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哦,老木风箱 马宝平 ①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哦,老木风箱

马宝平

①木风箱,不过是丑笨的木箱子。然而,在过去,它可是普通农家必不可少的灶具,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奥秘和学问。

②它的外壳是用半寸厚的木板做成,密封严实。前后两面的侧板上,各留有二寸见方的一个“吸气口”。“吸气口”内壁悬吊着活动的小木板,叫“舌头”。风箱中间竖置一活动木板,周围密密地缚扎着一圈鸡毛,叫“毛头”。毛头像活塞一样和风箱内壁保持密封,它的面板上竖开两个直径约一寸的小圆孔,用来固定推拉杆,推拉杆的另一端通过小圆孔伸出风箱外,头部竖直安装一圆木柄,即拉风箱的把柄。拉风箱时,手握把柄,一推一拉,“舌头”也跟着有规律地一张一翕——“舌头”一张,外面的空气被抽进木箱里;“舌头”一翕,把吸气口挡严,木箱里的风就通过出风口呼呼地吹入了灶膛。

③冬天,尤其是数九隆冬时节,风箱就成了一家温暖的心脏。我们兄弟姊妹围坐在炕头上,父亲把柴火抱回屋子,不时地往灶膛里添柴,母亲不紧不慢地拉风箱,“呱嗒——呱嗒——”,给寒冷的生活注入了无限的暖意,给寡淡的日子增添了特别的情韵。

④临近年节,家家户户都忙着储备各种吃食,蒸花馍,炸麻花,做年糕、漏粉条等。每逢这种情形,婶子大娘们都来帮忙,拉风箱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的营生。

⑤蒸馍馍拉风箱可是有许多讲究的。这时候,婶子就耐心地指导我们:“拉风箱要长拉慢推,吃匀力,均匀有度。拉得太慢,吸不进风,风力小,不起火;拉得太快,风虽有力,但吹风时间短,火力也顶不起来;用力太猛,还会别住推拉杆‘憋住气’。还有,用力方向要吃准;偏上偏下,忽左忽右,推拉杆就会罢住。”随着婶子的一推一拉,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锅里的水开了,满屋子热气腾腾,笼罩着暖烘烘乐融融的氛围。

⑥不多时,馍馍的香味就在屋子里弥散开来。母亲一揭蒸笼,我们来不及等到冷却,捡一个轻轻一咬,齿颊生香,余味绕舌。

⑦这种农家乐,在谁家帮忙,谁家就是年。母亲用准备好的肉、土菜做一顿丰盛的大餐,硬把亲邻留下。母亲忙着炒菜炖肉,我们帮着取碗递盘。炒菜最关键的是火候,我们小孩子把握不好。这时候,轮到父亲拉风箱了。那风箱也似乎更加热心,炭火轻吻锅底,屋子里香飘四溢。炖肉和各种土菜一样样地端上来……人们边吃边夸母亲的厨艺,母亲招呼这个应答那个:“往前坐,家常饭,要吃好,都是自家人,拿啥心哩!”她们那一张张笑脸,辉映着晾满屋子的花馍,乐成了花海。这时,室内屋外似乎弥漫着融融的春意,飘散着浓浓的年味。

⑧在那个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我们的日子却过得红红火火,有滋有味,风箱陪伴在我们的生活中,她似一位慈祥的祖母,一天天,一年年唱着一首单纯而又执著的歌,为我们的生活鼓足了气,加满了劲。

⑨如今,木风箱,连同那些耧、连枷、车轱辘等旧式物件,都完成了它的使命,被闲置了。然而,它们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存在人们心灵的底片上,仿佛镌刻在山岩上的天书箴语。

1.文章第①段“它那膛子里装满了学问”,请概括“木风箱”都有哪些“学问”?

2.文章第②段详细地介绍了风箱的制作和工作原理,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请赏析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的表现特色。

4.请探究文章标题的意蕴。

1.(1)制作:巧妙、科学;(巧妙、科学各1分);(2)使用:速度、力量、方向讲究。(速度、力量、方向讲究三个词语各1分,答两个得即可) 2.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②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③引出拉风箱的“讲究”。④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3.运用拟人修辞,(1分)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1分)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1分)营造了和乐的氛围。(1分) 4.风箱温幼暖贫,陪伴生活,不可或缺;风箱 见证家庭和谐、邻里和睦;风箱给人们鼓气、加劲(3分,每点1分):表达了对老木风箱和传统生活的感恩、赞叹和怀念之情。(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主要从“木风箱”的制作及使用两方面分析。文章第二段讲了“木风箱”的制作、结构。第五段讲了“木风箱”的使用。从以上信息即可概括出来“木风箱”的“学问”所在。其制作巧妙、科学;使用方面介绍了速度、力量、方向等情况。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分析段落的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在内容上,因许多人已不熟悉风箱,需要介绍;表达了作者对风箱的深厚感情。在结构上,第二段属于中间段落,可以从照应前文、引出下文等角度分析,该题解答时可以答出照应了上文的“奥秘”、“学问”;引出拉风箱的“讲究”等内容即可。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答出句意及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风箱吹出了匀称适度的呼呼风声,炭块吐着红红的火舌舔着锅底”一句,这是运用了拟人修辞,而且还从视觉、听觉、触觉方面写出了婶子拉风箱的高超技巧,营造了和乐的氛围。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题,要结合本文的内容、主旨等方面分析。本文的标题是在感叹老木风箱,那我们就要考虑为什么感叹,或感叹老木风箱的哪些方面,这些都要从原文中进行提炼,通过分析可知:风箱陪伴人们生活,是过去农村中不可或缺的做饭工具;它见证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它给人们鼓气、加劲;作者通过对老木风箱及人们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传统生活的感恩、赞叹和怀念之情。由此答案即可总结出来,分条列举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总角之宴,            (《诗经·卫风·氓》)

(2)                ,而后乃今将图南。 (庄子《逍遥游》)

(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诸葛亮《出师表》)

(4)绝巘多生怪柏,              ,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               ?(苏轼《水调歌头》

6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7)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

(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              ,仁在其中矣。” 论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樽前拟把归期说,欲语春容先惨咽。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离歌且莫翻新阕,一曲能教愁肠结。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

1.“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一句有包含了哪两层意思?

2.简要概括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3.前人评论“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认为“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请结合诗句简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三槐堂铭并序

苏轼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

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余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录之。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①晋国王公:下文称晋公,王祜。②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岁而不改者         阅:经历

B.今夫物于人          寓:寄存

C.功名富贵,与王氏等   略:大致

D.王氏之福盖未       艾:到达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指出,世上谈论天理的人,往往都不等到天理最后彰显就去求取善恶回报,因而世人常常认为

天理是不可捉摸的。

B.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几十年后,子孙后代中出现了很多的贤能之士,这就印证了作者的观点:善行

会有善报。

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

都不相上下。

D.铭中也指出,与王祜等相比,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

闲修养自己的德行?

3.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2)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

4.“三槐”与王家人有着怎样的关联? 简要概括

查看答案

下列对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展活动的纪念戳图案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满分5 manfen5.com

 

A.纪念戳中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集邮巡回展览”的文字与“2015620159”的数字点明活动举办的主题及时间。

B.纪念戳整体呈圆形,既体现中国人民的团结,也体现世界人民的团结,正因为团结才获得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C.纪念戳中战士吹起冲锋号,旗帜迎风飘扬,邮票上“70”,暗合方寸之间再现波澜壮阔的抗日历史,以邮票为载体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D.纪念戳中锯齿形暗指长城,既象征了中国像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又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普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关系最为密切,        。而文艺心理学更多采用体验和内省的方法。

①同时,它们又是两门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②后者比前者更为复杂和微妙,它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内容。

③它在文艺心理学研究中占有特殊地位,文艺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普通心理学。

④从研究方法看,普遍心理学的研究更多采用实验方法,力求定量定性。

⑤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普遍的心理,文艺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人类的特殊心理——审美心理。

A③①⑤②④     B③⑤④②①     C⑤③④①②     D⑤①②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