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19分)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①,远闻村落。其间林莽田泽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窪②;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③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④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壁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疏,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燦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

选自《徐渭集》

注:①雉堞:城墙。              ②坻窪:高低不平的洼地。

③龟龄: 唐代诗人张志和。   ④寓庖:聘请厨师。
1.对下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近俯雉堞,远村落                    :闻名,著称

B.晦而即明                              :拒绝,摆脱                          

C.既矣,复思其义曰                      :命名

D.而燦然若无一而不于吾之见者            婴:缠绕,萦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满分5 manfen5.comA.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          不者,属皆且为所虏

B.畊渔犁楫之具,纷披坻窪              龟玉毁椟中

C.当其私所障时                        然此可智者道

D.而通牖者耶                          余分当引决,然而隐忍
3.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卧龙山上的那所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可以远眺群山众水、田野丛林、渔舟莲舫,可令人产生“烦虑顿消”之意。

B.作者在本文前半部分极尽叙述和写景之能事,后半部分寓理于事景之中,所以虽然本文阐述的观点复杂而深刻,但读者仍能自然接受领悟。

C.作者认为“豁然堂”原先建造得极不合理,不能让所有的人同时看到窗外风光,而且观景的人归座时又不能再看到风景;改建后的堂则完全避免了这些缺点。

D.作者主张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所以本文中心在于批判因过分纠缠眼前的、琐碎的利害得失而对外部世界显得冷漠的人际关系。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4分)

②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3分)

 

1.A 2.B 3.D 4.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断对2处得1分,断对5处得3分,错2个倒扣1分,扣完为止。) 5.①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一间、公、几各1分,语句大意1分) ②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3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听到。所以选A。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在”,介词。 A项“象”;“你、你们”,代词。C项“被”,介词;“向”,介词。D项“用”,介词;连词,表修饰。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D项,本文观点是人心也需“却晦而即明”,而非“人际关系”。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可根据“而”“悉”等此断句。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一间、公、几、名。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越地的山比较大的,象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类,有上十座,但小的就数不清了。至于湖,则总称之为鉴湖,而由大湖派生出去另外形成的小湖,就更加不可胜计了。郡里的城隍庙,在卧龙山的半山腰上,庙的西面有一座堂,正建在湖山环抱会合的地方。要说这景色像什么,大体上是青山白水相间、回旋缠绕,像女子的发髻那样高耸,像莹洁的长绢那样清澄。而低头近看可见城墙,远处可闻村落里的人声。其间树木、草地、田地、沼泽错杂分布,人群、鸟类、房屋相互遮蔽,大米、小米、菱、蒲、莲、芡等出产,耕地和捕鱼用的犁、桨等工具,散乱地遍布于高低或洼地里;忽而烟云迷濛,忽而皓月当空,从早到晚变化非常迅疾。在方圆近百里之间,无论巨大的壮伟场面或细微的美好景物,莫不汇集在人们的衣襟带上。有时来到游船上饮酒,游人的歌声与笑声此起彼落,就像当年诗人张志和所描写的“莲女”、“渔郎”,也时时点缀其间。此时登上这座堂,不论他是什么人,即使受到外来的刺激或内心的煎熬,而感到压抑或无聊的事,只要一顾盼这大好景致,烦恼忧虑就会顷刻消散。而在这里当官的,每当宴请过往客人,也往往特聘厨师来此。只是这座堂修筑得毫无章法,四面都被遮蔽住,仅向西开了一扇小窗,里面只容得下两个人。客人坐在朝东的主座,就不得不背靠湖山,要观看景色就必须离座转身,等转回来景色就随之看不见了。这是由于放弃了空旷明亮,而自取晦暗闭塞的缘故。我对这种状况非常不满,于是把西面和南面两堵墙全部开成窗户,只保留一面东墙没有打通(只保留东边一面做墙)。又让客人改为座东而向西,他倚靠在酒桌上就面对着湖山,直到席终也不会消失。从此以后,刚才所说的那些景色,就全都舍弃了闭塞而达到了开阔,摆脱了晦暗而接近于明亮。工程完毕以后,打算为它起名,觉得没有比“豁然”更适宜的了。 已经命名了,又反复思索它的含义,想道:“唉,人心其实和这堂一样啊。当它被私利所障碍时,只知道我自己的七尺身躯,即使是同居一室的亲人,他们的痛痒就发生在他眼前,却装作什么也看不见,不就像原先的湖山,虽然近在眼前,却被遮蔽了一样吗?等到所障碍他的东西去除以后,即使是四海之遥,痛痒不一定发生在我眼前,反而鲜明得好像无不萦绕在我眼前,不就像现在的湖山虽然远在百里以外,却透过窗户就能看到一样吗?由此看来,人心的豁达与不豁达,距离本是很近的啊!而只顾一己私利、与以天下万物为公的细微差别,全维系在这上面了。这是为这座堂起名的人和登上这座堂的人,不可不相互勉励的啊,难道只是为了湖山的胜景吗?”我既已为了这些用意而命名这座堂,本是准备公之于众人的,于是依次写下了这篇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0分)

  

莫言

1982年秋天,我从保定府回高密东北乡探亲。因为火车晚点,车抵高密站时,已是晚上九点多钟。通乡镇的汽车每天只开一班,要到早晨六点。举头看天,见半块月亮高悬,天清气爽,我便决定不在县城住宿,乘着明月早还家,一可早见父母,二可呼吸田野里的新鲜空气。

这次探家我只提一个小包,所以走得很快。穿过铁路桥洞后,我没走柏油路。因为柏油公路拐直角,要远好多。我斜刺里走上那条废弃数年的斜插到高密东北乡去的土路。土路因为近年来有些地方被挖断了,行人稀少,所以路面上杂草丛生,只是在路中心还有一线被人踩过的痕迹。路两边全是庄稼地,有高粱地、玉米地、红薯地等,月光照在庄稼的枝叶上,闪烁着微弱的银光。几乎没有风,所有的叶子都纹丝不动,草蝈蝈的叫声从庄稼地里传来,非常响亮,好像这叫声渗进了我的肉里、骨头里。

路越往前延伸庄稼越茂密,县城的灯光早就看不见了。县城离高密东北乡有40多里路呢。除了蝈蝈的叫声之外,庄稼地里偶尔也有鸟或什么小动物的叫声。我忽然感觉到脖颈后有些凉森森的,听到自己的脚步声特别响亮与沉重起来。我有些后悔不该单身走夜路,与此同时,我感觉到路两边的庄稼地里有无数秘密,有无数只眼睛在监视着我,并且感觉到背后有什么东西尾随着我,月光也突然朦胧起来。我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加快了。越走得快越感到背后不安全。终于,我下意识地回过头去。

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

继续往前走吧。一边走一边骂自己:你是解放军军官吗?你是共产党员吗?你是马列主义教员吗?你是,你是一个唯物主义者,而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共产党员死都不怕还怕什么?有鬼吗?有邪吗?没有!有野兽吗?没有!世界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依然浑身紧张、牙齿打战,儿时在家乡时听说过的鬼故事“连篇累牍”地涌进脑海: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听到前边有货郎挑子的嘎吱声,细细一看,只见到两个货挑子和两条腿在移动,上身没有……一个人走夜路碰到一个人对他嘿嘿笑,仔细一看,是个女人,这女人脸上只有一张红嘴,除了嘴之外什么都没有,这是“光面”鬼……一个人走夜路忽然看到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吃青草……

我后来才知道我的冷汗一直流着,把衣服都溻湿了。

我高声唱起歌来:“向前向前向前——杀——”

自然是一路无事。临近村头时,天已黎明,红日将出未出时,东边天上一片红晕,村里的雄鸡喔喔地叫着,一派安宁景象。回头望来路,庄稼是庄稼道路是道路,想起这一路的惊惧,感到自己十分愚蠢可笑。

正欲进村,见树影里闪出一个老人来,定睛一看,是我的邻居赵三大爷。他穿得齐齐整整,离我三五步处站住了。

我忙问:“三大爷,起这么早!”

他说:“早起进城,知道你回来了,在这里等你。”

我跟他说了几句家常话,递给他一支带过滤嘴的香烟。

点着了烟,他说:“老三,我还欠你爹五元钱,我的钱不能用,你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他吧,就算我还了他钱。”

我说:“三大爷,何必呢?”

他说:“你快回家去吧,爹娘都盼着你呢!”

我接过三大爷递过来的冰冷的玛瑙烟袋嘴,匆匆跟他道别,便急忙进了村。

回家后,爹娘盯着我问长问短,说我不该—人走夜路,万一出点什么事就了不得。我打着哈哈说:“我一心想碰到鬼,可是鬼不敢来见我!”

母亲说:“小孩子家嘴不要狂!”

父亲抽烟时,我从兜里摸出那玛瑙烟袋嘴,说:“爹,刚才在村口我碰到赵三大爷,他说欠你五元钱,让我把这个烟袋嘴捎给你抵债。”

父亲惊讶地问:“你说谁?”

我说:“赵家三大爷呀!”

父亲说:“你看花了眼了吧?”

我说:“绝对没有,我跟他说了一会儿话,还敬他一支烟,还有这个烟袋嘴呢!”

我把烟袋嘴递给父亲,父亲竟犹豫着不敢接。

母亲说:“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

这么说来,我在无意中见了鬼,见了鬼还不知道,原来鬼并不如传说中那般可怕,他和蔼可亲,他死不赖账,鬼并不害人,真正害人的还是人,人比鬼要厉害得多啦!
1.小说第二段对高密特有的环境进行了描写,请分析此段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2.“我的身后当然什么也没有”一句独立成段 分析这样设计的作用。(3分)
3.“赵家三大爷大前天早晨就死了”这一结局在前文均有暗示,结合文本内容试作分析。(4分)
4.小说构造了一个独特的主观感受的世界,用魔幻般的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和现代社会融为一体 说说这一手法的妙处4分
5.对于文中的“奇遇”,有人认为寄寓了作者的一种批判和愿望。请结合文章和现实谈谈你的理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9分)

庄子是中国犬儒主义的创始人,庄子的“自由精神”混合了犬儒精神而显得俗不可耐。在今天的中国倡导庄子精神实在不是时候。

《庄子》的“自由精神”似乎早为大家公认,其高蹈超越、想象之奇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我要补充的是:《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庄子一方面大骂世俗,一方面又反复说要“不谴是非而与世俗处”,也就是说,不要去管什么是非,要无条件地和世俗世界好好相处;一方面大谈“不为物役”,但另一方面又告诫人们要“与物周游”、“与物为春”。庄子一方面是大胆想象,神游于九天之上,另一方面则奉行“识时务者为俊杰”的现实主义策略。庄子的想象更多地体现在玄空的神游上,在实际行为上却认同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他的“游”也只是不触及现实的“神游”而已。其实这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的结合才是完整的庄子,它们共同组成了犬儒式的人生态度。

所谓“犬儒主义”,指的是个体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畸形关系。“犬儒主义”一般认为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安提斯泰尼所创,另一人物第欧根尼则因为住在木桶里的怪异行为,而成为有名的犬儒主义者。当时奉行这一主义的哲学家或思想家,他们的举止言谈、生活态度与狗的某些特征很相似,旁若无人、放浪形骸。以后,人们一般认为犬儒主义是一种对文化价值的对抗精神,一种深刻的怀疑,它认为世界是不值得严肃对待的,不妨游戏之。到了现代,犬儒主义的含义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是其对于世界的不信任和拒绝的态度没有变,犬儒主义虽然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而其骨子里则是虚无主义。他们对于世界保持了清醒的距离意识,但是却不敢或不愿与之正面对抗,而以一种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的处理态度来曲折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妥协混合的矛盾立场。

犬儒主义不仅仅表现了现实的黑暗,或者现实世界中道德的颠倒和价值的真空状态,更是人们对于这种颠倒和真空状态的麻木、接受乃至积极认同。犬儒主义者即使在心里也不再坚持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不但对现实不抱希望,而且对未来也不抱希望。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不但怀疑现实,而且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也就是说犬儒主义是一种深刻的虚无主义。这种虚无主义有可能表现为死气沉沉、一潭死水,也可能表现为装疯卖傻、装神弄鬼。犬儒主义常常出现在社会黑暗、绝望感弥漫的历史时期。这个时候的突出特点是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两者相互强化。在这个意义上,大概庄子的确算得上是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它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试图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

在目前中国的情况下,庄子人生哲学的流行所导致的只能是全社会的犬儒主义,它或许能够培育出一批不问世事的逍遥派,却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这难道是我们需要的吗?
1.文中“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所指的内容,最正确的一项是                    

A.自由精神/现实主义策略         B.大骂世俗/和世界好好相处

C.不为物役/与物周游           D.玄空的神游/价值颠倒的现实世界
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犬儒主义对现实不满,但是又拒绝参与社会世界,或遁入孤独和内闭,或转向任诞的审美主义,在目前的国情下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

B.犬儒主义的核心是怀疑一切,怀疑现实,甚至也怀疑改变现实的可能性,即便起码的是非美丑观念也不再坚持

C.应和了当今中国的普遍的社会冷漠,通过内心的所谓“宁静”来掩盖现实生活中的无奈,所以庄子已成为当今中国精神界的导师

D.在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想象世界的高蹈,而且两者相互强化的时期,“庄子”的流行只能导致中国社会的犬儒主义,不能培养出积极参与的现代公民。
3.作者认为“《庄子》中还有大量犬儒主义言论,体现了一种非常糟糕的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结合原文,请概括“鸵鸟智慧和乌龟哲学”的特点(不超过12个字)3分)

 

查看答案

一本书的目录是书籍的另一张脸,目录的正标题往往充满了艺术性,副标题则是对章节内容的概括。下面是一本名为《拒绝的艺术》的书籍目录,请参照示例,补写目录的标题。(6分)

示例:生活方向盘你掌握——如何拒绝频繁饭局  玫瑰再美终有刺——如何拒绝身边的谎言

(1)糖衣炮弹听不得——                            

(2)                             ——如何拒绝成为他人的依靠对象

(3)                             ——如何拒绝他人干涉你的私生活

 

查看答案

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为“心理咨询”下定义。(3分)

①心理咨询是给咨询对象以帮助、启发和教育的活动。

②这种活动必须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妥善处理各种心理问题。

③这种活动通过言语、文字或其他信息传播媒介来达到咨询目的。

 

查看答案

将下列五句话按照合理顺序填入横线处,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3分)

我爱小池,也爱溪流,是因为我爱它们的“清”和“远”。小池清澈见底,汪汪一碧,宛如一块温润的碧玉,绿油油的水草在水底轻轻晃动,                ,像一位开朗的小伙子、活泼的娘,             ,走出群山去迎接朝阳和大海。

溪流蜿蜒,如一条银蛇   ②各种颜色的小鱼穿行其间,历历可数 

③踏着轻快的脚步    ④时隐时现,游向远方  

⑤唱着欢快的歌儿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