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舞台上,著名音乐人...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在《我是歌手》第三季的舞台上,著名音乐人李健演唱了民谣歌手万晓利的作品《陀螺》,在网上引起了巨大反响。

歌词中这样唱道:“在田野上转,在清风里转,在飘着香的鲜花上转;在沉默里转,在孤独里转,在结着冰的湖面上转;在欢笑里转,在泪水里转,在燃烧着的生命里转;……在酒杯里转,在噩梦里转,在不可告人的阴谋里转;在欲望里转,在挣扎里转,在东窗事发的麻木里转;在阳光灿烂的一天,你用手捂着你的脸,对我说你很疲倦,你扔下手中的道具,开始咒骂这场游戏,说你一直想放弃,但不能停止转转转转……”

有人说:人生就像陀螺一样不停运转,经历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生命却不能停下来。

有人说:陀螺很大程度象征世间苍生,在不断抽打中持续旋转。

也有人说:在命运的皮鞭之下,陀螺是无奈的,身不由己的旋转。这首歌你能体会到除了无奈,还有愤怒,有抗争--即使你知道是徒劳的毫无用处的。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抄袭、套作。

 

依靠自己的力量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而我们就是这场战争中的主角。我们的亲人、朋友、老师等一切挚爱我们的人会在旁边为我们鼓励、呐喊。然而当一切喧嚣过去,隆隆战鼓擂响,如血残阳下,面对挑战,迎接挫折,战斗流血并不屈的人是我们自己。一个人,惟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使自己不断强大、成熟,才会在这场从我们一出生便打响的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5岁的皮耶鲁·法拉利渴望在父亲的赛车厂里工作,可父亲却要把他派到国外,让他学习技术。不解的皮耶鲁心中充满怨恨。一天,父亲将他叫到码头,夕阳下,父亲指着水面说:“看那快艇,多自在炫目啊!然而那只是昙花一现。你再看那巨轮,它依靠自己的力量航行很远。人们愿意坐巨轮去远航,可是没人坐快艇去。原因就是巨轮依靠自我。我们要做那独立的巨轮,而不是昙花一现的快艇,因为快艇再快也无法独立远航。”孩子明白了,他同意了父亲的决定。 有时候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以航行很远,飞得很高。可是到头来我们发现,自己就像那快艇,再快,也只是一个装饰,难以像巨轮那样依靠自己的力量,航行很远。要想做得更好,飞得更高,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胜利中汲取经验,学会乐观,在挫折中坚持奋斗,学会坚强。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更强大,最终成长为可以远航的在海上巨轮,成为翱翔天际的雄鹰。 不依靠自己,我们永远无法长大,永远无法长大。纵览古今中外成功者,无一不是自立自强之人,只依靠他人的人永远无法品尝理想之果。 中国有句古话:求佛不如求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依靠的人又怎能成大事呢?在现代的社会中生存,我们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学会自立。当残阳落下,黑夜过去,旭日东升之时,在战场中,我们将拥抱胜利。 曾经有个年轻人问一位成功的长者:生存并胜利的秘诀是什么?长者笑了笑,答道:“依靠自我。”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具有哲理性的作文题,材料中的陀螺正如同人生是不停止的向前,既有被迫无奈的被动努力,也有主动的奋斗努力与追求;陀螺的旋转是借助外力,缺少的是内在的动力,借助外力,往往的无奈的、徒劳的,只有靠自身的努力与奋斗,才能持续的不断向前。因此可从外力与内在动力的角度立意,也可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立意。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3小题)

(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乐,仁者寿。”(《论语》)

(2)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苏轼《赤壁赋》)

(3)可堪回首,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5)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题。(5分)

“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渔人之入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故利之所在,虽千仞之山,无所不上;深渊之下,无所不入焉。”《管子·禁藏》

(1)从材料的“夫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中可以概括出来的一个成语是       。(1分)

(2)概括并评析材料中传递的主要思想。(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题。(7分)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3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或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近俯雉堞,远村落                    :闻名,著称

B.晦而即明                              :拒绝,摆脱                          

C.既矣,复思其义曰                      :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萦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满分5 manfen5.com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B.畊渔犁楫之具,纷披坻窪              龟玉毁椟中

C.当其私所障时                        然此可智者道

D.而通牖者耶                          余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②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3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小说第二段对高密特有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 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3分)
3.“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4分)
4.小说构造了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说说这一手法的妙处4分
5.对于文中的“奇遇”,有人认为寄寓了作者的一种批判和愿望。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