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进士。除富顺知县。公廉恤民,治声大起。忧归,补邯郸。入为工部主事。董作京师外城,修九陵,吏无所侵牟,工成加俸。擢保定知府。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历迁易州副使,陕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并以清望,荐章十余上。

隆庆二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贵州。未上,改四川。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郡县卒岁团操成都,清罢之。番人入贡,裁为定额。痛绝强宗悍吏,毁者亦众。

陕西贼流入境,巡按御史王廷瞻劾清纵寇。大学士赵贞吉言:“贼起陕贻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今蜀地岁荒民流,方倚清如父母,奈何弃之!任事臣欲为国家利小民,必得罪豪右。论者不察,动以深文求之。顷海瑞既去,若清复罢,是任事之臣皆不免弹击,惟全躯保位为得计矣。”疏奏,不允,命解官听调。清遂不出。

万历二年,起抚山西。未赴,改贵州。历两京大理卿,三迁刑部尚书。张居正当国,尚书不  附丽者独清。居正既卒,籍冯保家,得廷臣馈遗籍,独无清名,神宗深重焉。会吏部尚书梁梦龙  罢,即以清代。日讨故实,辨官材,自丞佐下皆亲署,无一幸进者。中外师其廉俭,书问几绝。甫半岁,得疾归。帝数问阁臣:“严尚书病愈否?”十五年,兵部缺尚书,用杨博故事,特诏起补。遣使趣行,而清疾益甚,不能赴。又三年卒。

清初拜尚书,不能具服色,束素犀带以朝。或嘲之曰:“公释褐时,七品玳瑁带犹在耶?”清笑而已。

(选自明史·严清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B.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士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C.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D.贼起陕/贻害川徼/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责巡抚/臣蜀人/深知清约己/爱人省事任怨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C.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D.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七品,古代官员分七品十八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八严清善于治理,有名声。他考中进士担任富顺知县,治理名声兴起;他担任工部主事,搞建筑的官员不敢牟利;他在多地任职,因美好的名声被举荐。

B.严清敢于作为,遭到嫉恨。他取消士兵每年在成都的操练,裁决外族进贡数额,严厉打击坏人,很多人说他的坏话,有人弹劾他,他因此被罢官。

C严清正直公正,不阿权贵。他是尚书中唯一不依附张居正的人,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张的家,获得登记大臣赠送财物的簿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

D.严清崇尚俭朴,深得皇帝信任。他刚担任尚书时,因为不能备办符合身份的颜色的衣服被人嘲笑,但他不以为意;皇帝器重他,惦记他的病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故事,岁籍民充京师库役,清罢之。振荒弭盗,人以比前守吴岳。(5分)

(2)清久宦川中,僚吏惮其风采,相率厉名行,少墨败者。(5分)

 

1.B 2.D 3.C 4.(1)旧例,每年登记百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淸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旲岳相提并论,(得分点:故事、箱、振、比各1分,句意1分) (2)严淸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的。 (得分点:惮、风采.相率各1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B项,原文标点为“醎起陕,始害川微,即有罪,当罪守土臣.不宜专贲巡抚。臣蜀人,深知治约己爱人.省事任怨”。所以选B。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古代文化知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古文知识的积累,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判断,D项,“七品十八级”理解不正确,应为“九品十八级”。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3.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项,“查抄张的家”理解不正确,应是“查抄冯保的家”。所以选C。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故事、箱、振、比、惮、风采、相率。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严清,字公直,云南后卫人,嘉靖二十三年考中进士.任命做富顺知县.严清公正廉沽.体恤百姓,治理的名声广泛兴起。因守丧辞职田家,补官邯郸知县。调入朝达担任工部主事。益督建造京城的外城墙,修建九陵,官吏没有侵占牟利的,工程完成增加俸梂。升任保定知府。旧例,每年登记五姓充当京城仓库的劳役,严清停止这件事。救济灾荒消灭强盗。人们把他和以前的太守吴岳相提并论,首升任易州副使.玦西参政,四川按察使、右布政使。同时因为有美好的名声,举荐奏章十多次呈上朝延。 隆庆二年,凭着右佥都御史的身份担任责州巡抚。没有上任,调往四川。严清长期在四川做官,属官害怕他的声望,一个个磨砺名节品行,很少有贪污腐敗的。郡县士兵每年在成都聚集操练,严清取消这件事,外族人进献財物,严清我决为规定数额。彻底杜绝强横帮派和凶狠的官吏,说他坏话的人也多。陕西的流窜进入四川境内,巡按御史王延瞻弹劾严清放纵强盗。大学士赵贞吉说:“盗贼从陕西兴起,给四川边境带来祸害。 如果有罪,应当惩罚守土的大臣,不应该单单责罚巡抚。我是蜀地人,很了解严清约束自己爱护别人,减少事务。不怕别人埋怨。现在蜀地荒年百姓,正把严清像父母那样依靠,为什么要抛弃他!掌管职事的大臣想对国家有作为对小民有好处,必定得罪权贵,议论的人不加细察,动不动就用苛刻的法令条文来要求他,不久 前海瑞已经离去,假如严清又被罢免,这是掌管职事的大臣都免不了被弹劾攻击。只有保全身体保住位置是最好的计策了。奏章呈上去,朝廷不准许,命令严清解除官职听候调遣,严清于是不出来做官。 万历二年,起用担任山西巡抚,没有赴任,改任贵州巡抚,曾任两京大理卿.多次升职担任刑部尚书,张 居正掌管国政,尚书不依附他的只有严清。张居正去世后,查抄冯保的家,获得朝延大臣赠送财物的登记薄册,只没有严清的名字,神宗十分器重他。恰好吏部南书梁梦尼罢职,就用严清接替,严清每天研究往日的事实。 辨别官员的才能资质,从丞佐以下都亲自签署,没有一个人侥幸获取官位,朝延内外学习他的廉洁节俭。书信几手断绝。才半年,得病辞职回家,皇帝多次询问阁臣:“严尚书的病好了没有?”万历十五年,兵部空缺尚书,引用杨博的旧例,特别下诏起用严清补缺。派使者催促动身,但是严清的病更严重,不能赴任。又过了三年去世。 严清刚担任尚书,不能置备正规顏色的服饰。束着素色的犀带上朝,有人嘲笑他说:“您刚做官时,七品玳瑁带还在吗? ”严清笑笑罢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实际上走的是一条“二元化”的路线,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其中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彼此消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甚至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也产生了诸多影响。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及律令与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基层社会已经存在早期自治组织。

唐宋之际的社会变革被学界概称为“唐宋之变”。在乡村治理上,这种转变就表现为:其一,乡官制度退出历史舞台,从此,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上为士大夫鄙视,受上级盘剥,下又徘徊于是否侵渔乡里之间,这种两难困境在后世乡村管理中变成常态;其二,自治组织在唐宋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在唐宋之际渐渐成为现实或者完成了制度准备。

中国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的必然。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帝国人口不断增加,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如此庞大的官僚系统。因此,各朝代不得不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就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与此同时,乡村治理的难度却在增加。中唐以后从两税法开始了征税原则由“税丁”向“税产”的转变,财产的隐匿比起人丁的隐匿更难发现,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大增。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的变化,同时其地位愈来愈低,从秦汉时期的有望跻身卿相,到明清时期的被视为“至因至贱”之役。这些问题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

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乡村治理方式转变的目的本是以最小成本来控制基层、获取赋税,实际上却令中央王朝取得税收的效率进一步降低。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乡村治理方式的转变使得乡村职役地住低下的同时又权力大、责任大,赋税征收不足时还需要自己赔补,极易为了满足国家的赋税要求或上司、自身的贪污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往往站在他们的对立面。

同时,乡村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带来了明清时期蓬勃发展的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总之,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中国很早就存在类似于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历史上的乡村治理公权力和自治权长期共存,以唐宋乡官职役化为分界线,公权力削弱,自治权增长,这种独特的乡村治理方式对乡村的近代化过程产生了影响。

B.虽然自秦汉以来历代都曾试图对乡村社会进行直接管理,但是国家对乡村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乡官、律令和儒家纲常,国家对乡村的组织原则是地缘优于血缘。

C.“唐宋之变”时,乡村基层管理人员的身份是民而不是官,社会地位很低,没有固定的办公衙门和俸禄,他们受到上层的鄙视和盘剥,又纠缠于是否盘剥下层,置于两难的处境中。

D.唐宋之际,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国家通过乡绅、信仰、乡约、宗族等各种形式和力量对乡村实行间接控制渐渐成为现实。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因为以农业税为收入主体的传统国家不可能负担庞大的官僚系统,所以自郡县制建立以来,尽管国家人口不断增加,但是县级区划的数目却维持了相对稳定。

B.国家以最小成本维持社会运转,各朝代以最低行政配置来应对扩大的人口,导致政府效率下降,基层行政职能缩减,县以下交给各种社会组织进行自治。

C.从中唐以后,乡村治理的难度在增加,“税丁”向“税产”的转变,比起隐匿人丁,人们更容易隐匿财产,大大增加了乡村催征赋税参与管理的乡役人数和工作量。

D.地方政府职役人数、工作量和地位的变化,导致乡官职役化、政府乡村管理虚化。这是中国历史上“强干弱枝”的一个表现,也是社会基础不稳、治乱频仍的一个原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村治理方式转变带来一些弊端,如令基层社会更易于“军事化”,乡族控制的民团、乡兵既可帮助维持地方治安,也可能带来械斗民乱。

B.乡村职役极易为了满足国家或上司或自身的要求而徇私舞弊、危害乡里,宗族、乡绅则站在乡村职役的对立面,反对他们的这类行为。

C明清时期宗族等各类乡村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它们不仅进行自我管理,到近代还提供了本应由国家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

D.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一直存在一定的自主性,像西方“公共领域”的国家与民间同时发挥作用的公共空间在中国早就存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庄子·在宥》曰:“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气的和谐之中。生活中也应该如此,保持自然,退回内心,平静修行,自然会悠然自在。也许我们想爬上更高的山,想走出更远的路,但是不要忘记自己心内的风景。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感想?请谈谈你的感受。

 

查看答案

仔细阅读下面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根据要求回答问题。(5分)

古调类到普通话调类的演变表

古调类

去声

 

屋、竹、骨、肉

普通话调类

阴平

阳平

古调类入声字分别归入了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调类

(1)从调类划分来看,古调类分为        ,(1分)普通话调类分为             。(1分)

(2)普通话调类是从古调类演变发展而来的,其中去声来源于古调类的哪些部分?(3分)

 

查看答案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在下面画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6分)

材料    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晋代王嘉在《拾遗记》中说:“神农采峻岭之铜,以为器。”如果这些史料可靠,则我们祖先大约在5000年前就开始使用铜器了。但是,考古学家一直没有发掘到可以确证是夏代之前的铜器。因此,这些记载还只能视为传说。

早在传说中的远古时期,①         。从传记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在夏代之前就已进入铜器时代,但是,②         。20世纪5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带发掘出了不少青铜器。经鉴定,这批青铜器的制作年代距离现在3500多年,这个时间大概是夏晚期。它们出土的地点正好是古书中所说的夏代开采铜矿之地,因此,可以确信,③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这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当年国语课本定位极为明确:                                           

①吸收现代文明                               ②从而博纳多种价值和宽容各种思想

③继承传统价值                               ④不以强横的标准答案来桎梏学生

⑤以母语教育为本

A.⑤③①④②                          B.⑤③④②①

C.④②⑤①③                          D.④②①⑤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