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季直,丹阳秣陵人也。祖愍祖,宋广州刺史。父景仁,中散大夫。季直早慧, 愍祖甚爱异之。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人问其故,季直曰:“若有赐,当先父伯,不应度及诸孙,是故不取。”愍祖益奇之。五岁丧母,哀若成人。初,母未病,令于外染衣;卒后,家人始赎,季直抱之号恸,闻者莫不酸感。

及长好学,淡于荣利。起家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时人号曰“聘君”。父忧服阕,尚书令刘秉领丹阳尹,引为后军主簿、领郡功曹。出为望蔡令,顷之以病免。时刘秉、袁粲以齐高帝权势日盛,将图之,秉素重季直,欲与之定策。季直以袁、刘儒者,必致颠殒,固辞不赴。俄而秉等伏诛。齐初,为尚书比部郎,时褚渊为尚书令,与季直素善,频以为司空司徒主簿,委以府事。渊卒,尚书令王俭以渊有至行,欲谥为文孝公,季直请曰:“文孝是司马道子谥,恐其人非具美,不如文简。”俭从之。季直又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时人美之。迁太尉记室参军。出为冠军司马、东莞太守,在郡号为清和。还除散骑侍郎,领左卫司马,转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崩,明帝作相,诛锄异己,季直不能阿意,明帝颇忌之,乃出为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职上佐,素士罕为之者。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兼尚书左丞。仍迁建安太守,政尚清静,百姓便之。还为中书侍郎,迁游击将军、兼廷尉。

梁台建,迁给事黄门侍郎。常称仕至二千石,始愿毕矣,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天监初,就家拜太中大夫。高祖曰:“梁有天下,遂不见此人。”十年,卒于家,时年七十五。季直素清苦绝伦,又屏居十余载,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闻者莫不伤其志焉。

注:①染衣:染服,僧衣,代指出家。

(选自《梁书·陶季直传》)

1.对下列句子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忧服阕忧:忧虑

B.与季直素善素:平素、一向

C.领左卫司马领:兼任

D.又屏居十余载屏居:隐居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的一组

①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 

②起家桂阳王国侍朗、北中郎镇西行参军,并不起

③请俭为渊立碑,终始营护,甚有吏节 ④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

⑤无为务人间之事,乃辞疾还乡里   ⑥及死,家徒四壁,子孙无以殡敛 

A.①③④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陶季直“早慧”,他的祖父陶愍祖“异之”,是“异”其“智”;此后,陶季直面对祖父的金钱物质赏赐竟能首先考虑到辈分有序,陶愍祖“益奇之”,则是“奇”其“品”。

B.陶季直认为刘秉、袁粲二人都是儒生,他们推翻齐高帝的图谋必败,因此坚决不参与他们的谋反,而日后刘、袁二人伏罪处死的结局也充分验证了陶季直预见的正确性。

C.武帝去世,齐明帝即位,铲除异己,陶季直很不满意,齐明帝也嫉妒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D.陶季直为官能急流勇退,常说官做到二千石,最初的愿望就全实现了。平素行政廉洁,死后家徒四壁,子孙都没有安葬他的钱,众人无不伤心落泪。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愍祖尝以四函银列置于前,令诸孙各取,季直时甫四岁,独不取。(5分)

(2)或劝季直造门致谢,明帝既见,便留之,以为骠骑谘议参军。(5分)

 

1.A 2.D 3.C 4.(1) 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  (2) 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李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 【解析】 1.忧:父母的丧事。 2.①表现陶季直“早慧”③旬表现陶季直恪守朋友之义.④句表现陶季直曲从世俗之见,均未表现陶季直“淡于荣利”。 3.应为齐明帝任宰相,陶季直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 4.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是:(1) “函”“列置”“甫”各1分;句意通顺2分(2) “或”“造”“致谢”各1分,句意通顺2分。 文言文译文: 陶季直,是丹阳秣陵人。他的祖父陶愍祖,任(南朝)宋代广州刺史。父亲陶景仁。任中散大夫,陶季直年少时聪明出众,陶愍祖很喜欢他并对他感到惊奇。陶愍祖曾经拿出四匣子银子摆放在自己面前,让孙子们各人去取,陶季直当时刚刚四岁,只有他一人不去取银子。有人问他不取银子的原因,陶季直回答说:“如果祖父有赏赐,应当先给父辈,不应当考虑直接给孙辈,因此我不去取银子,”陶愍祖更加对他感到惊奇。陶季直五岁时母亲去世,他像成人一样哀痛。起初,他母亲未生病的时候。让他出家为僧;他母亲死后,他家人才把他赎回来,陶季直抱着母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听到的人没有谁不感到悲痛。 等到长大以后,陶季直爱好学习,对荣华名利看得很淡。他初出仕就被任命为桂阳王国侍郎、北中郎镇西行参军,但他并没有上任,当时的人称他为“聘君”,他因父亲去世而守丧,守丧期满,尚书令刘秉兼任丹阳郡守,请他担任后军主簿,治理郡里的工作部门。陶季直出京担任望蔡令,不久因病免职。当时刘秉、袁粲因为齐高帝权势一天天盛大,想要图谋推翻他,刘秉一向敬重陶季直,想同他一起商定对付齐高帝的策略。陶季直认为袁、刘二人都是儒生,他们的图谋必定导致衰亡,因此坚决拒绝不肯赴约。不久秉等人伏罪被处死。齐代初年,陶季直任尚书比部郎,当时褚渊任尚书令,跟陶季直一向友好.接连让他担任司空司徒主簿,把府中事务托付他处理。褚渊去世后,尚书令王俭认为褚渊有极高的德行.想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孝公”,陶季直请求说:“‘文孝’是司马道子的谥号。恐怕这个人不是十全十美,不如把褚渊的谥号确定为‘文简’.”王俭听从了他的意见。陶季直又请王俭替褚渊立碑,立碑之后,陶季直自始至终守护着它,很有属吏的气节,当时的人都赞美他。陶季直被调任太尉记室参军。又出京任冠军司马、东莞太守,任职之处被誉为清静和平。陶季直回京后被授职散骑侍郎,兼任左卫司马,后又转任镇西谘议参军。齐武帝去世,齐明帝任宰相,他铲除异己,陶季直不能曲从。齐明帝很顾忌他。于是把他调出京城担任辅国长史、北海太守。边城职务让朝中属官担任,读书人做官很少有这样的任命。有人劝告陶季直向齐明帝登门表述歉意.齐明帝接见陶季直之后,就把他留在京城,任命他为骠骑谘议参军,兼任尚书左丞。后又调任建安太守,陶季直施政崇尚清静,百姓认为他施政适宜。陶季直回京后任中书侍郎,后又调任游击将军、兼任廷尉。梁王台府建立,陶季直调任给事黄门侍郎。陶季直常说做官做到了二千石的职位,最初的愿望就全部实现了,不要再去追求人世间的荣华富贵,于是以病为由辞官还乡。天监初年,朝廷派人在他家中授予他太中大夫。粱高祖说:“梁拥有天下,竟见不到这个人。”天监十年,陶季直在家中去世;去世时七十五岁。陶李直一向生活清苦,无与伦比,又隐居十多年,等到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子孙没有钱财给他入殓与停枢,听到此事的人没有人不为他的志向感到悲伤。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人体中流动的红色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全血。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在临床使用上很多情况不需要全血,只采用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来治疗。因此,人造血液也不需要与全血成分完全一致。现在已有血浆代用品上市,血小板代用品也已经开始研究,目前许多国家着重于开发红细胞代用品。血液中红细胞最主要的功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能携带氧气。如果能合成出负责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既然是救命的血,安全自然是第一需要。由于人造血液制备工艺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所以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源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此外,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我们所说的血型一般是指ABO血型,是按红细胞膜上所含有的抗原来分型的。因为用血红蛋白组成的人造血不具有红细胞膜,没有抗原就不会与体内已有的抗体产生交叉反应,所以人造血适用于任何血型,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特别是在紧急抢救的情况下,医生只需直接为病人输入人造血液,而不必先检测患者是哪类血型,然后再费时去寻找与之匹配的血液,节约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人造血液的优越之处还在于它可以大量地制造,保障医疗用血的充足供应。以动物血红蛋白作为造血原料的人造血液,有丰富的原材料来源。我国目前研制的人造血液以牛血红蛋白为原料,而法国的研究人员最近发现,一种名为海蚯蚓的沙滩小虫的血液也适合制造人造血液。另外,人造血液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它能够长时间地保存。根据目前的技术条件,普通血液在专门的储存条件下只能保鲜42天,如果超过这个时间,血液就有可能变质,而人造血的保存期可以长达数年。以血红蛋白为基质的人造血液是红色溶液,冻干后为红色或暗红色粉末。如果有需要,只需将干粉状的人造血溶解在特定的液体中便可以向病人输注。由于不需要血型匹配,并且携带、保存方便,因此在发生战争或者大规模灾害时,人造血特别适合于紧急医疗救援。

1.下列对“人造血液”的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造血液是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浆等成分组成的血液制品。

B.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包含一种或几种血液成分的血液制品。

C.人造血液是人工制造的已经可以取代人体内的红色血液的血液代用品。

D.现阶段的人造血液可以用各种动物血红蛋白为原料大量制造,且能够以不同形式保存,充分满足医疗救助。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成分输血是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采用只含有全血中一种或几种成分的血液来治疗疾病的输血方式。

B.由于制造过程中加入了病毒去除或灭活工艺,因而输入人造血液可以避免因血液污染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C.目前许多国家已能够合成搬运氧分子的血红蛋白,所以人造血液的关键难题迎刃而解了。

D.输入人造血液可以不必再考虑不同血型的匹配问题,人体不会对它产生排斥作用,可以真正做到“一血通用”。

3.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临床治疗采用人造血液,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目前时有发生的因输血而引起传染性疾病的医疗纠纷,提高医疗救治安全性。

B.目前先进的医学技术强调的是成分输血,随着人造血液技术的提高,今后在临床上将完全不必要再采用全血输血。

C.人造血液可以很好地缩短紧急救助时间,为挽救高危病人争取到宝贵的抢救时间,进而提高医疗救助效率。

D.因为人造血液可以大量地制造,不远的将来,人造血液也许会成为普通患者都可以输得起的放心血。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60分)

长沙街头一位青年男子牵着白发父亲的手缓慢过马路,感动了许多路人,该视频在网上发出后短短一天时间,被两万多网友关注,不少人跟帖说这份孝心很难得。

正如有网友所说,这是多么平常的孝心啊,根本不必大惊小怪,也没什么好感人的,但事实是,很多人都被感动了。或许,这是因为我们对父辈总是怀有一丝歉意;或许,还因为我们越来越不善于表达,也不想去表达。

要求:①请你就以上材料引发的思考、感悟,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②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③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16分)

分析题

安勇

老师年纪不大,但是位好老师,不光盯着分数不放,还强调素质教育。经常在课堂上开展讨论,猜谜语,讲笑话,出一些脑筋急转弯什么的。用老师自己的话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老师在书上看到一道分析题,觉得很适合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就把题出给了同学们。分析题下面写着“答案见封底”,但老师自己也没看答案。他也想锻炼一下自己的发散思维,暗中和同学们比一比,老师还是有些童心的。另外,不看答案,游戏做着会更有意思些。

分析题是这样的:大雨天,一个走在路上的男人,看见前面有一个女人没带雨具,怀里抱着孩子,胳膊上挎着包,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女人,接过孩子抱在怀里。请问,这个男人为什么要这样做?

最先站起来的是班里的调皮鬼,他成绩不错,但经常搞一些恶作剧。他不直接回答,反问老师:“那个女人长得漂亮吗?”老师愣了愣,没明白他是什么意思,含糊其词地说:“你就当她漂亮吧!”“因为那个女人长得漂亮,那个男人早就看上了她,却一直找不到机会,故意用这个办法套近乎。”

教室里一阵大笑。

数学课代表站起来说:“因为这是那个男人的职业,他借伞、帮女人抱孩子都要收费。前几天下大雨,铁路桥下一片汪洋,就有一个男人靠来回背人挣钱,一次收十块,不讲价。我计算了一下,如果天天下那样的雨,他很快就能成为万元户。”

老师点点头:“同学们回答得都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的答案?”

话音刚落,又有一个同学站起来,有些得意地说:“你们可能都忽略了女人胳膊上挎着的那个包,我想,那个男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目的是为了取得女人的信任后,抢东西。”

一个女生站了起来,怯生生地说:“老师,那个男人会不会是搞推销的?”老师疑惑不解,用眼神鼓励她说下去。女生接着说;“那个男人是卖伞的,女人用了他的伞,就不得不买了。”

老师等了一会儿,见没有人再站起来,笑笑说:“我也有一个答案,那个男人之所以这么做,因为他是那个女人的丈夫。你们想想有没有道理?”

同学们哄堂大笑,纷纷说老师的答案最巧妙。但也有几个同学不服气,要求老师公布书上的答案。老师不想公布答案,同学们回答得都很踊跃,锻炼思维能力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类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什么正确答案。

这时候,老校长走进了教室,他是被教室里的讨论声引来的。校长先对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都很好。”然后又对老师说:“不妨公布一下答案,我也想听听书上是怎么说的。”老师找到答案,大声地念道:“不为什么,因为那个男人的名字叫雷锋。他不仅把伞借给女人,最后还把她送回了家。”

教室里一片大乱,同学们纷纷说这不可能,这不现实。调皮鬼喊得最响,他大声说:“那个女人的丈夫呢?如果一个陌生的男人送自己的老婆回家,他会怎么想?”

校长听到答案后一直沉着脸,最后他抬起手示意同学们静一静,问身边的老师觉得这个答案怎么样。老师低下头,想了想说:“说实话,我也觉得这个答案不太现实,于情于理,都说不太通。”

校长点点头说:“你们大概都不相信,二十年前,我也做过这样的事。不仅仅是我,那时候,很多人都做过如今我们看来不现实的事情。”

教室里一片寂静,同学们都没有再说话,因为大家看到校长的脸上已经流下了两行泪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文主要围绕着一道分析题展开情节,突出了当今社会的教育、道德及社会风气等存在的问题。

B.五位学生对“分析题”的分析回答反映他们都是一些善于思考、细心观察生活、热爱生活的人。

C.小说中出现了两次学生的“大笑”,既反映了同学们对两次回答的认可,又表现了同学们潜意识中的功利;结构上前后照应。

D.年轻老师与他的学生对分析题的解答与标准答案相去甚远,令学生们沮丧、气愤,因此教室一片大乱。

E.文中“年轻教师”从出题、答题到告诉答案,起着串联情节,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2.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谈谈你对“分析题”这个题目含义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分析小说中学生、教师的答案与参考答案出现较大偏差的原因。结尾,写到老校长流泪,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校长流泪”的认识。(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例戏剧片段,回答小题(10分)

玩偶之家(节选)

易卜生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 拉 照我现在这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 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 拉 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之后——也许有。

海尔茂 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 拉 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 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 拉 (穿外套)我不能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 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 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 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 拉 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我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 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 拉 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她对丈夫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对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拘束,我也不受你的拘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 连戒指都要还?

娜 拉 要还。

海尔茂 拿去。

娜 拉 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 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不会再想我了吗?

娜 拉 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 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 拉 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 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 拉 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 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 拉 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 娜拉,难道我永远只是个生人?

娜 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 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 拉 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 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都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 拉 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1.剧中娜拉说“改变到咱们在一块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娜拉所说的“真正像夫妻”指的是什么?(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对比二者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战城南

杨炯

塞北途辽远,城南战苦辛。幡旗如鸟翼,甲胄似鱼鳞。

冻水寒伤马,悲风愁杀人。寸心明白日,千里暗黄尘。

塞下曲?其二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1.两首诗选择了            等相同的意象,描写了            的自然景象。(4分)

答:                              ,                                      

2.两首诗都是边塞战争题材的诗歌,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不同的思想感情。(4分)

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