观。(每点2分,共6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概括文章思路要结合文体来看,然后要了解具体文章的内容,之后表述时一般按照“首先……; 然后……最后……” 的模式进行。议论文的思路一般是先提出中心论点,之后是论述过程。本文中也是先提出论点:在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学创作要坚持核心价值观;接着,阐述坚持核心价值观的原因;最后,强调坚持核心价值观是文学书写的应有之义。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结合画线句的语境综合考虑,根据“实则不然”一词可知,其后的内容是对画线句的阐释,因此本题答案要抓住原文中的第三、四段总结提炼,根据第三段中“审美是文学诸多特质中的一点,从中国长远的历史传统来看......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等信息概括第一点;根据第四段“当下多元文化背景下......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等信息概括第二点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该纵观全文,从全文内容中筛选并提取相关信息,如第一段的“如今,文学书写面临多元选择,多元文化视野的拓展在更新文学创作题材的同时,文学作品对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也受到了冲击”一句;第二段中“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不变诉求”、“使中国历代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亘古不变的代言人,而文学工作者更是其中之大宗”等句;第三段中“传统的文学与史学亦为一家,所谓‘文史不分’。可见传统社会的经典道义,亦即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正是通过文学来传播立言的”一句;第四段中“核心价值观在文学书写中的体现,也应当是在人本位的层面上,寻找民族立身的传统之根”一句。最后总结概括,分点作答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哦,老木风箱

马宝平

①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学问。

②它的外壳是用半寸厚的木板做成,密封严实。前后两面的侧板上,各留有二寸见方的一个“吸气口”。“吸气口”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风箱中间竖置一活动木板,周围密密地缚扎着一圈鸡毛,叫“毛头”。毛头像活塞一样和风箱内壁保持密封,它的面板上竖开两个直径约一寸的小圆孔,用来固定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小圆孔伸出风箱外,头部竖直安装一圆木柄,即拉风箱的把柄。拉风箱时,手握把柄,一推一拉,“舌头”也跟着有规律地一张一翕——“舌头”一张,外面的空气被抽进木箱里;“舌头”一翕,把吸气口挡严,木箱里的风就通过出风口呼呼地吹入了灶膛。

③冬天,尤其是数九隆冬时节,风箱就成了一家温暖的心脏。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炕头上,父亲把柴火抱回屋子,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母亲不紧不慢地拉风箱,“呱嗒——呱嗒——”,给寒冷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暖意,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了特别的情韵。

④临近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备各种吃食,蒸花馍,炸麻花,做年糕、漏粉条等。每逢这种情形,婶子大娘们都来帮忙,拉风箱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营生。

⑤蒸馍馍拉风箱可是有许多讲究的。这时候,婶子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拉风箱要长拉慢推,吃匀力,均匀有度。拉得太慢,吸不进风,风力小,不起火;拉得太快,风虽有力,但吹风时间短,火力也顶不起来;用力太猛,还会别住推拉杆‘憋住气’。还有,用力方向要吃准;偏上偏下,忽左忽右,推拉杆就会罢住。”随着婶子的一推一拉,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了,满屋子热气腾腾,笼罩着暖烘烘乐融融的氛围。

⑥不多时,馍馍的香味就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一揭蒸笼,我们来不及等到冷却,捡一个轻轻一咬,齿颊生香,余味绕舌。

⑦这种农家乐,在谁家帮忙,谁家就是年。母亲用准备好的肉、土菜做一顿丰盛的大餐,硬把亲邻留下。母亲忙着炒菜炖肉,我们帮着取碗递盘。炒菜最关键的是火候,我们小孩子把握不好。这时候,轮到父亲拉风箱了。那风箱也似乎更加热心,炭火轻吻锅底,屋子里香飘四溢。炖肉和各种土菜一样样地端上来……人们边吃边夸母亲的厨艺,母亲招呼这个应答那个:“往前坐,家常饭,要吃好,都是自家人,拿啥心哩!”她们那一张张笑脸,辉映着晾满屋子的花馍,乐成了花海。这时,室内屋外似乎弥漫着融融的春意,飘散着浓浓的年味。

⑧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著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⑨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1.文章第①段“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学问”,请概括“木风箱”都有哪些“学问”?

2.文章第②段详细地介绍了风箱的制作和工作原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4.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诗经·卫风·氓》)

(2)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有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2.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岁而不改者         阅:经历

B.今夫物于人          寓:寄存

C.功名富贵,与王氏等   略:大致

D.王氏之福盖未       艾:到达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

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

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

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

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4.“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展活动的纪念戳图案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纪念戳中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回展览”的文字与“2015620159”的数字点明活动举办的主题及时间。

B.纪念戳整体呈圆形,既体现中国人民的团结,也体现世界人民的团结,正因为团结才获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纪念戳中战士吹起冲锋号,旗帜迎风飘扬,邮票上“70”,暗合方寸之间再现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以邮票为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D.纪念戳中锯齿形暗指长城,既象征了中国像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又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