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分) 假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种新元素含量微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25

假若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种新元素含量微乎其微的话,我真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决心和勇气坚持下去,因为我们的设备很差,经费又不足。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把这种新元素分离出来了,它就是今天众人皆知的镭。现在我把我们研究和发现它的情况简略地介绍一下。

开始研究时,我们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元素的任何化学性质,只是知道它的放射性极强,于是我们就紧紧抓住这条唯一的线索不放,穷追不舍。第一步就是想办法从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铀沥青矿,对它进行分析研究。除利用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以外,我们还用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精确地测量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这种方法今天已成为一种新的化学分析法的基础了。后来,这一分析法被逐渐加以改进完善,为许多人所采用,而且他们因此也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干了没几个星期,我们便深信我们的预测是正确的,因为未知的那种新元素的放射性在有规律地增强。又过了几个月,我们便从铀沥青中分离出一种与铋混合在一起的元素,其放射性大大超过铀元素,这种新元素具有明确的化学性质。18987月,我们便宣布了这种新元素的存在,并命名它为钋,以怀念我的祖国波兰。

在发现钋的同时,我们还发现从铀沥青矿里分离出来的钡盐中含有另一种未知的元素。我们随即又紧张地工作了几个月,终于分离出来第二种新元素,我们后来才知道它比钋更为重要。189812 月,我们宣布了这一发现,命名这种新元素为镭。

物理和化学学校并未为我们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但幸运的是校长准许我们使用先前作为解剖教学用房的一间废弃的木棚。木棚顶上有一个很大的玻璃天窗,只不过有多处裂痕,一下雨就会漏水。棚内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虽然可以生炉子取暖,但也只是火炉旁边有一点点热气而已。做化学实验时,常会产生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我们不得不把这种实验移到院子里去做,就这样,棚内仍旧有毒气进来。我们就是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之下,拼命地干着。

尽管如此,我们却觉得在这个极其简陋的木棚中,度过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有时候,实验不能中断,我们便在木棚里随便做点什么当作午餐,充充饥而已。有的时候,我得用一根与我体重不相上下的大铁棒去搅动沸腾的沥青铀矿。傍晚时分,工作结束时,我已像是散了架似的,连话都懒得说了。还有的时候,我又得研究精密的结晶,进行分离,必须待在灰尘四起的室内。灰尘会影响浓缩镭的程序,难以保存好分离出来的东西,让我苦恼至极。唯一让我觉得满意的是,没有人前来打扰,我们可以安安静静地做我们的实验。实验做得很顺利,眼看令人满意的结果即将出来时,我们会激动不已,有说不尽的欢欣鼓舞。但有的时候,干了半天却不见成效,沮丧失望的心情也在困扰着我们。不过,这种情况持续不一会儿,我们就又去考虑新的设想、新的工作了。工作间歇,我俩便在木棚中踱来踱去,一边冷静地思考,讨论正在做的实验,那种喜悦心情也是难以表述的。

但是,自我们的发现公布之日起,我们的知名度日见高涨,以致实验室的宁静被扰乱了,渐渐地,我们的研究工作就受到了干扰。

1903年,我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并获得了博士学位。这一年的年末,我和皮埃尔以及贝克莱尔因发现放射性和放射性元素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之后,报纸和杂志对我们大加颂扬,致使我们有好长一段时间没法安心工作,每天都有人登门造访,有的请我们去做报告,有的则向我们约稿。

获得诺贝尔奖是一个很大的荣誉,而且,奖金数额很高,这对我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大有裨益。美中不足的是,我们已是精疲力竭,两个人往往总有一个体力不支,以致我们都未能在当年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一直到1905年,我们才到瑞典首都去,由皮埃尔作了接受诺贝尔奖的答词。在那里,我们受到瑞典人民的热情欢迎与接待。

我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工作,导致身心疲惫,可现在,由于获奖后探访者不断,我们疲于应付,不胜其烦。我们所喜爱的平静的、有规律的生活被完全破坏了,工作和生活全都受到了影响。我已经说过,我们必须不受外界的任何干扰,才能继续正常的家庭生活和科学研究工作。前来造访的人虽说出自好却不知这样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摘编自《居里夫人自传》)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开始阶段并不了解这种未知元素的化学性质,而是抓住它放射性极强的特点进行研究,并最终发现了 “镭”。

B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可以精确地测量不同部位的放射性,这种方法被许多人所采用,并且让皮埃尔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

C居里夫人具有很强烈的爱国激情,当她与丈夫皮埃尔从铀沥青中分离出一种放射性元素时,就命名为“钚”纪念自己的祖国波兰。

D居里夫人与丈夫在一起实验,虽然条件艰苦,甚至受到有毒气体的毒害,但是,居里夫人却认为那是他们一生中最美最快乐的时光。

E居里夫人与丈夫皮埃尔获得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他们随即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并受到瑞典人民的热情欢迎。

2)简要分析文章第一段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3 居里夫人在研究“镭”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

(4)居里夫人发现“镭”的经历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8分)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文章第一段写了作者在设备很差,经费不足的情况下,坚持研究,最终提取了“镭”这一新元素。(2分) 在结构上,起到引出下文对研究“镭”的过程介绍的作用。(4分) (3)① 设备差,采用常用的化学分析法和皮埃尔发明的精密计电器进行放射线测量。②经费不足,从远方的 圣约阿希姆斯塔尔运来铀沥青矿进行提炼研究。③条件差,没有适合的试验场地,在一间废弃的教学用房的木棚里实验,夏天闷热潮湿,冬天阴冷难忍;有毒气体刺鼻呛人。(每点2分) (4)①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②要成事就必须持之以恒,不能因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③对科学的追求能够激发我们的热情和信心,即使在过程中有许多困难和失败,也应该充满信心与鼓舞。④真正的追求,应该保持单纯,不为外物名利所困扰(干扰),能够耐得住寂寞(或守得住平静、平淡)。(每点2分, 其他答案,紧扣文本、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 (1)试题分析:C“就命名为‘钚’”欠妥,应为“并命名它为钋”。B张冠李戴,原文是“为许多人所采用,而且他们因此也发现了其他几种放射性元素”。E混淆时间,原文是“以致我们都未能在当年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和发表演说。一直到1905年, 我们才到瑞典首都去,由皮埃尔作了接受诺贝尔奖的答词”。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语段题,一般要从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作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确定答题区间,然后找到有效语句进行分条概括,然后具体说明。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有关作品主旨的探究题,解答此题,要先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得到了什么启示。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选择,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围绕文学作品如何表现主旨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第二问,在答启示时,应从文学作品的意义及创作意图角度来答,只要能自圆其说,言之有理即可。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5分)

完美的女友

那年在中国的京城,我主持一项工程,历时两载。下榻于某家专门招待华侨的旅舍。职员很有礼貌,白套服,黑领结,都是高中毕业又经过专业训练的——我休息、饮食,可称安适。房租是由石油部付的。餐厅只有楼下一个,绿叶扶疏,幽静宜人,餐毕,侍者用铜盘托来账单,签个名,月底结算。唯一不满足的是,不像生活在中国。

夏日某次筵席上,遇见了旧时同学,她已是颇负盛名的雕塑家,正在放大一件建筑装饰。工作场所离我住的旅舍很近。

散席时,她说:“那浮雕很累人,中午想睡一会,你白天不在,可否关照值班人员,给我钥匙? 我很高兴地同意,旅舍人员也很高兴为著名的艺术家服务。一天又一天,我不安,日益不安,希望她早些结束那附近的工作,不再来此午睡。

因为每当我夜晚归来,房屋总有新鲜感——或是名贵的花,或是书桌上多了几件小摆设,抽屉里有巧克力,本来满着的饼干箱,又换了品种,大盆的水果,是清朝宫廷格式,吃不了,只闻香味……想象到她每天来时,提包捧花的模样,我难受得发愣。向晚的归途中,兀自担忧,不知房里又出现什么新鲜感,这不再是我原来的房间,像是走错了门。

事态在扩展、激化。某晚,我惴然启门,先看见壁上的歌德像,然后是窗畔艳红的大理菊,一 盆非洲常春藤吊了起来,绿叶绕过台灯,垂及古银镂花的椭圆镜框,中有普希金的相片。书架上原是几本笨重的工具书和零落的数据资料,此时却严严正正地站着大排世界名著——这是个文学家的书房,我成了勿知趣的闯入者,不仅是发愣,而是发愁了。

是否去向石油部说,为了工作方便,我搬到招待所去……然而这是逃遁,逃遁是卑劣的。我坐立不安,倒在床上,一侧身,发觉枕畔也有变化——是件丝质的白衬衫,百合花般的大翻领,手工缝制,天!哪有时间睡午觉,这针针线线的活儿,多费神。我见过别人穿这种式样的衬衫,例如拜伦、罗密欧等,那是什么时代,怎样的天生丽质,我是一生一世不配穿的!对之不禁 毛骨悚然——我的同学旧病复发了。

我和她中学同班,都爱文学,写罗曼蒂克兮兮的诗,后来她选择了绘画雕塑,我选择了物理化学。

二十年中,战争、婚姻、职业和生活的沧桑,都是中年人了,沉郁而开朗,既然重逢,谈笑风生,有一种是自然又是人工的超脱,我很珍重自己的中年,也很尊敬别的中年人,常对同辈的朋友说:“正是开怀畅饮的嘉年华啊。”

别的朋友来看我,对我居处的“情趣”议论纷纷,他们受到我精美点心的招待,却怪我奢华得女性化、孩子气。不知哪个机灵鬼,打听到每天有位女士,准时来布置房间,增添食品。他们要我公开,我被扰烦了,承认有这么回事,但从早到晚,我不在,没有见着她,夜晚她是不来的。朋友们笑道:“那是田螺姑娘!

朋友们引此典故,我也觉得情况相去不远,便认同了。她与丈夫分居多年;那时候正办完仳离手续,于是朋友们一致认为我和她即将由同居而结婚了。

全然不是这么回事。她已不再来旅舍午睡,我也结束了石油部的那项工程,临别的忙碌,使我至今也记忆不清,何以我上飞机时,送别的众人俦里没有那雕塑家,除非她当时不在京城,此外,就没有原因可以使她不来送别的。

离别之后,我们通过一两封信。之后,又是类似战争的骚乱,生活和工作的沧海桑田。之后,遇见了一个从她那里来的朋友,说她常谈起我……关于她自己呢——已复婚。有了儿子和女儿,很可爱的。事业顺利,雕塑件数倒并不太多。

从她最后的一封信看,我觉得,她和京城中满街走的老妇人行将看不分明,我很喜欢很敬重那里的出没于胡同口、菜场上的归真返璞的老太太,即使她们争斤论两,也笑口大开,既埋怨别人的不公平,又责怪自己太小气。

但愿我能有这样喜乐的一天,作为她家的宾客。如果她住的不是洋楼,而是古风的“四合院”,那就真是一个完美的梦。

选自《温莎墓园日记》,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我不安,日益不安,希望她早些结束那附近的工作,不再来此午睡”一句,运用心理描写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文章之间插入“我”和“她”在中学读书时以及后来的一些情况,丰富文章内容,使情节更加完整。

D小说的语言典雅,如“惴然”“仳离”等,让人读起来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的高度融合,体会到作者深厚的学养。

D小说篇幅短小,容量却很大,从两位主人公中学开始到中年,这期间,他们经历了世事的沧桑,两个人的心态和性情大变。

E“我”是一位旅居国外的中国人,但心在中国,热情坦诚,乐于助人,工作勤奋,但不善表达,胆小怕事,缺乏主见。

2)小说第一段写“我”下榻的旅馆的有关情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她”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请联系文题探究小说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屈原在《离骚》中以饱蘸激情的笔墨,发出长声叹息而掩面流泪,哀伤人民生活多灾多难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的《蜀道难》中,写“五丁开山”的故事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寿

闲居谁似我,退迹理①难过。

要势危身早,浮荣败德多。

雨催虫出穴,寒逼鸟移窠。

野径无人翦,疏窗入薜萝②。

【注】①退迹辞官回家。理按道理。②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
1.“闲居谁似我,退迹理难过”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2.第三、四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尤袤,字延之,常州无锡人。少颖异。入太学,以词赋冠多士。绍兴十八年,擢进士第。尝为泰兴令,问民疾苦,皆曰:“邵伯镇置顿,为金使经行也,使率不受而空厉民。漕司输蒿秸,致一束数十金。二弊久莫之去。”乃力请免之。县旧有外城,屡残于寇,颓毁厉,袤即修筑。已而金翁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后因事至旧治,吏民罗拜曰:“此吾父母也。”为立生祠。

从臣以靖退荐,召除将作监簿。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秘书丞者以袤对亟授之。先是,张栻说自阁门入西府,士论鼎沸,从臣因执奏而去者数十人,袤率三馆上书谏。后说留身密奏,于是梁克家罢相,袤与秘书少监陈骙各与郡。袤得台州,州五县,有丁无产者输二年丁税,凡万有三千家。前守赵汝愚修郡城工才什三, 属袤成之。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明年大水,更筑之墉正直水冲,城赖以不没。

会有毁袤者,上疑之,使人密察,民诵其善政不绝口,乃录其《东湖》四诗归奏。上读而叹赏,遂以文字受知。除江东淮东提举常平。江东旱,单车行部,核一路常平米,通融有无,以之振贷。

朱熹知南康,讲荒政,下五等户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于诸郡,民无流殍。改江东提刑。 梁克家荐袤及郑侨以言事去国,久于外,当召,上可之。召对,言:“水旱之备惟常平、义仓,愿预饬有司随市价禁科抑,则人自乐输,必易集事。”

上已属疾,国事多舛,袤积忧成疾,请告,不报。疾笃乞致仕,遂卒,年七十。

(选自《宋史尤袤传》,有删改)
【小题】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使率不受而空 厉:磨炼

B以不没 赖:依靠

C愿预有司随市价禁科抑 饬:告诫

D饬致仕                                   笃:沉重
1.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秘书丞者/佥以袤对/亟授之

B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

C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

D大宗正阙/丞人争求之/陈俊卿曰/当予不求者遂除/袤虞允文以史事过三馆/问谁可为 / /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尤袤勇于革除弊政,深得民心。他担任泰兴县令,寻访民生,革除了两个弊政后来他因公再到泰兴,人们尊称他为父母,立祠纪念他。

B尤袤正直敢言。张栻说进入西府,大家对此事议论纷纷,几十个人被张栻说免职,尤袤也因率领大家上书劝谏被调离朝廷到台州任职。

C尤袤遭受诋毁,但他经受住了考验。有人诋毁尤袤,引起皇上的疑心,皇上派人调查他,但百姓却对尤袤赞不绝口,打消了皇上的疑虑。

D尤袤推行善政,关心国家救灾工作。朱熹推出惠民政策,尤袤予以推行。因梁克家提议,尤袤被召回朝廷,他对皇上提出救灾工作的建议。
3.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已而金渝盟,陷扬州,独泰兴以有城得全。(5分)

2)袤按行前筑,殊自莽,亟命更筑,加高厚,数月而毕。(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 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 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 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困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 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 位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 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 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 中。

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 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 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 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