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测,字澄镜,太祖之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宇文测,字澄镜,太祖之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颓、祖骐驎、父永,仕魏,位并显达。

测性沉密,少笃学,每旬月不窥户牖。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累迁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及魏孝武疑齐神武有异图,诏测诣太祖言,令密为之备。太祖见之甚欢。使还,封广川县,邑五百户。寻从孝武西迁,进爵为

太祖为丞相,以测为右长史,军国政事,多委任之。又令测详定宗室昭穆远近,附于属籍。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大统四年,侍中、长史。六年,坐事免。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测政存简惠,颇得民和。地接东魏,数相钞窃,或有获其为寇者,多缚送之。测皆命解缚,置之宾馆,然后引与相见,如客礼焉。仍设酒肴宴劳,放还其国,并给粮饩,卫送出境。自是东魏人大惭,乃不为寇。汾、晋之间,各安其业。两界之民,遂通庆吊,不复为仇雠矣。时论称之,方于羊叔子。或有告测与外境交通,怀贰心者。太祖怒曰:“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乃命斩之。仍许测以便宜从事。

八年,金紫光禄大夫,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乃于要路数百处并多积柴,仍远斥候,知其动静。是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去界数十里。测命积柴之处,一时纵火。突厥谓有大军至,惧而遁走,自相蹂践,委弃杂畜及辎重不可胜数。测徐率所部收之,分给百姓。自是突厥不敢复至。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于位,时年五十八。太祖伤悼,亲临恸焉。仍令水池公护监护丧事。赠本官,曰靖。

测性仁恕,好施与,衣食之外,家无蓄积。在洛阳之日,曾被窃盗,所失物,即其妻阳平公主之衣服也。州县擒盗,并物俱获。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及测从魏孝武西迁,事极狼狈,此人亦从测入关,竟无异志。子该嗣。历官内外,位至上开府仪同三司、临淄县公。测弟深一代良臣

史臣曰:宇文测昆季,政绩谋猷,咸有可述,其当时之良臣欤。(原文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B.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C.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D.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驸马都尉,官职名,掌管副车之马。我国东汉以后称帝王女婿为“驸马”,即因驸马都尉而得名。

B.除、拜、加、转,表示古代官吏的授职或调动的情况;伯、公,指的是爵位,从等级看,公高于伯。

C.突厥,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也是世界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叫谥号,即用一两个带歌颂褒扬性质的字对死者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宇文测出身官宦,家世显赫。从高祖宇文中山到父亲宇文永,都任职北魏,地位显达;他本人是皇族子孙、宣武女婿,一生任职众多;弟弟宇文深,一代良臣;儿子宇文该继承爵禄,历任官职,地位尊崇。

B.宇文测性格沉稳,施政仁厚。他年少读书时礼相待,使东魏人大受感动,从此以后两界百姓,安居乐业。

C.宇文测戍边有方,足智多谋。在绥州时,面对突厥的入侵,他命令事先在重要道路上堆积柴草的地方同时点火,使敌人误以为大军到来而溃逃,己方收获无数。此后,他请求朝廷加强防备常常十天整月地目不窥园;在汾州任职时,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他像对待客人一样以礼相待。

D.宇文测为人宽厚,颇得人心。在洛阳的时候,他宽容了偷他妻子衣服的盗贼,使这个盗贼受到感化,在西迁入关,事情极其窘迫的情况下,这个盗贼伴随在他身边,一直忠心耿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

(2)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

 

1.C 2.D 3.B 4.(1)宇文测替我安定(安抚)边境,我知道他没有二心。为什么离间我们骨肉,编造这等谗言(坏话)!(安 贰 间 何为 贝锦 各一分) (2)宇文测担心盗贼因此而被处死,就(竟然)不认财物。盗贼于是遇赦得以免罪。这个盗贼感激大恩,于是请求当宇文测的随从。(一句一分) 【解析】 1.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人名官名不能分开:“突厥”“每岁”“先是”“居民” “城堡”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化文学常识的把握情况。D项中谥号不全是带歌颂褒扬性质。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B项中“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错,是““对前来侵掠而被抓获的东魏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安:安定;贰:二心;间:离间;何为:为什么;贝锦:谗言。第二句中,一个分句一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宇文测(489年―546年),字澄镜,鲜卑族,北周文帝宇文泰族子,宇文测出身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父宇文中山、曾祖父宇文豆颓、祖父宇文骐麟、父亲宇文永都在北魏当官,职位显赫。 宇文测沉静细密,小时候喜好读书,常常整月不向窗外看一眼。最初担任奉朝请、殿中侍御史,经多次升迁,历任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娶北魏宣武帝元恪之女阳平公主为妻,授任驸马都尉。 北魏孝武帝元修怀疑高欢有野心,诏命宇文测到宇文泰处传话,令宇文泰秘密作好防备。宇文泰见到宇文测,十分高兴。宇文测出使回来后,受封广川县伯,食邑五百户。不久,跟随孝武帝西迁关中,投奔宇文泰,进封公爵。 宇文泰担任丞相,于是任命宇文测为右长史,军国政事,大多委托让他处理。并命令宇文测详细规定宗室的辈次排列,附于家族册籍。授任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大统四年(538年),授任侍中、长史。大统六年(540年),因罪免职。随即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宇文测为政简要仁惠,使百姓十分和谐。州境与东魏接壤,两处百姓多次互相偷抢。有人抓住盗贼,五花大绑送到官府。宇文测下令为他们松绑,安置在宾馆,然后接见他们,待之如宾客。并设酒宴慰问,放他们回国,并发给粮食,护送出境。从此东魏人大感惭愧,不再来侵扰。汾州、晋州之间,各自安于其业。两边的百姓,互相参加婚丧之礼,不再成为仇敌。当时的舆论称颂他,把他比为羊叔子。有人告发宇文测与境外暗中来往,怀有二心。宇文泰怒道:“宇文测为我安定边境,我知道他没有二心,为什么离间我们骨肉,编造这等谗言!”于是命令将此人处死。仍然允许宇文测根据情况处理边境事务。 大统八年(542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衔,代理绥州事务。每年河水结冰后,突厥就来抢掠,原来是预先把居民迁入城堡以躲避。宇文测来到以后,命令居民依旧安居。在要道数百处堆积大量柴草,派出巡逻兵到远处巡查,了解突厥动静。同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侵,离边界还有几十里。宇文测命令积柴之处,同时点火。突厥认为大军开到,惊惧而逃,自相践踏,丢弃各种牲畜及军用物资不可胜数。宇文测率军从容收拾,分给百姓。从此突厥不敢再来。宇文测请求设置戍兵以作防备。大统十年(544年),调任太子少保。大统十二年(546年)十月,宇文测在职守上去世,时年五十八岁。宇文泰伤心悼念,亲临痛哭。命令水池公宇文护监理丧事。追赠原任官职。谥号为“靖”。 宇文测为人宽厚,好施舍,除衣食之外,家中没有积蓄。在洛阳时,家中曾经失盗,被偷走的东西,就是妻子阳平公主的衣服。州县官府捉住盗贼,追回赃物。宇文测担心盗贼因此而被处死,就不认赃物。盗贼后来遇赦得以免罪。这个盗贼感激大恩,请求当宇文测的随从。后来,当宇文测跟随孝武帝西迁时,情况极为狼狈,而此人也跟随宇文测入函谷关,竟然毫无二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奇小说始于唐代,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

“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言论,内容如何,不得而知。西汉刘歆在《七略》中提及“小说家”的名称,但所之书后世不传。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给“小说家”下了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到了唐代,出现了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名唐传奇。传奇小说产量丰富,除了《聂隐娘》外,代表作品还有《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李娃传》《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梅妃传》《枕中记》等。这些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典故,常为后世文人所用,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续演绎创作出来的。

传奇小说的主人公不尽是鬼神,而多是人。或是才子佳人,或是英雄侠客,总之,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比如《聂隐娘》和《红线传》,主角是参与到地方官吏斗争之中的刺客侠士,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股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斗争仇杀的社会现实;再如《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主角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反映了唐代士人以迎娶大家闺秀为荣的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大唐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创作空间,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

虽然传奇小说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但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比如《聂隐娘》中描述隐娘与精精儿打斗,说是有红白两面旗帜在床的四周击打旋转,后有一人从空中掉下来。又描述空空儿的神术,说是人不能看见他的变化,鬼不能跟随他的踪影,他能从虎穴进入阴间,能用无形攻击有形。再如《梅妃传》中描述梅妃的魂魄进入唐玄宗的梦境,诉说皇上逃难时,自己死在乱兵手中,有人把她安葬在梅树下,随后玄宗前去挖掘,果然找到尸首。这些记述都超越现实,既惊悚又刺激,要说这些可能没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说是纯粹瑰丽奇特的想象而已。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幽怪录》中诸多篇章已经残缺,但编者却认为残缺亦无妨,因为无关风教。明人、清人比较注重道德教化,做文章要有社会意义,即便言及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奖善惩恶,而唐人,是真爱浪漫,爱作不受现实羁绊的无边无际的想象,一面描写现实社会中的人,一面却赋予他们高于现实的特质,不论有无实际意义。

(节选自梁晓菲《从<聂隐娘>看唐传奇》)

1.下列关于原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小说有根本的区别。

B.唐传奇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能看到唐传奇的影子。

C.反映了唐代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这一主题的唐传奇,其主角多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

D.因为和道德教化无关,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依旧不介意把一些虽有残缺的唐传奇收录其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些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只能算作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的作品。

B.文中提到的《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等唐传奇,都是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

C.唐传奇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主要是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有鬼神,还有人。

D.唐人真爱浪漫,他们创作的唐传奇既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到成熟显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发展到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文人的努力功不可没。

B.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唐代的繁荣为中国古典小说在这时期的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

C.许多文学作品用超越现实的记述手法,写得惊悚刺激,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即便是写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包孕奖善惩恶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学理念一直贯穿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以800字的文章。

美国的瓦伦达家族是走钢丝演员世家,这个家族的一位代表曾介绍说,他们在走钢丝时,心静如止水,思维不受任何干扰,只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所以总是能成功。

刚刚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大陆女科学家屠呦呦,不善交际,内心安静的她,淡泊名利,只知道老老实实做学问,终于取得了卓越成就。

古语云,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诸葛亮说,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请以“静”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必须写成议论文。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句描写生命的文字,请续写两句。要求:内容要能上下衔接,每句都要用比喻手法,使三句能构成排比句。

生命是一支箭,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这样才能把弓拉满,把箭射出去;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文段的内容,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每处不超过50字。

就像世间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部手机,一部电脑,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假意应付。方便是方便,②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郑樵的夹漈(jì)山      黄文山

几年不见,再见涵江,亲切中夹杂着几分疏陌。这座有着浓郁水乡风味的千年古镇,变繁华了,城区扩大了许多,现代化的建筑触目可见。

在一帘淅淅沥沥的春雨中,我们来到宫河口。当年繁闹的江南水街景象已全然不见,河口旁仅存的一列欧式红砖拱形骑楼,正寂寞而无奈地凝望着身下淤塞的河道。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

社会的进程就是这样,我们正在得到些什么,同时也在丢弃些什么。

这种感觉不断困扰着我,直到我们走进一座山的怀抱,走进一个人的世界。

这座山叫夹漈山。普通地图册上没有它的标识,因为它太小了,如果把戴云山的群峰比做连绵起伏的海浪,夹漈山也许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一簇浪花。   这个人叫郑樵,是生活在九百年前的一位民间史学家。他编撰的《通志》是继西汉司马迁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史学巨著,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并称为“三通”。自来有“士不读三通,是为不通”的说法,可知郑樵在中国古代史学界的地位和影响。

因了郑樵,这座在地图上看不到名字的小山被载入中国文化史册,而郑樵也因了这座小山而被世人称为“夹漈先生”。

喧闹的城市在我们眼里渐渐远去,清明的山色,正沿着盘旋的道路尽情铺展。这里已是戴云山脉的东段,处处林幽涧深,闲云悠游,野径明灭。忽然感到生活的节奏放慢了许多,心也变得宁静起来。在一片幽篁中,在一角翘檐下,恍惚中,夹漈先生似乎正缓缓向我们走来。

九百多年前的这位读书人,憎恶官场黑暗,不愿走科举入仕之路,却立下宏志,要读尽天下古今之书,通百家之学。并决意隐居山野,以布衣之身为国家著述一部集史学大成的《通志》。

他自筑茅屋三间,取名“夹漈草堂”。他这样描绘自己的选择:“斯堂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于是,“结茅夹漈山中,与田夫野老往来,与夜鹤晓猿杂处。不问飞潜动植,皆欲究其情性”。

为什么郑樵偏要选择这样一处荒僻之地读书著作呢?

这和南宋初年的时局政治有很大关系。一个动荡的年代最容易滋养浮躁的心态,求功名的人多了,做学问的人少了。“靖康之变”后,年轻的郑樵也曾热血沸腾,多次上书枢密宇文虚中,请缨抗金,报效国家,但皆如泥牛入海。一番冷静之后,郑樵明白了许多,收起种种幻想,毅然选择了一条隐居修史的漫漫之路。在当时,私人修史是违法的事。郑樵此举,便注定了他一生要与穷困做伴、与寂寞为伍。

最初与郑樵一起在夹漈山读书做学问的还有他的堂兄郑厚。两人志趣相投,互为砥砺,一起度过了6年的光阴。这6年是兄弟俩最快活的日子,当知道谁家有藏书,他们甚至不远千里结伴前往,必将藏书读尽方归。春暖花开的季节,只要兴致来了,他们就提着酒饭到深山里去,在水石相激处,饮酒赋诗,畅论天下大事。兄弟俩一面读书,一面讲学授徒。当他们“讲学于芗林,四方从游者云集”。

郑樵29岁那年,在芗林寺旁建了一座修史草堂,作为今后长年修史著书的地方。他对这座草堂十分满意:“堂后青松百尺长,堂前流水日汤汤。西窗尽是农桑域,北牖无非花葛乡。”但就在这年,堂兄郑厚难耐孤寂,决意下山参加科考,在乡试、会试中均名列前茅。主考官夸赞他的文字:“索之古人中,当无一、二。”不久郑厚就被授了官,而且官越做越远,直做到湖南湘乡知县。而坚持在夹漈山读书修史的郑樵却因家庭变故而陷入了极度困穷之中,常常“厨无烟火”,但他仍然“风晨雨夜,执笔不休”,独力著述“汇天下之书为一书”的《通志》。

出仕后的郑厚,似乎官声并不显赫,遗著也不太丰盛。而穷愁潦倒的郑樵,历30年的寂寞和30年的坚韧,最终完成了200卷近700万字的《通志》。

我们登上草堂后山,郑樵石雕坐像就静静地树立在苍翠的松林里。周围听不到喧闹的人声,只有游云、野鸟、流泉日日和他相伴。夹漈先生左手握卷,右手执管,双目微启,若有所得。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

选择僻静,选择孤独,选择坚持,也许,就是选择了成功。

夹漈草堂远在戴云山东麓,其实,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离尘嚣愈远,离先生愈近;离功名利禄愈远,离先生精神愈近。

1.请简要分析“河边的大树,垂拂下枝条轻轻地拨弄着水面,似乎想捡拾一些往昔的回忆”这句话在结构上和内容上的作用。

2.“这里是先生一生的选择,也是先生一生的境界。”这里的 “选择”、“境界”分别指的是什么?

3.从文中看,郑樵选择荒僻的夹漈山读书著作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夹漈草堂明明远在戴云山东麓,可作者却又说“夹漈草堂又近在人们身旁”,请根据文意指出作者这样说的原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