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一定经历过无数值得回味的事...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人生的舞台上,你一定经历过无数值得回味的事情。在日常的工作中,你一定成功过,也许还曾失败过。无论成功,抑或失败,你都会或多或少有些体会,成功的前后有“悟”,失败的前后有“悔”,“悔与悟”伴随着你的成长。

请以“悔与悟”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讲述亲身经历,或联想相关故事,以抒写内心的感受。

 

【佳作展示】 爱在后来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如何去爱……后来,我终于在眼泪中明白,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我觉得,我比刘若英聪明,因为她一直在用“过去时”,而我,在用“现在时”。 静,无语。 “小可,你明天早点起床,都上高三了,还赖床,真不害羞啊……”我妈又向我吼,我很不理解“高三、赖床、害羞”有什么因果关系。我故意撒娇对妈妈说:“妈,我每天加班加点,你也不心疼,这样下去我会变成菊花的啊,‘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好不好嘛,妈——”这话说得我自己都麻了。“说不行,就不行,我的地盘,听我的!”我妈以为自己是周杰伦,整了这样一句话来唬我。得了,这样耗下去我必败无疑,只有忙不迭地答应。 我觉得妈妈真没有同情心,我真的受够了!!! 哼哼,计上眉头。 凌晨4:30,闹钟准时叫醒了我,我忙穿上衣服,连灯也没敢开,带上耳机“逃亡”了。 外面混沌一片,没有一丝亮光。黑,除了黑还是黑,裹着,粘着,覆盖着大地。我一个人,走在悲伤的大地上,漫无目的。不是要我早起吗?我一边走一边想象着他们掀开我的被子时露出的惊讶的神情,心中充满了“报复”的快感。可我要去哪里呢? 我塞上耳机,悠扬的乐曲传来,是韩红的《天亮了》。我苦涩一笑,天,也该亮了。 唔——这里亮堂堂。 回家的路上,遇见爸爸妈妈正在找我,一副十分担心的样子,一阵感动。他们劈头就骂:“死丫头,一大清早跑哪儿去了……”我看着妈妈蓬乱的头发,爸爸满脸的倦意,心中猛地抽搐了一下,忽然想起最近获奖的一首短信小诗: 楼道的灯坏了,我摸黑走到七楼,打开家门, 我发现我的家竟然那么亮堂,多少年视而不见的东西,也在闪闪发光。 远处,太阳升出了地平线…… 【佳作点评】 这篇以“悔与悟”为话题的习作,巧妙地用歌词抒发内心的悔,用短信小诗来写悟,可谓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尤其是采用了多镜头组合即蒙太奇的结构艺术,为本文增加了写作亮点。 【解析】这道题目的话题带有很强的思辨性,命题的目的和意图却是很明确的,旨在引导学生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不妨作这样的分析: 第一,考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直接切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有利于他们说真话,抒真情。这道作文题带有浓重的思辨色彩,主旨非常明确,那就是“悔与悟”。 第二,写作的重点应是“悔”的情感体验过程,着重描写后悔、痛苦、自责、渴望等情感,把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作为描写重点。为了增强效果,可以在描写心理情绪、展示内心世界的同时简练穿插对过去的回忆,这样对比起来写,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三,要想写好这个文题,必须大胆地解剖自己,在亮丑的同时,使自己的思想境界有一个质的飞跃。撕下遮羞布,坦诚出美文,让自己的心灵底片曝光,你的思路就会豁然开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按照要求续写句子。要求:①运用比喻修辞手法;②“回忆”与“希望”的内容形成对比;③语意连贯。(6分)

回忆和希望的关系,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回忆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回忆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回忆______________,希望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守德”如何不再难?

最近,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冰火两重天”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顾客自觉“天下无贼”,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小悦悦”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冰火两重天”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是“道德两难”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题眼”,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两难”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道德两难”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道德两难”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道德两难”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亡羊”了才想起“补牢”,“积重”了才想起“难返”。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的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道德两难”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3分)(   )

A.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7年“无人售馍”;一方面,顾客自觉“天下无贼”,无人“顺手牵羊”。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扶老人”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D.一方面,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小悦悦”“视而不见”;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2.下列关于解决“道德两难”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D.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道德两难”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道德领域的“冰火两重天”是现象,“道德两难”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小悦悦”便是例证。这是造成“道德两难”困境的原因。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两难”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两全”。

D.“道德两难”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等道德问题“积重”了才想去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查看答案

作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瓦缸摔成碎片。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1.立意自定,题目自拟;2.不少于800字;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同。(5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强;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

数字时代的书写方式,纸笔书写已不再是主流,电脑输入越来越普及。“笔”是输入法,“墨”分RGB(红绿蓝色彩模式),“纸”有doc、txt,行楷草隶篆的转换也不过是鼠标轻轻一点。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保持纸笔书写的习惯。

对于纸笔书写与电脑输入,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阐述。(要求:表达简明连贯,言之成理,150字左右。)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