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发宜兴 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发宜兴

曾畿①

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

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

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

从今布袜青鞋②梦,不到张公即善权③。

【注】①曾畿: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②隐士的装束。③张公和善权为宜兴两处风景胜地。“不到……即……”是“不到……就到……”的意思。
1.“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请结合诗歌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2.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赏析。(6分)

 

1.(5分)颈联设想回到故居后的情景:闲居无事,观山赏水为务,常不免因此废食,风雨声也不影响安睡。(解释字面2分)流露出对归隐之地清绝山水的神往,(意近1分)对赋闲生活的怅惘之情。(意近1分)表面闲适,实为故作轻松。(意近1分) 2.(6分)①首联,自叙年将六十又举家远行,垂暮之年又奔波道途,抒发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生活极不安定、垂老奔波的凄苦。②颔联,自叙客居宜兴时日之短,以及虽归故山,却囊空如洗,抒发生活之不安定与清贫的苦楚。③颈联,以观山赏水、听风听雨的貌似闲适,委婉表露自己赋闲生活的无所事事及无奈之情。④尾联,想象从今以后,徜徉山水,不是到张公洞就是到善权洞,表露对宜兴的眷恋之情。(每点2分,答到三点即可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结合诗歌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这是考查考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首先应理解颈联的字面意思,然后结合诗歌的注释和主旨理解其深层的意思。考生应先抓住诗歌题干中的暗示,“‘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那么曾畿也不例外;“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因为有了前面一句话的说明,那么曾畿的表现自然应只是一种表象,也就是说“听风听雨”并不是真的闲适;明白了这一点,再来分析“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就容易多了。结合首联和颔联可以知道,颈联是想象自己回到故乡的生活状态——“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生活悠闲自在,可见对此种生活的神往,但结合注释以及题干中的暗示即可得知,这种闲适只不过是故作轻松的无奈之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易错警示】解答此题的时候,有的考生可能只注意到题干中“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的要求,而忽略了前面“‘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曾畿在诗中却说‘听风听雨不妨眠’”这一暗示,故答题的时候就只是理解“颈联”的含义,看到的自然是“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的自由闲适,而忽略了诗人所处的时代以及题干中“‘忧愁风雨’本是爱国士大夫的夙心”这一提示性的信息,故而就看不到这种悠闲只是表象而已。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抒发了哪些复杂的情感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针对全诗,故应考生应关注四联。“老境垂垂六十年,又将家上铁头船”,一个“垂垂”一个“又”写出诗人垂暮之年仍然到处奔波的凄苦之状;“客留阳羡只三月,归去玉溪无一钱”,“只”突出客居宜兴时日之短,“无一钱”写出囊空如洗的清贫;“观山观水都废食,听风听雨不妨眠”,从“观山观水”“听风听雨”等想象的活动中看出悠闲自得,但联系创作的背景即可体会动隐藏在这种悠闲之下的无奈之情;“从今布袜青鞋梦,不到张公即善权”,尾联想象自己徜徉山水之间的情景,流露出对宜兴的眷恋之情。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做好此题应该首先应该关注注释,注释是情感的源起,“南宋著名诗人,一生喜爱山水名胜。他身处北宋和南宋之交,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然而所到之处,亦不忘游山玩水”,这是对作者的情况的介绍,应特别注意“社会动荡,生活极不安定,经常举家搬迁”这一内容;然后要关注诗歌中直接表达情感的词语以及诗人笔下的景物。借助这些内容可以深入分析人物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人也。初为县吏,后察孝廉,州辟从事,随孙坚征伐。

中平五年,司马,从讨长沙、零、桂等三郡贼周朝、苏马等,有功,坚表治行都尉。从破董卓于阳人,入洛阳。表治行督军校尉,特将步骑,东助徐州牧陶谦讨黄巾。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时太傅马日磾在寿春,辟治为掾,迁吴郡都尉。是时吴景已在丹杨,而策为术攻庐江,于是刘繇恐为袁、孙所并,遂构嫌隙。而策家门尽在州下,治乃使人于曲阿迎太妃及权兄弟,所以供奉辅护,甚有恩纪。治从钱塘欲进到吴,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策既走刘繇,东定会稽。

权年十五,治举为孝廉。后策薨,治与张昭等共尊奉权。建安七年,权表治为太守,行扶义将军,割娄、由拳、无锡、毗陵为奉邑,置长吏。征讨夷越,佐定东南,禽截黄巾余类陈败、万秉等。黄武元年,封毗陵侯,领郡如故。二年,拜安国将军,金印紫绶,徙封故鄣。

权历位上将,及为吴王,治每进见,权常亲迎,执版交拜,飨宴赠赐,恩敬特隆,至从行吏,皆得奉贽私觌,其见异如此。

初,权弟翊,性峭急,喜怒快意,治数责数,谕以道义。权从兄豫章太守贲,女为曹公子妇,及曹公破荆州,威震南土,贲畏惧,欲遣子入质。治闻之,求往见贲,为陈安危,贲由此遂止。权常叹治忧勤王事。性俭约,虽在富贵,车服惟供事。权优异之,自令督军御史典属城文书,治领四县租税而已。然公族子弟及吴四姓多出仕郡,郡吏常以千数,治率数年一遣诣王府,所遣数百人,每岁时献御,权答报过厚。是时丹杨深地,频有奸叛,亦以年向老,思恋土风,自表屯故鄣,镇抚山越。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在故鄣岁余,还吴。黄武三年卒,在郡三十一年,年六十九。

(节选自《三国志·吴书》,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B.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C.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D.会坚薨治扶翼策/依就袁术/后知术政德/不立/乃劝策还平江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朱治地位较高,故死为“卒”。 

D.《三国志》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其中《史记》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治骁勇善战。跟随孙坚征讨逆贼周朝、苏马等人,立下战功,而后率领步兵骑兵帮助陶谦讨伐黄巾军。

B.朱治一生为孙家所用,忠心耿耿。孙坚去世后,朱治又辅佐孙策,劝孙策脱离袁术而还军平定江东;孙策死后,朱治又与张昭等人共同拥立孙权。

C.朱治坚守道义。曹操攻破荆州,孙贲害怕,想送儿子到曹营做人质,朱治前往劝孙贲,陈述利害,让他不要依附曹操,孙贲没有听从。

D.朱治忧劳王事,富贵在身却本性节约,只领四县租税;车驾官服只用于公事,孙权很器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吴郡太守许贡拒之于由拳,治与战,大破之。贡南就山贼严白虎,治遂入郡,领太守事。(5分)

(2)诸父老故人,莫不诣门,治皆引进,与共饮宴,乡党以为荣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笔墨祭

余秋雨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

②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吐纳几乎是一个浑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即如秦桧、蔡京者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比他们的政治人格暧昧,而当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③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理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孟頫,但仔细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④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竟还可以一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⑤“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行书中一一辨认出他所师法过的前代书法家的痕迹,不大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来之后,它也就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独立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⑥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独立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情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1.第④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的是什么(    )(3分)

A.赵孟頫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又嶙嶙峋峋地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

B.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C.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就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D.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的结果。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第②段“吐”的含义:就是在吸收的基础上形成个性、风格。“纳”的含义:就是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

B.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是曲折错综的。

C.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其中“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

D.这篇文章,作者旨在说明:个性人格在社会和传统的习惯势力作用下,虽没有完全消失,但要保留却很艰难。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分析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北宋的蔡京、明代的张瑞图,他们的书法艺术造诣很高,但其人格低下。奸妄害国,而为人民所不齿,可见他们的文化人格远远高于他们的政治人格。

B.中国传统文人的文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更加混沌不可窥探,原因在于书法艺术是一种形式美。

C.无论是赵孟頫的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溶化成一个卓然独立的大家,还是王羲之的“溶汇百家而了无痕迹”,都是书法家在吸收优秀的文化传统时,其完全独立的文化人格的具体表现。

D.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有它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可敬的一面,也有束缚限制我们独立创新的可叹的一面。

 

查看答案

阅读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立意明确,选好角度,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市地下老旧管线管理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5分)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境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                       ?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②                        ?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③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