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武陵春  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这首词的上阕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细致刻画一个流荡无依、孤苦凄凉的中年妇女形象?请作出具体的分析。

2.古代词人运用多种手法来形容人的愁绪。如李煜《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为什么?

 

1.动作描写、神态描写。(1分)“日晚倦梳头”既是动作,也是一种寂寞悲凉心情的折射,“欲语泪先流”是写泪,看似平易,但用意精深,写出了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3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果只答“风住尘香花已尽”句暗含着作者对春天逝去的惋惜、伤感和自身年华已逝、流荡无依的感慨。(只得1分) 2.三个词人都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可见李清照更胜一筹。(4分)(本题为开放性题,能自圆其说,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为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速读题干“与这两个名句相比,你是否认为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在艺术效果上比它们更胜一筹”,明确要求及答题角度,首先比较三人的异同,三个词人都运用夸张和比喻手法来形容愁绪,都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但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秦观的“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已经把愁物质化变为在江中可随水流不尽的东西。李清照“载不动许多愁”好在用夸张和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使得前面展现的愁有了重量和质感,造语奇特而有新意。然后说出自己的观点,清照更胜一筹。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吾知其亦已兮,                     ,长余佩之陆离。(《离骚》)

(2)         ,则芥为之舟,           ,水浅而舟大也。(《逍遥游》)

(3)               ,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           。(《孔雀东南飞》)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蜀道难》)

(5)                       ,是罔民也。(《齐桓晋文之事》)

(6)                ,杨柳堆烟,            。(《蝶恋花》)

(7)             ,冷冷清清,                  。(《声声慢》

(8)                                 ,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

(9)                  ,废池乔木,               。(《扬州慢》)

(10)               ,才下眉头                 。(《一剪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                 阙:损伤

B.岂将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强:强迫

C.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D.然后以禁,则                             齐:一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二子独明先王之道                    家人逼之,投水而死

B.将明其说于天下                      前圣之所厚

C.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D.则此书之不泯,可乎                  北冥有鱼,名为鲲

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

A.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B.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C.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D.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C.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D.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5.翻译句子

(1)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见上文)

(2)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见上文)

(3)放而绝之,莫善于是。(见上文)

(4)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齐桓晋文之事》

(5)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      

 

查看答案

对下列各句的句式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莫之能御也  ②长余佩之陆离  ③百姓之不见保 ④为仲卿母所遣        ⑤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⑥彼且奚适也 ⑦不吾知其亦已兮 ⑧自缢于庭树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⑥⑦/②/③④⑤/⑧⑩/⑨      B.①②③/④⑦⑧/⑥⑨/⑤⑩

C①⑤⑥/③④/②⑨/⑦⑩/⑧      D. ①⑥⑦/②/③④⑤/⑧⑨/⑩

 

查看答案

对下列加线的词的活用类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手巾掩口啼       ②是以君子庖厨 ③卿当富贵 ④自秦罗敷   ⑤谢家夫婿

⑥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⑦问君西游何时还 ⑧然后从而 ⑨然而不 轻暖不足于体与

A①⑤⑧/②③④⑥/⑦/⑨⑩      B.①③⑦/②/④⑤⑧⑨/⑥⑩

C①⑤/②③④/⑥⑨/⑦⑧⑩      D .①②③/④⑤/⑦⑧⑨/⑥⑩

 

查看答案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艺术家富于感情,单凭直觉思维;他恍然大悟,无须推理。

②这种看法未免失之武断,甚至是错误的。

③真正的科学家,既有推理能力,也有相当的想象力,有时还会越过复杂的推理而直接得到答案;否则,他的科学研究也会受到影响。

④人们习惯于把艺术和科学说成是毫无内在联系的完全不同的东西。

⑤真正的艺术家,既有想象力,也有相当的推理能力,并且深知自己的作为;否则,他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影响。

⑥科学家相当冷静,光靠理性思维;他循序论证,无须想象。

A.①⑥②④⑤③ B.①⑥④②③⑤ C.④①⑥②⑤③ D.④②①⑥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