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麦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

现代文阅读(一)(20分)

麦季

袁省梅

吃晚饭时,爸说:“我腰疼得不行,你替我看场去吧。”我不吭声,爸又说:“半大小子了,该替换替换我了,看人家大斌子,接上他老子的力了,不上学,一天能挣好几个工。”

我还是没说话,可我听出了我爸话里的黯然、无奈、恨铁不成钢的味道。后来,只要一想起我爸,我总是会想到多年前他对我无奈的样子,穿越时光的尘埃,扑面而来,让我莫名的心疼。

大斌子,那时也是十七八岁的年龄,长得却壮实,一副大人的模样。吃了晚饭,我去喊了大斌子,捏了手电筒,去麦场。

生产队的麦场在村子的西边,旁边就是麦地,一片连着一片,朦胧的夜色里,空旷,饱满。风从树上掠过,簌簌响。小虫子在土里,唧唧叫。经了一天的日晒,麦秸垛和麦地散发着一种好闻的气味,热烈,干燥,青草和新麦的香很浓了,让人感到莫名的欢腾。

马灯下,大斌子掏摸出一把旱烟和几张窄的纸条,说“吃烟”就把一根粗大的烟卷塞到了我手里。现在想起,我的抽烟是从那晚开始的。月亮出来了,我看见大斌子学着大人的样子,猛地吸一下,忽地吐出一团白的烟雾,很享受的样子。我只一口,就“咔咔”地咳嗽了半天。大斌子就笑,笑得肆意,畅快。

突然,我们听见麦地里传来剪麦穗的声音,“嚓嚓”“嚓嚓”,迅疾,慌乱。我一下就慌了,脖子木头般僵硬得不能动。大斌子不叫我发出声响,倏地摁亮手电。一束光在晦明的月色下,虚弱,模糊,却照亮了那人。

竟是老王头。月亮银白水样明,老王头讪讪地,手遮着眼睛,说:“没动麦捆子,就捡点麦穗。”大斌子仰头看看天,哈哈大笑:“是捡麦穗的好时候,不热。”

我劝大斌子放过老王头,别让队长来了看见。大斌子不理我,踢着老王头脚边的布袋子:“眼神挺好啊,捡得不少嘛。”

我知道,大斌子恨老王头。老王头是我们的老师,他不止一次地批评过大斌子,还揍过大斌子。那时,哪个男生没挨过老师的打呢?多年以后,想起这些事,倒觉得老王头下手太轻。大斌子还没停学时,就扬言要收拾老王头,当然也收拾过。给老王头扣在宿舍窗台上的碗下放只青蛙,给老王头的烟筒里塞半截砖。

大斌子抓过布袋子,冷冷地说:“人可以走,赃物得留下。”月下,老王头佝偻着腰,搓着手,嚅嚅着,不知说了句什么,低下头走得风快,简直是小跑了。大斌子哈哈大笑:“慢点啊老师,别摔了您的老腰。”

月亮隐在了云后,有风吹来,潮润,燠热。大斌子叫我去场院,自己走了。过了好一会儿,他才来,手里却不见了老王头的布袋子。

谁也没想到,第二天晚上大斌子偷了半袋子碾好的新麦,刚出了场院,让队长撞见了。大斌子说是想用麦子换甜瓜吃。队长气得跳脚,骂他家贼难防。叫来他爸。大斌子挨了一顿狠揍。

天黑时,大斌子来找我,瘸着腿骂他爸:“下手真狠啊,好像我不是他亲儿子。昨晚倒霉,今晚你给我放哨,偷回来。”那晚,他顺利地偷出半袋子新麦。朦胧的夜色下,他的两条长腿舞得飞快,在小巷子穿来穿去。我追得气喘,也不敢喊。谁知他竟然把袋子放到了老王头家的柴房子前。

我问他:“昨晚的也是给老王头?”他说:“你认为呢?”我说:“那前几天的布袋子还老王头了?你不是恨他吗?”他说:“你喜欢他?那天我是想把布袋子交给队长,从他门口过时就听见他媳妇在屋里骂他犟驴,说屋里都揭不开锅了还窝在学校不挣钱。老王头一句不吭,我听着就心软得不行了。”

谁知,我跟大斌子刚把半袋子麦子放到老王头的柴房子前,老王头“呼哧”从柴房子出来了。他扯住大斌子叫把麦子拿走,他说我偷你们不能偷,小小年纪可不能沾染了这坏习气,你们得走正道。

大斌子“噗”地吐了口唾沫,甩开他要走,老王头死拽住就是不让走。大斌子没法子,只好背起袋子,也不理我,气呼呼地走了。

我悄悄地叫他把麦子藏起来,明天换甜瓜吃。大斌子哼了一声:“吃吃吃,就知道吃。”大斌子把麦子倒到了场院,说:“这个老王头,看我以后怎么整他吧。”一会儿,他又说:“老王头说的也没错,嗨,这个老王头!”

后来,大斌子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我跟老王头也成了铁哥们。

                                                          (选自《中国闪小说年度佳作2014》)
1.请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4分)
2.请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4分)
3.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有什么作用?(4分)
4.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1.(4分)粗鲁顽劣,正直倔强,朴实仗义,善良宽容。(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2.(4分)欲扬先抑(前后对比)。前面写大斌子抽烟、捉弄老师、偷麦子,让人感觉他很坏,结尾写他为了帮助老师,甘愿挨打和背负罪名;使人物形象突出,读者印象深刻。(手法1分,阐释1分;作用2分) 3.(6分)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大斌子、王老师态度转变,彼此理解,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②符合阅读心理——结尾美好,情节上与上文形成对比;③深化主题——突出人性的善美。(每点2分) 4.(6分)特点:顺叙插叙交替使用。分析:①全文采用顺叙方式,故事展开更条理,更加完整。②插叙大斌子与老王头的恩怨和自己的感慨等,使故事来龙去脉更清楚,增加故事的波澜。③丰富了人物性格;④帮助读者加深对小说主题的理解。(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概括大斌子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本题难度不大,先到文中找出“大斌子”的言行举止,再结合“我”和父亲对大斌子的看法进行分析。分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大斌子形象的前后比较。大斌子有好的一面,也有弱点,概括的时候要二者兼顾;题干要求是概括性格非形象特征,“高大”“壮实”“乐于助人”“懂事”“老成”就偏离了答案。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就可以借助故事情节、欲扬先抑的手法、作者的倾向来分析大斌子的性格特点。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分析作者塑造大斌子所采用的最突出的艺术手法”,这是考查文章的技巧。答题步骤,先点明手法,再具体分析这种手法(此处应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最后再回答作用。审题的时候要特别注意“最突出”这三个字,因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很多,不能全部作为答案。文中的大斌子,一开始是从“我”和父亲的对话中出场的,此时是侧面描写;后面写大斌子对待王老师的态度,又是正面描写,在写对待王老师的时候,前后的态度完全不同,这又是形成对比。方法很多,但考生应注意“最突出”三个字,哪个手法更能体现人物的特点,哪个就是最突出的。本文自然是前后对比的手法,因为在这对比中,大斌子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题干是“最突出”,应是答一种,正面、侧面都不恰当。多个手法中只要提到答案中手法就可以,可以是大斌子自身前后的对比,也可以是“我”与大斌子的对比,更突出大斌子的性格特点。比如,“我”的胆小、老实、贪吃的表现与大斌子胆大、沉稳、叛逆却又懂事的形象相对比,反衬出大斌子的善良,舍己为人,使得“我”和大斌子的形象更加鲜明。答案的组成,手法+阐释+作用。 3. 【试题分析】本题是针对小说的结尾设题,题干问的是“小说结尾写大斌子、‘我’和老王头成了铁哥们,有什么作用”。首先应是明确小说结尾的方式,再结合这种方式以及文本的内容分析其作用。小说的结尾主要有四种形式,戛然而止式、欧亨利式、大团圆式、悲剧式,本文应属于大团圆式的结尾,然后就要确定答题的角度。一般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情节结构的效果上、主旨的表达上、情感的抒发上分析结尾的作用。大团圆式的结尾一般从如下角度分析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考生再结合具体的内容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典例拓展】 小说结尾分析答题角度,1.情节角度 :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②与前文的内容/伏笔照应,使情节连贯/ 基调一致。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戛然而止,给人以极大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4. 【试题分析】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题干问的是“这篇小说在叙述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小说的叙述方式是表达技巧之一,叙述方式主要包括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和平叙。了解了这一知识,再对号入座即可。然后结合每种叙述顺序的好处展开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的表达技巧主要包括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一、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方式:①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②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④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⑤ 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叙述方式)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8分)

(1)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2)故木受绳则直,                     。(《荀子·劝学》)

(3)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6)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7)适莽苍者,                    ,腹犹果然。(庄子《逍遥游》)

(8)忧劳可以兴国,                     ,(欧阳修《伶官传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江城子·病起春尽   陈子龙

一帘病枕五更钟。晓云空,卷残红。无情春色,去矣几时逢?添我几行清泪也,留不住,苦匆匆。

楚宫吴苑草茸茸。恋芳丛,绕游蜂。料得来年,相见画屏中。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

[注]陈子龙:明末文学家,本诗大约作于南明福王朝灭亡后一年。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4分)

(2)“人自伤心花自笑,凭燕子,舞东风”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19分)

送从弟谋归江陵序  柳宗元

吾与谋,由高祖王父而异。谋少吾二岁,往时在长安,居相迩也。与谋皆甚少,独见谋在众少言,好经书,心异之。其后吾为京兆从事,谋来举进士,复相得,益知谋盛为文词,通外家书。一再不胜,惧禄养之缓,弃去,为广州从事。复佐邕州,连得荐举至御史,后以智免,归家江陵。

凡士人居家孝悌恭俭,为吏祗肃。出则信,入则厚。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时退则退,尊老无井臼之劳。和安而益寿,兄弟相友。不谋食而食给,不谋道而道显。则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于远,始也吾疑焉,今也吾是焉。别九岁而会于此,视其貌益伟,问其业益习,叩其志益坚。呜呼!吾宗不振久矣。识者曰:今之世稍有人焉。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或问管仲,孔子曰:“人也。”谋虽不识于管仲,其为道无悖,亦可以有是名也。抑又闻圣人之道,学焉而必至,谋之业良矣,而又增焉;志专矣,而又若不足焉。孔子之门,不道管、晏,则谋之为人也,其可度哉!

吾不智,触罪摈越、楚间六年,筑室茨草,为圃乎湘之西,穿池可以渔,种黍可以酒,甘终为永州民,又恨徒费禄食而无所答,下愧农夫,上惭王官。追计往时咎过,日夜反覆,无一食而安于口平于心。若是者,岂不以少好名誉,嗜味得毒,而至于是耶!用是愈贤谋之去进士为从事以足其家,终始孝悌,今虽欲羡之,岂复可得?谋在南方有令名,其所为日闻于人,吾恐谋不幸又为吾之所悔者,将已之而不能得,可若何?然谋以信厚少言,蓄其志以周于事,虽履吾迹,将不至乎吾之祸,则谋何悔之有?苟能是,虽至于大富贵,又何栗耶?振吾宗者,其惟望乎尔!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以智免,归江陵    家:居住

B.问其业益               习:熟习

C.触罪越、楚间六年       摈:抛弃

D.其志以周于事           蓄:怀有
2.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惧禄养              蔽甚矣

B.出信,入则厚          金就砺

C.后智免                不赂者赂者丧

D.虽至于大富贵,又栗耶  可胜道也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与柳谋从小相识,两家相距不远,后来柳谋考进士,两人又相聚,不过他随后又弃作者而去,担任广州从事。

B.对于柳谋去广州,作者一开始是有疑虑的,但后来发现他的做法合乎士人的行为标准,又认为他这样做是对的。

C.作者认为柳谋虽然不为管仲所知,但他也可以有管仲的“人”的名声,而柳谋的为人,是不能轻易用儒家的标准来衡量的。

D.作者觉得自己年轻时热衷名誉,以致被贬永州六年,生活艰辛,无所作为,虽然感到惭愧、不安、悔恨,但事已至此,羡慕柳谋的做法也无济于事了。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足其家,不以非道;进其身,不以苟得.(4分)                               

(2)若谋之出处,庸非所谓人欤?(2分)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游褒禅山记》)(4分)

 

查看答案

下面一首王冕的《过京口》诗,语序被打乱,排序最恰当的一项(    )(3分)

过客放船忌险阻    铁瓮城头一登眺    金山焦山江水中   黄叶萧萧落晚风 

何人击楫问英雄    瓜洲正对西津渡    天南天北思无穷   白云渺渺生秋树

A.③⑥    B.⑥③    C.    D.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

B.本月二十六日,小女举行婚礼,届时请务必光临。

C.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D.老朽退休多年,而获此殊荣,颇为羞愧,感谢诸位厚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