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

王一川

从新世纪以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中国大陆电影创作来看,称得上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影片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从被刻画的当代社会现实的平常层面到奇崛层面的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如下三个层面:一是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二是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其诗意抚慰,三是社会生活奇观的刻画。从这点上说,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呈现出三重景观。

第一重景观: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细致描摹个体日常生活流,颇有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其主要特征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个人的平常性,生活困境的求解性。其主要创作方法或手段在于回退法,就是尽力回退到不加修饰的日常生活事件状况中。如《破冰》,以儿子对父亲的追怀口吻,讲述一位功勋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但这种生活由于他默然地长期坚持和忍受,后来竟然获得了神奇的意义——亲手培养出中国首位冬奥会冠军。值得重视的成功之处在于,影片把叙述重心放在这位教练的平常模样上:他如何窝囊而又好胜、无能而又坚持、不顾小家而只顾大家等等。但最终却明白地诠释了一个道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

第二重景观: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也可称为温情现实主义电影)。它一面注重个体的日常生活困境描摹,同时又注意以诗情镜头去淡化并加以拯救。这里突出的是生活诗情在困境中的现实性呈现。从电影手法上讲,带有现实主义元素与浪漫主义元素交融的某种意味。其主要特征有:生活空间的流动性,个人生活的困境性及生活困境中的诗情呈现。《三峡好人》是这方面的佳作。它通过山西挖煤民工韩三明和护士沈红分别来到三峡寻找前妻和丈夫的过程,描绘了一群普通人充满风险而又不失温馨的日常生活,使影片透露出生活困境中的一缕诗意。全片以朴实的语言传达底层小人物离开家园的沉重主题。

影片中的飞碟在大白天从空中飞过、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火箭直冲云霄之类的“超现实主义”镜头,给人一种荒诞之感,但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第三重景观:奇观现实主义电影。它注重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它所专注的不再是个体日常生活,而是由个体与个体的相互共在而交织成的较大规模的社会生活网络,是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其突出特征在于,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社会生活困境的可解性。这方面的作品有《天下无贼》和《唐山大地震》等。《唐山大地震》呈现的李元妮一家在唐山大地震中经历的从大喜到大悲的巨变过程,产生了强烈的感动效果与心理冲击力。特别是再现巨灾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可以带给观众剧烈的视听觉摇撼和心灵震动。影片叙述的真正重心在于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这才是这部奇观电影试图抵达的电影美学极限处。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个层面的现实主义电影彼此往往相互交叉和渗透,例如,《千钧·一发》实际上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的平常性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奇观性相互揉捏在一起了,《锡林郭勒·汶川》则相当于把日常现实主义电影、诗情现实主义电影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三层面都交融到一起了。

(选自《文艺报》,有删改)

1.下列对于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的三重景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生活水平的有限性等特征,由于其注重对个体日常生活流的细致描摹,收到了将日常生活原生态还原的效果。

B.诗情现实主义电影以诗情镜头将日常生活困境加以淡化,并对处于困境中的个体加以拯救,意在突出生活诗情对困境中个体的抚慰。

C.奇观现实主义电影专注社会群体生活奇观的现实性及其转化,透过社会群体生活中的奇观场面去传达对当代社会生活现实的关怀。

D.具备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近五年来呈现出多种不同的复杂情况,要对其作简单区分很难,它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大陆电影从逻辑结构去归纳,可看到回到个体日常生活流、描摹个体日常生活困境及诗意抚慰、刻画社会生活奇观的三个层面。

B.日常现实主义电影常常采用回退法来表现其个人日常的生活状态,如《破冰》中描述的滑冰教练的平常甚至有些潦倒的生活。

C.诗情现实主义电影注重通过对生活空间发生改变的一些普通人的个人日常生活的现实性呈现,表现出其生活空间流动性的特征。

D.奇观现实主义电影的社会生活空间的特异性及相对封闭性、社会生活场面的戏剧性等特征,在《天下无贼》等影片中都有体现。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破冰》的成功在于把叙述重心放在对功勋滑冰教练平常模样的刻画上,明白地诠释了平常中的坚持终究可以通向神奇的道理。

B.《三峡好人》中的一些“超现实主义”镜头,呈现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元素的交融,透露出一种总体零散中的局部诗意。

C.《唐山大地震》通过再现大地震爆发的23秒时长的一系列奇观场面,达到了巨震后人类灵魂的反思或自我拷问的电影美学极限。

D.《千钧·一发》《锡林郭勒·汶川》在日常、诗情和奇观现实主义电影这三个层面中的两个或全部层面交叉渗透,这类电影可以灵活分类。

 

1.D 2.A 3.C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D项对象错误,“反映时下中国大陆电影创作的现状”应为反映近五年来现实主义范式内涵的电影出现的情况。 2.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A项扩大范围,文中指的是新世纪现实主义电影从逻辑结构可归纳出三个层面,而非中国大陆电影。 3.本题考查分析综合能力。C项判断不符,《唐山大地震》这部奇观电影试图达到的美学极限并不是通过再现奇观场面实现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伸出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是收获的快乐……

根据上述图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与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徵,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一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论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坐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    与:参加

B.卒定谳,罪如律          论:议论

C.权量,定法度            一:统一

D.复欲于计典之            黜:罢免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3分)(    )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        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    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    ⑥疏以入告,竟获俞旨免焉

A.③④⑥    B.①②⑤    C.①②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县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任崖州知州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拍案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力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淳访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5分)

(2)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5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为清明。”竺可桢指出,阴历系统不能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这才有了用二十四节气作为补充的手段,所以说,节气是一个用以辅佐阴历,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本来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后来成为清明节重要节日内容的祭祀、踏青等习俗则主要来源于寒食节和上巳节。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或一日,这一天,人们往往要禁火冷食(寒食)。墓祭,以及举行一些巫术性游戏,唐玄宗时,朝廷还曾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紧密相连,寒食节俗很早就与清明发生关联,寒食禁火,清明取火,扫墓也由寒食顺延到了清明。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完全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密切的配合关系。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

后来上巳节的节俗也被合并到了清明节。古时以夏历三月上旬第一个巳日为“上巳”,《后汉书·礼仪志上》称这一天“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滩被除去宿垢病为大洁。”上巳春嬉,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实为古代中国之“情人节”,魏晋之后将上巳改在三月三日,吴自牧《梦梁录》卷二“三月”云:“三月三日上巳之辰,曲水流觞故事,起于晋时,唐朝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亦是此意。”可见,洗濯踏青、除垢迎新是几乎所有春天节日的共同特征。

到了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春节之后,大好春季只剩了一个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虽然都是古代关于春天的文化节日,而它们又很不幸地刚好处在清明节气附近,我们知道,文化节日是可以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迁的,可清明节气恰恰不是文化节日,它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是一种逻辑的产物,因而是不可变的。可变的文化节日不幸遇上了不可变的节气符号。结果可变的文化节日让位给了不可变的时间符号。当然,两节的两个象征意义,一是“感恩纪念”,一是“催护新生”却并没有消亡,而是沉淀在了清明节里。清明扫墓与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对冲”,而是一种互补关系。

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的活动,与中国文化深层的祖先崇拜,孝道文化之间有着深刻的关系,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其文化意义部分与西方的感恩节有异曲同工之处。而这种文化正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一大文化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根基。

(摘编自《北京日报》)

1.下列关于“清明节”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清明是中华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排在春分之后,有关清明这一节气的文字记载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中。

B.清明最初与其他节气一样,只是一个补充辅助阴历,用来指导农业生产的时间节点,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节俗活动。

C.清明节由一个时间符号转化成文化节日,其祭祀、踏青等节日活动是寒食节、清明节、上巳节三个节日的习俗融合的结果。

D.清明处在寒食后一天或两天,寒食禁火,而清明允许取火,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表面看二者对立,实际上有着紧密的文化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到明、清以后,寒食节、上巳节基本上退出了节日系统,但这两个节日的文化意义——感恩纪念和催护新生却沉淀在清明节里。

B.清明本是由太阳运行和数学分割而产生的时间符号,因而是不可变的,而处在它周围的寒食、上巳则是文化节日,是可以变迁的。

C.清明的节俗扫墓和踏青,虽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但二者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前者是为怀旧悼亡,后者是为摆脱痛苦。

D.清明节祭祖扫墓,追念先人功德,与中华民族的祖先崇拜和孝道文化有着深刻的联系,体现了一种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代在寒食节人们往往要禁火、吃冷食、墓祭等。在唐朝,朝廷还以政令的形式将民间扫墓的风俗固定在寒食节。

B.古代在上巳节青年男女可以在野外踏青嬉戏,互相表达爱慕之情,类似西方的“情人节”,魏晋之后上巳节定在农历三月三日。

C.明清之前,清明节取火、求新护生,上巳节人们洗濯除垢、踏青嬉戏,二者都体现了人们在美好的春日祈盼除旧迎新的文化心理。

D.清明节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清明节所体现的文化意义,有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稳定发展。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自然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教科书,她可以启发人们去思索生活,去寻求生命的意义。高山教人以刚强,溪流教人以欢快;菊花教人以高洁,绿茵教人以质朴;大海教人以胸怀豁达,森林教人以庄重沉静。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请你结合自己的思想经历,以“大自然的启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6分)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无论怎么坚持,都只是辨不清方向的盲目穿行;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无论怎么用心,都只是见不到光明的胡乱摸索;

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是看不到希望的徒劳跋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