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儒家的政治伦理

汤一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

如何“修身”?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

如何“齐家”?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论语·学而》中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经注疏》(《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中说:“父子之道,自然慈孝,本乎天性,则生爱敬之心,是常道也。”“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费孝通先生对此有一新的解释说:家庭伦理“孝”的意义在今天主要应体现在“尊敬祖先和培养优秀的后代”上。这就是说:对祖先要尊敬,对后代要担负起精心培养的家庭责任。

如何“治国”?在中国,如果说“家庭”是个小社会,“国”则是一个大社会。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礼记·坊记》曰:“君子礼以坊德,刑以坊淫,命以坊欲。”意谓“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如果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那么就要用“刑”来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贾谊《陈政事疏》中说:“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生难知也。”这是说,“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法”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刑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说明,“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法”是一种外力所加的不得不备之举,不遵守“礼”的要求,就叫“出礼”(或“越礼”),“出礼”就会“入刑”。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汉书·礼乐志》中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礼”的作用是调节人民心之所求,“乐”的作用是表达人民追求和谐相处的要求,“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我认为,这也许是儒家“以人为本”的政治伦理所求。

如何“平天下”?此句应理解为“如何使天下平”。此“平”或有三义:“平”可作“和平”解,如尧对舜说“协和万邦”,各邦国和平相处;“平”也可作“平等”解,如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亦可作“平安”解,如“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天下平”,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这样就真正“天下太平”了。

                                             (摘编自《北京大学学报》,有删节)
1.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修身”是基础,而“政治伦理”的实现也是以“道德理想伦理”的实现为基础的。

B.作者认为中国在古代并非纯粹的“人治”国家,而是采用“礼法合治”方略进行治理的国家。其中,“礼”与“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

C.“礼”要靠道德教化长期养成,它是君子所设立的防止超越道德的界限,其作用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加以防范,但其作用难以立竿见影。

D.“刑”要在“礼”不能防止道德败坏时实施,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旨在制止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行为,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
2.下列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修身,就是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追求正义和真理,改正错误,从而使自己成长为君子,有“安身立命”之所。

B.齐家,要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根本,对父母既爱且敬,这种“爱”和“敬”发乎天性,并不是受外力影响才产生的。

C.治国,就是要以人为本,防止人们道德败坏,使人知礼、行礼,而处理政事则要顺应民情,使人民和谐相处。

D.平天下,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身心安泰,使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使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和平相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引用《礼记·坊记》中的内容,旨在说明我国古代是以“礼法合治”来治国的。其中的礼、刑、令虽功能不同,但都有制度性的意义。

B.贾谊《陈政事疏》中的话,是为了说明“礼”和 “法”虽然在作用上有易见和难知的不同,但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

C.文章引用《汉书·礼乐制》的“政以行之,刑以防之”中两个“之”指代内容不相同,前者指民心民情,后者指人民不遵守“礼”的行为。

D.“四海之内皆兄弟” “仁者安仁”“老者安之”“修己以安人”等,主要是为了对“平”在传统文化中的意思作解说。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此项混淆了“刑”和“令”的作用。原文第四段说的是:“如果‘刑’还有不足之处,则可以用‘法令’来补充,以防止社会贪欲横流。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A项出自第一段,原文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就是说,没有‘以人为本’的‘道德理想伦理’,‘政治伦理’是无从谈起的”;B项是对第四段“一般认为,中国前现代是专制的‘人治’国家,而西方近代则是‘民主’的‘法治’国家。我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全面,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和“所以中国儒家认为‘礼’和‘法’有着表里相依的关系”这两句内容的概括;C项是对第四段“‘礼’是君子为防止超越道德所设立的界限”和“‘礼’的作用是要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范”“而‘礼’的作用难以立竿见影”这三句话的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第四段的概括,概括的过程中误把“令”的作用加到了“刑”的身上,张冠李戴,混淆概念。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关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对文本作者观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本题比较简单。C项,从文中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选项中强调的是礼治。A项是对第二段的阐述,文中原句是“孔子提出要‘修德’‘讲学’‘徙义’‘改过’,这样才能‘下学上达’,成为君子,才能使自己有个‘安身立命’处”;B项,是对第三段“儒家把‘孝’作为家庭伦理的基本”和“‘爱’与‘敬’发乎人之本性,非外力所加,自然如此”这两句话的概括;D项是对最后一段“各邦国和平相处”“包括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还包括每个人身心内外的‘平安’‘安宁’”的概括。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就是对文章第四段内容的概括,从文中的内容来看,作者认为“治国”应该是“礼法合治”,而选项中突出的是“礼治”。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B项,“它们相互依存,没有礼就没有法,没有法就无以行礼”无中生有,原文并没有这方面的内容。A项,《礼记》的内容紧跟在“应该说在前现代儒家的理想应是以‘礼法合治’治国”这句话的后面,再联系两者的内容即可发现,后者是为了说明前者,且后面又说到“可见,‘礼’‘刑’‘令’三者功能不同,但都带有制度性的意义”,故前者正确;C项,结合后面对《汉书》中“政”“刑”内容的阐释“‘政’是要求处理‘政务’顺民情而能行通,‘刑’是为了防止人民‘出礼’而‘入刑’所设立的”即可得出答案;D项出自文章最后一段。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在文中找不到依据,故属于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然自在。也许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是不要忘记自己心内的风景。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

古调类

去声

 

屋、竹、骨、肉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古调类入声字分别归入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

(1)从调类划分来看,古调类分为        ,(1分)普通话调类分为             。(1分)

(2)普通话调类是从古调类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去声来源于古调类的哪些部分?(3分)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记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如何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有学者提议,应倡导全民重温中华经典,对弘扬民族文化更具积极意义。

B.来自全国各地的捐款已经达到20万元,这笔善款将全部用于这个孩子的生理以及心理康复的治疗费用。  

C.天津市“五大道首届文化创意节”日前开幕,主办方推出的新颖、独特的系列活动,受到市民和四方游客的热捧。

D.工作压力、环境污染、睡眠不足、缺乏运动等因素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不健康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