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不过,我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              。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           ,尤其在此刻,我眼看生命的时光不多,我就愈想增加生命的分量。                  。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充实。

我自认为比别人多享受到一倍的生活

这倒不是因为生之艰辛与苦恼所致

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可是由于生之本质在于死

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

因为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着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

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

A.⑥⑤③⑦①②④    B.②④⑤①⑥⑦③   C.⑥⑤⑦③①②④     D.②④⑤①③⑦⑥

 

B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首先应浏览所给的语段和句子,把握中心意思,再看所给的小句子,借助关联词、指代词等把握句和句之间的关系。所给文段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中心句为“对随时告别人生,毫不惋惜”,下文围绕此中心自然谈理由,②④⑤正是如此。其中②句中“不是”与④句中“而是”相照应,确定②在前,④在后,⑤为②④句的结论。第二层中心是“享受生活要讲究方法”,①正好接上句谈自己对此的感受,⑥句承①句谈理由。后面题干说“生命的时光不多”,要“增加生命的分量”,下文自然得谈“怎么增加生命的分量”,⑦③正是这样的句子,⑦③之间句意为递进关系,故⑦在前,③在后。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2.抓思路。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3.抓标志。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4.抓语境。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目前,主张勤俭节约的呼声,似乎并没有阻止住一些人追求奢华的势头。

B.据说徽州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家中皆是妇孺与年幼之人,为了安全,人们就修建高墙、重门、窄窗的宅院。

C.大学毕业以后,他曾经先后在几个单位供职,也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经历了不少的波折,最后任职于浦东房地产展销中心副总经理。

D.高等教育产业化运作是一把“双刃剑 ,既可以使越来越多的有志青年圆大学梦,又可以筹措更多资金,帮高校缓解教育经费不足的困难。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中场休息时,贵州仁和足球队教练神情严肃,对队员       ,告诫他们下半场吸取教训,争取表现更佳。

唐弢在《琐忆》中写道: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      的感觉。

所谓“民校”,总能让人处于        的环境里,在聆听中思想,在思想中创造,在创造中享受。

A.耳提面命  春风化雨  入座春风       B.耳提面命  如坐春风  春风化雨

C.春风化雨  如坐春风  耳提面命       D.春风化雨  耳提面命  如坐春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傅斯年,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傅家是山东西北一带的名门望族。明末清初,傅家出了一个傅家出了一个傅以渐,殿试一甲第一名,成为清王朝开国第一名状元。傅以渐以后,傅家举人、进士辈出,书香门第一直维持到清朝末年。

到傅斯年的祖父傅淦时,家境出现衰落。傅斯年的父亲傅旭安,任山东东平龙山书院院长。1904年(光绪三十年),殁于任所,时年39岁,当时傅斯年先生9岁,其弟斯巌7个月。上有老(傅斯年的祖父母)下有小(傅斯年兄弟二人),一门生活全靠傅斯年的母亲李太夫人操持。幸赖父亲傅旭安的众门生,聚资生息供一家生计之用。

傅斯年虽然出生在世代官宦书香家族,但他幼年时期,却是过的清苦生活。青少年时代的穷苦生活,使他能比较深刻地理解社会,理解世事人情。从6岁到9岁,傅斯年在离他家不远的一个私塾读书。10岁到13岁,在东昌府立小学堂读书。这七八年里,都是白天去学校,晚上由祖父在家课读。祖父、母亲对傅斯年读书都是严格要求,加之傅斯年天资聪颖,勤奋努力,在11岁时就通读了《十三经》。

1908年的冬天,13岁的傅斯年跟随父亲的学生中了进士的侯延塽去天津,考入天津府立中学堂读书。在校4年,1913年(民国二年)夏,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升入本科,1919年北京大学毕业。

在北大的几年,是傅斯年思想大变化的时期。这个时期,中国学术界有权威、有影响的大师是章太炎。他的大弟子刘师培、黄侃都在北大教书。他们都很器重傅斯年,希望他继承章太炎学派的衣钵;傅斯年读的是古书,接受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最初也是崇信章氏的一人”。1916年11月,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先后聘请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人到校任教。傅斯年接受胡适的思想教育,尽弃旧学,接受新说。在北大创立新潮社,出版《新潮》月刊。他参与了五四运动,他自己说:“五四那天上午我作主席,下午扛着大旗到赵家楼。打进曹汝霖的住宅。”

北大毕业后,傅斯年考取山东官费出国留学,先到英国,入伦敦大学,学习的学科有心理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1923年由英国去德国,入柏林大学,修习物理学和比较语言学。

傅斯年于1919年冬出国,1926年冬回国,先后在英国、德国留学7年。从他学习的学科看,涉及的面是比较宽的,而且多属自然科学,没有历史学。但从傅斯年已有的深厚的中国文史知识基础上来评价,就知道留学对于他后来对中国传统文史的整理是有好处的。他所要学的是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正像他的朋友罗家伦所说:“他有了许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又回头发现了他自己曾经储藏下的很丰富的中国历史语文的知识,在此中可以另辟天地。”罗家伦述说他们“这群人的学术心理”里,有一种“先博后专的风气。因为当时大家除了有很强的求知欲外,还有想在学术里求创获的野心,不甘坐享现成,要想在浩瀚的学海之中,另有会心,‘成一家言’”。我想,我们完全可以从罗家伦的话里理解傅斯年在欧洲求学时学得如此宽博的原因。他是在求治中国学问的理论和方法。我们没有材料说明他在德国学历史,但知道他读书很博,他一定也读了一些历史学的书,他的“史料即史学”思想就是从当时风行德国的兰克学派接受过来的。

1926年冬,傅斯年回国。先返乡里省亲,随后即去广州中山大学任教授。他担任文学院院长,还兼任历史、国文两个系的系主任。同时还创办了语言历史研究所。

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傅斯年应聘任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他襄助院长蔡元培先生筹划院务。院内一切制度的确立和各种方案的制订他都贡献了不少意见,后来中央研究院的发展扩充,他有很大的功劳。”

傅斯年在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年度报告书中说:“中央研究院设置之意义,本为发达近代科学,非为提倡所谓固有学术。故如以历史语言之学承固有之遗训,不欲新其工具,益其观念,以成与自然科学同列之事业,即不应于中央研究院设置历史语言研究所,使之与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等同伦。今者决意设置,正以自然科学看待历史语言之学。”又说:“此虽旧域,其命维新。材料与时增加,工具与时扩充,观点与时推进,近代欧洲之历史语言学,其受自然科学之刺激与补助,昭然若揭。以我国此项材料之富,欧洲人为之羡慕无似者,果能改从新路,将来发展,正未有艾。”

歪打正着,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

自1928年始,傅斯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一直到1950年去世。在大陆期间,他曾兼任许多职务,其中有:社会学研究所所长(1933年),中央博物院筹备主任(1933年),代中央研究院干事和总干事(1937年),北京大学代理校长(1945年秋)。1946年胡适由美回国,他才卸去代理北大校长职务。1947年6月,赴美养病。1948年上半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8月由美回国。冬天,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台湾。1949年1月,就任台湾大学校长。1950年12月20 日晚11时20分,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4岁。

【相关链接】

胡适对傅斯年可以说是相知最深的人。他对傅斯年的品性和才能曾有如下一段评论,他说:“孟真(傅斯年的字)是人间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作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有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他的情感是最有热力,往往带有爆炸性的;同时他又是最温柔、最富于理智、最有条理的一个可爱可亲的人。这都是人世最难得合并在一个人身上的才性,而我们的孟真确能一身兼有这些最难兼有的品性与才能。”(胡适为《傅孟真先生集》写的《序》)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文中可以看出,傅斯年是一个读书极为勤奋的人,涉猎广泛,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学养,还是出国留学经历,都反映了他“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B.傅斯年在欧洲广学自然科学且有“迷途不返”之势,到头来却为他回国后收拾旧业,为他在历史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方面开扩了新道路,完全是他歪打正着的结果。

C.对傅斯年来说相知最深的胡适,既是良师也是益友,其评价傅斯年的十个“最”,可以说是对至情至性傅斯年的最好诠释。

D.文中通过傅斯年表述自己扛大旗到赵家楼这件事,展现了五四运动中一个性格刚直、爱憎分明的爱国青年学生形象。

E.文章从多方面叙述了傅斯年先生的种种轶事,客观而全面地反映了傅先生的做学问和做人的道理。

(2)文本有多处引用,请找出其中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3)简要分析傅斯年在学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方面?(6分)

(4)请结合文本,简述傅斯年的哪些学术品质在今天还有积极意义,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8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送给姐姐的礼物

汲水县城的石榴巷里有个叫文杰的小青年,父母几年前相继去世,一直和姐姐文梅相依为命在一起生活。

文杰十九岁那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榜上无名。姐姐拉着他的手,说:“文杰,再复读一年吧,姐支持你,说不定你明年就能考进一所名牌大学呢。”文杰握着姐的手,使劲地摇了摇头。他深知姐姐这几年支持他上学的艰难,姐在一家效益不好的纺织厂上班,每月不足300块钱的收入维持着姐弟俩的生活。为了自己在学校安心学习,正该打扮自己的姐姐省吃俭用,没穿过一件好衣裳,更别提什么化妆品。姐不小了,和朋友谈了几年,该组成自己的家庭了,原本准备去年结婚的,因为他参加高考把婚礼推到了今年。

文杰固执地拒绝了姐姐要他再复读一年的好意。一连几日,文杰去寻找打工的地方,下决心要靠自己的收入养活自己,用挣来的钱在姐姐婚礼前送给姐姐一份厚重的礼物,文杰跑遍了整个城区,辗转几日,终于在城里一家装修公司找到了一份工作。

可在这家装修公司干了将近一个月,人家嫌他手脚笨把他辞了。文杰茫然地徘徊在大街上,离姐结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如此下去,靠什么去买一份送给姐姐的礼物啊?

文杰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铤而走险的。这天傍晚他犹豫着走进一家收拾得挺干净的饭馆,用身上剩下的几块钱要了一碗拉面。吃饭时他看见一个西装革履的中年人在柜台前付款时耍阔似地从兜里甩出一叠崭新的票子,文杰的眼绿了,接着他哭了,自己要是有这么多钱多好啊,就可以了却送给姐姐一份厚礼的愿望了。几年来,姐姐像母亲一样呵护自己,要是连一件礼物都不能送给姐,还算什么男子汉啊!”

文杰就是这时候蹦出了那个想法。他撂下饭碗,跟踪中年人走出了饭馆,在那个人走进一处阴暗的胡同时,文杰扑了过去。然而,钱没抢成,他反而被送进了看守所,因抢劫罪被判了三年徒刑。

文梅泪如雨下,她后悔没能说服弟弟去学校复读,后悔没有对弟弟尽到责任。她在父母的墓碑前大哭一场,请求父母的在天之灵原谅她。

文梅去监狱看弟弟。接见室里,文杰淌着满脸忏悔的泪水,想到姐姐的婚礼日期快到了,抽泣着说:“姐,我对不起你,真的对不起你,辜负了你的期望。我本来是想在你结婚前给你买一份礼品的,现在买不成了。姐,你婚礼快到了,弟弟只有在心里向你祝福了。”文杰说着,脸上的泪水哗哗哗哗流得更快。

文梅攥着文杰的手,使劲地摇着头。说:“姐把婚礼推迟了,姐没有理由在这个时候离开你,离开这个家,姐没有对你尽到心,姐要等你出来的时候才考虑婚礼的事。”

文杰惊异地看着眼前的姐姐,他的心针扎一样地疼,没有想到姐又推迟了婚期,姐26岁了呀!他哀求姐姐:“姐,你不要这样,不要这样行不行,我又连累了你,我对不起你!姐,你这样,人家还等你吗?”

姐攥着他的手,泪水在秀气的脸上像溪流一样地流,“文杰,你这个样子,姐能有心思结婚吗?他如果真心对我,会等我的。”

文杰要给姐姐下跪了:“姐,我求你了。”

文梅紧紧地拉住了他:“弟弟,好好改造,不要再说了,姐相信你会提前释放的。姐等你出来,在你出狱的那天,姐举行婚礼。”

姐走了,文杰一步三回头地看着姐姐的身影逐渐消逝。

文杰记住了姐的话。他劳改的地方是一家工艺厂,他学会了使用电脑,学会了电脑设计,他设计的一套技术管理程序被应用到企业管理之中。文杰受到表扬,被记功,被减免刑期。

文梅隔一段去看一次文杰,有时和她的男朋友一起去,每次文杰都会告诉姐姐他进步的消息。文梅说:“文杰,这就是你送给姐姐的最好礼物。”姐拉着他的手,抚摸着他的头,总会淌下不知是激动还是心疼的泪水。文梅说:“文杰,他答应了我,就在你出狱的那天我们举行婚礼。”

由于文杰出色的表现,三年刑期变成了两年。文杰出狱的日子是这年的国庆前夕,汲水县城被妆扮得格外亮丽,到处充满喜庆的气氛。一辆小车把文杰接回家的时候,几辆披红戴彩的小车站在石榴巷里。文梅身着婚纱站在门前等他,显得非常漂亮。文杰静静地看着姐姐,他觉得姐姐太美了,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他的脸上又淌下了泪水,他大声地喊着:姐姐,姐……”举着一把红艳的鲜花向姐姐奔去。

(选自《文艺生活(精选小小说)》2004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虽然篇幅不长,但是形象塑造鲜明生动,情节发展一波三折,细节及环境描写生动逼真,使小说具有较高的艺术感染力。

B.父母去世后,姐姐实际上承担起了家长的责任,除了照顾弟弟生活起居,还努力供弟弟读书,因而耽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文中姐姐几次推迟婚礼的情节设置不仅使小说主题更突出,还让文章更具可读性。

C.小说描写文杰看见中年人甩出一叠崭新票子,“眼绿了,接着他哭了”,这个细节描写生动地体现了文杰见钱眼开、流露出贪婪的欲望和痛恨自己赚钱无门的无奈与沮丧。

D.小说在表现文杰为了给姐姐婚礼送一份厚礼铤而走险抢劫中年人时,写他“扑了过去”、“然而,钱没抢成,他反而被送进了看守所。”这个情节写得太粗略简单,如果再描写具体,比如他如何扑上去,如何与中年人拉扯,如何强行去掏中年人包里的钱等,多用一些动词、形容词,小说会更加生动且富有表现力。

E.小说以“礼物”为线索,写文杰为给姐姐准备一份像样的结婚贺礼,万般无奈之下去抢劫而入狱,后再监狱的教育与姐姐的安抚与鼓励之下,因表现优异提前出狱的故事,不仅体现了姐弟两人深厚的手足之情,同时还告诉我们,人犯了什么错误,亲人不离不弃的关怀与鼓励有多么的重要。

(2)文中多次写到文杰“哭”或“流泪”这样的情节,请在文中找出相应内容并简要分析其内涵。(6分)

(3)小说中文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作简要概括分析。(6分)

(4)儒家先贤孟子曾说“人性本善”,而另一代表人物荀子则提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人性本恶”。对此你怎么看?请以小说中的人物文杰为例做具体说明。(8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6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述国家走向灭亡有国内国外两大因素的语句时:“       

(2)《出师表》中写刘备三顾茅庐之前,诸葛亮身为一介布衣时所持的处世态度的两句是:“       。”

(3)孔子曾对“学”与“思”二者的关系作过辩证论述,他说:“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